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尼米兹】端粒与端粒酶的作用
2016-06-05 | 阅:  转:  |  分享 
  
1人类试图用端粒/端粒酶理论解决对抗癌症问题2众所周知,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因此人们很早以前就把目光集中到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
上。为了避免衰老而导致癌症,这显然不是人们激活端粒酶的初衷。第一,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不同的抑制剂对同一种细胞或
同一种抑制剂对不同的细胞的抑制作用都不相同,如何针对不同的肿瘤选择最有效的抑制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除恶性肿瘤细胞有端粒酶
活性的表达外,正常人类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表皮细胞等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也有不同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所以端粒酶抑制
剂的毒性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5]。第三,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抗端粒酶研究都是在体外进行的,如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还有待研
究。第四,从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到肿瘤细胞的凋亡有一个过程,这期间肿瘤可以持续生长,对机体产生致命伤害,因此如何缩短这一过程提高疗效
也是至关重要的。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质组成。作用:稳
定染色体结构防止染色体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避免遗传信息在复制过程中丢失1930年,著名的遗传学家B.Mcclint
ock和HJ.Müller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Mü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语“末
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染色体失去了这些片段,就会互相粘连到一块,发生结构及功能上的改变,从而影响到细
胞的分裂与生长。端粒的发现1970年,EH.Blackburn利用四膜虫(Tetrahymena)揭示了端粒的初步结构:
由几个核苷酸组成的DNA重复片段,富含G(TTGGGG)n,重复的次数由几十到数千不等。分裂中期染色体结构——端粒
端粒下区subtelomericregion与端粒DNA相邻,由一些退化的端粒DNA片断的重复组成人的端粒DNA序列长约5~
15kb序列:(TTAGGG)n,串联重复酵母200—400bp尖毛虫20bp小鼠5
—80kb大鼠150kb1972年,JD.Watson发现:DNA聚合酶不能够完整地复制线性染色质;5
’末端的引物脱落后,DNA聚合酶不能完成最后的复制,留下一个单链的间隙;如果这一间隙不能够被填充,染色体DNA将失去这一DNA片
断;每经过一次复制、分裂,染色体就将丢失一部分的端粒结构,影响到与端粒相邻的一些重要基因;科学家们考虑:可能存在着一种不同于D
NA聚合酶的酶来完成单链间隙的复制。一种核糖蛋白酶,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人端粒酶RNA(humantelomeraseR
NA,hTR)端粒酶相关蛋白(telomerase-associatedprotein,TP1/TLP1)人端粒酶催化蛋白亚
单位(thecatalyticproteinsubunitoftelomerase,hTERT)端粒酶在大多数的正常
人的体细胞中没有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衰老者端粒缩短;大约在85%-95%的肿瘤细胞中检测到了端粒酶活性(端粒酶阳性)。提
示:端粒、端粒酶与癌症之间存在相关性???端粒、端粒酶与衰老之间存在相关性???端粒酶激活可能是细胞癌变(或永生化)的一个共
同通路。1973年,Olovnikov博士,首次提出:——端粒丢失同衰老有关。端粒的丢失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与端粒相关
的基因发生了致死性的缺失。研究染色体在肿瘤形成中的变化,发现:人恶性肿瘤细胞:均呈现端粒酶活性;正常体细胞:检测不到端粒酶活
性;统计资料表明:84.8%的恶性肿瘤具有活化状态的端粒酶;仅在4.2%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中端粒酶呈阳性;提示
: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恶化有关。1人类试图用端粒/端粒酶理论解决对抗癌症问题2众所周知,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因此人们
很早以前就把目光集中到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上。为了避免衰老而导致癌症,这显然不是人们激活端粒酶的初衷。第一,端粒酶活性调节
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不同的抑制剂对同一种细胞或同一种抑制剂对不同的细胞的抑制作用都不相同,如何针对不同的肿瘤选择最有效的抑制剂,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除恶性肿瘤细胞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外,正常人类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表皮细胞等具有再生能力的细
胞也有不同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所以端粒酶抑制剂的毒性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5]。第三,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抗端粒酶研究都
是在体外进行的,如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还有待研究。第四,从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到肿瘤细胞的凋亡有一个过程,这期间肿瘤可以持续生长,对机体产生致命伤害,因此如何缩短这一过程提高疗效也是至关重要的。
献花(0)
+1
(本文系彩虹1fiuga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