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粤西白戏
2016-04-23 | 阅:  转:  |  分享 
  
粤西白戏,原本是用粤西白话来演唱的木偶戏,俗称“白戏仔”,因为经常在安铺演出,唱腔形式与其它地方的戏班有别,所以又叫“安铺白戏”,后又改称“粤西白戏”。据资料记载,安铺白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它的雏形是安铺曲龙村民创造的,用本地白话演唱,并用木偶辅助,用敲击竹筒作节奏的一种“竹筒戏”,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改良,才成为今天独具地方特色的白戏。安铺白戏即安铺木偶戏,现在被安铺人称作“公仔戏”,是文化传承的奇葩,是由木偶表演者拿着穿上各种古代服装的木偶来表演的。

安铺现在的木偶戏一般在寺庙开光和佛祖诞期时才有得看,据笔者采访的戏班说,现在安铺的木偶戏班只剩下两家了,通常是受到邀请才来表演的,演出时间为7至10天,每天晚上表演3、4个钟左右。表演的场地很简陋,十几支竹子搭成个棚,一块白布盖在棚顶,一盏较亮的灯挂在竹棚前面的正中,用来照射木偶及木偶表演者,几块活动画布搭在戏棚中间做“景”,并将竹棚隔成前后两部分,木偶置于“景”的后面,需要哪个木偶出场就拿哪个木偶出来,木偶表演者则在“景”的前面表演给观众们看。木偶班现在一般是7至9人,一个人是主唱兼操控木偶,一个人是专门操控木偶的舞手,还有一个人可以接替唱累了的主唱,遇上展示大场面时,也有多人唱和,多人拿着木偶舞动的情景;其余的人则坐在竹棚旁用乐器伴奏,,这些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鼓、胡弦、三弦、箫、唢呐、竹筒等;他们演出的剧目都是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传说等等。安铺的木偶戏能够历经风雨的洗礼而经久不衰,全是因为安铺人对木偶戏比较注重和喜爱的缘故,是文化传承史上的一朵奇葩。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林妃波肖静怡编辑/叶创成蔚青)为了了解湛江市遂溪县木偶戏的现状,以更好地保护这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1、22日,湛师人文学院“新动一夏”实践队调研组前往遂溪县界炮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遂溪木偶戏的保护与发展”调研活动。



7月21日,调研组三位组员来到了界炮镇,对当地政府人员进行了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收集到了木偶戏在界炮镇的分布状况、现状以及如何保护等相关资料。据了解,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缺乏优秀的制作艺人,再加上观众群的年龄断层,木偶戏在当地逐年衰败。

该文章转载自图读湛江: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木偶戏,调研组还到界炮镇上龙村采访当地一位著名的木偶老艺人照仔,了解到了木偶戏的基本知识和现状。老艺人表示,由于受到粤剧、雷剧的冲击,木偶戏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虽然都知道木偶戏,但很少去看过,更不用说去传承和发展了。

该文章转载自图读湛江:

随后,调研组分发了有关木偶戏的调查问卷,从收集回来的调查问卷来看,大部分老人对木偶戏还是很有感情的,而年青人只钟情于歌舞、电影以及电视剧。

链接:遂溪木偶戏剧包括木偶黎戏和木偶粤剧,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集中分布于遂溪县的界炮、杨柑、北坡、乐民、下文等镇。木偶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粤西大地。木偶戏的唱腔音乐和戏本都是民间艺人口头相传。有关木偶戏的演出活动在遂溪县志、湛江市文化志、湛江民间艺术志、遂溪文史都有记载。该文章转载自图读湛江:





木偶班现在一般是7至9人,一个人是主唱兼操控木偶,一个人是专门操控木偶的舞手,还有一个人可以接替唱累了的主唱,遇上展示大场面时,也有多人唱和,多人拿着木偶舞动的情景;其余的人则坐在竹棚旁用乐器伴奏,,这些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鼓、胡弦、三弦、箫、唢呐、竹筒等;他们演出的剧目都是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传说等等。

安铺的木偶戏能够历经风雨的洗礼而经久不衰,全是因为安铺人对木偶戏比较注重和喜爱的缘故,是文化传承史上的一朵奇葩。



献花(0)
+1
(本文系杨世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