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阳虚肝寒证
2016-02-22 | 阅:  转:  |  分享 
  
2011年

第31卷

7月

第7期

河南中医

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July2011

Vol.31No.7

[2]青宁生.中国微生物学先驱———伍连德[J].微生物学报,

2005,45(2):320.

[3]马学博.万国鼠疫研究会与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的建立

[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7):63.

[4]马学博,姒元翼.东三省防疫处纪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9,

10(29):4.

[5]傅维康.中国近代杰出的医学家———伍连德博士[J].上海中

医药杂志,2008,42(9):54.

[6]姒元翼.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篇[M].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3:1-14.

[7]傅维康.医史园地悉心耕耘50年-著名医史学家王吉民[J].

中华医史杂志,1987,17(3):145-148.

[8]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95.

(编辑:李华)

·火神派研究·

收稿日期:2011-02-20

作者简介:傅文录(1960-),男,河南浚县人,副主任医师。

阳虚肝寒证证治发挥

傅文录

(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阳虚肝寒证之关键在于“水寒土湿,木郁不达”,其症状表现一般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阳虚肝寒证,以畏寒肢冷为特点;二是肝气不升,

气郁不畅证,以气短而善太息为特点;三是以肝经所循行经脉之路线上出现的各种病症表现为特点。在辨证上,脉弦细无力,或脉弦紧而沉是

最主要的证据。其治法是温肝散寒,首选吴茱萸四逆汤,其次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附子,再次是温肝疏郁健脾汤。

关键词:阳虚肝寒证;吴萸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肝疏郁健脾汤

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1)07-0734-03

阳虚肝寒证在现代教课书中较少提及,笔者近些年潜心

研究火神派扶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

并采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

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浅析如下。

1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

现代教课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

明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

肝之疏泄功能的特征之一是调畅气机。从这些特点与功能

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

功能与作用。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是说对气的升

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

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因为升、动是阳气的

特性。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

的升、动之性,才有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关

于气与阳的关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人活一口

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表

明气即为阳,气的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

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法诠释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

作用而产生升、动之问题的实质。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发

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着。

教课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的升

动作用而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肝对应的

自然界是树木,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

参与并产生其作用的内在实质。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

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将太阳射到地面的

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封藏,又将降下的热,藏于水中,

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间

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坚而叶落者,气之收

也。经冬眠睡,而根向下穿插者,气之藏也。经春而发芽者,

气之生也。经夏而茂盛者,气之长也”。表明植物的生长,由

下而向上者,全由太阳光之热,蓄藏于土之水中,然后促进植

物的发芽生长、向上茂盛,全由乎于阳气,因为只有热与阳,

才能向上升发,“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阳热,经秋气之

降,收于地面之下,经冬气之沉,藏于地下之水中。到了今年

春初之时,此阳热由水中上升,出于东方也。阳热是造成生

物生命元素之始原”。因此,从自然界植物的发芽、生长、达

条、茂盛可以证明,这一切都是太阳的热,都是阳气的由下而

上升发达到的。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实质就是肝阳之升

发促使其功能发挥作用的。因此,彭子益先生认为:“动而上

升,是为木气。木气者,阳根也”。也就是说,木气的升发条

达、调畅气机之作用,均是由于阳气所主导者。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由于肝

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阴阳,息

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由

·437·

第31卷第7期傅文录:阳虚肝寒证证治发挥Vol.31No.7

于肾中真阴真阳是人体之根本,并且肾阴和肾阳是五脏六腑

阴阳之根本,故而肾中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

腑阴阳的失调。如肝气之升发条达、主疏泄、调气机之功用,

就是因为肝肾同源,肾之真阳贯注于肝经之时,才会产生肝

的升动作用,因肾中命门真火是一身之根本,况中医还认为

肝是藏相火之脏,而相火之根源仍然是来源于命门真元真火

之中。因此,肝的升发、疏泄、调气机之功能,虽由肝气肝阳

所主导,但实质是由于肝肾同源的关系,其肝阳之动力源泉,

则是源于肾中真阳命门真火,进一步证明了肝阳之根本在肾

阳命火之中,实由命门真阳之火所主宰。

综上所述,肝主疏泄之功能,其升发条达之作用,实是由

肝阳体现出的,正如《黄帝外经·小心真主篇》所说:“物之

生也,生于阳”。即凡升发之性者,皆是阳气之作用,而肝主

疏泄功能的本质,乃为肝阳之主宰者。

2肝阳虚与肝寒证

肝阳虚证的本质就是阳虚,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阳虚与肝寒证实际上同一层

意思的两种说法。肝阳虚表现是因肝中阳气的不足,是“阳

病”;由于阳病而使阴邪过盛,外表象中可见一派的“寒证”

表现,故而形成我们所见到的“阴盛”之症状。如《素问·调

经论》在论述“阴盛而生内寒”时说:“寒之积于胸中不泻,不

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

现在临床上很少提到肝寒证,其实临床上由于肝寒证而

导致的肝寒木郁、气滞土壅的病证是非常普遍的。这是为什

么呢?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肝属木,它应四季是

春,春天草木要萌发条达,应春时之生,备夏时之长;木萌条

达靠什么呢?靠阳气;春暖大地,百花开放,树木发芽是一个

生的迹象,它靠什么呢?就是靠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春天由

于地球轴心向阳面的变化,热开始增加,万物生长靠的是太

阳啊!”如果自然界的太阳光照不足,那么万物的生长都要受

到影响,这在农村作物收成上可以看的更为典型,农作植物

在生长时期,如太阳光照射不充足,它的生长不仅缓慢,甚至

会停止生长发育,最终果实也会受到影响。

临床上普遍认为肝火、肝热、肝亢的证候比较多,我们虽

然不能说没有肝热、肝火、肝亢,相对而言,有临床上常见的

肝火热盛的现象,就必然会有肝阳亏损不足的一面。因为事

分阴阳,单纯强调临床上阳热亢盛状态,而否认肝阳亏损,阳

气不足,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黄帝内经》中一贯强调阴

阳事物二分法,并未指明事物单一性质,故此“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黄帝内经》)。由于肝肾同源的关系,肾阳乃一身

命门真阳之根本,肝阳则为相火,相火之阳则来源于肾中真

阳、命门真火。故此,肝阳虚———肝寒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肾阳亏损的本质。

生理情况下,“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

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四圣

心源·气血原本》)。现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

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黄帝

外经·肝木篇》),因“肝喜疏泄,不喜闭藏,肝气郁而不宣

……,反克脾胃之土,土欲发舒而不能,土木相刑,彼此相角,

作寒热之病成矣”(《黄帝外经·寒热舒肝篇》)。故而形成

临床上的肝寒木郁,气滞土壅。因而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

认为,木郁不达是其病机核心,关键是还在于三阴脏寒,水寒

土湿,况且三阴脏寒表现于临床症状更多的是肾寒、脾胃湿

气、肝寒气滞,即水寒土湿木郁证,这是三阴证最重要的一个

演化规律。关于形成之原因,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厥

阴风木篇》中说:“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

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

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

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

……。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升,而人之

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综上所述,由于肝阳虚而导致肝寒证,肝寒气郁无力升

发条达,形成自郁之证,其根乃是肾中真阳不温养而致,其次

由木郁而横逆犯脾,脾气不升而湿浊不运,导致中焦土壅。

故此最终导致肝寒木郁、气滞土壅之证候。

3阳虚肝寒证辨治

由于肝阳虚而导致肝寒证,除了临床上具备一般的阳虚

证表现之外,肝寒证尚有自身的一些临床特点。观于自然,

当春是暖,然而反寒,水凝而土封,草木迟发不荣或萌芽受

损,郁遏不达。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云:“岁木不及,燥

乃大行,生气失运,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

干”。验之临床,素体阳虚者,若肝病久而不愈并伤肝阳者,

每致肝寒不升,疏泄不达,郁遏凝滞。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

授总结为:面晦夹青,胸胁胀满,疼痛如刺,胁下痞聚,呕恶纳

呆,太息寡欢,神倦懒言,肢冷畏寒,便溏,溲溺色黄,或肤目

黄染,色泽晦暗,甚或腹满膨胀,青筋显露,四肢瘦削,苔白厚

腻,质淡夹青,或带瘀斑,脉沉弦沉紧,沉细无力等。

以上数症,肝失温升疏达为关键。但是,由于肝脾肾三

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五行生克制化中相互协调,其

主要症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肝寒证,肝寒乃肝阳亏损,由

于乙癸同源,肝阳来源于肾中命门之火,命门中有龙火,肝中

有相火,雷龙之火不足应该重视龙火,故而肝阳虚患者一般

都具备肾阳亏损的症状,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二是肝寒

气滞不升所产生的症状表现,一类是在气短太息、情志郁闷

等升发不能症状;另一类是肝经脉所经过的经线上所出现的

症状,如胁肋不适、乳房病症、少腹等不适病症表现。三是脾

胃症状,因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

略》);有的时候往往脾胃中焦失职的症状比较突出。

关于阳虚肝寒证之关键,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将其病

理过程概括为“水寒土湿木郁”证,针对阳虚肝寒证的治疗,

温肾水之寒取其枢机是很必要的,因为肾阳一旦温煦,则脾

阳可健运,脾肾阳复,则肝暖寒祛,温升疏达,达到了“温水燥

土达木”之目的。因此,针对三阴脏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

核心,选用方药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吴萸四逆汤。吴萸四逆汤,是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

倡导的,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频繁出现,主

要是针对三阴证中厥阴肝寒证而用。四逆汤是张仲景回阳

救逆之主方,具有温肾助阳之作用,由于肝肾同源、乙癸同

源,阳虚肝寒证的本质在于肾阳亏损,命门火衰,故此四逆汤

力能温补命门真火,并助肝阳。因此以四逆汤为基础,加吴

茱萸一味,辛苦而热,温肝助阳,理气散寒,加入四逆汤之中,

可助其回阳救逆之效,并有暖肝温阳助升之功,一方面温补

·537·

2011年

第31卷

7月

第7期

河南中医

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July2011

Vol.31No.7

肝肾,助阳散寒,重要的是可助肝阳升发条达,主疏泄复常而

调理气机之用。其能入少阴厥阴两经之中,抓住了相火(命

门火)这一生命线,可调补两脏之阳虚证。依据郑钦安《医理

真传》中药物剂量参考:熟附片(先煎)60-100g,吴茱萸

30-60g,干姜45g,炙甘草60g。吴萸四逆汤是一切阳虚肝

寒证的通治方、基础方,随症加味,可通治一切由阳虚肝寒证

所导致的诸多病症。

二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该方出自《伤寒论》,张

仲景认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

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手足厥

寒,加之人内有久寒,证明其因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末梢阳气

升发不到,因《黄帝内经》“清阳实四肢”,阳虚肝寒,阳气不

升,难以达到四肢末梢,故而出现四肢逆冷,并素体阳虚寒

盛。故此,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养血和营,温肝助

升,通脉升血。特别用吴茱萸暖肝助阳,助升发条达,配以生

姜、桂枝以助吴茱萸补阳温肝,临床疗效显著。当临床上出

现以四肢末端经脉不畅、升发不能、阳虚肝寒之证者,均有良

效。为强化该方之疗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将该方加入

附片,特别是重用附片,则疗效可进一步提高,并把该方命名

为“吴茱萸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用附子助肾阳以暖肝补阳,

补命门以助相火升发。临床用药参考剂量:当归45g,桂枝

45g,芍药45g,细辛45g,炙甘草30g,通草30g,大枣25枚,

吴茱萸30-60g,附子60-100g,生姜60g。该方广泛应用

于治疗雷诺氏病、痹证、妇科月经病、带下、不孕、皮肤病等病

症,随证加味,多有良效。

三是温肝疏郁健脾汤。该方出自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

授,由吴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茵陈蒿、半夏、鸡内金、香

附、茯苓、佛手组成。从该方方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该方的作

用,主要是针对肝寒木郁、气滞土壅之证,温肝阳、疏肝郁、行

脾滞。主方为吴萸四逆汤,温肝阳,助肝升;茵陈蒿、香附疏

肝郁、理气滞、清郁热;鸡内金、半夏、茯苓、佛手降逆气、和脾

胃、理升降。全方共达温肝疏郁健脾之功。参考剂量:附片

30-100g,吴茱萸30-60g,干姜30g,炙甘草10-30g,茵

陈蒿30-60g,半夏10g,鸡内金30g,香附10g,茯苓10g,

佛手10g。随症加味,治疗郁证、胆胃病、失眠、高血压、女性

更年期综合征、关节炎等病症,疗效显著。

在上述三方的基础之上,随症加入入肝温肝之品,则可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如丁香、花椒、山茱萸、龙骨、牡蛎、桂

枝、肉桂、细辛、乌头等。

4结语

肝阳虚即阳虚肝寒证,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当我们接

受了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后,就会发现这类病症临床上并不少

见,那种认为肝阳亢盛而引起的热、风、动证临床上多见,若

我们从阴阳两分法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以偏概

全,认识不够全面。

阳虚肝寒证之形成,多责之于肾阳亏损。肾阳火衰,命

门相火则弱,肝阳无命门之火相助,升发条达不能,则易逆犯

脾胃,由此而形成如吴荣祖教授所说的“三阴脏寒,水寒土

湿,木郁不达”之病机特点,关键在于“水寒土湿,木郁不

达”。其症状表现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阳虚肝寒证,以

畏寒肢冷为特点;二是肝气不升,气郁不畅证,以气短而善太

息为特点;三是以肝经所循行经脉之路线上出现的各种病症

表现为特点。在辨证上,笔者常常抓住主要的一条特征,就

是脉弦细无力,或脉弦紧而沉,这是最主要的证据。

针对阳虚肝寒证,其治法是温肝散寒,火神派鼻祖郑钦

安倡导首选吴萸四逆汤,其次为《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加附子,受到当代研究者广泛认同;火神派大家吴荣

祖教授组成的温肝疏郁健脾汤,经笔者临床重复应用,疗效

良好。研究《伤寒论》者会认为,厥阴肝经的主方应该是乌梅

汤,为什么没有选为主方应用?因为乌梅汤是厥阴病之主

方,主要针对阴极阳虚证,即寒热夹杂症(或者说是下寒上热

证),阳虚肝寒证中也会有选用的机会,但不能作为首选,而

是要相机而用。

总之,阳虚肝寒证,选方用药以温肝助升为目标,用药多

以温肝肾两经的药物为主,这样才能紧紧扣住阳虚肝寒证之

主题,才有可能达到温肝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清峰.试论肝阳虚证[J].河南中医,2004,24(4):3-4.

(编辑:李华)

FurtherStudyonTreatmentofLiver-Cold

SyndromeDuetoYangDeficiency

FuWenlu

(ZhumadianChineseMedicineHospital,Zhumadian,Henan,463000)

Abstract:Thekeytoliver-coldsyndromeduetoyangdeficiencyiswatercoldandearthdampnessanddepressionofwoodfailing

todissipate.Itssymptomsmanifesto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liver-coldsyndromeduetoyangdeficiencycharacterizedbya-

versiontocoldandcoldlimbs;qi-stagnationsyndromeduetofailureofascendingofliverqi,characterizedbyshortnessofbreath

andfrequentsighing;varioussymptomsmanifestedonthepathwaysoflivermeridian.Asfor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main

evidenceisthreadyandweakpulseortautdeepandtensepulse.ThetreatmentistowarmthelivertodispersecoldandWuyuSi-

niDecoctionisthefirstchoice,thesecondDangguiSiniDecoctionplusWuzhuyuShengjiangDecoctionandFuzi,thethirdWen-

ganJieyuJianpiDecoction.

KeyWords:liver-coldsyndromeduetoyangdeficiency;WuyuSiniDecoction;DangguiSiniDecoctionplusWuzhuyu

ShengjiangDecoction;WenganShuyuJianpiDecoction

·637·

献花(0)
+1
(本文系哈瓦那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