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阅好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高古金铜佛菩造像---观音菩萨艺术风格鉴赏
2016-06-17 | 阅:  转:  |  分享 
  
高古金铜佛菩造像---观音菩萨艺术风格鉴赏

张茂华



家中珍藏多年的铜鎏金绿度母(观音菩萨)坐像,佛菩台座为仰莲、方形四足基座,观音菩萨坐于仰莲蕊。莲肥、瓣大、饱满,瓣微微欣1一4。



汉传佛像早期主要是经由西域(中亚和今新疆地区)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形成的样式,进入公元6世纪后逐步向中国化发展。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金铜佛造的繁荣期,魏文成帝即位恢复佛教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时(440一年465年;在位452年-一465年),此时造像突出特点是民族和地域特色非常显着。造像皆面庞丰园,躯体壮实,造型稳重,气势雄浑,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审美特征,同时又显露出北方拓拔民族蒸蒸日上,傲视中原的强大气势,风格古朴,神态沉静含蓄,与当时北方民族审美和重视禅修的佛学风气完全吻合。其艺术粉本主要模仿印度犍陀罗艺术,同时又受到了印度马士腊艺术和中土审美情趣的影响。



(图1一4)观音菩萨藏传也称绿度母坐像,但台座型制是早期四足方形底座,方形底座四足之间,为壶门形式造型。佛的头部为光元形,无发纹(头饰磨光高肉髻,耳垂肥厚);面相比较方圆,杏眼圆睁,鼻翼较宽,鼻梁高挺,嘴唇梢厚,双目微微垂视,恬静而舒适。嘴小嘴角深陷,唇形饱满唇线分明;下合领微短而梢陷两颐中。造型准确生动,圆润的肩膀、胸肌厚实,而粗硕的双臂和大腿尤为突出,躯腹微微凸显,左腿盘曲坐姿,右脚垂下踏含苞莲花之上,颇富肉感和体魄之美;佛神以右腿承重,臀部偏右,腰身左弯,双肩又向右,头部又向左侧转的姿态,富有风韵而又自然舒展的秀丽端庄的仪容和饱满结实、坐姿稳键萧洒;身着袒右袈裟装腰间束带饰,腹脐、两肩颈前部配戴链扣饰形圆珠凸,颈、臂间、腕上均有璎珞或环钏为饰,下身着短裙,其衣裙纹饰为阴刻线;圣带装饰沿左肩圆珠扣戴垂随至右曲大腿部,凸绳状线条呈显有轻柔的织物波动感,而不过分强调衣纹的立体刻化,技法简洁自然流畅。与常见的其它时期度母佛造像比较,他似方似圆的脸型,饱满丰润的两颐,鼻唇沟明显,杏仁眼珠凝眸和谐,秀嘴结构清晰,垂耳厚润,健硕的体态,姿态舒展曼妙;式样代有多重风格的韵味。圣带呈弧线状摆动,薄裙上的阴刻线条和微扭的身姿、其线条流畅而奔放,浑圆而简练,整体造型概括而优美,温和清秀的面容与质朴简洁的衣着统一在娴静庄严之中,显然具有时代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分崩离析。正是由于战争,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服饰文化进入到一个追求时髦、胡汉交融、奇装异服盛行时期。

十六国时代的金铜佛像造像简朴;南朝造像的特点是佛头梳高肉髻,着褒衣博带式通肩大衣(慧影造佛坐像)。观音菩萨的服饰,早期多着紧密贴身、圆领齐颈的长袍;北齐北周造像突出的特征是造像身躯凸显,不过分强调衣纹的立体刻化,面型多丰满圆润,五官起伏亦较小,身躯比例亦匀称适中,侧面看,身躯多显扁平,腹部突起,胸部平缓。隋唐造像承袭北周风格,唐朝造像艺术超高;五代大理国别树一格;宋朝造像高度写实;辽金时代欠缺神韵,元明清代具藏传风格。宋元以后外来的影响日趋淡薄,除肉髻等显著的佛像特征外,已经改造为中国式的佛像形象,造型简单,宽袍大袖,面相圆润丰满,没有了犍陀罗造像的鼻直而高、薄唇等西方人特征,造像与东方人轮廓相近,形象敦厚温和。

从北魏末至北周末,此期造像又有一些新的变化,造像的面像由瘦长又转化为半圆形状,重新回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情趣上来,及所谓“鲜卑化”模式,一些能工巧匠制造出许多千姿百态的佛像作品。至隋盛唐时期造像中度母观音形像大多是以中性或男性形态出现,观音容貌现男子形像外,身上的璎珞繁多而华美。艺术上线条风格以及璎珞的演变,是由厚重到细致,由朴拙到精巧,时代愈后愈华丽多彩。为吸收融合时期;该时代风格表现异常自由。到两宋以后观音像形制,亦大大改变,在容貌风格方面,此期除了在外形上,由端正庄严的男子形像,演变成逸丽婉约的女子面貌之外,其服饰等各方面之作风,已完全脱离印度域外之形像,而完全现出中国人之面目,着中国人之衣冠。菩萨身上之披戴及座旁之饰物,仍有些沿袭前代的经轨,如头戴化佛的天冠,胸前饰璎珞,腕间串钏环,手中持念珠等,其座位之右旁有经卷、杨枝水,甘露净瓶,左边则有供物及香炉,菩萨相貌庄严,衣饰雅洁,置身于岩石流泉之间,更加有超尘宁寂之感。观音菩萨,为佛经中经常描述的一位菩萨,菩萨本为菩提萨埵的省称,佛教认为多罗菩萨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佛教经论又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菩萨,或译作“度母”、“救度佛母”,是所有“度母”化身的主尊,总摄所有“度母”化身的功德。观音像的外形无论如何改变,其主旨总不离二个原则,一是庄严,一是慈悲,庄严代表其威德仪表,使人一望而生敬仰之心,慈悲代表其救世渡人的愿行,令信者产生依怙之心。观音像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凡人的造型,便在于把握住此二个精神主宰。

多数人认为成熟定型时期在隋唐;隋唐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高度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现实化的新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似的风貌;五代、两宋,世俗化流行时期(华丽);辽金造像(学唐比宋);西天梵天传入时期——元(元代粗犷),梵式造像跟密教或者跟藏传佛教有关系(汉式佛像头部一般是肉髻,没有冠,梵式有冠);汉藏艺术交融共存时期——明清(明代柔美,清代僵板);莲瓣上也开始有了繁复的装饰,莲花座已经成为众佛菩萨最常用的宝座了。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当然,眼睛离不开五官的谐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除个体形象本身的传神之外,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之间及造像的整体意境中。以形写神,重表现以及情感因素,运用线条语言的表达,研究中国古代雕塑与线条历史,各朝代雕塑线条的特点以及其演变的大致脉络,对中国古代雕塑不同形态线条生成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线条不仅仅具有装饰性和辅助造型的作用,它同时负载着这个古老而又浪漫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就是古代铜鎏金铸像艺术魅力。



这尊菩萨为古老工艺中铸就,颈项后及肘部处有铸痕,细细触摸肩肘边侧等处有范线痕迹隐藏,据此而推断,莲座与四足方座基台、边缘含苞未开之莲花茎等处不似熔模铸造。黄铜10cm处,存有一插桩疙瘩“铸瘤”紧连佛头底部,可能是铸浇头与脖颈部的铜液流入体腔形成。表面虽然鎏金而头、颈项后、盘腿等处,佛身肘后肘肩、台座等,整体表面不很光滑仍有砂眼、气眼(或气泡)痕、范线迹、等细微痕迹。这些隐藏的信息可辩别铸造工艺等有关古代青铜熔液是采用木炭脱氧,铸品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和熔渣杂物;现代铸造是采用磷铜脱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铸品密度较好。陶范铸造由于工艺的特殊性还可能在器表上留下所谓的铸瘤或碎裂璺。铸瘤是因铜料纯度或温度等原因,使铜液流动不畅,在器表上留下的疣状痕迹;浇注孔和通气孔残存的铜液,冷却后就形成了铸瘤。碎裂璺是铸成后,器表上留下的不规则细纹;而失蜡和翻砂铸造法,器表都不会出现这些现象。佛像艺术的表达,是把深奥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接受他,满足其对美的自觉追求,给人以品格的圣洁和超凡脱俗的美感。汉传金铜佛是勤劳的中国人智慧和技艺凝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她绚丽多姿的造型和神韵能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精神风貌艺术收藏价值。国内外博物馆只有为数不多的珍藏品,私家的藏品又不愿意外露或没有机会展出,人们不了解汉传金铜佛千姿百态的造型和她本应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也看不太懂,图a、上海博物馆藏(隋朝)金铜佛群像高与图b、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公元593年范氏造),清末端方旧藏,金铜佛群像就是典型见证之作。但其深奥的佛教义理,一般人很难看得懂,看得明白的。正如王立军专家所说藏传金铜佛的文章、图片较多,但汉传金铜佛的大型画册,难以见到,一些没有“标形”进行参照的汉传金铜佛作品往往会被断假,至少会戴上个“有争议”的帽子,更难以弄清其渊源理弱而媒兮此览—4,莲花座下,方形多边壶门式座基,仰莲座上瓣瓣部略微额部呈弓形状头额边缘饰珠项珠珠坠手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手特黄铜菩萨衣饰饰物简,上身一条圣带,脖子挂项圈,项圈上有缀饰,下身围短裙。造像结实健壮,扭动的躯体丰满显露,极富肉感臂钏的位置较高,位于上臂的顶端珠珠头额边缘饰珠故宫博物院珍藏思惟观音菩萨坐像8-9世纪—4观音菩萨座下的基足而带有隋朝元素基因现痕迹(图a、b、)饰尼泊尔艺术风格画册例像资料研究中所讲述的斯瓦特、喀什米尔例像风格(见图c、b、d、e、f),有共同之处,接近于喀什米尔风格的稍多一些。又眼部神态、睁眼、仰莲部等几呼同西藏西部皮央寺、拉萨大昭寺)拉萨大昭寺瓣瓣躯饰脖保留北齐、北周腹部挺起隋代和唐初造像的艺术的余韵此—8世纪此时期造像,甚是少见极为珍贵,值得将金铜佛神展示出来供大家研究鉴赏。一点初浅的看法,如有错误或不妥之说请藏友、专家们指正,从而得到学习提高对其渊源关系的鉴赏和更多认知。zmh6421@163.com

附图片





附图1-4绿度母(观音菩萨),公元6—8世纪,高26.5cm,台座长18cm、宽12cm至台下边缘含苞莲花处15cm,台上莲瓣十四瓣

图b、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公元593年范氏造),清末端方旧藏,金铜佛群像通高76.5cm;造像背后有发愿文:“唯大隋开皇十三季四月八日,卅人等上为皇帝敬造阿弥陀像一区……”





图c、左图故宫博物院藏思惟观音菩萨坐像公元8-9世纪克什米尔黄铜高14.3cm故宫博物院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斯瓦特造像莲花手菩萨像故宫博物院斯瓦特造像吐蕃时期四臂观音(臂观音cm。属古犍陀罗地区,国文献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

图e、右图故宫博物院藏毗卢佛坐像斯瓦特9世纪高37.5

图f、左图大英博物館藏弥勒菩萨坐像21.59cm,阿富汗赫尔曼德河(Helmandriver)出土?中亚10世纪大都会博物馆藏弥勒菩萨七世纪巴基斯坦犍陀罗斯瓦特造像:坐像像高18.1cm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犍陀罗地区,国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位于古印度西北部,是中亚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5世纪末,犍陀罗地区佛教造像因战乱而受到沉重打击,日渐消逝,其艺术风格在斯瓦特地区和克什米尔地区得到继承,并衍生出新的艺术风格。拉萨大昭寺藏高20.5























3









献花(0)
+1
(本文系阅好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