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2月第8卷第2期
朱良春运用白芥子经验
何绍奇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700)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
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咳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
止痹痛,除麻木。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
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
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如三子养
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
朱老曾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龙丸)
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
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有较好疗效。近20余年,又用白
芥子为主药,治疗各种结节病取得良效,足证吾师对白芥子一
药,知之甚深,此即前人所谓“屡用达药”也。
1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湿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由风湿病、红斑狼
疮等其它疾病引起者,以胸腔积液伴见发热、胸胁胀闷、咳嗽、
气急、咳唾引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与中医文献中的“悬饮”
近似。朱老对此病常用控涎丹配合对证汤剂,每收捷效。方用
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分,
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3g,每日1次。服后当
畅泻稀水,如服后隔半日仍未泄下者,可加服1次。剧泻者,
可酌减其量,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病案举例:徐某,男,32岁,工人。发热,胸痛,咳逆气促,
已两周,经X线透视确诊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经用抗生素尚
未控制,体温38.5℃,脉弦数(102次/min)。听诊左肺中野以
下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此悬饮也,当予肃肺蠲饮,以平咳
逆。①控涎丹3g×3包,每日服1包;②桑白皮10g,甜葶苈
子12g,杏仁、薏苡仁各15g,鱼腥草30g,金荞麦30g,炙僵蚕
10g,车前子10g,甘草4g。3剂,每日1剂。药后每日泄泻2~
3次,气逆显减,胸痛亦缓,热势顿挫,此佳象也,控涎丹2g,间
日服1包,汤剂续服3剂。三诊:症情平稳,B超检查,已无胸
水,调理而安。
控涎丹为十枣汤之变方,方中甘遂、大戟为逐水峻剂,而
白芥子有搜剔停痰伏饮之长,如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
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张
介宾说:“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本方不及十枣汤
之猛峻,用量又较小,而其功用不在十枣汤之下,故临床运用
较十枣汤多。应注意:控涎丹对促进湿性胸膜炎的吸收虽有
捷效,但不能以之代替中西药物的抗结核治疗。
2结节病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非干酪
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可发生在淋巴结、肺、肝、脾、眼、
皮肤等处。朱老经实践认为:此当属“痰核”、“痰注”范畴,
如朱丹溪说:“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故
其治疗当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白芥子、生半夏、紫背天
葵、僵蚕、薏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葎草等。
夹瘀者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鳖虫、蜂房;夹气滞者加
青陈皮、姜黄;阴虚者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
虚者加鹿角、淫羊藿、熟地黄、巴戟天。因此病病程较长,
非短期内所能见功,故医患均须识“坚持”两字。
病案举例:李某,女,46岁,工人。近年来,周身出现皮下
结节,有时呈对称、串珠状,逐渐增多达100多枚,推之可移,
按之坚硬,皮色不变,无特殊疼痛。病理检查证实病变属肉芽
肿性质的病损,诊为结节病。已服中药100余剂,罔效。舌苔
薄,脉缓。综合证情,属痰注无疑,予化痰软坚之品以消之。炒
白芥子10g,生半夏6g,炙僵蚕、制海藻、昆布各12g,生姜2
片,紫背天葵12g,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12g,红枣5枚,6
剂。二诊:药后自觉乏力,有时口干,苔薄白少津,脉象细软,
为气阴两伤之证,上方加入益气养阴之品。原方加党参10g,
炙黄芪12g,麦冬10g,10剂。三诊:痰核稍有缩小,仍感神疲
乏力,口微干,舌苔薄,质微红,脉象细软。效不更方,继进之。
上方加蜂房、地鳖虫、石斛各10g,5剂。四诊:腿部结节缩
小,其质已软,余未见增多。有肩关节酸痛,艰于高举,曾诊为
“冻结肩”。舌质紫,脉细。此乃痰瘀凝聚,而成结节,导致经
脉痹阻,关节不利。仍宗前法,以丸剂继进之。生半夏60g,白
芥子、紫背天葵、僵蚕、蜂房、地鳖虫、生黄芪各120g,淫
羊藿、当归、石斛、炮山甲各100g,鹿角霜80g,陈皮60g,甘
草30g,共研细末,另用制海藻、昆布各240g,煎浓汁,加蜂蜜
为丸,为梧桐子大,早晚各服8g,食后服。因制丸尚需时日,仍
续服汤剂,五诊:服药未停,两腿结节消失,腰部结节逐渐缩
小。舌苔薄,质微红,脉细弦。以丸剂缓图之。5个月后随访,
全身结节消失,病已痊愈。
3痹证
《开宝本草》谓白芥子主“湿痹不仁……骨节疼痛”,
《本草纲目》亦谓白芥子可治“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朱老认为: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因此所
谓治“骨节疼痛”“不仁”云云,皆指其辛散温通,入经络,搜
剔痰结之功。故常在痹证方中加白芥子。如与姜黄、制南星、
桂枝、蜂房、赤芍、海桐皮、淫羊藿、鹿角、制附片、当归
相伍,治疗肩周炎;与生熟地黄、(下转第92页)
·92·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2月第8卷第2期
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科学工作者和期刊编辑的重视,使发表
的RCT论文构成比不断提高。但其余杂志直至90年代后期其
RCT构成比仍在20%以下,其中最低者仅占7.02%和7.35%,是
值得注意的。
本组双盲试验极少,3312篇RCT论文仅有71篇,占2.14%,
其中《中西医结合杂志》42篇,其余12种期刊合计共27篇,
其中有7种期刊近20年来无一篇双盲试验报道。
在RCT论文中,绝大多数文章只有“随机”字样,但没有
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可比性,即使个别有记载
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不清。多数没有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及疗效观察指标。疗
程不规范、不统一,样本含量小,尤其两组样本量差异较大,
且观察时间过长,可控因素差,不良反应观察很少,常缺乏客
观观察指标。有的研究者“报喜不报忧”,极少有阴性结果的
文章,多数缺乏正确的统计方法。上述原因使试验结果在前瞻
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评价治
疗试验的结果时,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干扰,不可能得到科学
可靠的结论,影响进一步进行系统评价和为临床提供最有效
的证据。
临床试验的原则是随机、对照、盲法和重复性。对照试
验能排除综合效果、检测技术、实验条件误差等外施加因素
的影响。随机化要求试验中两组患者的分配是均匀的,具有代
表性的,不随主观意愿而转移的。随机分配主要是解决分配误
差,RCT论文是采用随机的方法,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一致,
诊断确切的合格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步
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的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
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因此RCT论文组间可比性好,可较
好地防止选择性偏倚的影响,是临床科研的重要原则之一。盲
法能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使主客观偏倚
都可得到排除,不仅仅解决分配误差,而且更能提高RCT论文
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试验的可信度明显提高。
4中药研究的现状
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有12807种,其中植
物类11146种,药用动物类1581种,药用矿物类80种,方剂
10多万首;我国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是新药筛选
开发的巨大资源。但我国的中成药研究尚存在低水平重复,
中药质量不高的问题,中药总销售额仅占全世界中药总销售
额的4%,与我国的中药资源优势和中医药的传统地位十分不
相称。面临竞争激烈的国际药业,竞争的本质是制药企业所拥
有的经济实力、新药研制的速度和科技水平以及产品在国际
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必须
要有雄厚的资金,强大的科技实力,发展高质量、成分可靠的
中药材原料,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中药质量指标,研制出优
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信、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
型,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中药制剂和产品。中药制剂的现代
化,关键是内在质量问题,即关键是既能阐明复方发挥疗效的
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又能为临床提供疗效确定、安全的药
物。因此,中药临床试验必须严格遵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
双盲试验;注意采用客观疗效观察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循征
医学建立中药现代化信息系统,将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支
撑条件。运用循征医学,从浩如烟海、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源中,
开发和挖掘临床确有疗效、安全、最有开发价值的有用证据。
5中医学教育
循征医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方
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长期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
过死,人材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存在以“三个中心”为主的
状况和灌输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
教材为中心,把学生束缚得很死。中医教学存在同样的问题。
加之以经解经,遵循复古,学生缺乏主动及系统学习的能力。
这样必然使学生缺乏联想和思考,缺少思想性和思维逻辑性,
使学生只背条条,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重继承,轻发展,束缚了
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整理古典
文献的能力较强,但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掌
握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较差。
循征医学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
名终身自我教育者,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
法,不断地自我吸收及更新知识。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科青年教师通过循征医学培训及参加循证医学文献检索
的实践,提高了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制定、分析的科学性、严
谨性;提高了撰写论文的水平;提高了综述论文质量;提高
了运用计算机及文献检索水平。
总之,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认识方
法,这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各有特点及优势,又各有局限
和不足。应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
承、研究和发展中医中药。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及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品、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
多,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维护需要朝多元化方
向发展,循征医学为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0-11-10)
(上接第74页)淫羊藿、鹿角、麻黄、桂枝、制川草乌、乌梢蛇、炮
山甲、骨碎补、续断、威灵仙、木瓜等相伍,配服益肾蠲痹丸,治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慢性腰腿痛,疗效均较为满意。
朱老用白芥子,一般为10~15g(汤剂),最大量用至18g,
无任何不良反应。阴虚火旺或无痰湿水饮者忌用。
(收稿日期:1999-0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