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茶多酚软膏新配方的研制与分析
2016-02-24 | 阅:  转:  |  分享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21No.32009

茶多酚软膏新配方的研制与分析

徐昕¨,董松飞,朱善瑾(1.浙江省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象山315700;2.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剂教

研室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茶多酚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药物,本实验特别对茶多酚软膏做了进一步探索,希望可以探索出更新更好的配方。方法将

处方中茶多酚含量由前人的3%提高到7%,同时分别增加了vitc和VitE作为水相和油相中的抗氧化剂。并加大了甘油用量,以期获得更佳的

稳定性和疗效。结果与结论各相稳定性试验证明了改良后的新配方是稳定合理。品质优良,完全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关键词:茶多酚;新配方;稳定性试验

中图分类号:TQ4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765(2009).03002702

茶叶中含有20%~30%(干重)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有

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通常以苷形式存在)、花色

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前三类统称为类黄酮。其中占了总

成分6O%~8O%的儿茶素类又可分为4种: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酸表儿茶素(ECG)、表没食子

酸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EGCG)。这些化合物集中于茶嫩梢

中构成复合体,总称为茶多酚(TP)。

茶多酚性质: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

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

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

衰老、抗突变、抗肿瘤、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对

多种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效果,并且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根

据很多人的研究还发现茶多酚对艾滋病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

用。制成软膏后,可以应用于包括生殖器疣和肛疣的各种皮

肤疾病。

茶多酚的制剂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但是普遍存在制剂复

杂、价格高昂的问题。如某德国产的15%Polyphenon.E软膏

15rag一支售价为20美元,对普通的病人是个不小的负担。

本实验立意探索一种新的茶多酚软膏配方,以适合我国国情,

解除病人的痛苦。

由此参考了前人的多种处方,并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

将药物在软膏中的浓度从一般的3%提高到7%,同时增加了

制剂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茶多酚软膏长期放置后干

结、硬化的问题。此外,对用改良后的处方制备的软膏进行了

pH测定和各项稳定性试验。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1.1仪器:FA1104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80—2离

心沉淀器(上海手术器械厂);pH3—3C型精密pH计(上海雷

磁仪器厂);751G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HG303

电热恒温培养箱(南京电器三厂)。

1.1.2试剂:茶多酚粉末(含量>95%);酒石酸铁溶液配制:

称取FeS04.H20lg(准确至0.O01g)与含4结晶水的酒石酸

作者简介:徐听,男(1977.3.)。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职称:主管药

师。从事临床药学。联系电话:0574—65769278。E.mail:xxher0@

钾钠5g(准确至0.001g)混合,加蒸馏水溶解后,用蒸馏水稀

释至1000mL(避光保存,有效期30d);pH7.5的磷酸缓冲液,

配制:称取23.877g的磷酸氢二钠(含12结晶水)加蒸馏水溶

解后稀释至1000mL。得到1/15mo1.LI1的磷酸氢二钠溶液

(A)。另称取9.078g,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得到

1/15mo1.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B)。分别取A溶液85mL与

B溶液15mL混合,即得pH7.5的磷酸缓冲液(冷藏保存)。

1.2处方(见表1)制备方法:取Vit.E、液体石蜡、单甘酯、

十八醇、白凡士林在水浴中缓慢加热至熔融,并在75℃保温

作油相。另取Vit.C、甘油、尼泊金乙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和

适量水缓慢加热溶解作水相,当温度升至与油相相同时,将油

相慢慢加至水相中,并不断搅拌,待温度降至60℃左右时,将

茶多酚粉末加入,搅匀冷却即得褐色软膏。

两种处方物理稳定性比较:①离心试验:取适量软膏于离

心管中,在3000r·min下离心30min。经多次试验,处方A

和处方B制得的软膏均无分层。②耐热试验:在4O℃恒温培

养箱中放置10d,观察结果(见表2)。③耐寒试验:在.18℃冰

箱中放置十天,观察结果(见表3)。

表1处方A、B的制备方法

表2处方A、B在40(2恒温培养箱中放置lOd性状比较

·27·

海峡药学2009年第21卷第3期

表3处方A、B在一l8℃冰箱中放置10d性状比较

由上述各项试验结果可知:处方A比处方B更稳定,故

选用处方A作为茶多酚软膏的处方,并对处方A做了进一步

的稳定性试验。

1.3含量测定精密称取茶多酚软膏0.8~1.0g(约含茶多

酚56—70mg),于小烧杯中加入75%乙醇30mI,水浴7O℃加

热10—15min使溶解,于冰箱内放置2h后过滤,滤液转移到

100mL容量瓶中,以75%乙醇充分洗涤滤渣,合并滤液并稀

释至刻度。精密吸取上述滤液1.0mL于25mL容量瓶中,加

蒸馏水4.0mL,酒石酸铁溶液5.0mL充分混合,再加入pH=

7.5的磷酸缓冲液至刻度,作为比色液;以蒸馏水代替供试液

重复上述步骤作空白对照。于540nm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吸

收度A,(茶多酚E;=3.15)按下列公式计算含量:TP%=

×100%,结果:TP%_7.04%。

1.4稳定性试验

1.4.1pH测定:取适量蒸馏水,加入足量软膏样品至饱和,

振摇均匀后,以数字酸度计测定。结果:pH=4.28,结论:软

膏的pH恰好落在茶多酚最为稳定的pH4—8范围内

1.4.2离心试验:取适量软膏于离心管中,在3000r·minI1

下离心30min。结果:经多次试验结果软膏均未发生油水分

层现象,结论:软膏乳化均匀且性质相当稳定,离心试验不能

破坏其稳定性。

1.4.3耐热耐寒试验:①将软膏装入软膏管内密封,于45℃

恒温箱内放置48h,取出观察。结果:软膏色泽略变黄,无油

水分层现象,涂展性、粘性、质地等均无变化。②将软膏样品,

于.15℃温度下冰冻48h,后于25℃温度下放置48h,如此反复

处理3次,观察结果。结果:软膏没有发生分层、液化现象,色

泽、涂展性、粘性、质地等均无变化。③稳定性加速、冷藏试

验:将软膏置于4O℃恒温培养箱内放置10d作为稳定性加速

试验;将软膏置于一18℃冰箱内放置10d作为冷藏试验,观察

结果。结果:加速试验的软膏由褐色变为黄色,无油水分层或

液化现象,无异臭、酸败,粘性、涂展性与室温留样无明显差

异。冷藏试验的软膏色泽仍为褐色,只是硬度明显增大(置于

室温下可逐渐软化),无油水分层或液化现象,无异臭、酸败,

粘性、涂展性无明显变化。

结论:耐热耐寒试验证明采用处方A制作的软膏性质相

当稳定,正常的温度变化不能对软膏产生影响。至于在耐热

试验中软膏色泽由褐色转变成黄色。是由于其中的茶多酚成

分被氧化导致的,不属于软膏性质的变化。

1.4.4室温留样观察:取软膏样品在室温下分别放置0月,1

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所得结果(见表4)。

·28·

结论:经过室温留样3个月,软膏各项指数都没有明显变

化,测定的含量与未留样前的含量基本一致(在0月的95%

~105%内)。

表4室温留样观察

2讨论

2.1液体石蜡与白凡士林均为油脂性基质,在软膏中都起着

调节软膏稠度的作用,后者更使软膏具有良好的涂展性。十

八醇为高级脂肪醇,是w/0型乳化剂,作为稳定剂和增稠

剂。单甘酯为多元醇酯类。是稳定剂也是增稠剂,与十二烷基

硫酸钠合用成为O/w型乳剂基质。甘油在本处方中作为保

湿剂,可以使软膏避免因长期存放导致的干结、硬化问题。尼

泊金乙酯是国际公认的广谱性高效防腐剂,可以有效地防止

药物变质,延长软膏有效期。但是溶解速度慢是它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备软膏时可以采用先将尼泊金乙酯溶

解于适量乙醇中再加入水相的办法。

2.2由于茶多酚性质较活泼。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

渡金属易变质,甚至会在空气中被氧化.色泽加深,疗效降低。

因此贮存时应避光、密封保存,制备中避免长时间加热。经作

者试验证明。茶多酚在乳化即将完成(60℃左右)时加入制得

的软膏,外观性质和各项稳定性指标明显比乳化前加入水相

制得的软膏理想。故在本处方软膏制备中,必须在油相加入

水相后,不断搅拌,等降温至60℃左右时加入茶多酚粉末并

混合均匀。

2.3处方中的Vit.C与Vit.E均为抗氧化剂。Vit.C为水溶

性抗氧化剂,同时具有愈合伤口。减轻自由基对皮肤损伤的要

离作用。而VitE为油溶性抗氧化剂,有稳定生物膜、延缓皮

肤老化、治疗多种皮肤疾病的作用。

2.4本实验软膏的乳化温度一般为7O℃~80℃.这是由处方

中各基质(单甘酯、十八醇、白凡士林等)的凝固点决定的。若

温度过高,可能会破坏乳化过程。处方制备时应不断向同一

方向搅拌,促进乳化完成。

2.5在含量测定中,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尤其是溶解过程。

由于茶多酚与油相基质结合度比较高,在溶解时,宜适当加热

并搅拌促进溶出,但也要注意加热不可过长过热,否则可能破

坏茶多酚成分而降低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程书钧.茶多酚制剂[J].实验生物学报,1986,19(4):427.

[2]贾之慎,杨贤强.茶多酚的含量测定[J].仪器科学。1990,11:1.

[3]张世珍.茶多酚对肿瘤的预防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7,19(1):140.142.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