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清照相关诗词鉴赏
2016-04-16 | 阅:  转:  |  分享 
  
简要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
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创作风格前期:真实地
反映了她前期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
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诗词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
散的醉意。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赏析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
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
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
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
意外。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
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
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
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
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
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
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
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
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
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词的过片“花
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
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
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寻寻觅觅:
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⑶乍暖还(xuán)寒:指秋
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⑹损:表示程度极
高。⑺堪:可。⑻著:亦写作“着”。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诗意。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
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
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
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赏析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
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
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
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
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
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
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
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
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
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释:﹙1﹚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平野
:空旷的原野。烟光薄:烟雾淡而薄。﹙2﹚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
,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3﹚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
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4﹚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
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5﹚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6﹚还:仍然,另说,当“更”讲。译文: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献花(0)
+1
(本文系奚墨LOV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