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阴三阳源流论 马晓梅 穆齐金
2016-06-04 | 阅:  转:  |  分享 
  
三阴三阳源流论马晓梅穆齐金著《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六经,其含义颇为广泛,并非单纯的经络脏腑所能包容,
它是由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古今研讨六经实质,说法三十余种。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若自《内经》或自仲景为始,进行断代研究
。今所谓三阴三阳,亦即仲景之三阴阳,其形成经过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完善期三个阶段,要弄清《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则必须对此三个
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1萌芽期仲景将医经系统和方药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是在前人的基
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除医书而外先秦诸子理论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书中亦不乏《易》,《老》,河洛之学的思想。阴阳理论的产
生,滥觞于《易经》,广布于诸子,如《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非阴非阳”,《荀子天论》中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等,都涉及到阴阳这个矛盾对立的哲学概念,早期的太少承阳说,虽然能够较为具体地分析时间和空间
,较为清楚地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转化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的矛盾运动,其各方面都存在着偏盛偏衰的
情况,事物的转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大多是从渐变始,至突变终的。故尔阴阳的少老之间,有一中间过程,从少到老,经历着初生、壮盛、衰老的
三个阶段,如此才能全面透映变更的现象[1]。《易经》八卦之中,是老阴生阳,老阳生阴,坤卦下一阳生震,二阳生兑,三阳即乾,由阴至阳,
形成少、壮、老三阳;而乾卦下一阴生巽,二阴生艮,三阴即乾,由阳至阴,形成少、壮、老三阴,体现了阴阳之间在时、空、量上的转化过程。
八卦相荡,六十卦由是而生,赅尽了事物变化的模式,将每一卦一分为二,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三阴三阳显示了事物运动量变到质
变的变化规律,采用了一分为二,三分为六的方法,暗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的含三为一思想。这里太、少阴阳的理论,已发展
成为三阴三阳理论的雏形,而且包含了位(上、中、下),时(初、中、末),量(少、壮、老)等概念,这就是三阴三阳的萌芽时期,它是作为人
类认识事物的哲学概念而被应用的,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医家三阴三阳理论的高矢。2发展期《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由神权医
向哲学医的过渡,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将三阴三阳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来,做为说理工具,
保证了原有的认识论概念,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共性,多思辨的认识论思想继承过来,并赋予其相对微观的人体形质,使三阴三阳理论,在《
易经》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注入了形"的内容,将一个崭新的三阴三阳理论,纳入医学理论的分野中来。《内经》对于《易经》中的知
常达变,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推此及彼,究果求因,静意视义等认识论方法有所发挥和完善,并将其运用于对疾病的认识中。如在《素问至真要大
论》中说:“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多少即是量的概念,把阴阳分而为三,加强了《易经》中三阴三阳“少、壮、老”的
量的概念。而在《难经七难》中,将三阴三阳与时日结合,提出了三阴三阳旺时说,不仅反映了阴阳量的概念,而且又包含了三阴阳与时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医家对三阴阳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六节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篇幅中,将三阴三阳与脏
腑、经络相结合,又赋予了三阴三阳以脏腑、经络、脉象、病证等概念。《素问热论》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理论,以感邪发病时日,与脏腑经络、三
阴三阳结合起来,既运用了原有的时、空、量概念,又与人体的脏腑形质结合,且指出了热病的传变顺序、隐含病热恒动思想,是医学运用和发展三
阴三阳理论的典范。在这一时期中,虽然也提出了三阴三阳气化的概念,其六气客主加临等的描述,仅是把三阴三阳理论与自然气候相联系,尚未
升华到与人体功能相结合的高度。这个时期是医家移植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时期,它也是祖国医学神权医与哲学医的划时代的标志。3完善
期仲景嵬集东汉以前诸子的三阴三阳理论和医学的三阴三阳理论,继承了其认识中的时空概念及与人体结合的思想体系,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生
理、病理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使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完善起来,仲景之三阴三阳学说,除具有认识论思想,脏腑形质等概念外,又赋予了功能的概念,
这个功能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一是脏腑、经络物质基础之间的相互转化。前者反映了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整
体观念,是三阴三阳理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六经系统,有着辨证思想和唯物论观点,是对原始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哲学思想的发展
和运用。三阴三阳和六气两者标本之间,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仍然是一个渐变至突变的过程,六气和阴阳各有着初生、壮盛、衰弱的变化,而这种变
化的正常与否,是六经生理和病理的疆界,标本从化的气化失常,产生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六经病。后者则反映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念,气血
津液之间在脏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上述两种气化的功能赋予了三阴三阳理论[2]。
如三阳重在气津之间的互化,太阳病不化气,出现在经证中就是卫外不固而见恶寒表证,责之于卫气的不畅;出现在腑证中,就是水液的停蓄,责之
于津不化气,故治疗则用汗、利,要则调理气津的互化。阳明病气不化津而成燥热,津不化气而成湿热,故治疗生津撤热,或利湿清热;少阳病气津
运化失调,故有渴、小便不利等证,故治疗以解郁调气,疏利三焦为主。可见仲景不言气化而不离气化,将功能的概念赋予三阴三阳理论。气化是三
阴三阳的气化,三阴三阳又是脏腑经络,时空量的概念,故可认为,这一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集认识论概念,脏腑经络概念,气化功能概念于一体
的一种系统理论,它是三阴三阳理论至臻于完善的时期。综上所述,三阴三阳理论,从《易经》的萌芽到《内经》、《难经》的移植发展,又到
仲景《伤寒论》的补充完善,其形成经过了不同时期,包含了认识思想中的时、空、量概念,以及脏腑经络形质概念和气化功能概念,是一个多种概
念集合起来的复杂概念。因此探讨仲景的三阴三阳理论,就必须从上述几个时期去追踪其内涵,才能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研究古医
籍溯本求源,返朴归真所必须做到的。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qkzz.net)原文地址:http://qkzz.net/article/eefb745a-e4e3-417f-98a2-18f0b53f2304.htm
献花(0)
+1
(本文系谢如钢文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