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天文与人文
2016-05-24 | 阅:  转:  |  分享 
  
天文与人文钮卫星著上海交通大学2011版ISBN9787313078391文本格式PDF总序通识教育再认识徐飞第一章绪论:
历史视野下的天文与人文一部天文学的历史,绝对不应该是一部简单的学科史,它应该是一部反映人类如何与自然打交道的历史,是一部描写人类如
何认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这种人是是如何演进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天文学与人类的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之间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的历史。因
此,一部真实而完整的天文学是必定是一部在广阔历史视野下的天文与人文的互动史。研究天文学的历史,最终获得的是人类自身的智性成长史。
[批注]中医起源的道理也应是这样的一部中医学史。2013-9-24一天文-天文学-天文学史P1在地球人类不同文明的早期就产生了
各种各样的关于天的学问,在中国古代这种学问被叫做“天文”。天文一词较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易经-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如《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行日月,以系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P1中国古代的“
天文”更像是星占学,而现代的天文学史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两个词所派生出来的希腊语“天文学”和“星占学”本身的区别并不清晰,在
跟天空、星星有关描述中,这两个希腊词经常混用。直到托勒密开始在他的著作中明确的区分两种预测性学问。一种是有关天体本身运动的预测,也
就是现在的天文学,另一种是基于这些天象来预测人间事物,也就是星占学。……星占学是推测性的,天文学是诉诸实证,它们有不同的预测对象。
[批注]中国天文天文学也是这个理。2013-9-24从历史的角度看,天文学本身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如果只把利用现代技术手
段缩进行的对天体和宇宙的研究叫做天文学,那么天文学史的研究会失去很多内容。而且如果要把古代的天文学和星占学这两者强行剥离,一方面很
可能会扭曲历史真相,另一方面也犯了把今人的标准施行于古代的错误。因此,在本书中,把古代中国包括其他的古代文明所从事的对天的研究都包
含在天文学的范畴里面,这样做相对来说更为妥当。[批注]中医起源的道理也应是这样的一部中医学史。2013-9-24了解这些古代民
族的天文学,对解决某个集体的现代天文学问题,确实不会有什么太大帮助。但这些早期形态的天文学,已经成为构成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类的文
明不适宜的时空点上的静态、单一的剖面,只有把它在地域上横向展开、在时间上纵向延伸之后,我们才能具体完整地掌握它。P2近年来,科学
史研究,包括天文史研究,正经历着一个从内史研究传统向外史研究传统——至少是内外史相结合的研究传统——转变过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专注
于某一专题领域,旨在厘清天文学某一领域内部的历史发展脉络。采取外史研究的策略,不仅仅去认识天文学本身的发展历史,更要把天文学当作人
类文化中的一种认识。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主城部分,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自身的重要途径。二天文与人文“人文”一词最早
出现在《易经》贲卦的彖辞中,且与天文并列:“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解释道:“天
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
下,天下成其礼俗。”可见中文“人文”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一种礼乐教化。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对应着人类要面对和处理的两大基础关系,即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P3考察历史上的天文与人文,可以发现天文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与人文学科的各方面有着深厚的交集。从
古到今,天文与哲学、政治、宗教和人类知识的其他方面发生着生动而丰富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际互动
模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哲学基础。P4《易经》贲卦的彖辞将天文与人文并列,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
谐境界。这里有两个层面上的和谐,首先是通过观天文,察时变,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是通过观人文、化天下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思
想被中国历代为政者采用,成为一种治理天下的为政理念,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尚书
》的《尧典》篇中,所叙述帝尧的丰功伟绩的第一件就是他任命天文官员“钦若昊天,理想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此后的华夏历史长河中,天文事
务始终是王朝政治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或成为王权确立的证明,或成为打击政敌的借口,或成为犯颜直谏的理由。天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
量在历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5天文还与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天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所能提出的问题,它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手段,无不得益于其他相关学科的进步。同时它的本身的进步,也推动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P6三天文学史的通识教育功能P6第二章
萌芽时期的天文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天文离开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似乎越来越远,然而在古代,天文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在地球上的先民,很早就对一些基本的天文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天文学在早期的人类知识体系中,一方面体现为一种实用的生存手段,游牧部
落和定居的农耕民族都需要一定的天文知识以适应自然的节奏;另一方面,因为自然和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给人带来的惊喜、神秘和敬畏等感性上
的冲击,由此发展起来的一套天人之际的互动模式,这反过来也在无意中催生了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把握和追求,某种现代形态的天文学因此得以萌芽
。P14[批注]中国远古先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必定认知天地是上下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如天上有太阳,地上有光亮,
太阳偏北运行,则是夏天,天气炎热等等,所以先民在认知自然界的同时自然而然就产生一套天地之际的互动模式,即天地统一观。天人之际的互动
模式的实质是政治观,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天文知识受经济基础的影响,首先诞生的思想应是天地观,随后
应社会发展的政治需要而产生“天人”观。2013-9-25一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的天文学追求隐藏在天文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还不是上古时
期天文学的主要目的。古人通过对一些基本天文现象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天文机泵,来帮助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
在上古时期天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存在。P151周日天象与方向的辨别太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明显和直接的,在
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菜套上有了描绘太阳及其光芒的图案。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矩今4500年的陶尊上也有反映日
出的字符。古人通过“白日望日,夜晚观星”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周礼-考工记》中有一段记载很清晰的说明古人是如何用这种方法确定方向的。
[批注]古人先以太阳定方向,在以相同方位的星星来辩方向。2013-9-29“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地,?眡以景,为规,识
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P15能准确确定方向,显然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手段,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可
以朝向正确的方向获得最好的采光。在米卢的时候可以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考工记》的成熟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战国初,但书中描绘的这种天文技
能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为古人所掌握。从殷墟发掘出来的房屋基址的朝向来看,大多朝向正确的南方或东方,说明当时掌握了确定方向的手段。2周
年天象与季节的确定“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动植物的生长与因太阳周年运动而带来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
了一些动植物生长与天象、气候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对先民们的生存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鹖冠子》中记载了古人总结的斗柄指向与季节
变化的关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在流传下来的一部古老的中国上古政治
文献《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帝尧即位之初作出的一项重要任命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理想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
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
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城。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
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是描
述中国古代很典型的观察中星确定季节的方法。黄昏时分,观察正南方的恒星,出现的如果是“鸟”星,那么就是春分了。如果分别是大“火”星、
“虚”星、和“昴”星,那么分别是夏至、秋分、和冬至了。《诗经-豳风》中所描写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正是用大火星西“流”这一天想
来表示天气逐渐转凉。P17被认为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描述天象于物候对应关系的古籍《夏小正》中,有关的的记述更为详细也显得更为可靠。
《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法,[批注]物候学的资料,查查《夏小正》2013-9-30《夏小正》中所反映的物候里发展到秦汉之际,在《吕
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中,月份、天象与物候的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标准模式,并成为以后历代大多数立法中的
一个专门推算项目。还有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古人常用的,那就视立标测影。具体做法跟上文所引《考工记》“匠人建国”一段中所用的方
法类似,……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精确地测定一个回归年长度。还有一种利用一年中日出、日没方位的不同,来确定季节的方法。对于北半球的居民而
言,下至太阳在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冬至太阳在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制造的标志,来确认太阳在两至以及其
他月份的出没方向,就有助于人们来确定季节。P18[批注]利用天然标志物确定季节的方法最早。2013-9-30天空中除了太阳之
外,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天体就是月亮。月亮在夜空中是最明亮的天体,更为特殊的是月亮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地球上看起来呈现一种周期性
的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先民们很早就利用月相来对日子进行计量。中国古代大约在西周早期以前,一心月出现在西方天空作为一个月的开始,当
时把这个月相命名为“胐”。大约在春秋以后,一个月的第一天改从朔开始。P193时辰的确定确定一天的时辰也是日常生活中很要紧的事务,
古人往往通过天文方法来实现时辰的确定,其中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日影来确定时辰。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白日未及移其晷
,已狝其什七八”,这里的“晷”就是太阳照到物体上投射出来的影子。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有一句:“相持既久,日晷渐移”,这里的“日
晷”就是指日影。现存最早的中国早期日晷是一具于1897年出土于内蒙托克托县的汉代日晷。P20二恒星命名和星座划分1中国古代的星
空天上裸眼可见的6000多颗恒星当中,从落日后到日出前可以看到其中的大部分。由于天上恒星的相对位置和亮度看起来经久不变,人们容易对
它们进行辨认,为了便于描述和指称,对恒星进行命名是必要的。事实上夏商周三代正处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恒星的命名时借
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名称是可以理解的。P21[批注]针灸穴位的命名是不是也是这个理。2013-10-12西方星座体系P24三
从星占学到天文学的萌芽1基于偶然事件的占卜P262巴比伦星占学实践和周期性天象的发现P28第三章古希腊的天文学与哲学P33
一前苏格拉底使其自然哲学家眼中的宇宙1爱奥尼亚学派的本原说和宇宙论P342雅典时期的天文学P38二希腊化时期的天文学成就1
阿里斯塔克和地动说的萌芽P392埃拉托色尼和地球大小的测定P513喜帕恰斯的工作P534托勒密的集大成之作《至大论》P54第四
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及其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作为现代科学体系中学科之一的天文学是不同的。总的来讲,可以从两方面
来界定它:一方面,“天文”的具体d含义是指天象,包括天体的运行所呈现的景象和与天体本身有关的现象;另一方面,“天文”是这样一门大学
问,它根据天象的变化,预卜吉凶,为帝王行事提供指导——这一点与星占学的功能比较接近,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天文”与星占学作为同义词使用
。因此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作为现代科学之一的天文学在本质上有所差别,然而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方面,两者在一定程度有是相通的。P5
8[批注]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除此之外,对中国哲学、中医的学科起源于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10-3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概览
从殷墟甲骨卜辞河锡舟金文中的一些记录来看,中国古代在殷周之际已经掌握了粗布的天文和立法知识,对于一些天象进行了主动的观察、记录和描
述。但限于资料缺乏,对那个时期的天文历法知识很难进行系统还原和正确评价。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
期,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形成,各国已经运用了基本正确的历法,19年7闰的规律已经被掌握——这意味着已经掌握了相当精确的回归年和朔
望月长度,能够通过观察昏旦中星来确定季节,并利用圭表测影确定冬至和夏至,对重要的天象进行比较系统的观测和记录,出现了专业的天文学派
和天文专著。到秦及两汉之际,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统格局基本形成。在该时期开始颁行全国统一的历法,并留下了完整的推算历法的术文,如《
三统历》、《后汉四分历》等。出现了像《淮南子-天训》、《周髀算经》、张衡《灵宪》和《浑天仪注》等天文学文献。在宇宙学方面,提出了改
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等成熟理论。在数理天文学方面,逐渐从对天翔的被动观测记录转变为灌丛记录基础上进行天象的预推,初步掌握了古代天文
学所要处理的最基本的七大天体——日月五星的基本规律,并在掌握的规律基础上进行数理推算以预言天象的发生。堆填象的观测和记录更为细致和
完整。在实测天文学方面,成熟使用圭表的相关理论出现在《周髀算经》中;与浑天说相配合地测量仪器最晚在东汉已经出现;二十八宿体系各宿距
星和距度在西汉以前可能不统一,但到《三统历》以后就基本固定不变了。天文学在古代知识体系和官僚制度中的地位也在此时期得到明确确立,《
史记》把书中专列有《天官书》讲星占、《历书》讲历法,开启了此后持续两千年的官修史书的传统。P59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运作1天
文机构和人员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理发贬值等天文活动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运作。这种专门的天文机构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机构的名称历代屡
有变动,大致在隋代以前叫做太史令、太史局或太史监。天文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关天的地方,在古代一般叫做灵台或观象台。由于历经岁月和频遭战
火,这样的古代观天遗址留下来的已经不多。P612天象的观测和记录P633历书的编算、印制和颁发P654天文仪器的研制和管理天
文仪器的出现时天文学z走向定量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借助各种天文仪器才能精确测量各种天文数据。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主要有圭表、漏刻、仪象
三大类。龟标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起源于缘故,直至情魔,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圭表由表和圭两部分组成,表是
一种竖立于地面的柱体,最简单的表可以是一根木棍;圭比表稍晚才出现,它是一把标有刻度的长尺,正南北方向放置,一端与表在地面的一头链接
。表用来投射日影,圭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根据《周礼-考工记》和《周髀算经》等早期文献记载,圭表一开始便被用于定方向、定节气等天文上
的用途。《周髀算经》卷上载:“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表也;又卷下也记载有:”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
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着,正南北也“的说法。P66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在历代天文文献中漏刻又都被当作天文仪器。漏刻由漏
和刻两部分组成,漏指漏壶,刻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一般是一支竹箭。漏刻根据漏壶中的水量变化来确定时间。P685天文典籍的贬值和管理
P70三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历法在古代称为历或历术,在概念内涵上古代历法比现代历法更为丰富。古代历法研究的对象包括
日月和五大行星,1年月日的概念年月日时历法中三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根据不同的定义,年月日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民用历法中的年月日一
般指回归年、朔望月和平太阳日。平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平均周期,回归年是太阳从春分点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中国古代回归年定义为太阳所
冬至点再回到冬至点的时间间隔,这两个定义是等价的。……利用冬至点和太阳运动来定义年是历法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会出现,在早期历史上
年的概念与午后变化有关,如《说文》:“年,谷熟也”之类。月亮作为夜空中一个十分显著的天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周期性的月相变化。月相
变化的一个周期成为一个月。朔和望是这样两个时刻:前者指月亮正好运动到太阳附近,严格的讲是日月的地心黄经相等;后者是指月亮与太阳在黄
道上遥遥相对,即黄经相差180度。所以朔是月亮是看不见的,望时月亮最圆。习惯上将包括朔和望这两个时刻的那两天就称为朔、望。事实上
朔的前一天和后一天月亮是看不见的。到朔后第二天黄昏月出现在西方天空,这使得月亮状若弯眉,在中国古代将这一天称为胐。明确的将朔作为一
朔望月的起点是较晚才出现的,从秦以前的文献来看,胐可能做过月首。P73由于月亮运动非常复杂,朔望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常数。中
国古代历法通过长期观测统计求得的朔望月是一个平均长度。2阴历、阳历、阴阳历任何一种周期性运动可以作为度量时间的标尺。月亮的朔望交
替变化和太阳的周年时运动是两种既直观又较准确的周期运动。古人选择它们来度量时间是不奇怪的。月亮的朔望交替变化和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又是
两种相互独立的运动,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来制定历法,因此由于选择的不同,中外历史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历法: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历只
考虑月亮运动,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并规定多少个朔望月为一年,如伊斯兰教的历法就是阴历。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运动为依据,不考虑月亮的运动
,如现行的公历就是阳历。阴阳历则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把朔望月和回归年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我国古代所在的立法局胡都是阴阳历。
[批注]中国古代为啥制阴阳历,与中国科学体系所具有的阴阳二维体系有关。2013-10-43闰月与闰周P744平气与定气P76采
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它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人们通过用圭表测日影的
方法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在年中的位置;《吕氏春秋》中已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气;《淮南子-天文训》中已出现
了完整的恶十四节气名称,他们的名称以及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批注]二分二至找出四季,四立的确定明确了四季的始终,这才使历法有指导农
业生产的实际意义2013-10-5以上二十四节气又分为两类,立春、惊蛰、清明等为节气,雨水、春分、谷雨等为中气,节气和中气间隔排列
。在历法计算中,以中气冬至为气首,在民用上节气立春是年首。二十四节气起初是这样定义的:将以回归年的长度均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份的长
度就是一气的长度,每个分店就是一气所在的位置。冬至在一年中的位置处于白天正午圭表投日影最长的时候,夏至则为正午日影最短的时候,其余
节气和中气可以根据他们距冬至或夏至的时间间隔定出。用以上方法定出的二十四气成为平气。后来太样视运动的不均匀被发现,使用平气不便于历
法中许多项目计算,人们将周天分成24等份,太阳运行到某一分点事就是对应的某一气的时刻,这样定出的二十四气称为定气。可见,平气是对太
阳周期运动在时间上的等分,定气是对太阳周期运动在空间上的等分,由于太阳在一个周期内的运动是不均匀的,所以每一个平气内太阳经过的路程
是不等的;每一个定气的时间间隔也是不等的。P76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太阳晕撒的反映,所以在现行的公历中二十四奇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在
中国古代,每一气海被分成3侯,这样一年就有72侯。一些历法给出了推算交每一候日期的方法。P775纪日与纪年在中国古代还存在一套特殊
的纪日和纪年的方法,虽然年月日的计法算不上什么深刻的历法内容,但中国古代的年月日计发特点鲜明,运用广泛,在文献中经常出现。P78完
整的六十干支符号z;殷墟甲骨卜辞中出现,连续的干支纪日则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已日起,直到现在未有间断,至于鲁隐公三年以前的干支纪日有
无间断还有待考证。显而易见,干支纪日是一种独立的纪时方法,在年代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纪年,有一种岁星纪年法,根据木星大约十二年
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周天分成十二次,自西向东依次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木星每
年行经一次,由此就可以用木星所在的星次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在春秋、战国之交十分盛行。有些典籍如《史记-天官书》中的十二次名称借用了十
二地支的名称,只是十二次的次序与十二地支的次序正好相反。木星在星空背景下的移动速度并不均匀,有时还有逆行,用这样一种运动来作为事件
的标尺并不理想。所以古人设想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移动速度均匀的“太岁”(又名岁阴)在天上自西向东运行,并且按与十二次相反的方
向把周天分成十二辰,名称用十二地支表示,同时又给十二辰个去了一个奇怪的专名,以此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郭牂、
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太岁每年行经一辰。这样,根据“太岁”的运行也可以纪年,这叫做“太岁纪年法”。P79干支纪年法也是以
六十干支循环使用,其十干叫做岁阳,十二地支叫做岁阴,作为睢阳各有一个专用名称,以此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
光、玄黓、昭阳、;作为岁阴的专用名称就是十二辰对应的专有名称。因此甲子之岁可以叫做阏逢困敦之岁。6月名、月建与三正一年十二个月的名
称在古代最常用的办法是以序数记,如一月、二月……一月作为岁首月份又叫正月。……在先秦十二月有个有别名,依次为:陬、如、窉、皋、且、
相、壮、玄、阳、辜、涂(《尔雅-释天》),类似的古怪的名称还见于长沙子弹库战国墓出土的楚帛书。P80古人又将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相配
,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建子之月,以下依次为建丑之月、建寅之月……这就是所谓的“月建”概念。7时刻制度日是历法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但由于
各种各样的需要,比如要确定祭祀的正确时刻、记录天翔发生的时间、发布军队按时集合的命令,都要求对一日之内的时间进行划分。从出土的殷墟
甲骨卜辞来看,殷商时代讲一天的时刻分为:明(旦)、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暮等时间段落。《周礼》里记载着许多与掌握时刻有
关的官职,如夏官挈壶氏……秋官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等,这些资料说明当时医用漏壶伎俩时间,不但划分了白天的时间,而且也划分了夜
晚的时间,……《隋书-天文志》记述古代漏刻制度是说:“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已、丙、丁、戊。”《淮南子-天文训
》中又将白天分成十五段:晨明、胐明、隅中、正中、小还、铺时、大还、高春、下春、悬车、黄昏、定昏。从以上这些时段名称来看,它们主要反
映了人们白天的活动,从天亮开始,到黑夜结束,夜间人们进入休息状态,在民用上夜间时刻的划分不是很有必要。但一种完整的计时制度对白天和
夜晚的时间应该都是均匀的划分。事实上,在以上这些民用时刻出现的同时,有两种较为成熟的时刻制度也已经出现,即在后世天文历法中成为两种
主要时刻制度的十二时辰和百刻制。十二时辰制和百刻制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时刻制度,十二辰制浆一昼夜均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份就是一个时辰,
名称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以半夜子时为一天的开始。将一天的起点定在夜班而不是天明时刻,这是天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所以十二辰制与
天文上的用途有关。百刻制是与漏壶相配套的时刻制度,漏壶用一支浮箭指示时间,箭上刻上一条条刻痕,一昼夜被分成均匀的一百刻。P81十二
辰制符合天文上的习惯,但分化划较粗。百刻制分划较细,但不便于在天文历法中使用。所以十二辰制和百刻制不能互相代替,在古代一直并行使用
。显然,由于十二与一百之间没有简单的背书关系,所以十二辰制和百刻制之间不能简单相互转换。P82宋代以后有规定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
部分,子初=23:00—24:00,子正=0:00-1:00等。初正两部分都等于一个时辰的二分之一,叫做一个“小时”,小时之称便由
此而来。四中国古代的宇宙学中国古代宇宙学说可以分为宇宙创世宣说和宇宙结构学说两部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创世的学说,与神话传说和哲学
思辨混杂在一起,还很难说得上是一种具有数理内容的科学宇宙学说,但这些古代宇宙创世学说无疑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是怎么来的这个严肃认
真的思考。一种在古代比较流行的神话是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宇宙得以创生。根据三国时徐整《三五历记》中的说法:“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
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敌,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
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是相对晚出的,在此前的一些先秦和两汉的文献当中,对宇宙
的创生有更多一些偏哲学思维性的描述。《老子》中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淮南子
-天文训》中的叙述更为详细一点:“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氵属)(氵属),故曰太昭。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生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精专为四时,四时之散精
为万物。”P8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认为天地不是一下子长生出来的,它的创生要经历几个阶段。最初的阶段叫做“太昭”,后来才生出
“虚廓”,“虚廓”才生出“宇宙”,在宇宙中才演化出天地。在张衡的《灵宪》中对这样一个过程有更具体的阐述。P84[批注]这理论是
不是依据老子的“无中生有”理论演化而来的2013-10-7随着古人天文知识的积累,开始对天地的结构、天体的存在和运动等提出各种理论
,试图对常见的天文现象加以系统化的一致的解释。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汉灵帝时,
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唯浑天近得其情’。”《晋书-天文志》随后总结了中国古
代三家主要宇宙学说,并引用蔡邕的话评点了三家学说的优劣。蔡邕朔方上述所提到的:“周髀算经具存”,是指保存在《周髀算经》中的关于天地
的测算方法和数据。“周髀”中的“周”是指周代的国都,泛指中原地区。“髀”是圭表,一种测天仪器。根据现代学者的推算和考证,一般认为《
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书中叙述了一种宇宙结构学说,成为盖天说。盖天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处高处下。
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晋书-天文志》)。关于盖天说的天地结构具体如何,历代学者也众说纷纭,盖天说提出之后,也不乏质
疑之声,大约到了西汉末年,浑天说思想开始形成,对浑天说做最完备叙述的是被认为是东汉张衡所做的《浑天仪注》(约公元123年):浑天如
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P86五古代的中外天文学交流1随佛教来华的印度天文学P882元明之际传入
中国的阿拉伯天文学P913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古典天文学P94六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1天文感应与分野理论在古代中国
人心目中天是有意志、有情感的、是人格化的。天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机制:人间做出什么举动,上天会给予某种响应;天上发生某种天象,昭
示人间某时某地要发生某件事情。这种互动机制就叫做天人感应,是基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有个技术问题首先要解决:天下之大,天
象如何与人间五十对应起来呢?先要有个确定的对应法则。这种确立天地对应关系的法则就是古代的分野理论。分野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周礼-
春官宗伯》中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城,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详”的说法。《史记-天官书》也有“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的说法。但是天上恒星相对固定,地上州域却变化不定,P97分野理论常被古代文人所应用,近似用带典。2天命的确立及其变化天命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天命是指人类某种行为——一般仅指与帝王有关的行事——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是经过上天确认的。P983天文垄断P994为王权做论证5指导军政大事P101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图像中,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在一起,人生天地间,每行一事,都力求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时空点来完成。古人相信只有这样方能吉利有福,反之则诱惑有凶。这种思想有文字记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语。有人将“敬授人时”解释为安排农事活动,并认为这是古代历法存在的主要目的。但这一点站不住脚,首先《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篇记载的天子“敬授人时”的活动,几乎与“农业生产”没有关系;其次从中国古代历法的内容——对行星运动的推球、对日月食的推球等来看。大都与“农业生产”无关。“敬授人时”是古代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做特定事情”这一观念的具体反映。对这一观念的重视,使得逐渐形成一门“择吉”学说,并与中国古代的历法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内容非常丰富的历书。历书指导人们在日常行事中何时可以做什么——趋吉、何时不可以做什么避凶。早期的择吉事项似也只与帝王有关,如“利侵伐”、“不可出师”之类。P1026粉饰太平、进谏和打击异己P103第五章阿拉伯世界的天文学与伊斯兰宗教实践P107第六章欧洲近代天文学革命与知识进步P131第七章牛顿主义的传播与天体力学的建立P158第八章天体测量的进步与天文学的实用化P185第九章更多的星光与天体物理学的兴起P203第十章扩展的宇宙视野和人类的自身定位P237第十一章余论:宇宙、生命和文明的延续1理解宇宙2宇宙中的生命宇宙中的文明P283
献花(0)
+1
(本文系谢如钢文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