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阴阳五行思想起源新探
2016-06-05 | 阅:  转:  |  分享 
  
阴阳五行思想起源新探马系田毕旺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5c39fcbec77da26924c5b00
5.html一从商代王名中找到的“阴阳”思想阴阳思想起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虽然有人认为起源极早,但是苦于证据不足,史籍上能够
找到的最明确记载,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地震时伯阳父所发表的评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
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从伯阳父的话中可知,早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将“天地之气”划分了“阴阳”,并且对
其运动状态(伏不能出、迫不能蒸)有了深入了解,更进一步将其作为分析自然现象(如地震)成因的依据。由此可进一步推知,“阴阳”的思想必
定有着更早的起源。阴阳的源头在何处?小子不才,窃以为这个源头要从“龙”和“虎”找起。而且一找不要紧,居然发现至少在商代中后期开始,
“龙虎”就已经和“阴阳”分不开了。或曰:人们还常把“左青龙,右白虎”挂在嘴上,可它们跟阴阳有什么关系,又如何如何肯定龙虎配阴阳的观
念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呢?话还要从青龙和白虎说起。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M45号墓中,发掘出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墓主人
的左手东边是一条龙,而右手西边则是一头虎。脚下还有人骨摆成的北斗之形,这些蚌壳所组成的图象有着鲜明的天文学含义,一龙一虎代表着传统
星相学中的东宫苍龙和西宫白虎。无独有偶,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星图中央,书写着北斗的“斗”字,而周围除写有二十八宿宿名外,“斗
”字的左、右两侧也分别绘有一龙一虎。这种左龙右虎,北斗居中的布局,与濮阳M45号墓几乎完全相同。M45号墓主人距今多少年?说出来吓
死人,六千多年了,曾侯乙墓的年代,则是公元前四百多年,也就是说,东宫苍龙和西宫白虎的星象图从六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一直传承到两千多年前
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东方天文学的两个重要徽记。证明了龙和虎远在商代(距今三千多年)之前就已经象征着东方和西方,是否就可以说明龙和虎
就代表了阴和阳呢?愚意以为,龙为阳,虎为阴的证据从《周易》中就可以找到。熟悉《周易》易象的人都知道,八卦之中的震卦有龙之象,又有东
方之象,《说卦传》(震:东方也,震为龙),而与震卦截然相反的一个卦为兑卦,它有西方之象,又有虎之象。(兑为西方之象可见《说卦传》
,而兑有虎之象则须为《说卦传》所无,须从《周易》本经中找:第十卦《履》卦中称“履虎尾”,因为《履》的下卦为兑,故爻辞中称“虎”,第
四十九卦《革》的爻辞中称“大人虎变”,也是因为《革》的上卦为兑,有虎之象。)或曰:从卦象确实可以证明,《周易》成书之时已经具有东龙
西虎的观念,可是这与阴阳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兑卦不仅有西方之象,有虎之象,它还有阴之象!全本《周易》中,仅仅出现了一个“阴”字
,就是在第六十一卦的《中孚》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倾之。”而《中孚》的下卦正是兑!而且《中孚》的上卦为巽,正好
是一个倒过来的兑卦。爻辞中的“阴”字,正是指兑的卦象而言。附带用卦象来解释一下这句爻辞:从全卦来看,下卦兑像一只嘴向上张开的鹤,
上卦巽像一只嘴向下张开的鹤,下互卦震表示从鸟嘴中发出的鸣叫声,上互卦艮为震的倒象,表示这是向下的叫声,因此全卦就像是一上一下的两只
鹤在相对而鸣,所以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兑有“阴”之象,震还有“子”之象);震形如酒爵,而艮形如倒过来的酒爵,合起来就像是一
只杯子在向另一只杯子里倒子之象。上互艮又有“我”之象,所以说“我有好爵,与尔倾之”。见下图。《周易》观象系辞之妙,在这一句爻辞中显
露无疑,此是题外话。以上证明,《周易》成书之时,兑卦已经有“阴”之象,而与之相反的震卦则应该有“阳”之象。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兑
为西方,是日落之处,自然属阴,震为东方,正是日出之处,当然属阳。而且兑象秋天,肃杀之气正有虎啸山林,震象春天,盎然生机有如飞龙在天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卦,其中所蕴含的古老思想,已经与西水坡M45号墓的天象图遥相呼应。或曰:《周易》创作年代虽然众说纷纭,但决不会
商代,故《周易》中虽然已经以龙虎代替阴阳,未必证明商代时候便已如此呀?翻开《史记。殷本纪》,一位商王的名字却透露出了遗失在历史深处
的信息:“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史记》中所记载的这位阳甲,是商代的第十九位帝王,赫赫有名的商王盘庚是他的弟弟
兼继任者。王国维通过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已经证明了《史记》所载商王世系的准确性。而在甲骨文中,这第十九位帝王的名字写作“虎甲”。“
虎甲”,也就是盘庚他哥哥“阳甲”。众所周知,商王的称号中带“甲”的太多了,什么大甲、小甲、河亶甲,还有一个叫上甲的商代先祖。把这个
容易让人眼晕的帝号“甲”字去掉,则盘庚他哥的真实名号就只剩了两个字:“虎”和“阳”。或问:“阳”、“虎”和“阴阳”有什么联系吗?要
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欣赏一下古人起名字的艺术,名和字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具体可分两类,下面仅举《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孔子的弟子
名字为例。第一种是名和字的意思相近或相补充,例如:颜回,字子渊。渊者,回水也。意思相补充。叔仲会,字子期。约会即相期,意思相同。冉
耕,字伯牛。牛耕田,意思相补充。冉求,字子有。求则有也,意思相补充。仲由,字子路。行则由路,意思相补充。宰予,字子我。予即是我,宰
予就是宰我。第二种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反或相成,例如:端木赐,字子贡。下级贡奉,上级赏赐,意思相反。狄黑,字皙。黝黑与白皙,意思相反。
邦巽,字子敛。巽为散开,敛为收敛,意思相反,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再回过头来看看“阳”和“虎”,它们是意思相反,还是意思相近呢?或曰:
打住!差点被你绕晕了,前面你说的名与字的关系,确实不错,可是你如何确定,“阳”和“虎”就是这位盘庚大哥的名字呢?原来,盘庚大哥把
“阳”和“虎”联系起来作名字,虽然不敢说前无古人,但确实是后有来者的。来者何人?抛开与孔子同时的那位赫赫有名的阳虎不说,历史上还有
一位有名有姓的人,就是春秋时候晋国的一位大夫,叫解扬,字子虎。其实他的真名应该是解阳,字子虎。(古“阳”和“扬”字通假,当以阳为本
字,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楚人“馯臂子弘”,又写作“馯臂子弓”,其实他真实的名姓应该是“馯臂,字子肱”,《广雅》曰:肱谓之臂
,臂和肱是一对同义词。这位名字里带手臂的老兄还是易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暂且按下不表,但通假字误人不浅,此是一例。)需要指出的
是,这位解阳兄弟还是霍国人。霍国是本是殷商故地,武王克商后把弟弟姬处封在此地,称霍叔。不料霍叔却和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了殷商的遗民起
来造周公的反。由此可知,霍国内应该有不少殷的遗民,并保留了一定的商文化氛围。解阳他爹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想来应该也听说过商王阳甲的名
号,因此给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或者还带有纪念的意义。综上所述,盘庚他哥的名和字应该是“阳”和“虎”或者“虎”和“阳”。商王皆姓“子”
,因此这位老兄的全名应该是“子阳,字虎”,或者“子阳,字虎”。又因为他的帝号为“甲”,所以叫“阳甲”,或者叫“虎甲”。说了半
天,终于又来到开始的问题上来了:“阳”、“虎”和“阴阳”有什么联系吗?答案是:“虎”是“阴”的形象代言人,而“龙”则是“阳”的形
象代言人,盘庚他哥名字中“阳”和“虎”的关系,正像“邦巽,字子敛”这个名字中“巽”和“敛”的关系一样,是截然相反的!!!大禹为什么
三过家门而不入?——《尚书》中隐藏的五行历来认为,《尚书·洪范》是有关五行理论的最早记载。其实《尚书》中,仍然有不少五行学说的证据
,最明显的就是《虞夏书》中大禹治水而不顾妻子的故事。《尚书虞夏书·皋陶谟》中记载,大禹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
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孔传云:“(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说的是大禹娶妻刚刚
四天就治水去了,表现出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但是,这种解释忽视了“辛壬癸甲”这四个字更深层的意义。《尚书》中专门指出的“辛壬癸甲”这
四个字,仅仅意味着四天而已吗?众所周知,辛壬癸甲均属于天干,而天干所具备的五行含义,至迟在战国时期便已经确定。在《礼记》《淮南子》
等众多古籍中便将十天干配上五行属性的记载,试举《史记·天官书》为例:“东方木,主春,日甲乙……南方火,主夏,日丙、丁……中央土,主
季夏,日戊、己……西方,主秋,日庚、辛……北方水,主冬,日壬、癸”,让我们姑且假定,这种天干配五行的原则也适用于夏禹之时,再将“辛
壬癸甲”这四天的五行属性分析一下,可知辛于五行属金,壬、癸于五行属水,而甲、乙于五行则属木。总而言之,“辛壬癸甲”这四天正好代表了
五行之中的金、水、木。或曰:大禹治水和五行有什么关系吗?当然。大禹治水,用的就是五行中的土。《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得明白“帝乃命禹
卒布土以定九州”。《诗经·长发》中也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近年出土西周时期的遂公盨,其上亦有“天命禹敷土”的铭文。由此可见
,不管是传说还是真实,大禹治水依靠的是土的力量!为什么这些古代文献都重点指出,禹治洪水用的是土呢?因为谁都知道五行之中,土能克水。
《尚书·洪范》中已经指出,鲧治理洪水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他“汩陈其五行”(“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
。)鲧则殛死,而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则是因为他顺应了五行之道,从而得到了天帝的眷顾(“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由
此可知,运用五行之“土”,正是大禹治水的法宝,然而也正是为了顺应五行,才使得他不得不三过家门而不能入。传说中,禹为了治水而弃家人而
不顾,是大公无私的体现。可是简单地用一句“大公无私”无法解释,大禹既然多次经过家门口,就算再赶时间,连门都不能进一下吗?更何况,刚
刚出生的儿子启还在“呱呱而泣”!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不宜见自己的儿子启!禹对儿子启的狠心绝情,并非是因为他不想进门看自己的儿子(“予
弗子”)而是因为这会“荒度,(废?)土功”!!!为什么见了儿子启,就会“荒度土功”,影响到治水的大业呢?要怪,只能怪启投胎的时间
正好在“辛壬癸甲”这四个日子中间(禹在辛日娶了老婆,第四天甲日就出门治水了)《尚书》特别地指出了这四天的日干而没有笼统地说“四日”
,是因为前面说过,这四个天干正好代表了五行之中的金、水、木!!根据五行生克关系,“甲”代表的木能克土,消耗土的力量,“壬癸”
所代表的水在被土克制的同时,也消耗了土的能量,而且“辛”代表的金还是生水的,助长了水的力量,使土要消耗出更多的力量去克水。综上所
述,“辛壬癸甲”这四个日子都是会消耗五行之土,进而“荒废土功”的。可想而知,这位命中水旺的启少爷简直天生就是要和五行之土作对的!古
人出个门都要选个黄道吉日,治理洪水这么大的事情,大禹当然也不能马虎,所以只能一狠心,连自己儿子也不能见了,谁叫当初造小人的时候不
小心,偏偏挑了这么几天怀上的呢?只能怪启这小子生不逢时啦!(可能也要怪洪水来得太突然了,呵呵。)大禹其实并非如此绝情之人,他虽然不
能和儿子相见,但是他多次经过家门之前看望,虽然出于五行上的顾忌不能进门亲眼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却可以听到他那“呱呱”的哭啼声,
满足一下做父亲的小小心愿呀。或曰:《洪范》一篇虽然说是传自商末王族箕子,但已经有不少人怀疑是战国时期五行学派的作品。而且《虞夏书》
也显然出自后人追记,“辛壬癸甲”说不定也是出自战国时候五行家的杜撰!因此,《尚书》的记载并不能够说明五行理论在商代便已经存在,更不
要说早至夏代了!!!在证据不足的时候,我们只好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考古发现的商代实物——甲骨文。战国时候的五行家再有本事,也不
能预先刻了几十万片甲骨埋在地下,等着来骗我们吧?三刻在甲骨上的证据开始之前,先说说几位历史上的名人的名字。第一位要介绍的,是
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史记》中他的称呼是“微子启”,“微”和“启”应该分别是他的名和字。和大多数古人的名和字一样,“微”和“启”有
着相反的含义。“微”有昏暗之意(《诗经·邶风》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还有藏匿之意,而“启”则有光明之意(《诗经·大东》有“东
有启明,西有长庚”,)还有“开启”之意,《左传》云:“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可见“启”和二分二至一样,还可以表示时令节气,
春季属东方,正是阳气初启之时,秋季则阳气收藏(“闭”)于西方,由此可以推测,与“启”相反的“微”字也应还暗含有西方、闭合、秋季等
意。第二位要介绍的,是商代的一位先公,名叫“上甲微”。从“微子启”的名字中,已经可以猜出“微”字似乎和西方有一定关系,而“上甲微”
一名中的天干“甲”,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天干“甲”在五行之中正属东方,和“微”所表示的西方遥遥相对。“上甲微”是商民族的重要
祖先,在王国维缀合的那片记载了多位商代先王先公的甲骨上,他的名字高居榜首。《国语》中也说,“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可见
其地位之重要。第三位,则是夏王朝的启了。前面说过,“启”和东方有关系,如果“启”是他的名,那么他是否会有字呢,如果有,那个字有没有
可能与西方有关呢?有趣的是,翻遍史书没有找到启的字到底是什么,倒是找到了他所开创的王朝——“夏”和西方有点关系。因为“夏”本身就
有西方的意思。或曰:放屁,《说文》里明明说“夏,中国之人也”。我们华夏之人,当然是中央之国,怎么变成西边了?清人朱骏声解释曰:“陈
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这两位是什么人物?那位郑国的子西见于《左传》,乃是公元前五百多年的人物。这两位公子王孙的名字里有“西
”又有“夏”,只能说明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夏”和“西”要么是一对反义词,要么是一对同义词。而《吕氏春秋》中说“东夏之命,古今之法,
言异而典殊。”“东夏”和“古今”对文,显然“东”和“夏”是一对反义词。因此,“夏”本身就有西方之意。扯远了,收回来,看看商代有
没有什么留下些五行学说的证据吧。批注:“东夏”,会不会是冬夏呢?2012-04-16四甲骨上的五行文明——释天干事先声明,以下论
证纯属个人猜测。最近人们常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以下的论证,步子迈得也有点大,为了避免一些高人跑过来瞎扯我的蛋——我不是一个蛋
定的人,所以很怕蛋疼,特此先打个预防针。甲骨文中,干支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网上随便搜一搜,就可以找到刻在甲骨上的六十干支表。
如果这些甲骨不是战国时候的五行学家刻好了埋在地下,那么应该可以证明,商代的时候天干地支就已经存在了。接下来的猜测是:十天干和十二
地支在商代就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这二十二个字之间,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历来对十二地支的含义猜测已经很多,在此不凑这个热闹了。
单说天干。甲骨文中的天干,字形奇特,具体什么意思,众说纷纭。郭沫若猜测,甲乙丙丁的字形跟鱼有关,保存了古代渔猎文化的痕迹。小子不才
,窃以为天干和地支应该是同时产生的一个整体,不应该拆开来理解。十天干的字形,应该用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释。以下是本人步子有点大的猜测
:从《淮南子》中可以找到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释十天干的字形。《天文训》中有这么一段:“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日戊己。西方
,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日壬癸。”这一段中提到了五种
工具:规、矩、权、衡、绳。它们分别对应着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五种“神器”,有没有可能与十天干有着某种联系呢?先
说说规和矩,这是汉代的图象,表现的正是东方之帝“执规而治春”、西方之帝“执矩而治秋”的内容。图如下:图片中,两位人首蛇身的神人,左
边一个执的就是规,右边一个执的就是矩。(左青龙,右白虎,因此左边的代表东方,右边的代表西方。)请注意图中“规”和“矩”的造型!这个
“规”明明白白是一个“十”字的造型,而熟悉甲骨文的人一眼就可以认出,它与十天干中的“甲”字一模一样!!那么,“矩”的造型,有没有
可能与天干中代表西方的庚和辛有联系呢?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辛”字,正有一个三角形,而图中的“矩”,也正好是一个“A”字的形状!
!难道说,十天干和规、矩、权、衡、绳这五件“神器”真的有联系吗?以下是很容易扯到蛋的猜测:甲乙、庚辛分属东、西方,分别与“规”和
“矩”有关,甲骨文中的“甲”字正是“规”的形状,规是画圆的,而甲骨文中的乙字正好是一个曲线形。甲骨文中的“辛”字正是“矩”的形状,
而“庚”字在甲骨文中,则是双手执矩丈量之形。丙丁、壬癸四个天干的字形,可能与“权”、“衡”有关。“衡”就是古代的天平,“壬”的字形
,而“癸”字正像是一个上下摇晃的天平。“权”的意思就是秤砣,而“丙”和“丁”的字形都像是秤砣和砝码的形状。戊己两字属中央,与“绳”
有关。“己”的字形正是绳索之象,而“戊”字的字形比较奇怪,可是与中央方位不无联系,因为在甲骨文中,它的形状正是斧钺之形,而“钺”一
向是与中央之位有着很大渊源。古代的“钺”是正统王权的象征,如《尚书·牧誓》中就称“王左坐杖黄钺”,黄色是中央之土的颜色,黄帝号称中
央之帝,因此黄色的钺可能代表着正统的中央之权。武王伐商之时,也是请出了这个代表中央正统的神器(《诗经·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综上所述,甲骨文中十天干的字形,很可能是按着“规、矩、权、衡、绳”的形状而创造的。其字形图如下:步子再大一点:猜猜三代名称
由来夏商周三代的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据俺猜测,它们都是以其开国君主的名字来命名的。(1)夏朝之名来源于启的字。夏王朝的“夏
”起源于这个王朝的第一任君主,启。因为“启”是他的名,而“夏”是他的字。或曰:从来没有哪一本史书上记载,启还有字的,更何况认定了“
夏”是他的字呢?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四千年前的人和两千年前的人起名字的时候,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么,一个名叫“启”的人,他的字应该
叫什么?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人们的名和字的意思往往是相反或相同的。比如前面说过,《左传》中有两位: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一个名为西,字夏,一个名为夏,字西。“西”和“夏”是一对同义词。它们的反义词是“东”,因为《吕氏春秋》中说“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
异而典殊。“东夏”和“古今”对文,”显然“东”和“夏”是一对反义词。因此,“夏”字本身就有西方之意。与“夏”字表示西方一样,“启
”字也表示着东方。启有明亮之意,是因为日出东方破开黑暗,《诗经》说“东有启明”,启明星一直与东方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放在两千多年前
,一个名为“启”的人,把“夏”做为他的字,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两个字一个代表了东方,一个代表了西方,恰好符合古人起名字的习
惯。四千年以前的夏朝,是否就已经有了这个习惯呢?试看《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屈原在诗中将“启”和“夏”相提并
论,有没有可能“启”和“夏”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呼呢?或曰:“夏”字在这句中是“大”的意思,夏康”是一个人名,就是太康。这种说法有点
问题。因为下文中还有一句“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可见“康娱”是作者的一个惯用词,“康娱”与“淫游”同义,是荒淫娱游之意。
而且,从两句的语意来看,“启”对“康”,“九辩与九歌”对“康娱以自纵”,明显更为流畅工整。由此可见,句中的“夏”也是一个人名,而
且不是别人,正是“启”的字。这两句说的,都是启的事迹。因为诗中下两句紧接着,就说到了启“康娱自纵”的后果:——“不顾难以图后兮,五
子用失乎家巷”。(启死之后,儿子太康失国,作《五子之歌》。)由此可见,启的字(或名)是“夏”,所以他所开创的王朝也被称为“夏”。(
2)商王朝名称来源于其开国之君成汤之名,汤灭夏,开创了商王朝。这个王朝,似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或曰:商和汤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
,如何扯得上关系?原来,这位伟大的君主真名不叫“汤”,而是叫“唐”。在甲骨文中,他的名字写做“成唐”。至于被写作“成汤”,那已经是
通假字十分盛行的时候了。或曰:即使如此,“成唐”和“商”也扯不上关系呀。俗话说,有图有真相,“成唐”和“商”字的甲骨文见下图:图
中可以看出,甲骨文中这位商王的“成”字是由“戊”和“丁”字组成的,“唐”字又可以写作“庚”字(甲骨文中,康、唐、庚三字似可混用,如
卜辞中商王太庚的庚字便与图中的唐字相同),因此,“成唐”这个名中,包含了“戊”、“丁”、“庚”这三个天干。而再看看“商”字,它是由
“辛”、“丙”、“丁”这三个天干组成的!!!丙丁在五行中属火,庚辛在五行中属金,戊在五行中属土,火生土,土生金,火又克金,三者相生
相克,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由上可知,“商”如果真的是分别是商王成汤(成唐\成康?)的名或字,那么将“商”作为他所开创王朝的
名字,也是顺理成章的。(3)周王朝的名称来自于周文王名字。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叫姬昌,可是如果“昌”是他的字,他的名叫什么?史书无载
,但根据前面的推测,有可能就是“周”。“昌”字我们知道是昌盛的意思,它的反义词呢?或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然是“亡”啦!你可
别说“周”还有“亡”的意思!“周”字最初的意思是什么?从甲骨文字形上看,是在“田”字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象田中有种植之形”,其
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田”字像是一个棺材,而上面四点正是四根棺材钉!甲骨文的“周”字,就是活脱脱的棺材状,谁说它与“亡”没有关系
呢?周文王又称西伯,可能不仅因为是当时他的部族位于商之西面,还有可能因为西方为死丧之方,和他名字里面的“周”字相应!下图是甲骨文“
周”字的写法:春秋时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的冬天,鲁国新筑了两座城,一座叫诸城(山东诸城,哈哈),一座叫防城。这
件事情被记载在鲁国的史书《春秋》上:“冬十二月,城诸及防”。在我们看来,筑城这么大一件事情,记在史书里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左传
》的作者(假定为左丘明)却从中看出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他在这一条下面解释道:“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凡土功,龙见而毕
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土功”这个词,同样出现在《尚书》中。前面解释“辛壬癸甲”的时候已经说过,“土
功”有着五行上的含义。那么,《左传》里为什么说“凡土功,龙见而毕务,火见而致用”呢?因为根据五行原理,春季东方苍龙属木,木会
克土,所以“龙见”之时不宜动土(“毕务”);火能生土,所以“火见”之时就应该开工破土(致用)。后面“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是
什么意思呢?水能生木,所以“水昏正”的时候载树,有利于木的生长,同理,夏至之时火旺,有利于捕鸟(“毕”就是用网捕鸟之意,如《
诗经》中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为什么火旺就有利于捕鸟呢?因为五行之中的火正是南宫朱鸟的专卖呀!在五行家眼中看来,什么时
间干什么事情,都是有着五行上的吉与不吉的。鲁庄公筑城的时间,偏偏是在“冬十二月”,大家都知道,冬季在五行上与水相配,而水正是被土
克制的,因此在冬季的时候施“土功”是完全不合适的,要知道,就连伟大的禹,在“土功”这件事情上也要严格遵守五行生克的原则(如前文
所述,由于启的五行(辛壬癸甲)和治水的“土功”相克,禹为了不“荒度土功”,治水期间多次经过家门口却不能进去照顾自己哇哇哭的孩
子)!难道真的如“左丘明”所说,作《春秋》的那个人写下“冬十二月,城诸与防”这句的时候,心里也在想着这个五行的大道理?如果是
,那么孔子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历来道上都传言,孔子虽然不是《春秋》的作者,但参与了《春秋》的编辑工作。《史记·孔子世家》称
他“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孔子对这部书进行删定的时候很有主见,经他“削”过之后的《春秋》
,剩下的全都是干货,春秋各国一年内发生的所有大事都可以缩到微博的字数限制内,可谓言简意丰,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春秋笔法”。但
是这些简短的记载自然是很让人误解的,所以孔老先生为什么没有把“冬十二月,城诸与防”这句话中可疑的部分“削”掉,确实很容易让人怀
疑他的用心。扯得有点远了,回到“土功”上面来。为什么筑城算是“土功”呢?或曰:筑城墙用土,当然算土功啦。如果从五行的层面上来
讲,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现。从《左传》中看,筑城要选择在火旺的时间,因为火能生土;避开木旺的时间,因为木会克土。由此可知,大禹治
水的“土功”,同样要借火生土。如何借火,且听下回分解。(六)禹为什么划分九州?——九州、九畴和九宫图上回说到,《尚书》里的大
禹治水,是一种“土功”。既然是土功,最有利的时间应该是在火旺的时间。可惜的是洪水不等人,等到火旺的时令再来治水是不太现实的,怎
么办呢??办法隐藏在“九”这个数字里!翻遍古籍中所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这个数字频繁出现。“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虞人之箴》曰‘
芒芒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左传。襄公四年》以上记载表明,禹治水的办法之一,就是将天下划为九州。这就是“九州”一词的
由来。禹为什么不把天下划成四州、五州、偏偏是“九”州呢?种种迹象表明,他是得到了九宫图(传说中的洛书?)的启示。证据见下面两条
:“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论衡》)“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
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尚书。洪范》)根据《尚书》的记载,禹治水成功,是因为“帝”赐给他“
洪范九畴”,而据《论衡》的说法,“洪范九畴”就是《洛书》的“洪范九章”,而据另一种版本的传言,《洛书》就是九宫图,是一头神
龟把自己的壳钻了几十个洞,排成九宫数的样子后,从洛河里爬出来给禹看,禹也因此就成为一代圣王。这个被称作洛书的九宫图是什么样子的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下图中再将所谓的“文王后天八卦图”一齐附上作为比较。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这个洛书九宫图中“九”的位置,与后
天八卦图中的离卦正处在同一方位——正南方!而南方是什么方位呢?那正是火的方位!火能生土,难怪大禹治水的一系列“土功”(即“开九
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无一例外地带上了一个“九”字!或曰:“九”字居然跟五行中的火有关系???这个九宫图怎么会和八
卦图扯上关系的?原来,九宫配八卦的习惯,最晚在汉代已经存在。其实物证据就是从安徽阜阳出土的西汉初年汝阴侯墓太一九宫式盘。其文献
证据就是《灵枢。九宫八风》。已经有学者说之甚详,在此要讨论的,是这个九宫图和八卦图究竟是什么时候就开始勾搭在一起的。难道说,
它们真的是大禹治水的时候被乌龟驮出水面的吗?以下是步子仍然很大的论证:第一:《周易》中,八卦和八方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南方
之卦为离,而离卦有火之象。这一点《说卦传》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但是《说卦传》没有指出的是,离卦还有“右”之象!《周易》中惟一的
一个“右”字出现在《丰》卦中,而《丰》的下卦正是离卦,所以爻辞中说“折其右肱”。与离卦表示“右”相反,坎卦有“左”之象,如《师
》的下卦为坎卦,所以爻辞中说“师左次”,《明夷》的下互为坎卦,所以爻辞中说“入于左腹”,又说“夷于左股”。第二:从《周易》
可知,离卦不仅表示南方,还有右边之象。而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九”字的写法,与“右”字几乎完全相同!如前所述,“九”这个数字和
南方、右边相对应,正是九宫图和八卦图相结合起来的迹象,难道说,甲骨文创造之时,九宫图和后天八卦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已经存在??
窃以为,甲骨文中“九”、“右”、“旬”(字形如下图)的字形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这几个字的字形看起来除了很像,似乎没有什么大的联系
,“右”字的下端往左弯,就是“旬”字,下端向右弯,就是“九”字。左弯和右弯有什么玄机吗?相信对古代思想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天道
左旋,地道右旋”这句名言呀。或曰:这个有点扯着蛋了,区区三个字,怎么跟天道地道扯上关系了?原来,“旬”的意思就是十天,商代占卜
,往往占问未来十天的情况,因此卜辞中常常会出现“旬无咎?”这样的话,“旬”意味着什么?它代表十天干已经排过了从甲至癸的一个轮
回,这么说来,怎么会跟天道没有关系呢?对着九宫图观察一下,相信会有更大的发现:“旬”代表的数字“十”在九宫图里是没有的,因为九
宫图里的数字是由一至九,数到“九”之后,下一个数字是“一”而不是“十”。回过头来看看九宫图和八卦图的对比,“一”这个数字对应的
正是“坎”卦,而前面已经说过,《周易》中的“坎”卦还有“左”之象,代表着左边。因此,从九宫图看来,谁说“旬”字和天道左旋没有
关系呢?“九”字和“地道”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九为火,火能生土嘛!或曰:左旋右旋和九宫图真的有关系吗?答曰:不仅有,还跟太
极图有关系。因为太极图里面那个“S”形,正是左旋右旋的标志。深于此道的高人自会与你细说其中奥秘,不才仅在此向你推荐九宫图中隐藏的
“S”。如下图所示:图中连线所构成的“己”字形,与甲骨文中的“己”字一模一样,而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己”在五行中属于中央之
土,它的字形是按照“绳”的形状来创造的,从九宫图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中央之神”是如何“执绳以治四方”的:“己”字所贯穿的
这一系列数字,分别代表了五行方位上的南西东北!或曰:九宫图的九个数字,你想怎么连就怎么连吗?答曰:小子虽不才,还不敢造次,这
个连法,乃是古圣先贤们的遗训:“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
,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凿度》,依着一到六,二到七,三到八,四到()九的关系,便连成了“己”字的左旋右旋形。或曰
:古训里明明说,三到八,七到二,九到四,一到六,按这个顺序把九宫图里的数字连起来,应该逆时针组成一个圆形,怎么会有“S”形呢?
答曰:您太有才了,居然帮我找出来一个圆形,“O”加上“S”,太极图不就有了么!更何况,一六、二七、三八、四九的搭配也不是我的发明
,它的来头就是和《洛书》齐名的《河图》。如下图图中,红点表示阳数,黑点表示阴数,中央的数字是五和十,东边的数字是三和八,南
边的数字是二和七,西边数字是四和九,北边的数字是一和六。这一组数字的共同点瞎子也能摸出来——它们之间的差都是“五”,正是九宫图
中居于正中央的数字。河图中的十个数字和洛书中的九个数字一样,都有其各自的五行属性:“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
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书大传·五行传》()”也许有人会觉得,“天一生水”这句话有点耳熟。不错
,在郭店楚墓出土的简书中,就有一篇战国时期的文献,叫做《太一生水》,原文如下:“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
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
,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後止。”或曰:《太一生水》这一篇,貌似讲的是宇宙生成吧,仿佛和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
关系?答曰:道家的事情,自然有他们那些号称“正解”的高人去说,咱们这里只讲五行。试看这一段中,一共出现了“天地”、“神明”、“
阴阳”、“冷热”、“湿燥”这五对被“一”生出来的孙子孙子。这五对词和五行有关系吗?玩味一下《太一生水》,数字“一”能够生出水
来吗?战国时候的五行学家跳起来说:能,因为河图之中,一和六都是五行中的水数。“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
天地”就是这样从“一”字里面生出来的。这样说来,“神明”、“阴阳”等,又是如何生出来的呢?原来,“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
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五行相生,顺序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的关系。这样的循环无已
,生生不息,就是《太一生水》中所说的“XX相辅也,是以生XX”的关系。或曰:“天地”若是水生出来的,那么按照五行的顺序,“
神明”、“阴阳”、“冷热”、“湿燥”就分别是木、火、土、金生出来的。是这样子吗?答曰:也不尽然。要理顺这几对关系,要从《黄帝内
经》说起。因为里面有一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其中写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东方生风,风生木…
…其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瞧瞧,“神明”不就是这样从木里头生出来了吗?《周易》中,东方属震卦,而震卦还有神明之象,
《说卦传》就说:“帝出乎震”,谁说神明和东方之木没有关系呢?而那些“寒暑湿躁”,显然也是从“四时五行”里面生出来的呀。比如
接下来还写道:“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或曰:等会!这生来生去的有点乱了套了,到底谁是谁
他爹呀?答曰:管他是谁的爹呢,反正是一家子嘛!有人跳出来:“阴阳”他爹是谁呀,这孩子没人管了么?嘿嘿,出来认亲的就是传说中《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在《左传。昭公元年》里记载了医生给晋侯看病时说的一段话:“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
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这段话可以看出,“阴阳”属于天上的六气,是“冷热”的爹,还是一家子。(鲁昭公元年为公元前542年,那时候战国的五行家还
没有出世,因此这一段很可能也是左丘明这家伙杜撰的。)或曰:靠,还是很乱。答曰:乱是乱,但《天一生水》讲到了四时五行,这点应
该没有疑问了。有学者指出,郭店楚墓中抄写《太一生水》的竹简与抄写《老子》的竹简长度一致,从字体看也是出自一人之手,莫非??……
哈哈,不瞎猜了,省事。扯了大半天,发现离题越来越远。原来不是说大禹为什么把神州大地分成九州么?原来他是从九宫图中领悟到的五行
微妙:九宫图中的“九”属火,火能生土,土能克水,所以治水的办法,就是要用“九”呀!或曰:等等!“用九”这个词,听起来也有点耳熟
!嘿嘿,不错,《周易》中有两个词,让多少易学大师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那就是《乾》卦中的“用九”,还有《坤》卦中的“用六”。
《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其余的六十二卦都是六条爻辞,偏偏是《乾》和《坤》各多了这一条。“九”和“六”是什么?又该怎么用呢??大禹
治水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用九就是用“火”,因为九宫图中的“九”,与八卦图中的离卦位置相同,离为火,所以“用九”就是“用离
”,那么,九宫图中的“六”对应的应该是乾卦,难道“用六”就是“用乾”吗?原来,这个“六”用的却是河图中的数字。前面说过,在河图
中,一和六都是五行中水的数字,而大家都知道,《周易》中的水,正是坎卦的卦象!因此,《坤》卦所说的“用六”,其实就是指“用坎
”!(如何用坎和用离,此处不便说,深于易象易理者自可得之,嘿嘿)为什么《乾》用的是洛书数,《坤》却用了河图数呢?这个问题要交
给伟大的朱子来回答,可惜他在《易学启蒙》里将这两个图放到了一块,却莫测高深地不说清原因,弄得后来不少人疑心他造假,幸亏汝阴侯的
墓里出土了太一九宫式盘,不然他的嫌疑很难洗清。暂且不表河图和洛书之数为什么包藏在《乾》《坤》的“用九”、“用六”中,单说朱熹是、
怎么得到这两张图的呢?源头追寻到道家上有名的人物——陈抟。据南宋朱震的《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木穆修、
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朱熹的图,看来就是从大名鼎鼎的邵康节先生那里来的。此中公案太多,再次按下不表。陈抟的图从哪里来的?窃
以为和《周易参同契》也有点关系,因为这两个图的玄机就在于其中隐藏的坎卦和离卦。而熟读《周易参同契》的人知道,其中对坎和离卦的重视
性,较乾坤二卦绝对有过之而不及。公案太多,仍旧按下。貌似又扯远了,回到大禹治水和洛书九宫数。因为据记载,不仅仅禹是一个遵守五行
的人,他的儿子启也是。证据如下:“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离骚》()《九辩》《九歌》和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启“上三嫔于天”得来的。对着九宫图看看“三”和“九”这两个数字,“
三”正对着东方的木,而“九”正对着南方的火!木能生火,所以向上天贡献“三”(木),得到的就是“九”(火)的回报啦!启的这种做
法,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五行巫礼”。九宫八卦——数与象的结合或曰:以上这些传说,只不过是后人的追记,禹和启距今四千年啦,那个时
候就已经有九宫八卦了吗?答曰:四千多年前的九宫八卦,不知道有没有,四千五百多年前的倒是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此介绍一下
。关注考古发现的人立刻就跳了起来,安徽含山!见过2005年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龟的人,脑海中仿佛出现一幅图象:一头神
龟,背负着几十个洞组成的洛书九宫图浮出水面,缓缓向大禹游去……遗址出土的这只玉龟上,还真的钻了不少洞。这只玉龟身上,莫非也有传
说中的洛书九宫?玉龟由腹、背两片甲组成,龟腹里面还放有一片八角星纹玉片(八角星和八卦图的联系太明显,后面再说)。玉片上也钻
了几十个孔。上方一排8个孔,中间左右各5个,下方左右各2个。数字是:8、5、2。它们的和是15。九宫图上,直线
连接的任意三个数字之和也均为15。或曰:这组数字难道不可能是随机的吗?如果当时真的已经有了九宫图,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刻上,
只刻了这三个数字?奥妙在于,这三个数字正是将九宫和八卦联系起来的关键所在!看看这三个数字在九宫图和八卦图中的相应位置,九宫图上
经过8,5,2这三个数字的直线,在八卦图上则是经过东北方的艮卦和西南方的坤卦。《周易》中,《坤》卦的经文中就有“西南得
朋,东北丧朋”一句,《蹇》卦中也有“利西南,不利东北”之语。《蹇》的下(卦为艮卦,正是东北方位)。在八卦的五行属性中,震和
巽属木,离属火,坎属水,兑属金,而属土的两个卦,正是九宫图上位于8和2的艮和坤,而九宫图上,5的五行属性正是确凿无疑
的土呀!两个八卦图上属土的数字,与九宫图上属土的数字连成一线,难道不能说明,八卦和九宫有其内在的联系吗?或曰:传说中,天倾西
北,地不满东南,这两个方位与东北、西南有什么联系吗?答曰:“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个传说,其实与洛书九宫不无关系。这个传说的完
整版本见于《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
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段故事中,暗藏着太多的五行信息,因此我
们若是将它当成一般的神话看待,显然是过于小看古人的智慧了。五色石的“五”,在九宫图上居正中土位,而“四极”的四字不仅代表了大
地的四方,在九宫图上还标示着东南方向。假设用一张画着九宫图的卡片表示古人眼中四四方方的大地,将卡片以8,5,2之间的连线
为轴,向4的方向旋转,将会看到表示东南方的4向下倾斜,而表示西北方的6翘了起来,这不正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的最形象表达么?或曰:原来女娲补天的故事居然是一个寓言,看来又是哪个五行家编出来的了,哈哈!可是据报道,玉片上的钻孔数目跟你说
的不符合,最上面一排的孔数似乎是9个,而不是8个呀!有图有真相(图片附后)玉片上端横排的孔,,间隔分布均匀,多出来的所谓第9个孔,和第8个孔几乎挨在一起,只能算一个孔(难道是钻孔的时候手一抖,不小心钻坏了?哈哈)。当然,9个孔也可以和洛书九宫对应起来,因为九宫图“戴九履一”,9这个数字正好是在九宫图的正上方,和玉片的位置是完全一样的呀!或曰:靠,怎么说都有理,究竟是8个还是9个呢?答曰:貌似8个孔更合理一些,因为玉龟背上的孔数共是4对8个,而龟腹上钻了5个孔,同样包含了8,5,2这一组数字。而且,龟背上的8个孔,与龟腹上的5个孔,还与《周易》有一定的关系。或曰:《周易》成书不早于商代,怎么跟5000年前的乌龟扯上关系了,而且还和8跟5扯上了关系呢?原来,《周易》秉承了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那就是象数。易象和易数的形成,早在《周易》成书之前很早就已经存在(张政琅先生识别出商代即有数字组成的六画卦,考古发现表明数字卦的起源还要更早)。古人占卜,重视“象”,《左传。襄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易象作为《周易》占卜的主要依据,必然也保留了古老的象数成份。在《周易》中,龟背和龟腹也有对应的易象吗?熟悉周易的人马上会跳出来:当然!艮卦有背之象,坤卦有腹之象!(艮有背之象,故《艮》卦的经文有:“艮其背”,坤有腹之象,《说卦传》即曰:“坤为腹”,《明夷》的上卦为坤,所以经文说:“入于左腹”)在九宫图上看,艮所在的东北方位,正是8!!而坤所在的位置,正是2!坤又有“土”的易象,土正是5!这三个数字,难道和《周易》的易象仅仅是碰巧了么?或曰:《周易》中,有龟的易象吗?答曰:有的,而且还有专门讲乌龟的一个卦,就是《颐》卦,这个卦的形状正像一个龟壳的正面图,上卦艮,有背之象,又象龟甲之形,表示乌龟的背甲,下卦震,正好是艮卦倒过来的形状,表示乌龟的腹甲,背腹两块龟壳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龟壳形状。(“颐”字和龟卜的关系,详见小子发在天涯的另一个贴子《说文所无——从太极生两仪说起》)玉片与八卦的关系,还见于其图案圆圈旁指向八方的八个羽毛样的“指针”,每根“指针”都被分成了8份,八八六十四,算是与八卦联系的另一个旁证。而图案正中的圆内那个八角星,其形象在诸多远古文物中都有出现,一时没有找到图,不贴了。此贴到此,就是草草收场。正所谓“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匆促写完,草率脱漏之处,论述未足之处比比皆是,如“五行巫礼”一节亦未展开。然而刍荛之言,惟明君子择焉,若觉尚有一二可取之处,幸甚。因草率而对阅读造成的不便,再次致歉。
献花(0)
+1
(本文系谢如钢文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