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英国
2016-04-08 | 阅:  转:  |  分享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英国简介英国(大不列颠及北
爱尔兰联合王国)编辑英国(英国原本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
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
、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英国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
一个西欧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1],总人口超过6400万,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1688
年的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
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
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2]。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英联邦元首国、欧盟、申根公约和八国集团成员国、北约创始
会员国、英国同时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英国地图白金汉宫英国剑桥大学唐宁街10号英国国会大厦威
斯敏斯特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温莎城堡泰晤士河雾都伦敦英国的春夏秋冬英国国旗编辑英国国旗由蓝色背
景、红色“米”字构成,因此也称为“米字旗”。英国国旗(米字旗),正式称呼是“theUnionFlag",也常常称为“theU
nionJack"。Union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国旗上的十字综合了原英格
兰(白地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北爱尔兰(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帜标志。现国旗的白边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
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米字旗”是英国海军的象征,也是英国的国
旗,有因为英属殖民地的旗帜都包含“米”字,“米字旗”也象征世界各地的英属殖民地。英国国旗优越的环境、充足的能源一、优越的
自然环境与发达的农牧业英国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日照少、
多雾。英国有较密的河网,流量平稳,冬不结冰。英国波状起伏的地势,夏凉冬暖、湿润多雨的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和终年野外放牧,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英国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绵羊、奶牛、肉牛和家禽。畜牧业的净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
上。英国的耕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甜菜、蔬菜和花卉。虽然农业的技术水平、专业化水平
、劳动生产率及单产均居世界前列,但长期片面发展工业和从殖民地进口低廉的农产品,使英国的农业不能自给,目前仍是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
英国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海港,且周围海域为冷暖流交汇处,鱼产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也是欧洲和世界上主要的
渔业国之一。宜人的气候、四季常绿的景观、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英国成为世界六大旅游国之一,每年入
境旅游人数超过2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二、充足的能源英国是欧盟中能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煤、石油、
天然气、水能等多种能源。能源工业亦居欧盟首位,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主要生产国。英国煤田是欧洲大陆煤带的延续,储
量丰富,可采储量达46亿吨。大部分煤田煤质好,发热量高,并能炼焦。虽然煤炭在英国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减小,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较高,达1/3,80%用于发。石油是英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1969年在苏格兰以东发现了第一个
油田--蒙特罗斯油田。从此在北海掀起了开发石油、天然气的热潮。目前英国北海大陆架原油储量为59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02-3.46
7万亿立方米。自1973年石油危机后英国大力开发北海原油,目前福蒂斯、布伦特和玛格纳斯为主要油田。核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迅速发展起的能源工业,目前其发电量超过1千万千瓦,占全国发电量的1|6以上。核电站全部分布在大不列颠岛的沿海地区。“世界工厂”
及其衰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实现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社会生产大变革。产业革命后,英国
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号称“世界工厂”。发达的工业与对外殖民掠夺的需求,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商船队,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贸易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德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迅速崛起,工业产值先后超过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
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使英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削弱。60年代末英国经济被日本超过,70年代初被法国超过,经济长
期处于“走走停停”的严重停滞不前的状态。人们称其患有“英国病”。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标志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大英帝国,已降为
一个欧洲普通国家的地位。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执行了一些搞活经济的政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并鼓励投资
和吸引外资,加之北海油田的开发以及参加欧共体的收益,使80年代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2%,在西方发达国家居于前列。但是,90
年代初英国经济陷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产业布局的演变及特点英国在经济发展中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次产
业革命均在其领土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和不同的工业部门,并决定了今日产业布局特点的形成。世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
从英国开始。蒸汽机的使用,使煤作为燃料登上历史舞台,同时还出现了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纺织工业、冶铁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用蒸汽机推动的运
输工具---轮船制造业,这些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工业部门,习惯上称为老工业部门。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工业区和英国原棉、棉
纺织工业的生产和贸易中心。地处西米德兰中部的伯明翰则是当时采煤、冶金、机器制造业中心,它成为了现代冶金、机器制造业的创始地,有“黑
乡”的称号。(英格兰的中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的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机械制造等工业。多布局在伦敦市
区周围地区。伦敦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与国际贸易港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区,成为英国的经济重心区。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影响全球。在英国由于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老化,设备陈旧、技术落
后、生产规模小,部分煤田资源枯竭,以及英国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使得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产业布局日趋不合理。面对这些
状况,英国对本国经济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在沿海深水港口地区改建、扩建或新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及石油工业,形成临海工业区;发展“自由自在工业”,即那些可自由选择区位的、适应市场需求建立起来的原材料加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在英格兰南部至威尔士南部及苏格兰中部,出现了高科技工业区。老工业区的改造、大伦敦工业区的发展及产业布局的新变化,使英国形成较为分散的产业布局特征。
献花(0)
+1
(本文系每天的我8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