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春游·养春蚕·捉泥鳅 ———— 故乡春天的往事
2016-03-11 | 阅:  转:  |  分享 
  


对于施工企业的我们来说,怀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故乡春天的往事,则是我时常闪现的梦境。

梦回少年访春天,追忆故乡二三事。

一、春游

每年清明节过后,是中小学组织春游的时期。春游又名“踏青”,因为这时候气温回升,各种植物都开始苏醒,生出青黄的苗芽来。“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湖北麻城四月有中国杜鹃节,而与之邻近的我的故乡黄陂北郊,杜鹃即俗称的”映山红”在春游时节也是漫山遍野红霞万朵,丘陵谷底鲜艳芬芳。

“映山红啊满山开,春风送我回山寨。喝一口家乡水心里甜哪,幸福的山歌滚滚来!”

这首在学校组织的小学生春游中我学会的湖北民歌,尽管是充分表达热爱故乡心情的我的最爱,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却仍然找不到她的曲谱及第二段的歌词;也可能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所演绎出的崇高的革命意义及其中的歌曲〈映山红〉的普及程度太广,而湮没了这首不知名作者所创作的热爱与思念故乡歌曲吧?总之是不能畅达我的思念故乡之情了。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总是敏感地触动我的神经。映山红花开满山岗时候的春游,就是故乡给我强烈印象的春天的往事之一。

山路十八弯,弯弯山路红的花绿的草相映成趣。我们春游长长的队伍,就顺着这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前行,一路说笑一路欢歌。前面刚起了个头:”山里7的孩子啊喜爱山”,中间的人就接下来唱“从小就生长在山路间”,歌声传递到后面的队伍中,最后就连续成大合唱了:“山里的泉水香喷喷,山里的果子肥又甜。山里的孩子喜爱山,山里有我的好家园。山上的花儿开不尽,山乡的歌儿唱不完“。是啊,童年无忌、少年无忧,在映山红花开满山岗的春游日子里,沐浴着山秀水美的家乡的温暖,我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们怀念着家乡的美好,为生存而努力,为发展而创造,心中充满着春天蓬勃的希望!

二、养春蚕

蚕蛹,在物流发达的今天,即使在东北的长春、华北的天津等地,也是稀松平常食物了!但春蚕夏蚕的成长过程,却是居住在北方的人们所鲜有人知的了;即使是在生长有桑葚的南方的人们,如果没有伺养蚕子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想当然的成分多,知其粗略难知其详情的。

故乡童年美好的往事之一,就是观察这蛾生蚕,蚕不断吐丝、长大成蛹,蛹作茧自缚,再裂变成蛾的反复循环过程,就象鸡生蛋、蛋生鸡的无穷无尽过程。特别是伺养“蚕宝宝”的漫漫过程,点点滴滴都是在培养爱心,奉献爱意啊!

“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其北部接壤的是我的故乡黄陂,又名我之宗祖理学二程之“前川“,”素有“九佬十八匠”之说,走南闯北的手艺人众多。同村、同龄、同辈但不同姓氏的小学同学的哥哥李正勇,就是本湾有名的篾匠,他常常从村外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他可能就是我的养蚕的启蒙老师呵!

少年放学归来早。也是这清明节前的某一天,“正勇哥回来了”!——伙伴们奔走相告!我书包没来得及放下,就急忙跑向湾子中间。在那棵根在河边、树干伸长三米多远、枝繁叶茂的百年大树荫下,正勇哥正在向小伙伴们展示他的新“板眼”——真好玩儿:几只妖娥子,个个尾部扑扑的,象要“大便”似的不安稳地在摆动。正勇哥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原来,这只蛾子就要产子了。白纸,就是给它们准备的临时“产床”。不一会儿,我们每个人手中展开的纸上,就有密密排列的“黑子”了。正勇哥告诉我们:回家拿小被子捂着,两三天左右,“黑子”就会变成小小的‘’蚕宝宝‘’啦!蚕宝宝出来以后,每天就要给它们喂嫩黄的桑葚树叶,好好伺候它们,它们就跟你们一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不一样了!

于是,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揭开小被子,看看那一粒粒的黑点点,是如何变成小小的“蚕宝宝“的。等啊等,第三天开始,一只只比小蚂蚁还要细小、还要黑瘦的小家伙们,纷纷从黑点点中钻出来了。这么点个小个子,能是那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吗?我们怀疑着!

在第一个小伙伴的“蚕宝宝”面世后,正勇哥把我们召集起来,开始教我们安顿这些“小伙了”。在”小家伙们”还不多的时候,我们每人准备一个农村赤脚医生打小针用过的药盒,把中间分格的硬纸拿掉,这就是“蚕宝宝”们的“小家”了!“蚕宝宝”们多起来后,再把它们集体搬迁到垫有塑料薄膜,并应急铺好桑叶的簸箕上,这就是“蚕宝宝”们正规的“家”了。当然,作为他们的“家长”,我们的事情就多起来了!

真是“不养儿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我们要拿出放在针盒里的蚕种纸,一只手稍倾侧地端着;另只一手要拿着事先用细竹子削成的光滑的小棍子,均匀地拍打蚕种纸背,使初生的“小家伙们”一个个轻轻地掉落到已经铺好桑叶的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开它们,这样,“蚕宝宝”们才能顺利地从针盒中的“小家”,搬到早就铺好几层密密桑叶的”新家“了!

小蚕的饲养也是个讲究细节完善的过程。一是食物要少吃多餐。小蚕们最好的食物是春天早晨新摘、擦干露珠的鲜嫩桑叶,以鲜嫩黄中带绿为最佳,其它树叶或老黄、生虫子的桑叶都是不宜的。小蚕生长快,一天最少要换三次以上桑叶,半张A4纸大小面积的蚕群用量是一斤桑叶;大蚕一天换两次桑叶,用量随成长的大小递增。二是小蚕生养要求的环境为高温多湿。初生小蚕适合温度是26度左右,要上盖下垫塑料膜提高湿度,温度不够要人工加温;稍大些的蚕子则只盖不垫塑料膜。三是春蚕要通风防寒潮,及时清理蚕宝宝们的排泄物,勤换用于铺垫及蚕宝宝们的食物——桑叶,搞好卫生,预防蚕病。

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纺棰形的蚕蛹。蚕蛹有头、胸、腹三个体段。蚕蛹35天左右,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中医学书籍上说,蚕蛹性平味甘,具有祛风健脾止消渴,镇惊安神降血脂,益精壮阳补肾气,帮助新陈代谢等功效;蚕丝是丝绸制品的主要源料。蚕子浑身都是宝啊!

三、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我们去捉泥鳅”。

施工期间的业余爱好,就是约同事或网友K歌。每次K歌,我都要唱这首湖北民歌,因为这首歌中的情节是我熟悉的故乡生活。

我的故乡是“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武汉市之根,是武汉城邑文明端始之盘龙城的所在地、3500年前“商代南土”之都——武汉市黄陂区,淡水鱼业发达。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童年、少年是泡在水中长大的,湖北话把游泳叫作“玩水”,极其贴切地说明白了我们曾经成长于故乡的生活。

我生长在黄陂最北边的农村,农业生产作业在水田,清明节前栽插早稻,梅雨时候早稻蓄水、栽插中稻,“八·一”建军节前争取栽插完晚稻,湖北的早稻中稻晚稻三季稻谷都离不开水,农村作业时互相调戏“打水架”是常见的事情。而我们的童年少年则从早稻栽插前开始玩水,到晚稻收割完后仍要下水玩儿。水田里捉泥鳅抓黄鳝,河里抠乌龟王八,湖里摸鱼捞虾找螃蟹,水塘里撒野,无穷无尽的快乐都在水中啊!农活儿,北方叫“种地”,湖北等南方各省叫“种田”;小时候我们抓到“乌龟王八”从来是系上绳子拖在地上当玩具拿来玩的,随便在哪里抓鱼都会遇到“王八乌龟”碰到脚的,所以,湖北人把软壳的“鳖”和硬壳的“乌龟”都统统叫做“脚鱼”,从名称的不同,就可以感受到水及水产品在湖北的多啊!湖北人普遍会做淡水鱼及藕类美食,小时候我家来客人,母亲经常直接到水稻田里,半小时后两道泥鳅或鱼虾的美食原材料就从水稻田的泥沟边里出来了,这画面始终定格在我心中、闪现在我的梦中啊!

春梦无痕而故乡往事历历在目,叫我如何不思春、叫我如何不想念温暖如春的故乡啊!

献花(0)
+1
(本文系双凤亭老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