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独啜品茗-得神曰幽?
2016-05-19 | 阅:  转:  |  分享 
  
独啜品茗,得神曰幽?明人张源在《茶录》中也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明人陈继儒《茶话》中亦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独啜品茗,总给人一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空旷清幽。也许,正是因为“幽远”之感,“独啜曰神”在多个版本的书中常也被写作“独啜曰幽”。



无论是独啜得神还是曰幽,不管是有意或无意使然,在乎的都是好茶、好境、好人,好情致。







一是新得一款好茶,急不可待、来不及邀友的心切,烹水煎茶一试。



这种情形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最为出名:



...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此《茶歌》,可谓是独品得神的神来之作与明证。







二是环境所至,“惟余半夜泉中月”,“试茶滋味少知音”,只能一人独饮。



苏东坡《汲江煎茶》所描绘的微妙之境,更是独啜的代表佳作: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不但独啜,亦把整个亲手取水、烹茶过程抒写得让人如临其境,就仿佛最现代的科技摄像机360度无死角的跟拍记录。



南宋时期的杨万里极为推赏此诗,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诗写得太细腻了就容易粘滞,而这首诗描写细腻却以洒脱的面貌出现,这是最难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喜欢到处涂鸦的乾隆皇帝,评此诗是“舒促离合,若风涌云飞”。这首诗不仅艺术上达到如此让人推许的水平,而且在茶艺上也看出苏东坡达到了玄妙神通之境。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要”,又接着说烹茶不是活水则不能开发其清鲜馥香的极致,他由此看出“东坡深知此理矣”。由此看出苏东坡不但得艺得神、亦得道了。







三是遍寻无佳客,饮非其人,宁愿闭门独啜。



在这一点上,古人最为追求一同品茗的“人品”,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煎茶虽凝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不知陆树声的《茶寮记》中的“煎茶七类”抄袭徐渭还是后人附会上的,总之文中亦有言“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



苏东坡也有一诗表达个中妙处:



“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苏东坡到得海南,偏远之地,藏之佳茗,不会轻易取出来品,对待茶的态度与酒完全不同,酒,他可以和人分享或共饮,但对于茶他就甚为讲究了。茶细腻清和,更富君子的儒雅之风,因为他觉得如此珍贵的佳茗如果不与知己君子共饮,心中会惭愧不已。



苏东坡远发海南是不得己,而陆游晚年归隐茶乡是自己愿往。在这里更多的是独啜饮茶,也许世事中再寻不得共品之人。“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煎茶”、“山童亦熟睡,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四是神情幽趣,可谓其妙不可与人道也,静静体会一个人与茶的心领神会,试着想去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



宋代词人黄庭坚在《品令》中描述道: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风松,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词中描述的是一派备茶、品茶情景,品茗逸兴的自得之乐跃然纸上,有一种灵动的快乐充满心中,字里行间充满了质朴清逸的诗情画意,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口啜香茗,岂不“得神”、赛过神仙?难怪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赞说:在黄庭坚的诸多咏茶词中,“《品令》一词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三四句”。此言真可谓一语中的。



一个人独自品茶,是茶人与茶的对话,与茶道的圆融,与大自然的合一,与心灵的共同升华。特别是在书斋青灯之下,夜色落寂之时,素月窥窗之际,手捧一杯绿茶,案展一卷雅书,独啜慢品,冥思净虑,感情最易伴着茶香而飘逸,思绪更易进入静幽的禅境,从而领会出“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的体验,即在“啜之淡然,似觉无味”的茶汤中,品出味外之味,情外之情,达到心境的超然愉悦。



对此境,明人罗高君自述曰:“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似倾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者。”他得此神情幽趣,可谓其妙不可与人道也。







五是“新形式的独啜”



很多现代式的大杂烩式的茶会,看似对饮或一群人,其实是人人独啜,各饮各的,各玩各的微信,不入茶境、不悟茶情、不谙茶神、不见交流,独自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交茶会让人更寂寞,暂且称之为“新形式下的独啜”,这种形式乱哄哄、茶品茶人哄哄乱的新形式独啜品茗,既不能曰幽,又无法得神,不要也罢。



所谓物境:就是品茗时的客观环境,大到山野溪畔,小到茶屋、茶轩、茶亭;还有品茗的佐物(艺境),诸如:古琴、书本、木鱼、棋局、茶壶、茶灶等;再到植物配景,诸如:松、竹、梅、兰、菊、秋树、蕉叶、荷花等,都是营养物境的重要因素。在一幅茶画作品中,人境与物境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画中置一僧人,僧人倚松而品茗,僧人、茶壶、松树,构成了一幅很简约的茶画作品,此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都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质,僧是禅的化身,松(松竹梅兰菊等,我谓之性情植物)所承载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旷达、清寂、正直向上的人格象征,茶壶恰恰融进了前二者的生命特质,是茶文化的化身,此三者自然地构成了“禅茶一味”的空逸、大虚、大和之境,“茶瓯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题名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于画面右下方画一隐士,以茶壶、古琴伴之,左上方探一枯枝,枯枝上立一小鸟,小鸟呆笨而可爱,鸟看人,人看鸟,人与鸟视线的对话完成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与自然的生灵之间的相互关爱,相生相存的默契,了了数笔,体现的是一种茶文化润泽之下的人文关怀的“和”境。画面的大量布白也体现了简约之美,画面中的各个物象也都分别承载了自己的文化含义,而不是无意地孤立存在,这也就以尽量大的思维空间,每一个物象在画中的体现都要为画面所表达的精神服务,做到以简取胜。营造茶画作品中的茶境,对于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如书法造诣、构图能力、文学功底等都制约着作品品位的高下。诸如此类画例太多,就不逐一赘述了。茶境的营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认知了茶画艺术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以及茶画艺术的灵魂所在,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往将茶画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每一个勇于探索的茶画艺术家都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往。

先师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终极追求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社会。《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而》也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论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诸多信条的提出就是为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的社会而预备的理论基础。道家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七十五章)。道家也追求在“无为而为”之下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朴”的大“和”之境。“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真理,经常表现在民生日用之中,这不仅是贯通于儒家老庄,亦是佛教的走向”(柳田圣山《禅与中国》)。禅家讲“静虑”,静以生悟,悟以化民,然后推及“民生”,“民生”宜“和”。同时禅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禅茶一味”之“味”即“和”味,包括时下中心建设“社会”的方针都是回于一个“和”字。“和”是儒、道、释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经年不衰的聪明宝贝;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清风雨露为伴,得宇宙之灵气,掬乾坤之精和,保合太和、阴阳调和、五行调和、以茶育和等理念是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基础,茶的尚静与佛道之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是集人文、美学、伦理、道德、哲学等学术体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载体,其主旨就是一个“和”字,由个体的人推及整个国家、民族,“和”的理念无处不在。

???所以说中国画艺术走到现在,已不满足于纯中国画笔墨意义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嵌进茶文化的灵魂—“和”。“和”的理念应是左右茶画创作的主线所在,只有在这个“和”的主线统领之下,中国茶画艺术才得以真正意义的发扬光大。以心运笔,以笔画茶,以茶育和,以和生静,以静生悟,以悟而开茶画艺术之门,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意义高等价值的茶画作品,也才能达到学术性与趣味的同一。



???对于茶画艺术的表现题材,我大致作了一下回纳:一、茶与四季:春茶配以春树,春阳普照之下的人与茶共处的画面。夏茶图配以孤莲一枝,在莲与人的对语中,茶得到了理性升华。秋茶图配以落叶,人在品茗之余,感悟时光荏苒,叹时光飞逝,映衬一种茶化的人生况味。冬茶图配以飞雪、白梅,“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此句道出画中品茗观梅者的磊落胸怀。二、茶与文人四艺(琴、棋、书、画):琴作为高雅的文案清供,品格最古雅,声情最清穆,最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最宜茶境。“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孟郊),这种琴茶联咏,既可进书又可进画。弈棋是古代文人闲居必备之事,棋茶相咏的诗句如:“幽香进茶灶,静翠直棋局”(唐陈陶),“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陆游)。另外,书法艺术与挂画赏画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研习书法,品评字画,墨香佐以茶香,实乃文人清事也。“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此联道出一番文人雅怀。三、茶与性情植物:性情植物包括:松、竹、梅、兰、菊、荷、蕉、秋树等,由于这些植物具备了人的性情与品格,选择哪种植物进茶画,关系着茶境的文化品位及对茶境文化意蕴的理解导向。如:松代表了坚毅、挺拔向上的人格;竹代表了正直、虚心、劲节的人格;梅代表了坚忍、耐冷的人格;秋树代表了审慎独立的人格;菊代表了散淡清逸的人格;荷代表了洁身自律的人格;秋树代表了一种清旷的人生况味等等。所有这些性格都与茶的秉性有着实质意义的联系,所以这些植物与茶共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四、茶与文人生活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五、茶与友情:一杯清茗,软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烹一瓯香茶与友人共品,是人间逸事。我曾作一画:萧斋、书桌、盆花竞开,一老者把盏品茗,似有憾意,题曰:“往年君来时,花未开,今年花开时,君未来,每每念及不仅怅意萦怀。”文画相依,言简意赅,佐茶思友的情境,使人伤怀,当然茶与友情的题材还有很多。六、茶与文人大隐的生活状态:如闲睡、平淡、垂钓、观鱼、登高、策杖、访友、读书、消暑、观月、观鸟、回隐、玩壶等等、以茶养素,以茶寄傲,以茶悟道,以茶修德。茶与文人的渊源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茶的清、静、逸、俭、真等等秉性,深深影响着文人禅士的生活,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中。七、茶与禅荚逗因茶与禅的特殊因缘,茶与禅是茶画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茶境与禅境相通相融,茶在禅境中表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禅茶一味的大和之境。八、茶与儒荚逗此类作品多以儒家警句体现,以书法配以茶壶、茶境小品为之,给观者以品茶论道的警示。九、茶与道荚逗此类作品突出茶文化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阐述一种无为、散淡的人生境界。十、茶与茶诗:以茶诗为创作对象。十一、茶与茶联:茶联是茶事艺文当中一束奇葩,在平仄对仗当中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与俊美,茶联可进画,也可以书法为之。十二、茶与明清清言小品:清言小品是一种清逸俊朗、言简意赅的文言小品,它们的作者不乏禅净双修、定慧俱足的高士,也不乏琴棋字画诸艺皆精的才子,他们谈玄论禅,评诗品画的资本,发之口气为平淡,诉诸笔端为清言,了了数言,切中要害,是茶画创作不可多得的素材库。如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清代张潮的《幽萝影》,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等等。十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造像:如茶圣陆羽、亚圣卢仝、茶僧皎然、别茶人白居易以及陆龟蒙、皮日休、欧阳修、蔡襄、苏轼、陆游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茶人。十四、《茶经》:《茶经》的创作宜图文并茂,以书法为之,间以茶境小品及各式茶壶,图文相依,有张有弛。我已创作一幅36米《茶经》字画手卷,虽不尽善,但值得尝试。十五、百壶图、诚然,茶画艺术的创作素材还欠挖掘,以上只是一己之见,仅此而已。

???茶汤渐沸,一杯清茗在手,古琴依然在耳,书香、墨香、茶香充盈书斋,竹风破窗而进,又增些静气,遂净手燃香,敬于先师孔圣像前,展下宣纸,精调水墨,胸中一片茶境,成就一幅茶画。























献花(0)
+1
(本文系豆豆_61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