配色: 字号:
历代太极理论汇辑
2016-01-21 | 阅:  转:  |  分享 
  


歷代太極理論滙辑





太極者,中華文化之瑰宝,华夏古典之哲学也。是礼也,道也,德也。礼者,谦让也;道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生息繁衍无尽无休;德者,争之不足,让之有余。是谦让,亦是包容,亦是順随也。是以不变应万变,即万物順应太极之义矣。









德道经(節錄)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疆。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疆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疆者則不胜,木疆則共。固堅疆处下,柔弱处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經(系辞節錄)孟子



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为之仁,知者見之为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達生(節錄)荘子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吾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之者锱铢;累三而不墜,則失之者十一;累五而不墜,則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抱朴子葛洪



徒闻振翅竦身,不能凌厉九霄。騰跚玄极,攸叙彝倫者,非英伟也。虽復下惟覃,殫毫骋藻,幽赞太极。阐释元本,抑輕,則鸿毛沉于弱水;抗重則玉石漂于飞波。离同則肝胆为胡越。合亦則,萬殊而一和。





太極拳論山右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隂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静之則合。無過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謂之走;我顺人背,謂之粘。動急则急应,動缓則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有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頂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現;左重則左虚,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弥高,俯之則弥深;进之則愈长,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覌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随,双重則滞。每见数年純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識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誤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詳辨焉。是为論。









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山右王宗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行工歌訣(作者待考)



十三总势莫轻識,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須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覚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满身輕利頂頭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門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眞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惜。



打手歌王宗岳修订



掤捋挤按须认眞,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随不丢頂。



身法武禹襄

含胸,拔背,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腾挪,閃战。



打手要言武禹襄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著,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須换得灵,乃有圓活之趣,所谓“变轉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癡”也.

发劲須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須有折迭,进退須有轉换,所谓“因敌轉换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用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提得起,則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頂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閭正中神貫顶,满身輕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貴静,气須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須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視动犹静,視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則活,由己則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轉随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須分阴阳,进退須有轉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須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鋼,何坚不摧。形如博兔之鵠,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連而不断。极柔軟,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順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視静犹动,視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貼背,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則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純刚。气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轉接要一綫串成。气宜鼓盪,神宜内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續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須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貫串,务令丝毫间断。

打手散放

掤上平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吭呵哈

附:

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清秀才,生于嘉庆十七年二月卒于光绪六年十一月。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三人在家练习武术。当杨露襌(1799-1872)自陈家沟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禹襄兄澄清(1800-1884)于1852年中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赴兄任所,便道过温县陈家沟,拟訪露襌之师陈长兴(1771-1853)求益。道经赵堡镇,知长兴已老病(这年长兴已82岁,越岁卒),遂在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月余,备悉理法。澄清于舞阳盐店得王宗岳(乾隆年间人)《太极拳譜》,禹襄得譜研究,更有发悟,以练拳心得发挥王氏旧譜之义。





五字訣李亦畲



一曰心静

心不静則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頂,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須向不丢不頂中討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則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則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則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随,有不想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則滞,从人則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髮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吸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則一气鼓鑄,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貫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則右实,右虚則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騰梛;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間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謂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散放密訣李亦畲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李亦畲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語甚该括,初学未由領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盪。欲要神气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能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歛入骨。欲要神气收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繋,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內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則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則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則旋轉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数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注:以上古典拳論,根据李亦畲于1881年抄贈郝为真的定本《太极拳譜》择要录出,文字未經后人窜改。(顾留馨)













四字秘诀(作者待考)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之后,炼到极精境地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考释:李亦畲孙李福蔭于1935年编有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以《四字密诀》为武禹襄作品,乃据武禹襄孙武莱緖所撰《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莱緖謂其祖“复本心得,闡出四字訣”,福蔭遂以《四字密訣》为禹襄所作。考此訣拳理高妙,境界在亦畲《散放密訣》之上。李亦畲1881年写給郝和的《太极拳譜》,备載禹襄拳論,禹襄卒于1880年,武,、李誼属师生,同居一乡,此訣若为禹襄所作,决无不收之理;故此訣当非禹襄作品,或係武、李子弟所作。亦畲卒于1892年,亦有写作此訣之可能。特为抉出,以待续考。(顾留馨附注)



附注:禹襄之甥李經綸,字亦畲(1832-1892),永年县人,清举人生于道光十二年九月,卒于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于1853年始从禹襄学拳。亦畲研究太极拳,倣禹襄实驗之法招致乡勇以自驗其技,一再笔录修订。著有多篇論文传世,晚年著有《太极拳谱序》(即李廉让堂本)。近代太极拳理的研究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岳《太极拳論》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禹襄教讀自娱,亦畲行医为业,均以儒生自居,在乡授徒极少。李亦畲所傳同乡郝和(字为眞,1849-1920)的技术最精,为武氏太极拳的主要传人。





























太极拳要领郝月如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頂、吊裆、松肩、沉肘、騰挪、閃战、尾閭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十三条。

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謂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謂之拔背。

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謂之裹裆。

两肋微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覚松快,謂之护肫。

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貫于頂,提挈全身,謂之提頂。

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謂之吊裆。

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謂之松肩。

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謂之沉肘。

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預动之势,謂之騰挪。

身、手、腰、腿相順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謂之閃战。

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

能做到尾閭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两腿虚实必須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騰梛之势。騰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貫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手、眼、身、步、精、气、神

手法須要气势騰挪,有預动之势,无散漫之意。两肩亦須松开,不使絲毫之力。手势本无一定,不管抬起垂下,伸出曲回,总要有相应之意,何时意动,何时手到。所謂“得心应手”是也。騰挪之势,即“有意”,“运气”,“精神貫注”是也。以意运气,久而能精,精而愈精則神,神而愈神則灵,領悟此理,当有神明之妙。

神聚于眼,眼是心之苗,意从心中生,我意欲向何处,則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亦直对何处,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静犹动,視动犹静,总須从神聚而来。

身法先求“尾閭正中”。正中者,即是“脊骨根向前”也。又須护肫,肫不护則竪尾无力,一身便无主宰矣。我意欲向何处,“脊骨根”便直对何处。轉变在两腰眼中,左轉則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轉则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則尾閭自然中正。总之,各条身法必須一一求对,結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乖,所以身法是永不許错的。虽千变万化,总难越出此身法也。

所謂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騰挪;实非全然占煞,必須精神貫注。騰挪謂之虚,虚中有实;精神謂之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即此意也。

起、承、开、合

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势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懶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即是发(如“左懶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懶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中寓开,有合中再合,所謂不丢不頂,处处恰合也。

摺叠轉换

太极拳有摺叠之术,有轉换之法。摺叠者,是对待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要向下,即寓上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謂之摺叠。轉换者,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間,向左转换,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轉换,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謂“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舍己从人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沾連粘随,不丢不頂,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太极拳的走架打手郝月如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要神气鼓盪,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貴騰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論高低曲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論前进后退,左右旋轉,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謂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間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自然中正;能中正,則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則能旋轉自如,无不得力。次則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騰挪,即預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貫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記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該分清一虚一实,否則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須要松开,不用絲毫之力,用力則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騰挪之势,无騰挪則不灵活,不灵活則无圓活之趣。又須护肫,肫不护則竪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須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謂也。又須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須蓄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請讀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恃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賦有,又何須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頂、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歛气,气歛脊骨,注于腰間。然后再求騰挪。騰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貫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間。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轉之法。旋轉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轉自如,絲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則无,无中生有,既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問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順,即向何处打之。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頂,不可丢;須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問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轉换?不能八面轉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頂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頂,順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則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圓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习太极拳者,須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騰挪,腹内鼓盪。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轉不缺,右轉不陷,变化万端,絕无断續,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須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頂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左重則左虚,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弥高,俯之則弥深,进之則愈长,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謂沾連粘随,不丢不頂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須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則分,静之則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轉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頂撞也;缩是小,非躲閃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轉也;静者,有預动之势也。所謂視静犹动,視动犹静。气如車輪,腰如車軸。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則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間,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須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頂,用意去接,即是順随之势;能順随,則能借力;能借力,則能打人,此所謂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須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是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問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領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須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騰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歛气入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閭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鋼,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須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迨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則左虚,右重則右杳,物来順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純刚”是也。注:(此文所谓“打手”,即太极拳推手。此文略有删改。)













太極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筆錄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問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仍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為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為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問矣。

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意焉。

附注:

陈微明,(名曾則,字慎先,1881-1958)。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从学七年,尽得所傳。从学期间将杨澄甫先生口授身教之拳技细心笔录,后汇集成册,并把书稿赠与杨澄甫先生,以谢师恩。杨先生将书稿藏之多年,不以付梓。后经几位友人倡议方首肯。并将书稿寄于陈微明。陈微明连同先生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极拳論”注释,于民国十四年(1925)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为后世留下杨澄甫先生之早期拳照。是太极拳研究的重要史料。





































吴式太极拳特点王世和

吴式太极拳108式中37个主动作。108式是慢架,55—65分钟之间,也可分段习练。

特点:川字步;上步,前脚和后脚都是直的,没有丁,八步;一顺的。

川字步分两种,正步;与肩(宽),上步直上叫正步。

隅步;超过肩宽,横着上一斜向;间距是一肩半。

斜中寓正;1)打挤,鼻尖、膝尖、脚尖在一条线上(从前面看)。

2)尾闾和前脚后跟在一条线上(五点一线叫正)。(从侧面看)打挤手的食指跟鼻尖在一条线上,五个点在一条线上。

3)从百会到后脚脚后跟在一条斜线上(叫斜),斜中寓正。

3,推掌时肘要垂向地面,虎口向上,运掌走弧线(几种不同)。

重心:杨氏是立掌,双重;吴氏是前腿重心,后腿是虚的。右手前推掌缘吐力,左手有一个下采得力,是一个等劲(不是吴氏拳没劲,而是到该用力的时候给一点力就行)。

4,上步和撤步一定要走弧线(从吃力脚侧划弧后再出去).

5,蹬脚和分脚,腿提起后是由一个东北角,弧形摆到东南角再分出去),掌要举过头顶再劈下(杨氏是撑掌,对撑)。

6,攥拳时由小指开始里扣直到大拇指扣下揑拢,要空心拳;由捶变掌要先开大指逐次到小指。

勾是从小指无名指向手心里扣,大指,食指,中指揑拢,空心的。

吴氏剑:“虚实变化,动静分明,以意导剑”(是太极剑中难度最大的)。

吴氏太极枪:八门五步(四止,四隅,謂之八门);每门三点,每点八式。故每门为24式和为192式,翻一番,384式,合于象数384爻之理。

枪有十扎:一扎脚,二扎手,三虎口,四穿袖,五扎两肋,六扎心,七扎肩头,八撩眉目,九扎咽喉要人命,十扎金鸡乱点头。

十法:上崩,下砸,里提,外滑,点挑,压把,盖,劈,撩,扎。



《凌空劲》歌吴图南

禄襌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成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意,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須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献花(0)
+1
(本文系玄真子55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