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官亭”神奇传说故事
(澧州民间传说官亭故事选篇)
导语:澧州“官亭”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尚书李充嗣为官50年,历经三代皇帝,清正廉洁,忠贞不阿,明世宗为褒扬他的功绩,修7层塔,亲笔御书颁诏嘉奖并颁发圣旨刻在碑上。凡朝庭官员路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行跪拜之礼,以示纪念。故因“官停”“官亭”而得名。澧州“官亭”官亭乡位于临澧县北端,居澧县、石门、临澧三县分界处,东与九里乡接壤,南接合口镇、新安镇,西连澧县码头铺乡、石门县新铺乡,北邻澧县王家厂镇,全乡总面积79.35平方公里,辖彭市、凤兴、双泉、鹅井、天星、樟树、青龙、岩龙、竹龙、桃树、团云、楼子、长乐、竹马、青鹤、马路、枣木17个村。澧州“官亭”山好水好,一步一景,低头便是一个个地名传说故事(天葬墳-官亭-官停湖-胡家樓子-竹馬沖-压榨岭-黑森林-天星堰-多寶寺等地名傳說)。现在的澧州“官亭”镇其万亩桃园似东晋诗人《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更是景中一绝。“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间数”。桃是我国水果中的一宝,果形艳丽,营养丰富,滋味甜美,被称为“天下第一果”。桃花的娇艳又是百花中一绝,是春天的象征。从古至今,桃倍受人们青睐和赞赏。澧州临澧县官亭的蜜桃园集农艺与园林为一体,融人文与自人文历史。
澧州“官亭”图片
一、“官亭”上天赐予的特有地貌景观;
“官亭”自古就享有“八百里洞庭湖”西岸黑松林之美称,其秀丽的自然风光,灵巧地将山水组合,高下相属、错落别致、主次分明、呼应有声,形成青山秀水的特有景观,犹如一幅巨大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画章。其风韵奇秀的临澧“官停湖”、苍翠雄健的“刻木山”,妙趣横生的官亭“溶洞群”,古老的传奇、传说“神秘的天葬坟”故事发源地,现实的花艳果香的“蜜桃园”五景就是“官亭”大自然赐予这一幅画的点睛之笔。
风韵奇秀的“官亭湖”图片
风韵奇秀的官亭湖;官亭湖“虽由人造、宛如天开”,截澹水,蓄上、下罗湖挡,集雨面积101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600万立方。恰似一方迷幻诱人的碧玉镶嵌在苍翠欲滴的群山之中。官亭湖三面环山,崇山迭岭,如屏如障,形成天然的峡谷。湖坝自峡谷拔地而起,高峡出平湖。宽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清澈碧透。自然形成的港湾和半岛,使山水空间变化丰富多彩。湖中三岛:葫芦凸、林家凸、谭家凸,形态各异,疏落有致地点缀着,与环湖群山相呼应,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绝妙景观。岛上青翠浓郁、栖息着各种鸟类,四季景色倒映在一湖碧水之中,互映衬辉。年轻的官亭湖,集太湖之旷、凝西湖之秀。气可聚而又可散,景有藏而又有畅。山不高而柔和,水不浊而涟前。环视湖边,如山水长画卷,浓淡分明,清晰可见;登坝览湖,山绵延而水有边。清澈的湖水中,鱼翔浅底,鸥飞野旋,似跳动的音符,谱写出动人的湖光恋曲。古人云:智者乐水。官亭湖犹如身拢轻沙的妙龄少女,美得那样的秀丽、那样的清纯、那样的天然,若君掀起她的红盖头时,其融自然、人文、农艺、园林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凭坝览胜,葫芦凸品桔、林家凸观鸟、岩龙山半岛垂钓、青龙山幽睾避暑、湖中竞技等恬静与野趣的胜景,一定会眩人目色。
主峰海拔503米的刻木山图
2.主峰海拔503米的刻木山;刻木山有“澧西第一峰”的美称。山形奇特,身卧西天,脸向东方,每当雾沉山麓,云移峰飞之时,犹如西天如来佛。前山岭脊迭降,后山体魄陡峻,左右两边的梅古山,牛角。坯山峦似风翅伸展的两翼,茂密的苍林如覆盖的羽毛;陡峭的后山之中,一尖突岩石形似风嘴,横空凌立,跃然如飞。山脚下左右两溪清泉如滴,盘山长流不竭,如白练缠绕,婉蜒曲折,是为众水朝属的风水宝地。刻木山以坚硬挺拔的花岗岩山体为骨架,集峰、石、松、云之奇,纳涧、溪、泉、池之魂,构成奇妙多姿的自然景观。以形态丰满,轮廓柔和为肌肤,以脉络繁茂的植被为服饰,远观如翠云上涌,层层迭起,登高俯瞰、山水尽览。山腰中的天然奇石仿佛一座莲花观音,瑞降人间。所勾勒出的似仙非仙的“观音约迹”景观,被誉为临澧古八景之一,有古诗?赞:“怪石能变幻,观音像宛然。如坐妙高台,花飞九朵莲”。刻木山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还积淀着厚重的人文景观。渊源的佛教文化使壮丽的刻本山更加灿烂。主峰山顶有一寺,建筑宏伟,为“刻木娘娘庙”。明司奉使、御史、副都御史、中州督学胡懈就是刻木山人,胡懈公在《登刻木山》一诗中写道:“孤影平分花蕊宫,石梁苔茎路初通。染人山色千堆翠,极目天光四壁空。雾尽溪明涵晓壑,雨余林秀看春垄。我来长啸群峰应,流览烟霞一镜中。”《临澧地名录》记载:相传是“丁兰刻木处,上有寺,供刻木娘娘,祭祀者甚多。”以“孝报父母”为千古美德之垂范的刻木娘娘庙,取材木石,格局简练,色彩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楚文化的高雅、洒脱、自然、质朴之风格,慕名前来朝山拜佛者络驿不绝,香火旺盛。故自建以来,历代名流学者,文人墨客,纷纷登山览胜拜佛,留下许多诗章墨迹。明张士宦有诗《望刻木山》赞:“危峰势如削,壁立耸空虚。寺影人烟末,钟声乌路余。不应与天接,偏复有僧居。会欲登高顶,抗怀观古初。”
古人云:仁者乐山。刻木山纳自然之美和人类之智所产生的极为壮丽的景观,难以言传,只有亲临其境,才能领略其苍翠雄健的意境。
风韵奇秀的官亭湖“虽由人造、宛如天开”,截澹水,蓄上、下罗湖挡,集雨面积101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600万立方。恰似一方迷幻诱人的碧玉镶嵌在苍翠欲滴的群山之中。官亭湖三面环山,崇山迭岭,如屏如障,形成天然的峡谷。湖坝自峡谷拔地而起,高峡出平湖。宽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清澈碧透。自然形成的港湾和半岛,使山水空间变化丰富多彩。湖中三岛:葫芦凸、林家凸、谭家凸,形态各异,疏落有致地点缀着,与环湖群山相呼应,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绝妙景观。岛上青翠浓郁、栖息着各种鸟类,四季景色倒映在一湖碧水之中,互映衬辉。年轻的官亭湖,集太湖之旷、凝西湖之秀。气可聚而又可散,景有藏而又有畅。山不高而柔和,水不浊而涟前。环视湖边,如山水长画卷,浓淡分明,清晰可见;登坝览湖,山绵延而水有边。清澈的湖水中,鱼翔浅底,鸥飞野旋,似跳动的音符,谱写出动人的湖光恋曲。古人云:智者乐水。官亭湖犹如身拢轻沙的妙龄少女,美得那样的秀丽、那样的清纯、那样的天然,若君掀起她的红盖头时,其融自然、人文、农艺、园林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凭坝览胜,葫芦凸品桔、林家凸观鸟、岩龙山半岛垂钓、青龙山幽睾避暑、湖中竞技等恬静与野趣的胜景,一定会眩人目色.
官亭的溶洞群“无山不洞图
3.官亭的溶洞群“无山不洞;官亭的溶洞群“无洞不奇”是官亭溶洞群特有景观,经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官亭数十里连绵起伏的山峦,岩山迭出,形成了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地貌景观——溶洞群。这里有大小溶洞300余个。既有穿山之洞,又有落地之穴,还有环洞、群洞,洞洞相通,勾畅相连,妙趣横生。宏伟的黎家洞,位于官亭俄井村之东,洞口圆而小,仅能容一人侧身拴绳垂悬进人。洞内楼台阁宇,宽畅气派,其大厅可容数千人,房屋大小的大厅数十个之多,形成各异。地下河宽二丈有余,水深齐腰,流动着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据当地老人回忆说:日军侵华时,附近百姓数千人,为躲避日军血惺残杀,在洞中掩藏达3月之久,洞内五行百业齐备,人畜兴旺,严然世外桃源。灵巧的韩家洞距黎家洞约五华里,天然形成的洞穴十分奇特,洞口乳石林立,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多姿多彩、排列有序。洞中有新石器时期遗迹的代表物:石床、石桌、石凳、石斧、石刀,据考古学者论证,早在几万年前,就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属史前龙山文化层。神秘的天星洞西邻韩家洞,洞口陡峭险峻,云遮雾掩,洞内洞连洞,上下穿梭,阴森黑暗,三节手电所射出的光束也未能探其底。内外景观迭出,姿态各异,比拟无穷,美不胜收。据当地老人说:多在雨后黄昏,就从此洞飞出如母鸡般大的蝙蝠,旋于洞口止方,黑压压的一片,特有的编幅声惊人魂魄。妩媚的观音洞紧邻天星洞,风情万种,仪态万芳。洞内晶莹如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石幔,嵯峨重垒,形象万千,有的似莲花宝座,有的象金童玉女。亦假亦相似的观音像,一扫平日庄重妙严的法像,犹如形骸放荡的尤物,淫人声色。雄健的青龙洞距观音洞仅半里之遥,松、樟覆下的青龙山,被人所知的洞穴48个。洞与洞勾连相窜,上、下相迭,比邻相依,错落有致,格局有序,气势非凡。洞内钟乳、石笋琳琅满目,幽奥迷离,神奇莫测。青龙咀为青龙洞人口,洞口雾腾云移,景观尉为壮观。当地有一首民谣形容青龙洞:“尖峰观下人字镐,十里溪沟跟龙跑,四十八口井,落下珠灯凸。”所以有青龙戏珠之说。早在600多年前,元末明初学者段嘉漠游览青龙洞后,在洞口两侧壁欣然题刻有傲视群雄气魄的横联:天开群玉府,云锁五经堂。
4.神秘的天葬坟位于官亭乡楼子村境内;
神秘的天葬坟传奇而且位于临澧县官亭乡楼子村境内。天葬坟背倚巍巍刻木山,西瞰波光粼粼的官亭湖,东揽闻名遐迩的九里楚墓群,南纳婉如长龙的枝柳铁路。这里开垦栽种的茶园一笼连一笼,四季常绿,犹如绿色的海洋。轻风过处,送来醉人的清香。景色格外旖旎。天葬坟长一百米,宽六十米,高七米,系黄土卵石构成。坟四周杉、松林立,唯墓冢杂草不生。对于处在江南地理气候区域的这里,无不令人惊讶。蒙着神秘面纱的天葬坟,极具传奇之感。《临澧地名录》上记载:相传一官家送葬在此,突迎风雨雷鸣,倾盆雨过天晴,棺材匿迹,土堆崛起。由此而得名。千百年来这充满诡秘的天葬坟,不知吸引了多少好奇者前来探究,梦想有一天能穿越时空的遂道,破解出那厚重的历史渊源。
5.官亭旅游资源;
临澧官亭位于县城西北角,临澧有横跨澧水河的张公庙大桥;有“小汉口”之雅称的合口镇;有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九里楚墓群及邹家山遗址和晚唐诗人李群玉当年赋诗吟唱的“哦句平台”…走近官亭,美得令人心醉神迷。知其名渊源绝伦。《临澧县地名录》记载:“相传明、清时,上、下罗湖挡能灌溉七千顷,为处理水利纠纷修有一亭塔,上刻议处碑文,亦为官家议事休憩所在,故名官亭塔”,以此象征着和平友谊。
二、澧州“官亭、官停、官亭塔”历代民间耆硕相传版本;
(一)、澧州“官亭”、“官停”、“官亭塔”“官亭湖”传说。历代民间耆硕相传;以前有一座高七层宝塔民间称为“官亭塔”,官亭塔座落在地处澧北的桃树村与团云村之间。官亭塔民间传说;是不知明朝哪代、哪一位朝廷官员,南巡途中,见此水光山色,十分诱人,便停轿休憩、观赏此地景色,后人便依“官停”而曰“官亭”建塔以留念。也有传说是明朝皇帝为表示对澧州藉尚书李充嗣的恩宠、恩赐,在返乡时,官资修建的亭塔。并有皇帝圣旨诰曰:凡路过此塔的文武百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行跪拜之礼。据澧州《安福县志》记载,安福县现以改称临澧县,官亭塔重建于清乾隆36年。全塔系木质结构,上、下两层,红柱碧瓦,四周护栏相连,塔高20余米,面积约30平方米,典型古建筑风格。在明、清时代,上、下罗湖挡为澧州澧阳平原的主要水利枢纽,有七千顷的灌溉能力。因此,当地人们称为生命之源,农忙季节为了抢先灌溉农田而闹起的纠纷时常有之。清乾隆年间,朝廷与地方官员为处理解决农忙季节灌溉农田水利纠纷,以乡邻和睦为原则;在此协商处理好这些水利纠纷问题,就选用上垱、下垱之间设建一亭塔,一曰:地方官员官家议事休憩之所,二曰:乡邻在此协商处理好这些水利纠纷问题,以示和睦友谊之象征。
(二)、澧州“官亭”、“官停”、“官亭塔”另外一个传说版本;当地历代民间耆硕相传,明朝世宗年间,朝廷为感念“三朝元老”澧州藉工部、兵部尚书李充嗣告老还乡。尚书李充嗣一生对朝廷和老百姓所作的杰出贡献,在他仙逝后,明世宗下旨于九溪卫府(即在现在的官亭)修一座高七层宝塔,并颁发圣旨刻在碑上:凡朝庭官员路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行跪拜之礼,以示纪念。故因“官亭”、“官停”、“官亭塔”而命名。
三、“澧州州志”记录明代澧州籍工部、兵部尚书李充嗣史记;
明代的澧州的确是人才辈出,文武群星灿烂。据近年研究湖湘人才问题的学者统计:考证明朝一代的82场科举考试中,湖南进士题名者411人,其中澧州籍的达39人。特别是明弘治末至嘉靖初(1502--1530)的约三十年间,先后有五位澧州士子,以其正直、勋功和聪敏才智,晋升孝宗、武宗、文宗三朝的六部尚书,执掌中枢朝政,留下了一段“澧浦才俊福天下”的佳话!为此明代澧州籍兼领苏淞水利和拱卫京畿的工部、兵部尚书李充嗣,在澧州留下“官亭”、“官停”、“官亭塔”历代民间耆硕相传传说故事。
明代工部、兵部尚书李充嗣图像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祖籍四川内江。祖父李蕃为明永乐年间举人,曾官兵科给事中,博涉群书,有奏议诗文10余卷。父吉安,任华阳王府教授时,举家迁居澧州,生充嗣,登成化23年,公元1487年进士,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任刑部,因事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随州知州,擢陕西佥事、云南按察使。因所至皆有政绩,举治行卓异,于正德9年(1514),迁右副都御史,旋巡抚河南。是年河南大灾,饥荒四起。充嗣奏请发放钱粮赈济,不足部分劝富户借贷。当时灾民多聚集于开封,充嗣令设棚施粥,经月余,发资遣送还乡。起初,镇守中官廖堂投靠刘瑾,借进贡之名,百般索要,后继者习以为常,人民苦不堪言。充嗣即直奏皇上:“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即侵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十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因事涉武宗帝宠幸正隆的大宦官刘瑾,只是颁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正德12年(1517),充嗣巡抚南京诸府。宁王朱宸濠于正德14年6月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并先后陷南康、九江,围安庆。充嗣与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乔宇商定:由乔宇固守南京城,自领一万精兵,向西屯驻采石,密派使臣到安庆城,令都指挥使杨锐坚守城池。同时,传檄内部,声称京师边兵10万,旦夕可达安庆,赶快准备军饷,以此诈敌。宸濠果然疑惧,不敢强攻,使得王守仁得以一举捣毁其巢穴。叛乱平息后,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为其请功,晋充嗣为户部右侍郎,并颁诏嘉奖。不久,因治理黄河有功,升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如翙佐充嗣担负疏浚吴淞江工程,主持新开江口至双庙段,辟建白茅港,又疏通双庙至常熟县东仓。全长共一万七千三百九十一丈,深一丈五尺,宽三丈三尺的浩大工程,六个月浚工,深得苏、淞人民好评,《明史。河渠志》专列记载。嘉靖元年,世宗论平叛宸濠功劳,又给充嗣加封太子少保。充嗣借面君之机,为百姓代言,疏陈“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科索”等八事,世宗一一采纳,使苏、淞一带的赋税及其他“浮额”负担大大减轻。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后累疏乞归,荐举王守仁代行己职。嘉靖7年,公元1528年,帝赐乘传(即赐车马和批准官费使用沿途驿站)将其送归澧州。不久病卒,葬于澧州临澧县城西罗湖垱观音岩(今为临澧官亭水库淹没)。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入祀澧州乡贤祠。著有《梧山集》。其子李槃,字新甫,登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调工科给事中。官至临江知府。居乡后著《澧州志》。因此,《直隶澧州志》说,李充嗣之子孙迄今繁衍在澧浦之地,是澧州人尊崇的世族。
注释:《明史·文苑三·文征明》记载:“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文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待诏。
編輯撰写:譚曉平(笔名:冰雪)
百度注册笔名:冰雪tan
360doc个人图书馆注册:探索古今中外
笔名:冰雪
统计字数:6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