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秦皇岛-石怀利 李强
2016-06-14 | 阅:  转:  |  分享 
  
论地方台法制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石怀利李强

当前,无论是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关于法制的信息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虽然现在信息获取渠道多,但是人们对于优质信息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法制信息自身的重大性,新奇性和贴近性就决定了它的传播地位。电视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声画具备的的传播优势,更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所以电视法制节目成了人们最喜欢的节目类型之一。

法制节目在当下也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法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中国的电视法制栏目的发展尽管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速度、对社会的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法制节目更应该与时俱进,责无旁贷的宣传法治理念和思想,体现时代特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其重要而又独到的作用。

新世纪以来,电视法制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法制节目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和各地方电视台已都得到飞速发展,在电视媒体中独树一帜,成为主力节目类型。地方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通达社情民意的重任。而且,法制节目也是地方电视台重要的收视阵地,对拉动收视率,增强地方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甚至经营创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平台高,权威性强和新闻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地方电视台却面临着地域局限和新闻资源短缺的等尴尬现状。不仅如此,如今网络媒体不断做大做强,近几年兴起的专注于地方新闻的手机自媒体更是分流了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地方电视台的法制节目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如何做大做强,得到观众的喜爱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首先,我们对地方台的法制节目现状必须有一个认识,要看到它目前的短板和局限性。



(一)节目题材狭窄,视野不开阔。



现在的法制节目大都是关于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方面的,比如说哪里发生了抢劫案,凶杀案,哪两家因为债务发生了纠纷。从新闻传播规律来看,人们对于法制案件的关注度很高,但是如何第一时间从当事人、警方还有检察院和法院得到这些信息,考量着整个节目组的业务能力。对于一些重大案件,警方会从社会影响和破案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过早的公之于众。这样一来,社会热度很高的案件,地方法制节目没有迅速播发,也失去了节目的影响力。一些地方法制节目是周播,甚至是日播节目,记者编辑人员配备不足还要满足正常播出,这样一来节目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邻里,土地,债务,合同,等民事纠纷。还有的会选择一些普法活动宣传和报道。时间一长,这些题材重复,情节单一很难发挥电视的优势,忽略了生动性,可看性自然大打折扣。



(二)节目模式单一,观念落后。



法制节目一般都会先报到案件,进而以案说法。节目的片花和整体包装常年未变。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过于呆板,缺少亲近感,配音配乐的选择单调重复,悬念的设置过于生硬,缺少技巧性。在有的法制新闻类,法制专题和法制讲堂的节目拥有一定的市场以后,一些地方电视台就拿来进行简单的克隆和模仿,叙事手法老套,表现手法单一,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也不利于法制节目的整体发展。同时,法制节目的观念也因循守旧,创新力不足。如今,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人们对法制节目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电视台法制节目还简单的停留在说案子,讲法条的层面。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法律出台的时代意义,因此在节目的温度和力度上都有所欠缺。



(三)采编队伍的业务能力待提升。



不少地方电视台都面临着记者编辑队伍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一些地方电视台的记者编辑并非新闻专业和法律专业毕业,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记者对案件全貌和蕴含的法律问题掌握较少,就极有可能出现偏差。缺乏制约或者运用不当的报道很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法院尚未审结的案件,不恰当的评论和与预先定性很容易形成“媒体审判”。

另外,因为从事法制节目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很有可能在报道案情的时候对事实的介绍较多,对案件涉及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分析较少。对一些法律事件,很多的时候是人云亦云,缺少对事实的深度挖掘,少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有些报道为了争夺收视率,记者在节目中详细的展现了嫌疑人的作案手法,过多的渲染犯罪情节,甚至犯罪技术,忽视了价值取向。其实,收视率和节目的导向两者并不矛盾,受众通过节目要看到的不是社会的阴暗面,而是正义和希望。因此,记者采编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惩恶的目的是扬善。



(四)报道深度不够,缺少人文关怀。



在一些法制节目中,一些好的题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只是停留在对一般事案件审判过程及裁判结果的报道上,对发生的社会背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心路历程等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不少法制节目对犯罪嫌疑人的报道态度比较生硬,用词往往带着鄙视的语气。

有些节目贴近性差,不是很接地气,高高在上,缺少普通人的参与和对普通人的关注。忽视了普通群众的意见和认识,参与互动性不强。有些节目“以案说法”用专业权威替代了普通观众的朴素思考,过分强调说教,缺少温情,忽视普通观众的感受。

法制节目的表现对象一般是案件或者可能发展成案件的事件。当事人总是处在矛盾的漩涡中,这时候做什么和为什么做都能够表现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案件中当事人的命运是法制节目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只有立足于群众,立足于人性的情感,法制节目才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虽然法制节目,尤其是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注定了在节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那么,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如何焕发更强的活力,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呢?



(一)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自媒体扩大影响力。



目前,手机自媒体和网络媒体分流了大量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这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手机自媒体和网络媒体在采访权方面并不占有优势,很多都是转载和网友爆料。因此,地方新闻的权威性和制高点还是在地方的广播电视台和报纸。虽然,现在公检法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但是在传播方面没有地方媒体的经验和人才。所以,地方电视台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以秦皇岛电视台为例,《法治.民生》是一档法制栏目,为了赢得年轻的受众,它开通了微博微信,并通过秦皇岛电视台的“爱秦皇岛”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有的节目点击率达到上万。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微信之间相互转载不仅赢得了大批年轻观众,更促进了观众想收看电视节目的心理,从而节目影响力大大提升。

(二)坚持内容创新,服务群众。

传播方式可以多样,但是受众要看的是快速的新闻,优质的信息,所以坚持内容为王至关重要。那么,在内容是如何有所突破和创新呢?

要坚持服务性和贴近性。秦皇岛电视台的《法治.民生》早在节目初期就设置了“法律咨询热线”,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强,对节目的服务性要求更高。于是,又设置了“律师到您家”的内容。选取观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通过随行律师的法律援助,生动的向观众和求助人讲解法律规则和程序,对于能调解的问题直接调解,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由于节目秉承“法律调解,服务百姓的宗旨”节目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也肩负起了普法教育的社会责任。

坚持真实性和现场感。秦皇岛电视台的《说交通》是一档关于交通咨询和交通法规的节目。节目的收视率很高,其中有一点就得益于交警现场执法。在查出酒驾和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既有现场执法,又有各种突发的情况,生动真实,可看性强,又起到普法宣传的作用。



(三)体现人文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鲜活真实的案例,可以让法制节目更有感染力。关注人物命运能让节目更加鲜活,充满人文关怀。在采编过程中通过细节和来分析案件原因、介绍发生背景、进行人物塑造。节目外在表现是一个个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通过对故事来龙去脉的介绍,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心理、情感等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体现人文关怀。嘉宾或律师在解释的的时候,切忌过于严肃和专业,用平常话,通俗的解释其中的法律知识。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但是如何通过法制节目展现呢?秦皇岛电视台《法治.民生》节目也曾经做过尝试,就是在故事开始前先讲一个相关的成语故事或者历史典故,将中国传统的法制精神和传统道德品质蕴含其中,从而再讲述今天发生的故事。当然,将传统文化蕴含其中的方式有很多,关键在于记者和编辑要有一种意识,博古通今。在当下思想多元化,娱乐化的今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有很大的期盼,而作为电视媒体,更应该担起重任,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治不断推进和完善,时代对法制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们对优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受众对法制节目也充满了期望;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也是越来越迫切。但是,只要法制节目坚持服务性,贴近性,体现人文情怀,传承中国文化,拓展视野,敢于创新,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充满希望。

献花(0)
+1
(本文系田斌qdsdta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