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理知识点
2016-06-09 | 阅:  转:  |  分享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地理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2、?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因地制宜:利用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

3、?东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部特点:土地肥沃、季风活跃、气候温暖、雨热同期。(种植业)?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湿热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区。(小麦、棉花)?

4、?森林分布:东南部的山地地区。?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

?5、?畜牧业分布:西北部,草场广布。(内蒙古盛产三河马、三河牛)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土地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土地破坏严重。?③耕地林地比重小。?④后备资源不足

?3、?解决办法: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第三节?工业p20—p2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一、?矿产资源与工业?

1、?煤炭资源——“工业的粮食”。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1/3)?

2、?石油——“工业的血液”,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正开发新的大油田)?

3、?铁矿资源是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布: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资源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主要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2、?分布特点:向沿海地区分布。(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祖国内陆联系)?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1、?高新技术产业?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

?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3、?类型:?电子和信息类产业、机电一体化类产业、生物技术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4、?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5、?影响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交通运输p27—p33?

一、?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运载量?运价?速度?灵活性?

铁路?最大?居中?居中?居中?

公路?居中?居中?居中?最好?

水路?最大最小?最慢最差

航空?最小?最高?最快?居中

?二、?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铁路?分布格局: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公路?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航空?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三、?交通运输网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p36—p41?

一、?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2、?居住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条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扰和损害,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地区(民族)?民居?特点?

内蒙古(蒙古族)?蒙古包?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华北地区)?四合院?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季风区?多平原)?梅州(长江中下游)?两面坡式民居?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窑洞?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竹楼?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新疆(西北)?泥砖平顶房?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浙江?江南民居?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吊脚楼?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西藏(甘肃)?石砌碉房?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3、?服饰?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服饰?原因?

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

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4、?饮食文化?

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寻味:“紫龙脱袍”、“霸王别姬”?

③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防湿作用)??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二、?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由于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2、?气候影响当地房屋的建筑形式?地区?气候?房屋建筑形式.

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户较小,减少阳光照射?降低气温。?

内陆干旱?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窗户也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3、?地区?气候?影响?

东北地区?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面粉、杂粮,大米较少,面食种类繁多?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贮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惯?

4、服饰的基本功能?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5、?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

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包括?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区?省份?特色?

武陵源?湖南省?“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江苏省?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人间瑶池?“黄龙”?四川省?“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安徽省?“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6?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户较小,减少阳光照射?降低气温。?

内陆干旱?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窗户也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3、?

地区?气候?影响?

东北地区?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面粉、杂粮,大米较少,面食种类繁多?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贮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惯?

4、服饰的基本功能?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5、?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

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包括?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景区?省份?特色?

武陵源?湖南省?“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江苏省?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人间瑶池?

“黄龙”?四川省?“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安徽省?“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西安?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四川省?“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泰山?:山东省?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平遥古城?山西?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二、?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2、?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①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②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3、?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p48—p53?

1、?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

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

答: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答:①必要的衣物。?②常用的必备药品。?③小小针线包。?

④照相机、胶卷(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⑤足够的钱(信用卡)。?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黄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P67活动1

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P67活动:2?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P12活动1、3?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动

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P71图8.10?

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台湾?

一、地理位置?P33活动1、2?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P36活动1、2。3?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珠江三角洲

献花(0)
+1
(本文系廖俊昇学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