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
2016-03-30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外治杂志2011年1O月第20卷第5期

潘林梅,女,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南京中医药大

学制药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工作,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中药复方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人员,从事

中药制剂高新技术和中药生物药剂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剂学、生物

药剂学,在中药复方精制分离技术及新药工艺及质量标准等方面有较强的科研

能力。先后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8项,主持、参加部省级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称号,发

表学术论文50多篇,申请相关专利1O余项。

·3·

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

潘林梅,孙亦农一,邱碧菡

潘林梅博士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复方分离工程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入手,总结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方法:比较

分析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穴位注射给药、穴位离子导入法给药、穴位埋线给药在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异同,结合中医理论,

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经穴内病外治。结果:提高药物的经穴透皮治疗作用,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经络穴位因素、主成分性质

因素、物理辅助技术因素等的复合作用,综合运用物理辅助经穴位透皮给药,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结论:经穴位给药方

法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中药内病外治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穴位给药;研究现状;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11)05—0003—04

穴位给药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身体的穴位,出现迅速而强

大的药理效应,从而发挥药物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达到更

好地调整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该

给药方式历史悠久,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穴位给药具

有药物直接刺激穴位的特点,可以激发人体的经气,在经穴局

部产生药物高浓度的相对优势,并由经络传导,作用于相关的

脏腑,有机地将药物治疗和经络腧穴传导相结合,充分发挥该

疗法的优势。其指导理论主要是中医经络学说,穴位是人体经

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人体表的部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刺

激穴位本身就有调节脏腑经气的治疗作用,加上药物的直接导

人,经由经络传至病变脏腑之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J。

常用穴位给药有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电离子导

人等多种方式,其中以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应用最多。本文对常

用的四种穴位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作对比分析,并对

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问题进行探讨。

1穴位敷贴透皮给药

1.1穴位贴敷疗法的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贴敷于穴位,经皮肤吸收而蓄积于

基金项目:部省共建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课题,编号KJA200915。

通讯作者。

穴位,对穴位产生药理和物理刺激,从而调节人体机能和治疗疾

病。穴位作为给药窗口,吸收药物和传递信息,产生调节与治疗

作用…。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

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和影响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

的。其次是经络学说,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组织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沟通人体表里上

下的一个独特的系统。因此,中医学认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与转归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是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

之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每个腧穴都具有其特殊性,并有双

向调节作用,且对药物的作用有相当的敏感性,能使药物作用较

长时间地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现代

医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

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

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一

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

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

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穴

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

·d·

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的功能效应]。

1.2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夏根妹比较了对照组、经皮给药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秋

季腹泻,对照组为常规剂量口服思密达、利巴韦林、复方苯乙哌

啶片,疗程3d~5d;经皮给药为将浸药棉蕊贴在患儿脐旁两侧

2cm处,揭去贴片背面防护纸,将电极对准贴好,固定,接连电

极作用时间为20min左右,去除电极后,贴片保留4h~8h;联

合治疗组为除经皮给药外,加654—2针0.5~1.0mg/kg,用

5—51/2号注射针头,正确定位足三里穴,皮肤消毒后进针

0.5cm左右,抽吸无回血,将上药液缓缓注入,每天1次。结果:

经皮给药组和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联合治疗组又优于经皮给药组。联合治疗组平均疗程22d,经

皮给药组平均2.25d,对照组平均3.8d,表明足三里穴位刺激

有加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徐和祥用止泻膏(吴茱萸、木香、肉桂、干姜组成)敷贴神

阙穴和关元穴治疗小儿腹泻90例,3d内有效率治疗组为

98.80%,对照组为89.90%,有显著性差异。王小莉将生药

(桂心、小茴香、丁香各5.0g,冰片2.5g)研磨成粉,配以米醋调

制成糊状涂敷于脐部,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保留6h~8h,治疗

小儿厌食症76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6.10%,对照组为

82.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刘藏萍用中国灸(腹泻

型)敷贴神阙穴辅助治疗tJ~JL腹泻30例,1次/d,连续4d。3d

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90.50%,两组疗效比较有

显著性差异。

武密山等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

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非经非穴位组这六组抗骨质疏松

的治疗效果,其中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

独活等药物组成,每5丸含原药材3g;抗骨松贴剂:由地黄、淫

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骨疏康颗粒由熟地

黄、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木耳、黄瓜子组成。结果:补肾

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

治疗后,升高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降低甲状旁腺素;总

有效率分别为9O.00%、83.33%、83.33%、83.33%、83.33%。

②非经非穴位组治疗后,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

腺素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

46.67%。揭示靶向经穴给药可明显提高补肾方药的归经调节

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

张霞用红外止咳贴贴敷肺俞、膻中、天突穴治疗zl,JL肺

炎60例,4d为1疗程。结果:显效4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

91.67%。红外止咳贴是选用天然中草药,结合现代远红外技

术和透皮给药技术,把“中草药”、“穴位”、“远红外线”融为一

体,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发挥作用。

李风森等。。探讨中药穴位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将64名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

上给予中药穴位经皮给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证候

积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

素一2(IL一2)、肿瘤坏死因子一仪(TNF—)的水平。结果:治

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

TNF—a水平均明显下降,IL一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较对

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Oct2011。20(5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敷贴能提高西

药常规治疗疗效,这可能与该法调节血清炎性介质TNF一仅、

IL一2有关。

刘建平等研制了中药穴位经皮给药系统一止咳平喘膜

剂。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考察膜剂的经皮吸收性能;测定膜

剂于小鼠膻中、肺俞等穴位用药后的穴位电阻值、Na一K一

ATP酶活性和经皮吸收量。结果表明,膜剂中有效成分之一的

黄芩甙以零级速率透过皮肤,渗透性能良好;穴位给药后皮肤电

阻值降低,酶活性升高,经皮吸收量增加,与非穴位给药相比有

显著性差异。

1.3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与局限

结合传统经络学说和现代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中药的透

皮给药大多通过穴位,定位准确”;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

肉等途径给药因较大剂量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

弊端。

中药传统敷贴剂组方复杂,用药剂量大,有效成分难以确

定,不符合现代透皮制剂的制备要求,必须加以精简才能进

行穴位敷贴;有效血药浓度是目前穴位敷贴的瓶颈问题,因为普

通经皮给药同穴位敷贴存在相同也存在差异,穴位敷贴的药物

多为辛香走窜之品,颗粒粗糙,吸收不畅,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而

调节经络系统、调理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此外,由于人们

对经络实质、腧穴的结构基础及它们接受药物刺激引起强大的

效应机制和途径缺乏足够了解,从而限制了穴敷疗法的进一步

研究、应用,不能充分利用药物、准确有效地作用于经络、腧穴,

其有效性和可靠性难以确认和提高。

2穴位注射给药

2.1穴位注射的概述

穴位注射本身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刺

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

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

的刺激作用而达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祛瘀、扶

正祛邪、调整阴阳的目的。因所注射药物多为液体,故又称“水

针疗法”,因用药量小,故又称之“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疗法”。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的

放大,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中的药物具

有循经作用,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仅需较小的剂量便可产生

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2.2穴位注射的I临床应用

陈琳等…将黄芪穴位注射治疗tJ,JL支气管哮喘,维生素

2%于中脘、期门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痉挛、胆绞痛,均有良效;

复方丹参注射液于郄上穴注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治疗急性

乳腺炎,具有止痛、退热、消肿的效果。

张长河Ⅲ应用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感冒发热5O例,

取双侧曲池穴,局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用2mL注射器抽取柴

胡注射液2mL,用6号针头直刺曲池穴,有针感后双穴分别注

入1mL,50例均在注射1次后体温降至正常【。曾文玲和张国

武也认为,柴胡注射液曲池穴注射有很好的治疗发热作用IS-9]。

周爱玲等驯采用CC1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

35只,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苦参素腹腔注

射(OMip)对照组、苦参素足三里(OMZSL)注射治疗组、

中医外治杂志2011年10月第20卷第5期

OMZSL注射预防组。结果:OMZSL注射预防与治疗给药均能

明显降低,CC1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HA、GGT、Hyp及MDA

(P<0.05,P<0.01)。病理学观察,OMZSL注射治疗与预防组

大鼠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假小叶结构明显减少;且肝纤维

化程度轻于治疗组;肝组织中MMP一2mRNA、MMP一2活性蛋

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表明

OMZSL穴位注射对CC14诱导的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预防及治疗

作用,其部分机制是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减少

MMP一2mRNA、MMP一2活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

(ECM)的降解,抑制ECM沉积,从而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同

时研究表明OMZSL注射预防与治疗给药均能明显降低四氯化

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ALT、AST、TBA含量,增加ALB及TP水

平,(P<0.05,P<0.01)。病理学观察,OMZSL注射防、治组

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假小叶结构明显减少;且

OMZSL预防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治疗组。OMZSL防、治组肝

组织中TIMP一2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

P<0.01)。提示OMZSL注射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有

较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是通过保护肝细胞,减少

TIMP一2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细胞外基

质沉积,从而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研究并且揭示模型组比较

OMZSL预防与治疗给药均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

总胶原含量,减少Ⅳ型胶原、细胞因子TGF—B的表达。结论:

OMZSL给药能明显减少肝纤维化组织中总胶原含量及Ⅳ型胶

原、TGF—B。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减轻或逆转肝

纤维化。

周爱玲等拉将肝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N)组、

模型对照(M)组、苦参素腹腔注射(OMip)对照组、苦参素小剂

量“足三里”(OMZSL)穴注组。结果:OMip组和OMZSL小剂

量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低于M组,能明显降低肝癌大鼠血清

ALT、AST及^y—GT水平(P<0.01),明显抑制肝癌组织中

cyclinD1、CDK4mRNA的表达(P<0.01)。表明OMip和OM

ZSL小剂量给药能治疗或延缓2一AAF诱发大鼠肝癌发生的作

用,其部分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肝癌大鼠血清ALT、AST和一GT

水平保护肝细胞,从而间接发挥治疗肝癌作用;通过抑制

cyclinD1、CDK4mRNA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肝

癌细胞过度增殖。周爱玲等以2一乙酰氨基芴(2一AAF)喂

饲SD大鼠制备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苦参素腹腔注射(OMip)对照组和苦参素足三里(OMZSL)小

剂量治疗组。结果:OMZSL小剂量治疗组、OMip对照组肝组

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GST活力显著高于模型对

照组;肝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肝癌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

显著低于模型组。提示OMZSL小剂量给药能治疗或延缓

2一AAF诱发大鼠肝癌的发生,其部分机制可能通过减少MDA

的生成、增加GST活力,减轻肝细胞损伤而产生间接治疗作用;

通过抑制肝癌大鼠肝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

过度增殖,从而阻止或延缓大鼠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3穴位离子导入给药

3.1穴位离子导入给药法的概述

穴位离子导入法,又称穴位药物离子导人法。它是采用药

物离子导入仪,通过直流电的作用,将某种药物的离子导人人

·5·

体穴位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它应用直流稳压电源,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使药物

离子通过皮肤导入穴位。当药物导入后,一部分离子失去原来

电荷,变成原子或分子,并使原来的药物性质与体内某些组织起

化学作用。本法对皮肤不造成损伤,无疼痛感,也没有服药所引

起的胃肠刺激性副作用,故是一种安全且易为患者所接受的方

法。

3.2穴位离子导入给药法的临床应用

陈理等研究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方法在治疗小儿腹泻病

的疗效。将216例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又分为寒

湿伤脾和湿热下注两型,观察治疗组2d一5d大便性状及次数

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0.0o%,其中寒

湿伤脾组总有效率43.90%,湿热下注组总有效率77.6O%;对

照组总有效率51.80%。说明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

腹泻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但需辨证论治,

掌握适应证。本组病例选择经皮给药治疗仪可将中药以药物离

子形式导人病变部位即靶向给药,一方面避免了口服、注射等给

药途径引起的药物毒副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黏膜

的降解破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病灶区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

作用时间,同时还具有物理治疗的双重功效,使两种作用同时产

生,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与加强,显著提高疗效。

张玉芬等研究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

将门诊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的3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76例,对照组122例。治疗组用直流电疗仪在特定穴位将中

药离子透入,10Wd,20min/次,电流强度60mA一80mA,并于

每晚中药温热坐浴1次。对照组用野菊花栓肛门给药,1次/d。

均15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39例,有效131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97.83%(270/276);对照组痊愈43例,有效48

例,总有效率74.59%。两组疗效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

54.602,P<0.001)。揭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方中

大黄、黄柏、牡丹皮、野菊花合用,清利下焦湿热,兼可清热解毒,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抑菌消炎作用;红

花、丹参、牛膝、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疏通经络,疏导

腺管,软化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导致的瘢痕组织,对尿道刺激征、

尿道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黄芪、当归补气补血,是活血药的

动力;肉桂、淫羊藿壮肾阳,助气化,配合茯苓、泽泻,可使小便通

利;甘草梢缓急止痛,尤“善缓茎中痛”。中药温热坐浴方中川

芎、丹参、赤芍、大黄、甘草梢与透人液作用相似,与中药离子透

入合用,可使药效持续,使药物昼夜发挥作用。

庞国明研究了中药离子导人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认为其

在增强胰岛素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心。

4穴位注药埋线法

4.1穴位注药埋线法的概述

穴位注药埋线法是以小钢针针刺穴位,而“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将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生物蛋白线”,利用特殊的

针具埋人穴道,透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代

谢,来达到治疗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物蛋白线在体内停留

15d~30d就会自然地被身体溶解或吸收,不需要再取出。埋

线后,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

生理、物理及生化刺激可长达15d一30d或更久,使人体局部微

·6·

循环在这种良性刺激下不断得以调整和修复。其刺激感应的

维持时间也是任何针灸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穴位埋线弥补了

针灸留针时间短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

4.2穴位注药埋线法的应用

舒涛等观察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临床疗效。

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疗效确切,能减少止痛药物的

使用,不良反应少,且该法临床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人力、物力,

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5展望

穴位给药将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给药方法结合起来,不

仅丰富了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给药

途径。但穴位给药的药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有待于深入研究,故临床的验证尤为重要。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穴位给药作为一种外治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J。

参考文献:

[1]陈琳,朱照静,李玉先.穴位给药在现代给药途径中的

重要意义[J].中国药业,2005,14(8):18一l9.

[2]唐铭含.针药结合的治疗特点和研究思路[J].针灸临床

杂志,2008,24(4):4—6.

[3]于洋.余学庆.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

[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20—321.

[4]夏根妹.654—2穴位注射合经皮给药治疗秋季腹泻[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4):234—235.

[5]徐和祥.止泻膏穴位敷贴治疗4,JL腹泻病90例临床观察

[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6):6.

[6]王小莉.中药敷脐辅助治疗4,JL厌食症的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47.

[7]刘藏萍.腹泻灸辅助治疗dxJL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

护理,2005,11(18):1554.

[8]武密山,李恩,赵素芝,等.补肾中药靶向经穴给药对骨

质疏松患者的归经调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

复,2007,11(27):5336—5340.

[9]张霞.红外线止咳贴治疗AxJL肺炎临床观察[J].时珍

国医国药,2005,16(12):1290.

[10]李风森,王玲,杨卫江.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西药对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TNF一和IL一2的影响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38—39.

[11]刘建平,李运曼,张灵霞.止咳平喘膜剂的研制与穴位作

用机理初步探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6):

426—428.

[12]李西林,沈红艺,徐莲英.中药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的研究

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47—49.

[13]陶翠玲,赵桂芝,王晓惠.浅谈穴位敷贴给药法[J].针灸

临床杂志,2000,16(2):3—4.

[14]林健峰.对穴位敷贴中血药浓度这一瓶颈问题的几点思

考[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2):62.

[15]赵卫,陈春红.中医给药途径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应

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69—70.

[16]林咸明,阮继源,胡忠根.论穴位注射疗法的革新[J].浙

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53.

[17]

[18]

[19]

[2O]

[21]

[22]

[23]

[24]

[25]

[26]

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Oct2011,20(5

张长河.柴胡注射液特殊给药方式治疗临床发热的效果

[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62.

周爱玲,罗琳,茅家慧,等.苦参素穴位注射防治大鼠

肝纤维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

(1):11—15.

周爱玲,罗琳,周春辉,等.苦参素穴位注射对肝纤维

化防治及对肝组织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表达影

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5):313—

318.

周爱玲,罗琳,周春辉,等.苦参素穴位注射对肝纤维

化大鼠Ⅳ型胶原和TGF一131表达的影响[J].中国交通

医学杂志,2005,19(5):421—424.

周爱玲,朱玉娟,胡亚娥,等.苦参素穴位注射对实验性

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7,27(1):

48—52.

周爱玲,朱玉娟,胡亚娥,等.苦参素穴位注射对大鼠肝

癌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

(4):83—85.

陈理,廖祥福.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腹泻

病108例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

68l一682.

张玉芬,杨信才,陈宝珍,等.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慢性前

列腺炎398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

(4):892—893.

庞国明.外治法在糖尿病及其慢性病发症中的应用

[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3—5.

舒涛,李国栋,邱剑锋,等.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

后疼痛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4):90—

91.

收稿日期:2011—04—01

修回日期:2011—05—17

本文编辑:朱庆文

·书讯·

本部现存1992、1993、1994、1996、2003、2005、

2006、2007、2008、2009、2010年《中医外治杂志》

合订本,定价分别为18.0O元、16.00元、16.00

元、18.00元、25.00元、25.00元、40.O0元、40.00

元、40.o0、40.0元、40.0元,如需邮购,另附10%

邮费,如一次全部邮购,邮资免费。数量有限,欲

购从速。1995、1997、1998、1999、2000、2001、

2002、2004年合订本及《当代中医外治精华》已售

完,请勿再订购。

邮购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南大街周元巷l3号

邮编:048000

联系电话:0356—2630030

《中医外治杂志》编辑部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