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
CHINAADULTEDUCATION
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
一、引言
自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
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以来,
各行各业的职业倦怠研究开始迅速展
开,人们开始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实
证研究并制定了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BurnoutInventory,简称MBI),
这标志着职业倦怠的研究具体化和专
业化。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
交道的行业中,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实际生活中已是一个客观
事实。针对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这一严峻的现象,
众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特点、危害、
影响、产生原因、对策与建议等有诸多的文献介绍。本
文拟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供从事这方面研
究或关注此现象的学者参考。
本文的高校限指高等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主要
包括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
学、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民办院校等;教师限
指高校中的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高校
心理咨询师以及高校教辅人员等。本文所指的文献综
述就是指2000年~2010年十年间大陆涉及到以上
“高校”和“教师”的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整
理和分析这些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与述评。
二、文献资料概况
(一)按年份统计
据目前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网、硕博
士学位论文库等文献来源库查询结果显示,截止到
2010年年初,目前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面
的文章有280余篇,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有25篇。详
见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
文献数量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2005年是一个比较有显著特征的年份,从以往每年
不超过10篇的发稿量,剧增到该年度12篇,并出现
了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出现井喷式发表此
类文章,出现了连续多年每年超过50篇以上的“丰收
期”(注:据目前所查询到的资料,第一篇硕士学位论
文是2005年张薇撰写的《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一文。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是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方明军撰写的《大
学教师隐性激励论》一文)。如果说以前的期刊论文
(俗称“小论文”)发表只是对高校职业倦怠碎片化研
究的话,学位论文(俗称“大论文”)则是对这课题进行
系统深入研究,说明该研究已经具备“小题大做”的空
间和可能,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课题的研究的重要
性和可行性。
(二)按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的介绍
作者的单位能较好地说明研究者的来源,特别是
其专业背景与专业素养。因此,在统计上具有重要的
意义。目前,根据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发表在各个刊物
上的文章数量总数为284篇。这284篇文章的作者单
位100%来源于高校,目前还没有出现过作者是来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
———2000~2010年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
○常学义周益斌
[摘要]21世纪以来的头十年,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诸多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
展了一系列的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文献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在数
量上、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增加和提升;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有明显的拓展;对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呈现出多
学科、多理论、多视角的解释,并能根据其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基于此,本文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反思与展望
[作者简介]常学义(1958-),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周益斌(1979-),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系博士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
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上海201209)
年份
篇数
1996~2000
2
2001
2
2002
2
2003
5
2004
2
2005
12(1)
2006
32(2)
2007
57(5)
2008
85(9)
2009
89(8)
表1近十年来大陆高校老师职业倦怠文献统计表(按年份统计)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注:1.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期刊网、全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库等
2.自2005年开始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硕博士论文数量
5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ADULTEDUCATION
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
刊物名称
教育与职业
职业时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中国成人教育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池州师专学报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辽宁教育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
医学与社会
数量(篇)
10
9
7
5
4
4
4
4
3
3
3
3
3
3
3
排名
1
2
3
4
5
5
5
5
9
9
9
9
9
9
9
是否核心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否
于纯科研机构的。按研究者所在的高校类型来分:普
通高校、高职高专、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成人
高校、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民办院校等均有研究者参与
研究。在这些院校中,以有教育类、管理类、心理学类
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居多。
(三)按论文的发表刊物统计
根据目前的文献来源来看,其中排名前三的刊物
如下:发表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的文章达15篇之
多,高居榜首,占文献量的11%,其次是《中国成人教
育》(8篇),占总文献量的6%,再次是长春理工大学
学报(5篇)。发表量在2篇到3篇的刊物情况,参见
下表(表2:近十年来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发表刊
物排名情况)。表中所列出的文献量共为54篇,占到
全部文献量的41%。
文献发表的阵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水
准。对照南京大学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8年版)中列出的核心期刊,上表中的4种刊物
均属于核心期刊,其他11种虽不属于核心期刊,但也
是属于质量比较上乘的学报或期刊。这些说明,关于
该研究的研究水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需要说明的
是,荣登南京大学评定的全国CSSCI来源期刊的刊物
不多(注:仅有《高教探索》中的一篇由许信胜与张志
红合作撰写的《高校教师从业环境问题研究》发表在
2009第六期的第127-130页),因此进一步提升研究
水平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按研究对象分析
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为研究对象仍然是一
个很大的研究范围。根据目前的文献,对研究对象的
分类至少有如下几种角度。
1.按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所在的高校类型来分。
研究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
学独立设置的学院、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民
办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均有研究。
2.按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区域或地域来分类。目
前研究者对北京、上海、四川、河南等省份的高校教师
(尤以体育教师为多)进行过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有研
究者直接以某个高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如,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等为个案进行的实证
研究。也有一部分研究者直接就以“地方院校”为题进
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取样上明确说明与省部
级、国家级高校是相异的。
3.按教师的岗位来分。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
看,高校教师中以图书管理员、高校辅导员、公共课教
师,如思想政治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大学体育教师等
研究最多,其次为专业教师。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开始关注高校心理咨询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高
校的其他教辅人员,如教学秘书、学报编辑等职业倦
怠现象。
4.按教师性别、年龄等来分。高校教师中的女性
教师、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也均有学者进行研究。
5.还有研究者直接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
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孙萍的《高校教师职业倦
怠文献综述》发表在云南电大学报的2009年第3期。
还有同年由叶兵与蒋兆雷共同发表在南京邮电大学
学报的社会科学版的《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与难点之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
分析
如果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作是一种“病”
的话,显然这个“病因”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
异、因校而异的。目前,对出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
因至少有以下这些解释。
1.心理学解释。具体来说,主要从人格心理学、马
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心理契约论等角度对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进行过研究。(1)人格心理学的观点主要认
为,高校教师通过相关心理学的量表与统计分析证
明,在人格维度上,内外向与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
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职业倦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性格、气质等因素与教师倦怠
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2)有研究者从马斯洛心理
需求层次论的角度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得
不到满足是引发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
原因。提出要具体分析发展需要的产生、实现以及层
次性的特点,这是青年教师认识自身、解放自身的重
要途径,也是学校管理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
点。(3)还有研究者从心理契约论的角度谈到,高校青
表2近十年间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发表
刊物排名情况(前九名)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6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ADULTEDUCATION
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
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招聘心理契约及
个人与工作不匹配的心理契约破坏,这将对学校教育
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及教师身心健康、人生发展产生
不利影响,导致师资队伍高流失,因此,高校有必要了
解青年教师心理状况,及时排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
怠。高校当时招聘高校教师时许诺的种种条件,即当
时签订的契约———合同书,在实际的兑现过程中出
现了很大的偏差,且没有得到及时的解释,从而导致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比如,明明契约上约定一次性给
予安家补贴10万元,但是在实际兑现过程中则是按
10年120个月分别打入教师的工资卡内,而没有一
次性进账,于是导致教师产生受到欺骗、遭受打击等
心理,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的提出源自于心理学的角度,因此正本
清源,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也是必然
的。不过,心理学在解释职业倦怠成因时发现运用其
理论与观点还是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很好说明。因此,
借鉴与运用其他的理论成了很多研究者所自然关注
的方向。
2.管理学解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内蕴的管
理思想、管理模式等无疑对于教师而言起着非常重要
的管理学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主要存在着(1)工作
内容单调、乏味;(2)激励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价方法
单一;(3)组织文化氛围的影响;(4)个性与管理脱节;
(5)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不足等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
种种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科层制理论作为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高
校中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教师发展的弊端,现行学校科
层管理制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科层组织目标的
矛盾导致教师职业倦怠;(2)阶层严明的科层制度使
教师受制于行政人员,降低了工作满意度;(3)科层管
理制度讲究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事本主义,缺乏人
本关怀。因此,科层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师
的职业倦怠。
3.社会学解释。在利用社会学理论解释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时,往往涉及到社会学理论中的角色理论,
指出角色压力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面临的角色模糊和角
色冲突两个维度,提出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
原因。
此外,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压迫理论也用来解
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该理论是法国布迪厄分
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理论。其将“场
域”(Pield)描述为一个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所构筑的社
会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力量为争
夺资源,不断地展开彼此间的博弈和争夺,个体会时
刻感受到来自所处“场域”中的各种压迫力。布迪厄认
为正常的“场域”压迫力有助于维持整个“场域”及其
个体的活力与发展,但如果压迫力过大,令“场域”内
的个体不能承受,个体则极有可能出现心身异常现
象。
在场域结构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教
师常常与学生、家长、学校制度和上级管理者之间出
现某种冲突和矛盾。这类冲突和矛盾如果超出了教师
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在教师的周围形成一个压迫性
的场域,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高职教育作为高
校教育系统的一种类型,也构成一个独特的“场域”,
高职教师也必然会承受来自这一“场域”的压迫。
4.教育评价学解释。教育评价学是指研究根据一
定的教育目标,系统收集资斜,运用现代数学和管理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判断对象的系统状态与功能属性
及其转化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国内
学者研究发现,在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类因素
中,学校内部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程度最
高,而作为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
师评价,更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我
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它存
在很多弊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5.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
职业倦怠源于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性、教师收入的相
对不足性、群体内部竞争的过度性和教学科研评价的
市场性。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释,认为
优秀的组织文化将给予青年教师归属感、凝聚感、方
向感、协调感和活力感。目前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存在
的职业倦怠与高校组织提供的不良组织文化有关,青
年教师在当前的高校中存在漠视现象、隔离现象、等
级现象、迷失现象、缄默现象。这些是造成高校青年教
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原因。
(二)重点与难点之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建议
目前根据所掌握的文献来看,职业倦怠的对策建
议主要有以下几种回答。
1.心理学角度的建议。具体对应前文所归因的人
格心理学、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心理契约论得出
其建议与对策如下:根据人格心理学的观点,通过相
关心理学的量表与统计分析证明,在人格维度上,内
外向与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
与职业倦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
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发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的重要原因。因此其建议:一要具体分析发展需要的
产生、实现以及层次性的特点,让教师认识自身、解放
自身,二是学校管理者也要具体分析发展需要的产
生、实现以及层次性的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激励与培
训机制,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根据心理契约论
的观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招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7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ADULTEDUCATION
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
聘心理契约及个人与工作不匹配的心理契约破坏,这
将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及教师身心健
康、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师资队伍高流失,因
此,高校的对策就是要提前解释契约、如实兑现承诺
等。
2.管理学角度的对策。有学者认为,在高校中使
教师缓解或摆脱职业倦怠的关键是利用现代管理学
的理论和方法:改善目前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单调乏味
的现状,不断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并能采取多样的
绩效考核办法,积极营造适合本单位的组织文化,关
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等等。
还有学者认为,现行学校科层管理制度对教师职
业倦怠起了不可推卸的负面影响。要克服教师的职业
倦怠,必须做到:(1)管理结构“等级式”和“扁平化”相
结合;(2)管理制度的刚性和以人为本的柔性相结合;
(3)专业分工和合作相结合。
也有学人针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
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分析,提出消除大学教师职业倦怠
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进行隐性激励。这与大学教师这
一特殊的职业群体特征密切相关,大学教师激励的二
重性是大学组织激励的独特之处。理论上,隐性激励
应基于以下几组范畴的整合:预期与信任、文化与制
度、获得承认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在具体的实践路
径上,是对制度的隐性激励、环境的隐性激励、声誉的
隐性激励等的整合。制度可以实现理念的激励、承认
的激励等;环境可以实现宽容的激励、关爱的激励、公
平的激励等;声誉的隐性激励则可以从“大学”的声
誉、“学术职业”的声誉、“学者”自身的声誉几个方面
加以整合。
3.社会学角度的策略。有研究者在运用社会学的
角色理论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面临的角色模糊和角
色冲突两个维度后,提出了通过学校组织干预、增强
高校教师应对角色压力的能力来克服角色压力的消
极影响的策略。
还有社会学的“场域”理论研究者指出,在高等教
育中,特别是高职教育这一具体的“场域”中,高职教
师要面临来自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
的压力。因而,要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必
须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纠正社会尤其是家长对
教师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让高职教师释放压力,从而
减少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4.教育评价学角度的途径。研究者认为,对教师
进行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
实现学校奋斗目标为导向,以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的一
种新型的教师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发展性需
求;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是缓解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发展性评价动态地、客观地、真
实地反映成就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
利于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5.经济学、文化学等角度的方法。从经济学角度
来看,要缓解其职业倦怠,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同样,从
文化学角度来解决职业倦怠的途径就是高校应积极
进行组织文化的反思与变革,形成互助合作的思想观
念、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适度倾斜的制度设计、以人
为本的物质激励、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
四、反思与展望
从新的理论与视角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对
比较困难,但是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做行动
研究和实证研究。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已经比较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和视角比较全面,在前
人的基础之上发现新的理论和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困
难。以上种种研究视角和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职
业倦怠现象,并能对应地提出措施,但是如能在措施
上做进一步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将会大大缓解高
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
目前已有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虽然很多,但
是相对来说,关注的高校教师群体呈现出以偏概全、
简单化之的特点,今后可以进一步做聚焦型、个案型
的十分有针对性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应多考虑质性的
研究方法。
在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
往把或一个地区、或一类高校、或一所学校、或一个职
业群体等作为研究对象,却将这样一个点和面的结论
演绎为整个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措施,事实上
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比较片面的、有失公允的。特
别是面对不同高校中不同的教师群体时,很难用一个
视角或理论全面解释并进行合理对策分析。因此,今
后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可以从聚焦型、个案型的
方向探讨,这样更加符合当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
际情况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之对应的研究方
法应多考虑质性的研究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王春燕.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需要层次分析与调适[J].漳州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兰文巧.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排解
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
[4]龙文.用管理学理论帮助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6,(4).
[5]张道深.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科层管理制度因素的思考[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鞠鑫.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分析[J].惠州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
责任编辑:方钢山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