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wlq47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回忆雍和宫的往事
2016-02-12 | 阅:  转:  |  分享 
  
回忆雍和宫的往事

我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初),每天可以听到雍和宫的敲钟声,那是雍和宫周围居民的定时钟,钟声传得很远,方圆一里地远近都可以听到,庙里打钟的喇嘛叫侯三,据说姓侯,家里排行第三,所以人称他侯三爷。那时候我也就4、5岁,侯三爷已有五、六十岁,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因为雍和宫周围的居民都认识他,侯三爷的人缘也很好,大人、小孩子都喜欢他,因为他在雍和宫打钟的历史很久,据说家里很穷,没有生活来源,从小就当了喇嘛,十几岁就在雍和宫打钟,一直打到50年代末,取消了打钟的传统,再也听不到了庙里的钟声了,由于今年是猴年,所以使我想起了侯三爷。。

那个年代,大多家庭都没有钟表、自行车的居多,都穷。而且那时北京也没有什么工厂,只有一些小的私人作坊,也不能生产钟表、自行车的,(只有上海、天津、少数城市有一些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少数工厂)所以钟声对大家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大概在1959年,年岁太小的喇嘛徒子徒孙全叫还俗了,回了内蒙,所有的老喇嘛都被限制在雍和宫内劳动,伐掉了里面的所有的老槐树,改成了种葡萄、果树、玉米、蔬菜,……等,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再后来也允许他们出来活动,而侯三爷由于是下层的敲钟喇嘛,一直比较自由,经常上街买东西,去酒馆喝点酒,有时和街道上的老街坊聊聊天,和孩子们做个猴脸等动作,侯三爷不仅叫侯三,而且长得个猴子脸,加上满脸的胡子,更像个猴子,我后来才知道,侯三爷并不是蒙族,是个汉族人,当时,雍和宫庙里的喇嘛穿的全是那种绛红色或橘红色的蒙族长袍,所以我原以为喇嘛全是蒙族人。

我们所住的房子均属庙产,归几个大喇嘛管辖使用,房子的租金的收入也作为老喇嘛的一部分开销、花费之用。我们的房东喇嘛所管辖的大院是一个深6层的院子,归康喇嘛管辖,也是庙里封给他的领地。他有2个徒弟,3个徒孙。1958年左右,康喇嘛由于年老多病去世,说起康喇嘛,我有着很深的记忆,因为康喇嘛是个菩萨心肠,又特别喜欢小孩子,他也爱逗孩子们玩,那时候,(建国前后),家家都很困难,所交的房租就是几斤小米,后来(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五毛钱到1块钱,家庭生活实在困难的,康喇嘛就不收房租了。很多家庭里用的床铺板也都是康喇嘛借给的,(所谓的床板就是一些建筑的木板,用来搭铺,那时一般的家庭很少有像样的床,大多是用木板搭铺),到后来也就不要了,很多老街坊都很怀念康喇嘛。

雍和宫大概在1953年由自由开放(在53年以前一直是自由开放的)改为关闭,改成文物保护单位,封闭起来,禁止游人进入,只有庙里的喇嘛才能进入,进行修缮和管理,偶尔康喇嘛进去办事,顺便带上我们几个孩子进去转转,觉得是个难得的机会,孩子们争先恐后,跟着屁股后面,才能享受一下,觉得很惬意,美滋滋的。

康喇嘛去世后,他的两个徒弟接管没有多久,房产就被国家接收,交给城市房管所代管,徒孙还俗,五、六十岁的2个徒弟进入雍和宫种地、种果树去了。房管所代管后,房租由1元涨到2.5元,也不能拖欠了。

?60年前的雍和宫大门是什么样子???????60年前的雍和宫东、西南大门是什么样子?多数人可能都不会知道,实际上现在的东、西南大门并不是60多年前的样子了,雍和宫曾经在60年前(约在1953年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那次维修使雍和宫东、西南大门完全变了样子,南大门有东、西两座,当时并非是修旧如旧,由于条件原因吧,将原来的带有门楼的三座大门的琉璃瓦格式改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即两个门柱两扇门(见下面照片),没了门楼,也没有琉璃瓦。而原来的大门为三座大门,并有门楼、中间的大门比两边的门要大一些,三座门和大门内的牌楼的4根立柱形成三个通道一一对应,十分协调、壮观。而现在的东、西大门变成了一座门,和后面的牌楼下3个通道的整体建筑也就不协调了,没有了门楼和琉璃瓦,自然也就缺少了雄伟壮观的感觉,显得朴素多了。雍和宫大门分别在东、西两座牌楼的外围墙上设有两套门楼,西门临街,常年使用,东门在戏楼胡同里,一般情况不使用,只有在重大活动时才使用。两座门楼以中轴对称,遥遥相对。大门外观见附图:(门前还有大青石的坡道),由于时间的变迁及铺路,地面逐渐升高,坡道早已不存在了,在三个牌楼中间的空地上有很多高大、粗壮的古槐树,枝叶茂密,夏天基本见不到太阳,有各种鸟类筑巢栖息,也是附近居民夏天纳凉的好地方(在1959年前后,古树就被砍光了)。60年前,庙里每天定时打钟敲鼓,成了周围居民起居办事的钟表(那时大多数家庭没有钟表)。每年春节庙会雍和宫大门内外极为热闹,有各种小吃、商品、说书的、拉洋片的、卖关东糖的、大糖葫芦……等等应有尽有,除了初一、十五进香外,还有“打鬼”的节日,庙里的喇嘛,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成队的喇嘛穿着盛装,光着一只胳膊,这只袖子耷拉着,戴着一种特制的高帽子,吹着很多长长的山号(前后两个人扛的大“喇叭”)和各种仪仗,用酥油和面做成的一种叫“巴拉面”(音)捏成的“魔鬼”表面刷成枣红色,被捆在一根花花绿绿的木棍上,由一个喇嘛举着,从庙里最北面的大殿一直向南,簇拥着走到雍和宫的东南门外,把“魔鬼”甩到地上,孩子们纷纷上前去抢,这就是打鬼吧!热闹非凡,…………?

60年前的大门和牌楼(3个大门正对牌楼立柱间空挡)

?

1953年前的雍和宫西南门和东南门



??

下面是1953年前雍和宫东、西南大门和三个牌坊、及影壁的图片?



?



现在的雍和宫西大门(没有门楼,只有两个门柱)

?

????只有在雍和宫当地居住的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还有雍和宫1953年维修前的印象,这样的老人实在不多了,由于当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相机,也很难找到当年的旧照片,我在网上,搜到的基本上是以后的新照片,我家当年就住在雍和宫西围墙外的仓房院子里,每天都要进出雍和宫大门,自那次修缮后,雍和宫开始关闭,很长时间不再开放,又过了30年后(1980年前后),才又开放。我们的出入通道也因此改道了,院门位置也改了,我已是快70岁的老人,凭着记忆,边学电脑边把雍和宫当年的大门画了出来,上传到网上,使大家有个了解,当然也更希望有关部门能恢复当年的雍和宫大门的样子,尤其现在更加重视文物古迹的今天,重视旅游景观,和古代园林,复原历史更有意义,我画的不十分准确,供参考。?



????????????????????????????????????????????????????????????????打鬼活动开始进行???



??中间是用“巴拉面”(音)捏成的“魔鬼”在打鬼活动最后??????????????????????????被烧掉,摔在东南门外???????????????????????????????





??????????????????????????????????1860年的雍和宫照片之一(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个建筑)



献花(0)
+1
(本文系wlq4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