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化学
考生须知:
1.作答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2.答题内容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3.本试题共页,大,小题,满分10分,考试时间0分钟。—35.5)
选择题(本大题共个小题,.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验满氧气C.读取液体体积D.向试管中加固体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正在着力推进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下列措施对PM2.5的治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A.大力发展煤炭发电B.大力植树造林
C.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D.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欲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A.木灰B.硫磺C.铁丝D.红磷
.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
.
A.水和冰块的共存物是悬浊液B.凡均一、稳定、透明、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就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在泥水里,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7.分别用表示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各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A.B.C.D.
8.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电子数为()
A.25B.30C.55D.80
9.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石墨生石灰酒精B.稀有气体二氧化硫稀硫酸
C.氧气干冰大理石D.生铁水石油.
A.6.8gB.9.6gC.8.8gD.4.4g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香色,物理性质却又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足量的水稀释
B.等质量的镁条和铁丝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变化
C.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NaCl固体
15.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下列物质中不能由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直接得到的是
A.ZnCl2B.MgCl2.Fe2(SO4)3.Al2(SO4)3
17.为验证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A.FeSO4溶液、Cu、AlCl3溶液
B.CuSO4溶液、Fe、AlCl3溶液
C.CuSO4溶液、Fe、Al
D.AlCl3溶液、Fe、Cu
.A.FeCl3NaOHHClH2SO4 B.HClKNO3Na2CO3Na2SO4
C.AgNO3HClNaClHNO3D.Ba(OH)2Na2SO4HNO3FeCl3
20.下列各物质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
A.HCl、Na2SO4、Ca(OH)2B.Ba(NO3)2、KCl、H2SO4
C.NaCl、ZnSO4、KNO3D.CuSO4、NaOH、Na2SO4
本大题共个小题,用化学符号表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2)3个亚铁离子;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4)2个铵根离子;
(5)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的健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生活中可用的方法降低它的硬度;
(2)请写出一种避免水污染的方法.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选“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选“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4)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5)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阴离子
(6)第11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A、B、C、D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3)D中X=;从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有.(答一条.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的应用着。
(1)铝制品耐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铁质容器不能用来配制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表所示:
熔点 密度 导电性 导热性 强度 抗腐蚀性 2500℃ 3g/cm3 良好 良好 与钢相似 优异 这种金属可能的用途是(填一种即可)。
.比较、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现有反应:①Zn+CuCl2═ZnCl2+Cu②Cu+2AgNO3═Cu(NO3)2+2Ag
③Cl2+2NaBr═2NaCl+Br2④Br2+2NaI═2NaBr+I2
(1)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四个反应有相似之处,均属于反应,再分析这四个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似之处
(2)分析反应①和②,可以得到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用同样的思维分析③和④,我们可知Cl2、Br2、I2的非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2)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无溶质析出的是;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ABCDE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为了探究中和反应,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1)甲同学向装有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色,此现象(填“能”或“不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图一描述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
(2)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乙同学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同学为了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少许于试管中,先滴加
,
再滴加.
,
.
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4)实验结束后,甲、乙同学将他们两人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分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①,②(不考虑酚酞).
(5)丙同学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
A.氢氧化钡溶液B.硝酸钡溶液C.氢氧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
长时间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学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想测定水垢中CaCO3的含量为多少。他们取200g水垢,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同时测量5分钟(min)内生成CO2质量,测量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生成CO2的质量/g 30 50 60 66 66 4min后,水垢中的CaCO3(是、否)反应完全?
计算该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