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闽北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途径探讨
2016-04-10 | 阅:  转:  |  分享 
  
南平市杨荣朗副市长批示,发表于《福建统计》2011年第11期、福建总队内网“县市统计分析”栏目,福建总队评比获市级队一等奖,福建统计学会第十三次讨论会评比获三等奖。





闽北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途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提出:“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2010年年末全球仍有9.25亿人口在挨饿。南平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也提出了“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粮食总量,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要求。南平市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2010年南平市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占全省比重均超五分之一,分别占22.1%和22.7%,农业人口人均产粮达702公斤,其中人均产稻谷587公斤。因此,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南平粮食有效供给和福建省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南平市粮食生产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落实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的应用水平,农田水利改造逐步加强,农业规模经营初显端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福建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十一五”时期,南平市在2006年、2010年两次遭受重大水灾影响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基本保持稳定。据调查,2010年南平市粮食总产量达139.13万吨,其中稻谷115.3万吨,均排全省9个设区市首位;“十一五”时期,南平市粮食总产量累计670.23万吨,其中稻谷产量累计562.9万吨,五年总量也排全省9个设区市首位。

2010年各设区市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及位次

单位:万吨、%

粮食

总产量 #稻谷

产量 粮食占

全省比重 #稻谷

比重 粮食在

全省排名 #稻谷

排名 福建省 661.89 507.94 100 100 南平市 139.13 115.30 21.02 22.70 1 1 三明市 111.96 89.43 16.92 17.61 2 2 龙岩市 98.63 85.80 14.90 16.89 3 3 泉州市 80.79 53.17 12.21 10.47 4 4 漳州市 70.08 50.39. 10.59 9.92 5 6 宁德市 65.69 51.85 9.92 10.21 6 5 福州市 60.69 39.26 9.17 7.73 7 7 莆田市 30.62 20.38 4.63 4.01 8 8 厦门市 4.30 2.35 0.65 0.46 9 9

2、南平粮食对全省贡献大

在福建省,南平粮食举足轻重,全市每年均有大量的粮食销往省内的福厦莆和江浙等地。据农业、粮食部门统计,近十年全市每年可作为商品粮销售的粮食超过30万吨,最多的年份可提供40万吨商品粮。“十一五”时期,南平市国有粮食企业累计购进粮食191.7万吨,其中从生产者(基本是南平市当地的,下同)中购买115.2万吨;非国有粮食企业累计购进粮食123.3万吨,其中从生产者中购买90.2万吨;当然,还有部分工业转化用粮(用的是早稻,而我市近年来主要种中晚稻)也是从当地生产者中购买。在全省25个产粮大县中,南平就有7个,占总数的28%。南平市共有两个国家级粮食储备库,三个省级粮食储备库,两级储备库粮食储备量超过20万吨;南平另有地方粮食储备,储备量达6.5万吨。

3、农田水利改造逐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在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1.2亿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2.5万亩;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650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4片,建立高标准农田面积3.78万亩,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总投资4.2亿元,建成农田设施项目3400多个,带动农业新项目的实施386个,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万吨。“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6亿元,建成各类水库346座,总蓄水能力7.59亿立方米,完成148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新增各类堤防73.7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15万亩,全市累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3.68万亩。农业抗击自然灾害和旱涝保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农业规模经营初显端倪

“十一五”期间,一是我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2010年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38.93万亩,主要有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二是我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长足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走上了有法可依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至2010年末全市已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007家,成员总数达到7.86万户,出资总额达到12.04亿元,有效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三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发展,规模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57家,比2005年增长117%,带动农户达13万户,比2005年增长128%;粮食加工企业也有一定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25家(其中浦城16家),比2005年增长2.6倍。

5、耕地减少、总产停滞不前

我们要清醒看到,在粮食总产全省第一背后存在的问题。一是耕地减少。据统计,“十五”时期耕地减少6.92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11万亩,灾害毁地1.09万亩,结构调整和其它3.72万亩;“十一五”时期仅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就超过6万亩(不含2009和2010年灾害损毁就有6.01万亩)。二是粮食总产停滞不前。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粮食单产虽不断提高,但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重大水灾、病虫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产仍徘徊不前。据调查,2010年粮食总产比2005年减少2.13万吨,减幅为1.51%,其中稻谷产量减少0.59万吨;“十一五”时期累计粮食总产量比“十五”时期减少25.2万吨,减幅3.62%,其中累计稻谷产量减少14.19万吨,降2.46%。2010年粮食总产如与历史最高的1997年对比,减幅更是高达23.6%,其中稻谷减幅达26.6%。



二、发展粮食生产有利条件

南平市发展粮食生产有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有政策条件、市场条件、自然条件和单产潜力等四个方面。

1、政策条件

中央一直坚持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着力于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提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培育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村金融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项目扶持、奖励政策,国家直补农民的“四补贴”政策也在逐年加大。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626.2亿元增加到8579.7亿元,其中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从1029亿元增加到4575亿元,“四项补贴”资金从145.22亿元增加到1225.9亿元。南平市从2006年开始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并取消了“农村五统筹”,从此,全市农民每年都可从“五个取消”和农业税中获得减免超过9亿元,另外,全市农民每年还可从农业“四补”政策中获得补助2亿多元。

2、市场条件

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拉动,对粮食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将不断提高。需求增加,会拉动粮食价格上涨,从而有利提高生产者积极性。据调查,2010年末南平市人口为313.9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83万人;2010年居民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100)为143.3,其中大米消费价格指数为152.1;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支出428元,比2005年增长54.1%;人均饮食服务支出836元,比2005年增长75.5%;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主食消费支出381元,比2005年增长7.5%;人均在外饮食256元,比2005年增长1.41倍。目前,无论是从粮食总量还是结构上看,我省粮食缺口仍然较大,每年过半数粮食要从省外调入;全国粮食产量也只能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乃需从国外进口少量粮食。因此,全省、全国的粮食是大有市场前景。

3、自然条件

我市土地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土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发展农业的优势。我市河流水系发达,全市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就有176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积广的自然水系;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1040毫米,径流的分布势与降雨量基本一致;全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720毫米,水面蒸发量1000毫米。我市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短夏长,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年平均气温度17—19度,日照1700—2000小时,平均湿度79—82%,年平均降雨量1684—1780毫米。优越的温、光、水、土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南方水稻的种植生产。

4、单产潜力

由于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粮食耕作模式较为原始(多为人工耕作)、种粮管理比较粗放,与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田间管理对比,在单产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开发。再者,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我市单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近5年南平市农科所选育出杂交水稻品种39个,审定数量居福建省农业科研单位首位,占同期福建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总数四分之一,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专利,随着这些适合本土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我市稻谷单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另据统计,2010年末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还有211万亩,占全市稻谷总面积74.6%,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还很大。还有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全省“唯一”粮食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的浦城县,全县共有20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片,它的有序推进和示范带动,将对我市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市稻谷平均单产水平仍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稻谷平均亩产为:早稻344公斤、中稻421公斤、晚稻399公斤,与单产最高的建阳市对比,分别存在:早稻55公斤、中稻58公斤、晚稻33公斤的差距。

三、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矛盾

虽然南平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但粮食生产存在的困难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矛盾”。

1、有限耕地资源和不断增加人口的矛盾

随着我市人口增加和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基本建设(公路、铁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乡村集体基本建设、农民个人建房等用地逐年增多,所占用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是属耕地资源。据南平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资料显示,2006—2010年南平建设(包括城镇村及工矿、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建设占用)占用耕地分别为12657亩、5694亩、6592亩、14983亩、10893亩,呈上升态势,五年建设累计占用耕地达5.08万亩;而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又比2005年增加8.83万人,随时间的推移,有限耕地资源和不断增加人口的矛盾将日显突出。

2、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田有效灌溉之间的矛盾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我市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各地水渠老化损坏严重,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再加上各地水库基本是按所有权限或使用权限管理,因为存在部门利益藩篱,水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一方面水资源在白花花流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农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据统计,2010年末全市有160万亩的农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占农田总面积的56.5%;“十五时期”我市因灾损毁耕地1.09万亩,“十一五”时期全市遭灾损毁的耕地(特别是两年重大水灾)超过了“十五”时期,仅2006至2008三年间损毁的耕地就达0.93万亩,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3、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农民让子女在县城、乡(镇)读书,农民在城镇买房、租房,陪读、就业等逐渐增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得城镇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外出打工也逐年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是长期在外打工。因此,我市农村普遍出现了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很多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据统计,2010年末全市乡村劳动力124.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68.2万人,比2005年末的74.6万人减少6.4万人,减幅为8.58%;外出务工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56.1万人,比2005年末的49.95万人增加6.15万人,增长12.31%,其中长年在外务工的人员37.1万人,比2005年末32.16万个人增加4.94万人,增长15.36%。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46岁以上的占了68.6%。

劳动力的短缺和种粮效益偏低导致农民:一是种粮“弃双改单”。据调查,2010年我市双季早稻播种面积仅25.2万亩,仅是历史最高年份1978年百万亩的四分之一,也比2005年减少11.1万亩,而且下降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二是耕地“撂荒”。一些农民家庭因缺少劳力或是举家外出,就会放弃高山偏远的山垅田,导致耕地撂荒。

4、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

粮食生产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国家出于对民生和稳定的考虑,就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就要做好国家粮食安全储备。而农民愿不愿意种粮,价格是第一因素,虽然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农民种粮直接补贴,以及出台各种鼓励、奖励种粮措施,但由于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种粮成本也在逐年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仍然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据调查,“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减少26.2万亩,非粮作物面积增加7.8万亩,粮经结构从2005年的61.45∶38.55调整到2010年的59.11∶40.89。出现有些调查村除口粮田外,基本改种其它农田植物,更有甚者粮食分厘不种,全种效益较高的其他植物如萄葡等,口粮则花钱购买。

5、农户家庭经营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矛盾

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耕地承包到户,而南平市又是山区、丘陵地带,大多数耕地高低参次不齐,比较零散,几分几亩的耕地占有较大的份额,农户家庭经营成为我市农民粮食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机械化耕作、粮食新品种、科学稻田管理等难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我市广大农户粮食生产成本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在现有耕地结构和生产方式下,要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保护粮食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6、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的矛盾

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解决。如今,我市基层特别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事不管人,管事不管钱”现象仍普遍存在,乡(镇)一级非专业人员挤占农技推广编制、职务现象严重。同时,目前全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40—55岁年龄段结构的人员高达60%左右,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危机。另外,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单一,其中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占44.26%,多种经营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偏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三难”:一是上下沟通不畅,使基层农技站申报试验推广项目难;二是县(市)农业主管部门与乡(镇)农技站业务联系中断,使技术推广更加困难;三是乡(镇)农技站与种粮农民联系减少,农民找农技员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难。

四、发展粮食生产的途径和措施

《南平市农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要达142万吨,比2010年增产3万吨,“十二五”累计产粮要超700万吨,比“十一五”增产30万吨。为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产粮目标,我们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1、强化农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面积、提质量。

一是强化农田保护,确保稳定的耕地面积是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的基本。进一步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杜绝耕地抛荒。

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充分利用今年中央加强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的大好时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加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第一,要加强“最后一公里”渠道的建设。各地要结合我市今年完成5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安排资金建设好与农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最后一公里”水渠。第二,加快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开展标准农田地力综合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通过鼓励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第三,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中低产田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开展对全市中低产田调研分析,并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改造中低产田规划,逐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

2、完善最低收购价和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种粮的有效政策。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

二要完善强化农业补贴政策。第一,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有不少地方对粮补资金搞“一刀切”,不管有无种粮,统一按水田面积补,这样改变了中央粮食直补的初衷,也不利于调动粮农的积极性,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逐步加大粮食直接补贴力度,努力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要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推广农业机械的在粮食生产的应用,从而降低农民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3、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有限耕地资源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种粮效益。要强化各级抓粮食生产的责任意识,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市22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的基础上,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粮食示范片带动区域平衡增产。我们要突出做好五个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一要积极培育、引进优良粮食品种,并加以试验推广;二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要指导农民在粮食的不同生长周期如何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三要因地制宜推广增密增产措施,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光能利用率,在田间构建了比较合理的植株群体,以达亩产最大化;四要推广深犁、烤田、除草等田间的科学规范管理;五要推广机械化作业,重点推广适合山区耕地的小机械等手段,提高机械化程度。

推广农业技术,先要强化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一要从基层农情出发、要适应农技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解决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问题;二要保障农技干部各种待遇,让农技干部能安心工作、发挥特长;三要改善农技站工作条件、保障农业推广经费。

4、抓好抗灾减灾,切实降低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市粮食生产的基数越来越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将更加凸显,必须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坚持一手抓高产稳产,一手抓抗灾减损,努力实现重灾少减产、轻灾不减产、无灾多增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立足于防,防抗结合,搞好粮食生产全程防灾,采取综合措施抗灾,切实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一要强化监测预警,落实防范措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汛情和灾情调度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御方案,落实防范措施;二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机防工作;三要加强指导服务,推进科学抗灾;建立防灾抗灾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在指导防灾抗灾、评估灾害影响、做到主动防灾、科学抗灾;四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尽快修订完善《粮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应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5、采取多种经营措施,适度推广土地规模经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农户承包的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等问题,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应通过经济措施,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流转机制、股份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合作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形式上讲:一要积极鼓励种粮大户扩大规模;二要大力扶持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社;三要努力尝试“小农场”经营模式。

6、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努力打造粮食品牌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重产量轻质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打造粮食品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要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升粮食生产效益。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树立品牌农业意识,努力打造粮食品牌。要以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粮食生产、加工公司等为载体,进行商标注册,努力抓好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统一产品标准,加大力度申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

7、完善金融服务,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支持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根本。而我市粮食产业是弱势产业,粮食产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要建立政府投资、商业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一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各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粮食专项发展资金,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二要加大市级财政支农投入,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投资粮食生产;三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银行农业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生产、支持粮食生产。















课题指导:张皓于强





2011年11月2日





--------------------------------------------------------------

注:本文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1年,南平统计年鉴2005-2011年,南平农业“十二五规划”,南平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资料,南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南平市农业局、粮食局、水电局等部门统计资料。







8









献花(0)
+1
(本文系咬文嚼字zw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