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远程教育领域专家介绍及理论
2016-05-08 | 阅:  转:  |  分享 
  
远程教育领域专家介绍及理论教育技术学1402班杨德丽国际:穆尔、德斯蒙德·基更、霍姆伯格、大卫·西沃特、魏德迈、丹尼尔、彼德斯国内:
丁兴富、谢新观、陈丽、丁新、张际平、杨改学、黄荣怀、祝智庭穆尔(StanfordMoore)美国生物化学家。1913年9月4日
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穆尔1935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193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进入洛克菲勒研究所(
今洛克菲勒大学),与施泰因共同研究氨基酸和肽的层析及蛋白质和酶的结构。由于此工作,他和施泰因分享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国际远程教育权威,爱尔兰人。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古典欧洲文化的学士学位,又在都柏林大
学师从路德维吉·比勒教授获得硕士学位。以《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文获得博士学位霍姆伯格霍姆伯格是瑞典学者,是他首先比较系
统提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的思想。他认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是通过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
这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因此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两个:设计、开发、和发送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以及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类双
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霍姆伯格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师生分离的非连续面授教育。即与面授教与学的连续双向交
互活动不同,远程教与学具有非连续通信的特征。其中,事先设计、开发和发送的课程材料代表教学信息的单向的、非同步的传输。大卫·
西沃特大卫·西沃特是远程教育领域“学生支持服务”概念的创始人、“持续关注”理论的创导者和实践家。他毕生专注于学生支持服务理论的研
究,担任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杂志编辑20余年,撰写了大量关于学生支持服务的文章陈丽196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3年9月-198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子学系学习,获得电子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1992年7月攻读硕士;现任北京
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丁新丁新,男,1946年生于贵阳,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本科,1981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1981年分配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历任中央电大力学教研室负责人、中
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远距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新教授是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
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985客座研究员。祝智庭祝智庭,男,1949年生,浙江衢州人,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
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担
任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兼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同时被聘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UNESCO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
献花(0)
+1
(本文系杨德丽140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