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那里,我也曾经走过01【散文·回忆录00】
作者:雷池果
发信站:日月光华站(TueNov314:35:351998),WWW-POST@202.120.242.251
我是学生物的,新生进校自然是给安排到樱园,那一天,就是1993年9月4日,整个武大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来概括:“累!”
可能是在小城市里住惯了的缘故,那时才领教到武大“学校是一座山的威力”。这里的道路是三维的,不光有东西南北,更有上坡下坡,高年级的学生给我们指路时,一般是这么说的:“到XXX,先直走,然后向右边的上坡拐,再直走,到岔路向左边下坡拐...”这般错综复杂,没有地图简直对我们新生来说是在瞎摸乱撞,再加上那时的树木郁郁葱葱,想“环顾四方”找特征建筑物都有相当的难度.从校门口走到樱园就花了我半小时,然后到体育馆注册,到桂园的房管科去领钥匙,到梅园后面的仓库去领凳子,到梅园前面的行政大楼去办其他我现在想不起来的烦琐手续....一天下来人根本就散了架,只好聊以自慰:“减肥而已.”
刚开始的印象一点都不影响珞珈山水的美给我的震动.感触最深的自然是朝夕相处的樱园.樱园是武大制高点,又以其顶部的老图书馆为最.老图书馆那古典的建筑造型都成了招牌,校庆纪念章,纪念邮票,甚至作业本上都赫然印着她的仪容.老图书馆,顾名思义,是原来的图书馆,她正门上方还挂着原先的那块牌子,一楼是个很大的厅,古色古香的桌子和椅子,想必原来是给学子们阅览用的,楼上还有一排排尘封的书架,只是在新图书馆建成之后,她光荣退休,二楼以上封住,一楼改成了学生自修教室.算起来,我可能有一半的自习时间在那里面度过的.
樱园的宿舍很有特色,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建筑.宿舍楼的楼梯在外面,一层层直通到顶,每一层楼都是一个独立出入口.而且层与层之间的面积也不同,可以说是楼层越高,面积越大;从形状来看:一楼是个“一”;二楼是个“口”;三楼是个“日”;四楼是个“回”.记得我那时给好朋友写信,光解释樱园宿舍的建筑特色就用了三张信纸.
樱园的名字来源当然是从她面前那一排樱花树而来,当年进校时接受入学教育,党委书记还特意讲了一下武大樱花的由来,据说抗战时期武大樱园是被日军占用做病房,为了缓解病员的思乡之情,于是这些日本樱花就被允许在珞珈山上生长起来,到了今天构成了武大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
且不说这些樱花的身世和生长背景,他们的确给武大增添了诸多姿色.单单一树的樱花没有什么好看,迷人的是一排的樱花争奇斗妍,真真让人体会到了“烂漫”的感觉.每年的樱花节,我都不厌其烦地拍照,生怕错过了这样的美景.
在樱园的生活是很锻炼人的,食堂和开水房在宿舍楼顶上,和老图书馆并排,刚开始的买饭打水在我们的日程上是很艰巨的工程.宿舍的分配是女生住低层男生住高层,这就意味着女生每天必有三次比男生多爬楼梯.我们这帮MM常常羡慕男生打水的方便,不用怎么爬楼就可以直达开水房,后来才知道男生居然不感觉自己在地利的得天独厚,以至于一礼拜三四次地闹水荒.
食堂的伙食不怎么样,不过寝室倒是有可以炫耀的地方,樱园四栋宿舍楼的年岁可以说是全武大年寿最高的,可以很容易地在墙壁上找到一块白石牌,上写“民国XX年”,所以当时新生入学缴纳各种费用时,住樱园的学生比别人额外交了一笔“文物保护费”.房子是用石头盖的,当炎夏武汉市区找不到一根完整的放在外面的体温计的时候,寝室里的我们依然悠哉游哉.
樱园楼顶是一处开阔的平台,可以俯瞰几乎全部的武大.站在平台顶上,让风把头发吹起来,衣领象蝴蝶一样上下翻动,所有不快的心情渐渐一点点地消失了.凭台远眺,所看见的是一片树的海洋,中间耸出几个白色或绿色的屋脊,山坡上的小路横七竖八,如果赶上下课的时候,这些路上就有黑压压一列的人在移动,给这般静谧的景色中添加了几分动态的美.
起雾的时候,用“仙境”来描述樱园平台一点都不过分,这时无论向哪里看,建筑物和树木都让人感觉若有若无.一阵风吹过,一团团白气在周围游动,恍恍惚惚,分不清是云,还是雾,还是云雾掺杂在一起,似乎想把每一个在平台上行走的学子带到一个不可知的境地.
--
何谓输,何谓赢,滚滚红尘散无声。
世事迷情随它去,笑傲乾坤任我行。
--
※来源:·日月光华站bbs.fudan.edu.cn·[FROM:WWW-POST@202.120.2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