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熹論《太玄經》
上傳書齋:瀟湘館112
何世強
HoSaiKeung
提要:本文主要談及朱熹《朱子語類》中對《太玄經》之評價。
關鍵詞:《太玄經》、《朱子語類》、朱熹、揚雄、《揚子法言》、焦延
壽、邵雍、《皇極經世書》、《道德經》。
本文主要談及宋?朱熹對漢?揚雄所著《太玄經》之看法,其見解主要見之
於《朱子語類?卷六十七?易三?論後世易象》。《朱子語類》乃南宋?黎靖德
所編。
朱熹(西元1130年至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
諡文,世稱朱文公。其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南宋時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
源縣(即今江西省婺源),朱熹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朱熹乃南宋理學家,集程朱理學之大成,為程顥、程頤﹝二程﹞三傳弟子李
侗之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紹興十八年﹝1148年﹞登進士第,生平
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紹熙三年(1192年)於建陽雲穀﹝今之考亭
村﹞建學館名?滄州精舍?,講學其中。淳佑四年(西元1244年)宋理宗詔賜
為?考亭書院?,故朱子與其弟子之學術思想世稱?考亭學派?。今尚存明?嘉
靖十年(1531年)所建之?考亭書院?石碑坊。
朱熹承襲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宋代理學。朱熹之理學影響元、明、
清三朝頗深,幾近官方哲學。世尊稱為朱子,享祀孔廟。
黎靖德,南宋導江人。《朱子語類》乃於咸淳六年(1270年)編成,全書
共一百四十卷,集錄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年至1200年)與其門人之對答。在
四庫全書中列為子部一?儒家類。此書之特色為多用當時之口語體。
《太玄經》,西漢末揚雄﹝?揚?或作?楊?,但以?揚?為通行﹞﹝公
-2-
元前53至公元18年﹞撰。該書又稱為《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或《玄
經》。至清時,該朝編纂之《四庫全書》爲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稱
爲《太元經》。《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筆
者所用之《太玄經》為?四部叢刊?景明萬玉堂翻宋本?亦為十卷。
《太玄》乃仿傚《易》而作,不過亦得力於老子之《道德經》與淮南王
劉安1﹝前179年至前122年﹞之《淮南子》。
漢武帝﹝前156年至前87年3月29日﹞即位後,聽權臣衛綰、田蚡、竇嬰
等主張尊崇儒術,罷黜百家。武帝初期,受祖母竇太后箝制,竇太后好黃、老之
術,故武帝獨尊儒術,難免受阻。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此後武
帝在無制肘之情況下推行儒術。但當時之學術思想與純粹之孔子思想已有所區
別,只能說以儒術為主流,其中已摻雜百家思想,而道家之說在漢武帝時並非完
全沒落,不但無沒落,而且尚有一定之地位。
?非純正?之儒術乃時代背景所使然,因非儒者亦習儒術,其目的乃博取功
名以入仕,在此情況下,士子只有強逼自己學習儒家思想,以順應潮流大勢,此
類學者便成為摻雜百家思想之?非純正儒術?人士。揚雄雖然生於漢武帝死後三
十四年,但其時代之思想背景,與竇太后死後之一百年間差異不大,故《太玄經》
就是在以儒術為主流而摻雜百家思想之背景下寫成。值得注意者,揚雄本身是儒
者,但深受道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影響,故其《太玄經》含儒、道、與陰陽家之
思想。
朱熹抨擊《太玄經》?支離破碎?,?不成物事?,大概指其非純正儒家思
想,其說似乎有欠公允。朱熹對《太玄經》有偏見,可能基於以下原因:
1.《易》為經,為聖人之作,先入為主,《太玄》者,類僭經之屬,如何
登大雅?
2.朱熹為儒家正統,《太玄經》含道家思想,難合其意。
3.《太玄經》用字生澀,文辭深奧,遂妨礙其流傳。為時人所詬病。《漢
書?揚雄傳下》云:?客有難《玄》大深,眾人之不好也,雄解之,號
曰《解難》。﹢故後人有?寂寞《太玄經》?之譏,朱熹對此書相信亦
不甚了了,故難以有佳評。
至於朱熹對此書之深入評價,見以下選自《朱子語類?卷六十七?易三?論
後世易象》為主之引文。
仲默問:﹡《太玄》如何?﹢曰:﹡聖人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
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甚簡易。今《太玄》說得却支離。
《太玄》如它立八十一首,却是分陰陽。中間一首,半是陰,半是陽。若看
了《易》後,去看那《玄》,不成物事。﹢又問:﹡或云:﹟《易》是陰陽
不用五。﹠﹢曰:﹡它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時,便也是五了。﹢又言:
-3-
﹡揚雄也是學焦延壽推卦氣。﹢曰:﹡焦延壽易也不成物事。﹢又問:﹡關
子明二十七象如何?﹢曰:﹡某嘗說,二十七象最亂道。若是關子明有見識,
必不做這箇。若是他做時,便是無見識。今人說焦延壽卦氣不好,是取《太
玄》,不知《太玄》卻是學它2。﹢﹝義剛﹞
《易繫辭?上傳》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
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
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太玄經》分陰、陽與叅,叅可算作?半是陰,半是陽?。范望注《太玄經》:
叅,三也。…陰陽相次而三。
《易》只有陰與陽,無?叅?之說,故《太玄經》者,非以《易》為本,是
為?不成物事?之作。
至於《太玄經》?用五?之說,可能指《太玄告》之說法,《太玄經?太玄
告第十五》曰:
玄一德而作五生,一刑而作五剋。五生不相殄,五克不相逆。不相殄乃能相
繼也,不相逆乃能相治也。相繼則父子之道也,相治則君臣之寶也。
玄起於一,一德指太玄,五指五行,五行相生亦相剋。殄,范望釋為?絕?,
即五行相生而不相絶。克,同剋。五行相剋但不相逆。下順於上曰相治,子承父
之業曰相繼,相繼為父子之道,相治為君臣之寶。
《易》之太極只生陰與陽而不用五,但有?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
有合?亦算有用五。
以上引文談及?關子明二十七象?,揚雄《太玄》亦有二十七部,朱熹曰:
二十七象最亂道。若是關子明有見識,必不做這個。若是他做時,便是無見
識。
此乃指桑罵槐之說,顯然可改成:
二十七部最亂道。若是揚子雲有見識,必不做這個。若是他做時,便是無見
識。
《朱子語錄?論後世易》:
關子明易、麻衣易皆是偽書。
同書同章又曰:
浩問:﹡李壽翁最好麻衣易,與關子明易如何?﹢先生笑曰:﹡偶然兩書皆
是偽書。關子明易是阮逸作,陳無己集中說得分明。…﹢﹝浩﹞
-4-
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簡介《關子明易傳》一卷曰:
魏?關朗撰。子明,朗字也。元魏太和末,王虯言於孝文,孝文召見之,著
成《筮論》數十篇。唐?趙蕤云:﹡恨書亡半,隨文詮解,才十一篇而已。﹢
李邯鄲始著之目,云:﹡王通贊《易》,蓋宗此也。﹢
?關子明二十七象?詳情難以知悉,若關子明為魏人,則其?二十七象?說
可能承襲揚雄之二十七部說。阮逸,北宋詞人。陳無己即陳師道(1053年至1101
年)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詩人。阮逸為詞人,
並非以易學顯名於當世,若云偽作關子明易,待考。
談到焦延壽之卦氣,焦延壽,字贛,字延壽。西漢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
人。焦延壽著《易林》,又名《焦氏易林》,共十六卷。《四庫全書》列之於?子
部術數類?。易林源自於《周易》,每一卦下帶六十四卦,共四千零九十六卦。
各卦有卦辭,皆四言韻語。
《易林》作者有多種說法,計有焦延壽,崔篆,許峻。明?顧炎武《日知錄》
認為東漢後期人所偽作。筆者認為《易林》由焦延壽作其梗概,由東漢後期人所
增刪。
以上引文所指之?今人?即朱熹時之宋人,依朱熹所云,一般宋人言焦延壽
之卦氣說?不好?,乃取自《太玄》,但朱熹認為揚雄之《太玄》卻是學焦延壽,
於此可見當時有人說焦延壽在揚雄之後,故焦延壽之卦氣說取材自揚雄之《太
玄》,但朱熹認為焦延壽在揚雄之前,故揚雄之《太玄》學焦延壽。
《太玄經》乃西漢末揚雄﹝公元前53至公元18年﹞撰。根據京房所處
之年代及時期,可知焦延壽之年代比揚雄略早,故揚雄之《太玄》學焦延壽之卦
氣說機會較大。
無論如何,朱熹一樣蔑視焦延壽。
問《太玄》。曰:﹡天地間只有陰陽二者而已,便會有消長。今《太玄》有
三箇了:如冬至是天元,到三月便是地元,十月便是人元。夏至卻在地元之
中,都不成物事!﹢﹝賀孫﹞
朱熹譏《太玄》之三方不合理,《易》之陰陽可一消一長,但《太玄》尚
有叅,則難言陰陽消長也。
至於二十四節氣之分配,並非以天、地與人之三元作分野,乃分配於八十一
首中,冬至由中首第一位起至閑首第三位止,夏至則由應首第五位起至竈首第七
位止。《太玄》首每首有九位,從下至上。筆者有文《太玄經》太玄首之廿八星
度與廿四節氣(1)及(2),即談及二十四節氣在八十一首中之分配。朱熹之說有
偏頗。
-5-
《太玄》甚拙。歲是方底物,他以三數乘之,皆算不著。﹝此條不著人名﹞
《太玄》以三起數,與《易》之二起數迥然不同,故說其?甚拙?,?皆
算不著?意指所算之數無甚意義。
《太玄經?卷第十?圓圖第十四》:
玄有一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以三起者,方州部家也。以三生者,叅分
陽氣以為三重,極為九營,是為同本離生,天地之經也。
陽、陰及叅生方、州、部、家是為以三起也。若陽為一,陰為二,叅為三,
則三重乃指一一、一二及一三。范望注曰:
營,猶虛也。《易》有六虛,故《玄》三變為九虛也。
以上乃以三起數之說。《易》有六爻,六爻陰陽不定是為虛,故有?周流
六虛?之說,太玄八十一首每首有九位,但並非九位全虛,從下至上第一至第五
位為固定之叅,故非虛,虛者乃第六至第九位,共四位。無論如何,朱熹不認同
以三數乘之《太玄》體系。
《太玄》紀日而不紀月,無弦望晦朔。﹝方子﹞
《太玄》紀節氣,紀節氣即約略紀月;但無談及?弦望晦朔?,故朱子有此
語。新月為朔,滿月為望,月半圓為弦,月全黑為晦。
《太玄》中高處只是黃老,故其言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方
子﹞
以上朱熹之引文並非出自《太玄》,乃出自揚雄之《揚子法言?問道卷第四》,
曰: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3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注:
秘曰:老子以道道其所道,德德其所德,雖然猶未離道也,故有取耳。
朱熹意指《太玄》較為可取之處﹝即上文之?高處?﹞為談黃帝及老子之
說,即以?道?為主。
?捶提?指棄而不用也。揚雄意指取老子之言道德,若摒棄仁義,則不取也。
注:
秘曰:聖人以仁、義、禮俱道也,老子以仁、義、禮別為一端,以至崇道德,
薄仁義,非禮學,故無取焉耳。
-6-
《揚子法言?問道卷第四》又曰:
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或曰:﹡可以適他歟?﹢
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他道;君子正而不他。﹢
揚雄談道,談老子之道,亦談堯、舜、文王之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他
道,?他道?者,其他之道也,或言非正道也。君子行正道而非行他道。
揚雄雖宗黃老,但以禮文與五教為內涵。疣贅,多餘累贅也,外物也。同書
同卷曰:
允治天下,不待禮文與五教,則吾以黃帝、堯、舜為疣贅。
注:
秘曰:黃帝、堯、舜俱以禮文五常之教為治,若信治天下不俟禮教,則黃帝、
堯、舜以為外物邪?
所謂五教,《揚子法言?問道卷第四》曰:
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夫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
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則渾,離則散,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
道、德、仁、義、禮是為五教。此乃揚雄儒家、道家思想之混合。
《太玄》之說,只是老莊。康節深取之者,以其書亦挨傍陰陽消長來說道理。
﹝必大﹞
《太玄》八十一首亦以陰陽消長及萬物化生之說為主。挨傍,依靠也。以下
為從中首至干首之陰陽氣說,其他首略。
中。陽氣潛萌於黃宮,信無不在乎中。
周。陽氣周神而反乎始,物繼其彙。
礥。陽氣微動,動而礥礥,物生之難也。
閑。陽氣閑於陰,礥然物咸見閑。
少。陽氣澹然施於淵,物溓然能自韱。
戾。陽氣孚微,物各乖離而觸其類。
上。陽氣育物于下,咸射地而登乎上。
干。陽氣扶物而鑽乎堅,鉿然有穿。
…
筆者有文談及《太玄經》之陰陽氣說,主要談陰陽氣之消長及萬物化生之過
程。
-7-
邵雍(1011年1月至1077年7月),字堯夫,又稱為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
稱之為邵康節。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與司馬光、二程、呂公著
等遊。邵雍與二程、周敦頤、張載,合稱為?北宋五子?。嘉祐七年(1062年),
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名其廬曰?安樂窩?,以授業為生,自號安樂先生,
又自號伊川翁。
邵雍對揚雄之《太玄經》推崇備至,與朱熹之蔑視態度有霄壤之別。《皇極
經世書?卷十三》曰:
揚雄作《玄》,可謂見天地之心者也。
天地之心者,天地之精髓也。
又從其《皇極經世書?卷十一》可知,其說明顯取自老子:
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歸焉。所以聖人有言曰:我無為而民自
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斯之謂歟?
《道德經》曰: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
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
欲而民自樸。
注意《皇極經世書》與《道德經》相同部分之引文。
以下《皇極經世書》之說法,頗有老莊及道家之神態,《皇極經世書?卷十
四?觀物外篇下》:
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
道與一,神之強名也。
以道生天地,則天地亦萬物也。
若莊子者,可謂善通物矣。
老子知易之體者也。
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太極,道之極也;
太玄,道之元也;
太素,色之本也;
太一,數之始也;
-8-
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則一也。
宜注意?太玄,道之元也?之說法,此亦証明邵雍甚為推崇揚雄之《太玄
經》。
《太玄》亦自莊老來,﹡惟寂惟寞﹢可見。﹝泳﹞
此條顯示朱熹譏諷揚雄之《太玄》知音者少,亦暗示蔑視《太玄》者亦非獨
朱熹一人也。?惟寂惟寞?見揚雄《解嘲》一文:
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極;爰清爰靜,游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
僕誠不能與此數子4並,故默然獨守吾《太玄》。
?數子?指藺相如、南山四皓、公孫弘、霍去病、司馬長卿、東方朔。李善
注《文選?卷四十五?解嘲》曰:
莊子曰: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道德之質也。
《莊子?外篇?天道》曰:
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
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
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
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寂漠,同寂寞。《漢書?揚雄傳?第五十七》﹝漢書卷八十七上﹞曰:
王莽時,劉歆、甄豐皆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欲絕其原以神前
事,而豐子尋、歆子棻復獻之。莽誅豐父子,投棻四裔,辭所連及,便收不
請。時雄校書天祿閣上,治獄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閣上自
投下,幾死。莽聞之曰:﹡雄素不與事,何故在此?﹢間請問其故,乃劉棻
嘗從雄學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詔勿問。然京師為之語曰:﹡惟寂寞,自投
閣;爰清靜,作符命。﹢
唐?顏師古注:
以雄《解嘲》之言譏之也。今流俗本云:﹡惟寂惟寞,自投於閣;爰清爰靜,
作符命。﹢妄增之。
顏師古注《漢書》之?惟寂寞?句乃出於揚雄自己之《解嘲》文。揚雄之《解
嘲》文,乃自我解嘲也,《太玄》玄妙深邃,懂之者少,必然之事也,故有寂寞
之歎;唯始料未及者,後世人竟以此言辭諷之。
附帶一提者,依顏師古所云,?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至唐時
増為﹡惟寂惟寞,自投於閣;爰清爰靜,作符命?,但末句依舊為三言,似不合,
依其句法及風格,故末句疑為?作符作命?。
-9-
《朱子語類?卷六十七?易三?論後世易象》曰:
問:﹡《太玄》中首:﹟陽氣潛藏於黃宮,性無不在於中。﹠養首:﹟藏心
于淵,美厥靈根。﹠程先生云云。﹢曰:﹡所謂﹟藏心于於淵﹠,但是指心
之虛靜言之也。如此乃是無用之心,與孟子言仁義之心異。﹢﹝可學﹞
《太玄》中:?陽氣潛萌於黃宮,信無不在乎中。?其文字與《朱子語類》
有出入。
又養首初一,?藏心于淵,美厥靈根。測曰,藏心于淵,神不外也。?朱熹
譏揚雄之心為虛靜之心,虛靜之心乃?無用之心?也,虛靜之心乃自我之修煉,
與他人無涉,故曰無用之心也;儒家仁義之心顯示對人之大愛,兩者有異。故無
用之心不可學也。
范望注《太玄》曰:
美,茂也。水最在下,故為淵。靈根,道德也。家姓為養,養神於淵,道德
彌盛,故茂也。
淵,眾善之所藏處也。厥,此也。靈根者,至善之心也,人有至善之心者為
美也,與孟子言仁義之心各有千秋也。?程先生?多指程伊川。
又《皇極經世書》曰:
氣起於中心,故首中卦。
《朱子語類?卷六十五?易一?綱領上之上?伏羲卦畫先天圖》
揚雄《太玄》全模倣《易》。他底用三數,《易》卻用四數。他本是模《易》,
故就他模底句上看《易》,也可略見得《易》意思。…﹝淵﹞
揚雄之《太玄》乃模仿《易》而作,《太玄經?卷第十?圓圖第十四》:
玄有一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以三起者,方州部家也。
以三起者,以三起數也。?《易》卻用四數?有語病,用二數為合。底,
?的?也。若能了解《太玄》之?以三起數?法,大致上亦可明白《易》之?以
二起數?法。筆者之易卦數學有?易卦集合?之說,亦有?太玄首集合?之說,
此說皆涉及2與3之起數法﹝或云2與3之羃﹞。
《易》涉及太極級數:20,21,22,23,…2n;
而《太玄》則涉及太玄級數:30,31,32,33,…3n。
故《易》與《太玄》乃為兩種不同之數學體系,朱熹抹煞《太玄》?以三起
數?法之合理性,思想狹隘也。
-10-
《朱子語類?易一?綱領上》
數只有二,只有《易》是。老氏言三,亦是二共生三,三其子也。三生萬物,
則自此無窮矣。後人破之者非。揚子雲是三數,邵康節是四數,皆不及《易》
也。﹝揚﹞
《易》以二起數,《老子?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熹認為只有《易》之二數為準,老子言三之數,但三由二所生,故曰三為
二之子。後人破《易》之二數,二乃易數之宗,破之者則失其正,揚子雲言三數,
邵康節言四數,皆不及《易》二數之精闢也,四數其實乃二數之延伸。《皇極經
世書》有以下之四數說:
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
方者分一而為四,分四而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日有四位,月有四位,星有四位,辰有四位。
天有四變,地有四變。
四數之說,以正方形說為最適合,正方形﹝有圓在外﹞邊一而周四,各邊再
分四﹝分圓周﹞而得十六,即十六邊形,各邊圓周再分四而得六十四邊形,餘可
類推。以下為康節之級數:
40,41,42,43,…4n,…。
《朱子語類?易三?綱領下?朱子本義啟蒙》:
大傳說﹡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便見得《易》人
人可用,不是死法。雖道是二五是中,卻其間有位二五而不吉者;有當位而
吉,亦有當位而不吉者。若揚雄《太玄》,皆排定了第幾爻便吉,第幾爻便
凶。然其規模甚散,其辭又澀,學者驟去理會他文義,已自難曉。又且不曾
盡經歷許多事意,都去揍他意不著。﹝賀孫﹞
朱熹引文出自《繫辭?下傳》,曰: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
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又《京氏易傳?卷下》:
八卦分陰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天地若不變易,不能通氣,
五行迭終,四時更廢,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以
-11-
為典要,惟變所適。吉凶共列于位,進退明乎機要。《易》之變化,六爻不
可據,以隨時所占。
引文之意指一卦之六爻無固定之陰陽,經常變動,不居於固定之位,六爻之
陰陽不定故曰?虛?,以陽為剛以陰為柔,在六位中可隨時相易,某位之陰與陽
不可視之為常,不可視之如經典之不可易,應以揲蓍時隨機所得之卦為準。
六爻卦以二、五為中,中而正位則吉,正位者二為陰五為陽,若二為陽五為
陰,失道也﹝即不當位﹞,失道為不吉。當位者多吉,亦有當位而不吉者也,當
位者為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
朱熹評揚雄《太玄》?排定了第幾爻便吉,第幾爻便凶?之做法欠變化及欠
靈活,乃?死法?,不可用。其致命偒為?其辭澀?,?澀?即難以明白。辭,
指太玄首之首辭。事實上太玄占卜法頗為複雜,令人難以掌握。
《太玄》占法之第一個步驟便是先畫出一《太玄》首,畫《太玄》首之方法
依?《太玄》筮法?﹝可參閱筆者另文﹞。一《太玄》首有四位,再配上一至五
位﹝一太玄首實際上有九位﹞,而此五位皆為?叅?。有九位即可依所得之首而
配上?九贊?。再從九贊中選出若干贊作?斷首?之用,所選出之贊位準則可參
閱其所附之思、福及禍﹝可參閱下表﹞,即可斷吉凶。
一《太玄》首應有九位方可配九贊﹝可參閱筆者另文﹞,九贊之下三位為
?思?,以中三位為?福?,以上三位為?禍?。福與禍意義明顯,?思?,去
聲,用作名詞。應指非福非禍。在非福非禍之境況下,筮者宜檢討己身對內﹝家
人﹞、對己﹝自己﹞及對外﹝他人﹞之所作所為,有過則改,無過應自勉。福有
大、中及小而禍亦有有大、中及小,禍生時屬小禍,禍極時屬大禍。
斷《太玄》首時九贊所附之思、福及禍可作參考之用,但非筮法之必然結果,
仍然以贊辭為準,特別是終決之贊辭。
以下為上、中及下之太玄三逢表:
贊位三逢三逢別稱三逢再分再分別稱
9禍上極
8上禍中中
7禍下生
6福上大
5中福中中
4福下小
3思上外
-12-
2下思中中
1思下內
揚雄《太玄》?排定了第幾爻便吉,第幾爻便凶?大概指上述之表。
《朱子語類?易十二?繫辭下》《右第七章》
《易》﹡不可為典要﹢。《易》不是確定硬本子。揚雄《太玄》卻是可為典
要。他排定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四贊當夜,晝底吉,夜底凶,吉之
中又自分輕重,凶之中又自分輕重。《易》卻不然。有陽居陽爻而吉底,又
有凶底;有陰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應而吉底,有有應而凶底,是
﹡不可為典要﹢之書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此。﹝淵﹞
朱熹評《太玄》為典型之?硬本子?,所謂?硬本子?乃指死板、呆滯及無
所變通之意,與《易》之多變不同。至於其所云?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
四贊當夜?,合708贊,但《太玄》共731贊。?晝底吉,夜底凶?及以下以
說則正確,此即《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所云:?以晝夜別其休咎焉。﹢
筮者逢晝為休,逢夜為咎。
范望注《太玄》曰:
謂陽家以陰家之晝為夜,陰家以陽家之夜為晝。其唯逢晝為休,逢夜為咎。
故《瑩》曰:晝人之禍少,夜人之禍多也。
畫夜之表可列如下﹝○為晝,●為夜﹞:
贊位九位陽家首陽家首陰家首陰家首
上九上上○晝------●夜
次八上中---●夜○晝---
次七上下○晝------●夜
次六中上---●夜○晝---
次五中中○晝------●夜
次四中下---●夜○晝---
次三下上○晝------●夜
次二下中---●夜○晝---
-13-
初一下下○晝------●夜
旦筮用經之贊位一、二、五、六和七;夕筮用緯之贊位三、四、八和九;而
日和夜雜用經和緯之贊位。
以上所言者乃《太玄》粗略之晝夜休咎說。
又《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七?戰國漢唐諸子》曰:
問揚雄。曰:﹡雄之學似出於老子。如《太玄》曰:﹟潛心於淵,美厥靈根。﹠
測曰:﹟潛心於淵,神不昧也。﹠乃老氏說話。﹢問:﹡《太玄》分贊於三
百六十六日,下不足者乃益以﹟踦贏﹠,固不是。如易中卦氣如何?﹢曰:
﹡此出於京房,亦難曉。如《太玄》中推之,蓋有氣而無朔矣。﹢問:﹡伊
川亦取雄《太玄》中說,如何?﹢曰:﹡不是取他言,他地位至此耳。﹢…
﹝可學﹞
‘潛心於淵,美厥靈根’出自《太玄》第八十一之養首初一之贊辭。‘潛心
於淵’多作‘藏心於淵’。老子《道德經》有以下?心善?之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朱熹所指?老氏說話?相信與以上引文有關。至於?有氣而無朔?之說可參
閱前文。
文中名?伊川?者有以下兩人:
伊川,可能指程頤(1033年至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屬河南
省)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與
兄程顥共創?洛學?,人稱?二程?。後追封洛國公,配祀孔廟。二程皆師事周
敦頤,同為北宋理學家,朱熹乃其四傳弟子。上文提及之?程先生?可能指程頤。
與程頤有關主要傳世之作為《伊川易傳》,但其中未見提及揚雄之《太玄》,
故此處所提及者可能非程頤。
伊川亦指邵雍,邵雍自稱為?伊川翁?。雍字堯夫,後因徙居河南洛陽,臨
伊川,故有此自稱。邵雍序其《伊川擊壤集》曰:
《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
邵雍對揚雄之《太玄經》推崇備至﹝見前文﹞,故邵雍取揚雄之三起數說而
成為其四起數說,當有此可能。
至於《朱子語類》所云﹡伊川亦取雄《太玄》中說﹢及﹡不是取他言,他地
位至此耳﹢,朱子意指邵雍並非承襲揚雄之《太玄》說,但邵雍在授業時難免提
及《太玄》內容及揚雄學說,但並非以其說為宗,此乃其地位所然,即以其為人
-14-
師之地位有此職責向其弟子述說歷代名家之思想及彼等之著述也,朱熹之說顯然
有偏頗,蓋邵雍之四起數說靈感可能源自揚雄之《太玄》。
《太玄》共81首,每首9贊,共729贊,加‘踦贏’二贊,共731贊,
若2贊表一日,則共表365.5日,即一年。若2贊表一日,則18贊表9日,
但18贊表兩首,即前文所云?《太玄》九日當兩卦﹢。
三百六十五日半可近似說成以上引文所云之?三百六十六日?。
《皇極經世書?卷十三》曰:
《太玄》九日當兩卦,餘一卦當四日半。
《皇極經世書》又曰:
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細分之則四分半當一卦。
即一卦﹝太玄首﹞表4.5日,80首共表360日,故餘一卦當?四日半?,
即一年有36441日。?九分?即?九日?,四分半即四日半。
?凡一五隔一四?指每兩卦之分為先五日後四日。
1劉安﹝前179年至前122年﹞,西漢沛郡豐﹝即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邦之孫,劉長之子,
封淮南王。曾招食客一同撰寫《鴻烈》一書,後世稱《淮南子》。
2原文用此?它?,非?他?。
3又作?搥?。
4一作?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