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产能过剩之殇!文/韩鹏飞一面是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而另一面是大量“热钱”涌入环保产业造成了所谓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就是摆在人 们面前的环保之殇!面对这样一个局面相信很多人不愿意看到,因为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一个恶果,即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而且 环保产业会因为大量的“热钱”流入,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最终将这个产业带向毁灭的深渊。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光伏产业的恶果将 会在节能环保产业重演,而这种泡沫的破裂不仅让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还会增加环境的负担,因为泡沫意味着资源的浪费,而浪费本身就是一 种环境污染!作为治疗“环境病”的“特效药”环保产业在没有治好别人的病之前,自己却因为“过度肥胖”而动弹不得,这不得不让人去反思背后 的原因,环保产业的供给如何与环境治理问题的有效需求进行对接?如何避免环保产业的恶性竞争局面的出现?环境污染有多严重,造成了什么负面 影响?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达3.82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007年,世界银行花费数年时间与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中国污染代价》报告称,每年中国因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达6千亿至1万8千亿人民币之间,占GDP的5. 8%,其中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3.8%。中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表明,2010年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达1.1万亿元,占当年GDP 的3.5%(除去医疗卫生费用)。而原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认为这一数字应该更高。他表示,环境污染损失包括两类:一类是财产性损 失,如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农渔业的收成损失、生态损失等;另一类是健康损失,这类损失计算起来非常困难。2011年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占 中国GDP的比重可能达到5%至6%,达到2.35万亿至2.82万亿元。按此推算,2013年中国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约为2.94万亿元 至3.53万亿元,而2014年的污染损失可达3.82万亿元。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中国经济无法挽回的损失,更令人震惊的是每年有75万中 国人因为污染早亡。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世行:中国每年75万人因污染早亡》的报道称:“世界银行的研究项目发现,中国城市严重的空气 污染,正导致每年有35万至40万人早亡。此外,每年还有3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早亡。”每年冬季,雾霾就会笼罩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空 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了明确可行的目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倡导和推动环境 问题的改善。环保产业产能过剩是什么状况?政府的政策指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然而,时至中国经济步入减速增效的轨道,目前的经济中多个行业 亦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闲置的资本寻找不到可以投资的领域。不过环保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被社会资本看重,大量 的缺乏投资机会的“热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数据显示,2015年,环保产业出现并购潮。全年发生并购案例的数量约在120-140起之间 ,涉及交易金额400亿元上下。另外,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与各类投资公司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达200多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水 处理、大气治理等多个领域。其中,10家公司涉及的11起并购案金额合计约147亿元,占总交易金额的30%。中国环保产业经过近20年的 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已经过去,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的处理率均已达到90%左右。虽然,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环保产 业在快速壮大,但是,我们目前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没有得到改善。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业内人士开始担忧,他们担心产业过热,前几年光伏和 风能的大起大落就是前车之鉴。大量资本涌入,造成整个行业的投资供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最终使得行业陷入长期低潮,就连无锡尚德这 样的明星企业也难逃破产的命运。环保产业产能过剩之殇何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未来2-3年,将有一批新入场的外来企业会死掉 。但是对应中国生态环境综合考虑,环保产业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现阶段市场担忧的产能过剩只能说是结构性过剩。为什么说环保行业出现的是结 构性产能过剩?这种过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随着中国环保标准的提升,对环保设环保部门备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环保产业是否能够提 供有效供给还是未知数。据测算,单就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2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 5%~90%的资金都需要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治理资金仍有巨大缺口。结构性过剩,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部分产品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而 出现的生产过剩现象,但从整个经济来说并不是总量过剩,其实质是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超前同国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比较显得过剩。对于当前产 能过剩,一位行业参与者披露,一些“外来”的企业,尤其是从制造业、冶金、煤炭等行业跨界过来的,甚至不奢求赚钱,只要不亏或者少亏就能做 ,成了扰乱市场的“野蛮人”。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一个企业发展和延续的关键,但是这些“外来”企业参与进来,不图利润,那么是什么动机驱 动他们采取这样的行为?这些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并购,其真实原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被并购企业和预备上市企业来说,资本收益是远大于 传统项目经营收益的,一级市场的PE倍数到达10倍,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40-50倍,100万元的利润就可以放大为800万- 1000万的股权价值。也就是这些外来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即使环保项目亏钱,他们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以10倍以上的规模将钱“圈”回来。不过苛求这些企业能在环保项目上继续投入资本进行产业升级,更新产品或者是进行技术开发恐怕是不现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