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皮肤病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
2016-06-01 | 阅:  转:  |  分享 
  
皮肤病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

邓丙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曼肤科100010

邓丙戊,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皮肤科的·晦床、教学,

科研工作三十年。在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中医皮外科

的传统特色制剂和疗法有深入研究。参加编写专著7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5项,并承

担教学任务。现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北京中医药学会

皮外科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各型银屑病、湿疹、异位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痤疮、毛发病,还有色素性皮肤病、酒渣鼻及其他皮科杂病。

一.概述

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包括中药l临方炮制和中药临方制剂等)是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优势,也

是中药调剂学的重要内容。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调剂学》(修订版)特别指出:临方炮制要突出“临

方”的特点,以满足医师对药品的某些特殊要求,以增强疗效。本书还明确说明:中医临床用药,除内

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因为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酒等剂型,

则称之为“临方制剂”。临方制剂一般用药量不大,一料药多者5009左右,少者仅20--一309,主要用于

病后调理、慢性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本书还对“外用临方制剂”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外用散剂需

过120目筛、制备膏药“待油温降至270℃时加入红丹粉”等。

总之,中药调剂学的内容本来是既包括内服药也包括外用药的。

这种临方调配的方法在实现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提高药效、减轻不良反应、方便患者等方

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种原因,上述中药临方调配多年来主要被应用于内服中药方面,而对于外用中药,尤其对于

皮肤病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则远未受到重视。例如中药临方炮制主要是为了内服汤剂的要求,中药临方

制剂也以内服的丸、散、膏、酒、合剂等为主。实际上,由于皮肤病发于体表,外用中药在治疗中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肤病的疹型众多,并且在多种因素(如发病部位、季节、性别、年龄、刺激、过

敏等)的影响下这些皮疹还在不断变化,因此特别需要对外用中药进行临方调配,以适应临症不断变化

的皮疹,从而达到不断提高疗效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能逐步总结出新的原创性皮肤病中医外

用药。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皮肤病给予了越来越大地关注,由于对“内治”不良反

应的担心,“外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社会需求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皮肤病中医外治的发展,

而“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作为发展皮肤病中医外治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正在得到应有的重视,

并且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传统

虽然皮肤病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临症治疗的需要,历代皮、外科医

家始终未停止过对其进行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皮肤病外用中药的传统特色。举例如下。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对外用膏剂就有以下临方调配的记载:

“治热疮,黄连膏方。黄连、生胡粉各三两,白蔹二两,大黄二两,黄柏二两。上五味为末,用猪脂以

意调和涂之”。所谓“以意调和’’,就是要求在临症时应该根据“热疮”的皮疹变化,临时决定“药末”

与“猪脂”的比例进行调配。

2.宋代《卫济宝书》记载了对外用散剂的临方调配:“白槟榔散,收疮口长肉。槟榔炒、白芨、

黄柏去粗皮、木香各半两。上为末。轻粉二钱,和匀。如疮干,即以腊月猪脂调药敷之,湿则干掺”。

此处既有对临方炮制的要求(①槟榔需“炒”,②黄柏需“去粗皮”),也有对临方制剂的要求(①疮面

10

“干”需将散剂用猪脂调配成膏剂,②疮面“湿”则直接外用散剂)。

3.明代《外科理例》使用敷药的临方调配很灵活:“敷药。脓窠治热燥湿为主,无名异、松皮炭亦

主脓。干疥开郁为主,吴茱萸;肿多者加白芷开郁:干痒出血多者加大黄、黄连,猪脂调敷。湿多者油

调敷;痒多加枯矾:痛多加白芷、方解石;定痒杀虫用蛇床”。

4.明代《外科启玄》尤其重视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书中有一节的题目就标为“回阳玉龙膏加减

法”,共2000余字。仅举其中两段,其一为“加药”的临方调配:“风脚气痛不可忍,服追风丸,外以

此方加面用姜汁调匀热敷效。如立止痛,加乳香、没药末于内,酒调敷最妙”。其二为“减药”的临方

调配:“一法只用南星、草乌少加肉桂,能去黑烂溃脓谓之小玉龙”。

5.清代《洞天奥旨》记载了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具体操作:“松黄散,制坐板疮。松香五钱研细,

雄黄一钱研细;湿痒加苍术三钱。各为末,绵纸捻成条,蜡猪油浸透,烧,取油搽上,立愈”。

6.我科赵炳南老医生对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积累了宝贵经验。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对治疗慢性

湿疹记载:“皮肤增厚但角化不明显者,用大风子油、冰片蛋黄油、甘草油混合外用,外扑五倍子粉。

痒感明显者加10%止痒药粉或5%~10%古月粉混于五倍子粉中”。

三.优势

1.突出中医药特色。

辨证论治、个体化临症加减用药是中医药特色之一。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正是在皮肤病外用中

药方面实现上述中医药特色的最好的具体措施。

2.提高疗效

因为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能够对影响皮肤病治疗的众多因素(疹型、部位、季节、性别、刺激、

过敏、用法等)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治疗用药(组成、剂型等)最大限度地符合每次就诊时某一患者

的实际情况,因而可能达到不断提高疗效的目的。

3.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

由于个体差异,药物不良反应很难完全预测,如何作到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调整用药,以减轻不良

反应的危害,是一种最现实而有效的举措。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正是这种举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方便患者

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操作,即便看起来简单的药物混合,例如临床时

常用到两种或数种药粉(或药膏、或药油等)混合,药膏与药粉(或药膏、或药油等)混合,对于非医

学专业的普通皮肤病患者来说,都是费时又费事,而且很难达到理想结果的。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

可以又快、又好解决上述问题,确实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5.完善中药调剂学

如前所述,中药调剂学的内容本来是既包括内服药也包括外用药的。只是由于过去对皮肤病和外治

不够重视,才形成了多年来中药调剂以内服药为主的情况。现在人们对皮肤病和外治越来越重视,促使

我们必须重视中药调剂学中过去被轻视的外用药方面的内容,这其实对中药调剂学也是一种完善。

6.提高中医皮肤科的外治水平

因为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外用中药的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在中医皮肤科

也较难实施和推广。开展了此项工作,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医皮肤科的外治水平。

7.提高中医皮肤科医生的业务水平

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是指医生在临症时,依据患者个体的辨病辨证治疗需要和药物性能开具处

方,提出对外用中药调配的临时要求(组成、剂型等)。中医皮肤科医生必须具备相当的中医皮肤病学、

调剂学、中药学、方剂学、炮制学、制剂学等水平,才能真正胜任此项工作。这就会促使有志于继承和

发展皮肤病中医外治的年轻医生奋发学习上述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培养出中医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中医

皮肤病专家。

8.增加经济效益

11

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要求依据患者临症的病情需要临时调配合适(包括组成、剂型、剂量)的

外用中药,这样既可体现这种高技术含量操作的价值,又可避免那种不能灵活变化的大量开药所造成的

药物浪费。

9.新的原创性皮肤病外用中药的基础

通过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可以积累大量临症个体化治疗的新资料,通过总结这些病例,就可

能发现新的外用中药的组方及制备规律,而这正是开发原创性皮肤病外用中药的最根本的基础。

四.工作

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是指医生在临症时,依据患者个体的辨病辨证治疗需要和药物性能开具处

方,提出对外用中药调配的临时要求(组成、剂型等),再由负责调剂的人员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临时

进行配制操作(包括中药临方炮制和中药临方制剂等)的过程。

实现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与中医皮肤病学、调剂学、中

药学、方剂学、炮制学、制剂学密切相关,同时还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药剂学以及医药商

业学、医学伦理学、法学等有关知识。所以,为了完成现代化的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任务,必须开

展多学科、多部门的密切合作。

1.外用中药临方调配室的要求

过去,由于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不被重视,因而这种操纵

基本上是由那些认为皮肤病外用中药特别重要的中医皮肤科医生(一个或几个)完成,有的也与制

剂人员联合。多年来,他们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创制了众多的临床有效的外用中药,这是他们毕生

心血的结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老前辈在人力与物力条件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长期锲而不舍地钻

研,就不会有目前正在临症使用的很大一部分外用中药。

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继承前辈皮肤病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们

的需求,依据现代调剂学的相关规定,探讨建立现代外治中药临方调配室。

通过主要相关部门的共同研讨,初步认为外治中药临方调配室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房间设计:包括准备间、缓冲间、操作间(30万级空气洁净),要求有上下水。

(2)人员:药剂师1名、皮肤科医护1名。

(3)工作台:洁净工作台,普通工作台。

(4)主要设备:电子天平、搅拌器、粉碎机等。

(5)其他器械:密闭药罐,药勺,药盘,乳钵,水浴锅等。

2.外用中药临方调配处方的选择

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处方就相当于内服中药的“散方”,故也可

称之为外服中药的“散方”。与开内服中药的“散方”一样,大部分“散方”都不是医师纯粹自拟

的,而是参考某一个(或一个以上)

前人的药方,在根据某一患者临症的具体情况加减而成的。

前人的药方包括经方、时方、验方、法定处方、协定处方以及秘方、单方等。掌握前人的药方越多,

我们在外用中药临方调配时的选择越灵活。因此收集、整理前入药方中的外用中药处方是促进外用中药

临方调配的重要措施。在古代中医皮外科学和中药学专著的范围内可供参考的书目较多:如《刘涓子鬼

遗方》、《卫济宝书》、01,科精要》

01"科精义》、《外科理例》、《本草纲目》、《外科启玄》、《外科正宗》、01,科大成》、《洞天奥旨》、01-

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全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

3.外用中药临方调配药物的选择

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药物,在开始阶段应尽量避免选用毒性外用中药,

如水银、红升丹、白降丹、轻粉、雄黄、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马钱子、生巴豆等。

4.外用中药临方调配制剂的选择

12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制剂,在开始阶段应选择配制比较简单的剂型,如

粉剂、洗剂、软膏、酒剂、油剂及粉剂互掺、膏剂互掺、油调粉剂、膏调粉剂等。

有毒中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药研究所610041

张毅主任医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会

长,四川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药物是把双刃剑,是药三分毒。水能载舟,也能浮舟;药能治病,也能致病。临床医生需要正确认

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

1毒药的概念

1.1广义的毒药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说明古代毒药是治疗疾病药物的总称;而

医师,并不是治疗疾病的医生,而是官员。《类经.卷十四》“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类经.卷十四》“所谓毒者,以气

味之有偏也i±,这种偏性就是毒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把毒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大体上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久服“可以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故张子和说“凡药皆

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服必有偏性”这与现代药理学的不良反应

是相对的,这是广义的毒药。

1.2狭义的毒药

后世本草书籍,多指具有一定副作用的药物叫毒药。即这些药物在使用不当时,能损伤人体的组织

器官,扰乱或破坏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可能性较大的中药,如斑蝥、砒石、木通

之类。隋《诸病源候论》“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者,亦能杀人”。这里的“有

毒及大毒者”是指狭义的有毒中药,即偏性大,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

近),应用不当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素问》虽然对中药分大毒、有毒、小毒、无毒四级,但是

没有具体标准。有人按照使用剂量和副作用发生的关系分类:小剂量就会出现副作用的叫大毒;中剂量

有毒,大剂量小毒,大剂量或超大剂量不发生副作用的无毒。半数致死量LD50作标准

大毒:口服生药煎剂59/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5"--,169/kg:

小毒:口服生药煎剂16~509/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大于509/kg;

2正确使用毒药

毒药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见效快,疗效明确;用量少,节约药材;价格低,节约费用;疗程短,

节约时间,但是使用需要注意:

2.1病去止毒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

治病,十去其九”早有吉训。

尽量缩短使用时间,根据毒药的毒性,对疾病的治疗达到疾病除去的一定的“度”,即停止使用毒

药。

2.2配伍解毒

生半夏配生姜解毒。毒药配伍枯矾,收敛汗腺,减少吸收。温性配伍寒性,综合药性。赵炳南老师

配伍举例(搽黄药粉):

组成:栀子2.5,雄黄l,朱砂1,轻粉l

功效:祛风止痒,剥脱上皮。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13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