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原子的构成
2016-06-17 | 阅:  转:  |  分享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 作者及工作单位 李会?姜家店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1、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双基”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者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鉴于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存在认知障碍,还有就是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理解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整个原子成呈中性的原因。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使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铱、锑等院子的原子质量进行测定和修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难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引入课题







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设疑









分析、交流、归纳

















设疑









分析、交流、归纳







提出新问题



















阅读归纳



















练习





提出问题









分析、交流、归纳





小结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发现史资料。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阅读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构成你又有哪些发现?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1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简介附录III及图表4-3。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介绍院士张青莲

?





指导练习查阅表4-2中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将查到的数据填写在表的右侧。



探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板书: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

?

?

?







观看图片,阅读材料。







观看原子构成的动画,小组交流后汇报。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原子的构成。















阅读教材,分析图表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

?

?

?















学生查表,练习







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归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增长化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问题激疑。

?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学习通过网络图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认识。

归纳一般原子的构成规律。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关注书上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练习资料的使用,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组安排6人,做好小组学生竞赛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学习小组评价表

小组学生表现

得分

备注(满分10分)



小组成员认真听讲



1



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1



积极回答问题



1



问题回答正确



1



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



2



语言表达简练准确



1



能对小组意见进行归纳



1



主动代表小组发言



2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材编排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课堂上运用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 ? ? ? ?



























献花(0)
+1
(本文系李会l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