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真理 说课稿
2016-03-29 | 阅:  转:  |  分享 
  
目标导学,探究科学之美;资源整合,领悟写法之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榄核星海小学冯丽华



科学精神,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下面,请跟随着我的说课,一同去感受科学精神——这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我将以“目标导学,探究科学之美;资源整合,领悟写法之妙。”为主题展开说课。

说课程标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教学时,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其余涉及而又未提及的新课标理念包含在以下的环节中。

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二篇议论文,编排在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第五单元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课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

选编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并不神秘、遥远,从事例中感受到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作品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围绕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时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并不熟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

说目标:

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并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从中感受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能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并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科学精神之美。

2、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段要求,教学本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学时主要采取引导猜想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自读自悟法,读写结合法等。

教学安排: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详说第一课时,略说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以“目标导学,探究科学之美。”为主要目标。

教学流程:整合导入、整体感知、目标导学、设疑延伸

明观点,整合导入,借助旧知,增强学习信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我们教材就是很好的资源,所以,在导入部分,回顾本学期学过《为人民服务》一文,帮助学生回忆议论文的特点,唤起学生已有的感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古语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因此,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明确课题就是本文的论点,让学生带着清晰的目标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学字词,整体感知,链接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学科评价标准”指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能自觉预习生字,有较强的识字能力,本课的生词并不多,所以,在教学上简单检查即可。但四个成语是课文的关键词,也是学生之前少有接触的,所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词语,为下面的随文学词奠定基础。

整体把握,回顾导学

书本第六段的一句话“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能概括三个例子,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初步理清脉络。接着从单元主题入手,回顾本单元已学的两篇课文,帮助学生链接知识,过渡下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导语:在之前我们已经感受了居里夫人和中国航天科学家的为科学发展无私献身的精神。到底科学精神有什么魅力,让科学家们如痴如醉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科学精神之美。)

深品读,目标导学,自读自悟,探究科学精神之美。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认为: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采取目标导学的方法,紧紧抓住作者的一个观点组织探究式学习,先抛出“作者真会写作,这样开门见山有什么好处?三个具体的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这个问题来引出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3-6自然段,出示自学目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例,抓住关键点,探究该事例能证明观点的原因,完成思维导图。(附件1)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小组合作交流能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快速提升学习的乐趣。所以,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全班交流:

预设:

当学生谈到事例1时,引导学生抓住“敏锐注意到”、“这是为什么呢?”、“紧紧抓住”、“反复地实验和研究”等重点词语谈理解,再顺势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当同学谈到事例2时,可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来谈感受,让学生想象他还会有问题,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受。

当学生谈到事例3时,引导学生抓住“感到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等词语说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感悟他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的精神,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每谈一个事例,都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谈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反复的理解、朗读中层层深入,感受科学的动人之处,感受科学精神之美。

这个环节,探究之余,有感而发,既是深化理解,也是扎实的朗读训练,初步体会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谈收获,适时积累,设疑引悬,带着问题出课堂。

新课标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感受,然后抄写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句子,既可巩固理解,也可以有效积累,力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出课堂,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整合资源,领悟写法之妙。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说说文章三位科学家是怎样把“?”拉直为“!”的。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合作探究,感受写法之妙。

(一)对比阅读,感悟取材之精。

让学生阅读三个事例,看看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明白这是作者精心筛选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

(二)举例交流,活学“典型事例”的说明方法。

让学生列举一下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科学家的事例,再集体评价所收集的事例是否属于典型事例,进一步体会用典型事例说明的方法。

(三)潜心朗读,感受架构之严。

本环节,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转换角色说说作者是想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与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架构的严密。

三、整合拓展,运用写作。

拓展阅读苏教版的同类型文章《学与问》,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实现了不同版本的资源整合。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举例写一段话,让学生在动笔的过程中内化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布置作业,巩固写法

完成小练笔,有能力的同学把它写成完整的文章。

说板书:板书是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说效果:

本设计第一课时以感知科学精神之美为重点,第二课时以感悟写法之妙为重点,而这两个内容又是互相穿插,相互辅助的,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上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施教学的话我相信能很好地达到我预期的目标。

结语:

目标导学,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整合资源,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激活思维,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1





1









献花(0)
+1
(本文系纯粹的小幸...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