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2013年12月第28卷第12期CJGMCMDecember2013.Vol28.12·2639·
二诊:8月20日,药后乳痛明显缓解。现经后1
天,双乳稍不适,结块明显,推之可移。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弦滑。遂用上方去川楝子,加浙贝母15g。5剂隔
日服。并嘱下次月经前7d继续治疗。
经过2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乳痛基本消失,双乳肿
块亦缩小。后又坚持治疗2个月,乳痛再未复发,肿块
亦基本消失,遂以上方加减4剂制水丸善后。半年后
随访无不适。
1理法方药
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临床主要以乳房
结块,大小不等,质地柔软,活动性好,胀痛刺痛,随月
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变化为主要症状。其病因为:现
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凝结
乳络;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痰,结聚成
块。其病机为: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或脾失健运,痰湿
内生,从而导致气血痰瘀互结成癖。其治则取《素问·
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之意。其治法
为:理气疏肝,活血通络,化痰散结。高老拟定的乳癖
方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剂。
乳癖方方解:全方以逍遥汤为基本方,重用陈皮为
君,取其理气疏肝、通络行瘀、健脾化痰散结之效。
《外科医案汇编》言:“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
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
疏通。……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
易软。”如此重用陈皮,理气则郁解,郁解则气畅,气畅
则血行,血行则络通,并寓有“治痰先治气”的含义。
《新修本草》言陈皮“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
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故与它药伍用,可发挥巨大功
效。取醋柴胡、夏枯草、炒白芍、当归疏肝柔肝,助君行
气解郁散结为臣;延胡索、丹参活血止痛。牡蛎、莪术、
王不留行通络散结。茯苓、白术健脾化痰,并有“见肝
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此三组药物配合
共为佐药。甘草为诸药使。纵观本方,以理气疏肝为
主,并合化瘀、散结、通络、健脾、止痛之法。是故气机
得畅,瘀血能行,痰湿以清,经脉可通,疼痛可除,癖块
可消。随证加减:气滞甚者,加香附、青皮以行其气;血
瘀甚者,加川芎、水蛭以化其瘀;痰湿甚者,加瓜蒌、浙
贝母以化其痰;痛甚者,加川楝子、白芷以止其痛;结块
甚者,加山慈菇、昆布以散其结;老年冲任失调者,加仙
茅、淫羊藿以调其冲任。
2理论探讨
沈金鳌之《妇科玉尺》日:“妇人之疾,关系最锯者,
则莫若乳。”中医对于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认识在《内
经》中早已详述,而唯独对乳房描述甚少,甚至无脏腑隶
属之说。后世医家胡公弼总结:“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
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然此从经络角度阐述乳
房归属,究竟未未能从根本上、从中医五脏一体观上说
明乳房的脏腑从属关系。高老仔细研读经典,并结合临
床实际,大胆提出乳房应属“奇恒之腑”。五脏主藏精,
满而不能实;六腑主传化,实而不能满。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六者功似脏而形似腑,且大多无表里脏腑,故
名奇恒之腑。高老认为:“乳房从形态方面,由乳晕、乳
络和肌肉构成,其眼如网,虚若蜂窝,故形似腑;功能方
面,哺乳期乳房内藏乳汁,哺育婴儿,故功似脏。形似腑
而功似脏,是故将其归属为‘奇恒之腑’。”既然认定乳
房属奇恒之腑,那么治疗乳腺增生,就应抓住奇恒之腑
以通为用,以行为主,又不失其藏精的特点。纵观高老
治疗乳癖的方法,总以理气疏肝为主,而又不失柔肝健
脾之意;以通络散结为辅,却又不离养血益气之法。治
疗之时,遵循乳腺的疏泄与封藏的变化规律(即随月经
周期变化),动静结合,疏藏有度,缓急相辅,灵活应用,
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校对:高培雄收稿日期:2013—04—24)
虫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验方3则
郑明建田友华
摘要:总结用虫类药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体验,在运用这些药方时,其构方具有一些基本特色与创新,如药物的组成、配伍、炮
制,用药比例、剂量、用法都有一定的要求,本文对这些基本特色与创新进行了讨论,以冀达到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之目的。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虫类药;验方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12.098文章编号:1003—8914(2013)·12·2639-02
作者单位:湖北省石首市久合垸医院(石首434415)
乳腺增生病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特征,并随月经
周期和情绪变化而出现轻重变化,乳腺红外线扫描或
·2640·光明中医2013年12月第28卷第l2期CJGMCMDecember2013.Vol28.12
x线钼靶摄影有助于本病的定性诊断,属中医“乳癖”
范畴。本病具有病程长,经久不愈,反复加重的特点,
且具有癌变的危险性;因此,提高其疗效极为重要,
笔者
临床喜用虫类药方治疗本病,且具有一定的治验
体会,故选用虫类药验方三则介绍如下。
1乳癖消方
1.1方药组成全蝎5g,蜈蚣2条,炮山甲15g,鹿角
15g,当归15g,白芍15g,北柴胡12g,丹参25g,茯苓
12g,白术15g,王不留行12g,青皮30g,蒲公英30g,甘
草10g。
1.2用法上方于月经后5天开始服药,月经期停
服,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剂为一疗程,可连
服2~3个疗程。
1.3临床运用如乳房单个肿块超过1cm×0.5cm
以上者,加夏枯草30g,牡蛎30g,山慈姑6g,以加强其
清热软坚散结的作用;舌苔白腻者加白芥子10g,浙贝
母10g;乳房疼痛较重者加延胡索60g,枳实30g。
1.4按语乳腺增生病之病因,先贤朱丹溪云:“忧
怒郁遏,时日积累,脾先消现,肝气横逆,遂成隐核。”
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清热化痰,软坚散
结,通经活络为主。方中全蝎、蜈蚣通络解毒散结,穿
山甲通经活络消肿;鹿角通络、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
究其具有雄性激素等作用,是调理冲任、治疗乳腺增生
病之要药。方中运用四味动物药为主药,取其搜剔走
窜、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方中南柴胡、当归、白芍、青
皮疏肝解郁、理气调血而治病之源;茯苓、白术、甘草健
脾祛湿、湿去则痰清;丹参、王不留行、蒲公英活血化瘀
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消核散结之功。
2消瘀散结汤
2.1方药组成炮山甲10g,鹿角20g,牡蛎60g,皂角
刺15g,浙贝母15g,瓜蒌15g,乳香20g,没药20g,香橼
15g,白芍30g,甘草10g,山慈姑6g,红蚤休12g,青皮
15g,橘核30克。
2.2用法上方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
28d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用1~3个疗程。
2.3临床运用乳腺肿胀甚者加川芎15g,郁金30g;
外用木香30g,鲜地黄100g,捣成泥状为饼敷于局部,
每131~2次,可连用1~2个月。乳腺局部红肿者加
蒲公英30g,紫花地丁60g。
2.4按语乳腺增生病中医认为乃肝脾气郁不舒,血
行迟滞,致乳核脉络不通所致,其临床特点为乳核硬结
不消。本方用穿山甲,取其穿透破结之力以散之,鹿角
味咸人血软坚,性温通络,能消肿止痛,共为主药;辅以
皂角刺化痰、消肿散结,与炮甲相配,能通行经络,直达
病所,为治乳癖之经典配方;瓜蒌宽胸理气、化痰散结,
青皮、橘核,破气散结,共为气分之药;香橼、白芍味酸,
同气相求,入肝平气,入脾通壅,能解木土之郁;白芍、
甘草酸甘化阴,柔润肝体而平肝气,共为治肝之品而调
理冲任。助以浙贝母、山慈菇、红蚤休清热疗恶疮瘀
毒,且与鹿角寒温互用,药归和平;乳香通窍宣络以理
气,没药化瘀以理血,诸药合用,共奏消瘀散结之功。
3乳癖内外同治方
3.1方药组成
3.1.1内服方露蜂房10g,鹿角15g,牡蛎60g,皂角
刺15g,夏枯草20g,黄药子6g,橘核30g,青皮10g,法
半夏10g,浙贝母10g,醋香附15g,蒲公英30g,郁
金15g。
3.1.2外用消核散露蜂房90g,山慈姑90g,皂角刺
90g,樟脑30g,全蝎60g,蜈蚣60条、生半夏70g,胆南
星70g,白及250g。以上药物,共为细末,装瓶备用。
3.2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
3月为1疗程,经期停用。外用消核散根据肿块大小,
每次30—60g,用温开水调敷患处,每次外敷3~6h,每
日1次,与内服药并用3个月为1疗程。
3.3临床运用内服方可根据中医辨证加减用药,气
虚加党参10g,炙黄芪15g;血虚加熟地黄30g,何首乌
15g;阴虚加北沙参10g,枸杞子15g,生地黄15g;腰膝
酸软加杜仲12g,菟丝子10g;疼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
各15g,延胡索60g。
3.4按语本治法以虫类药为主组方,内外同治,内
外选方均以露蜂房为主药,露蜂房具有解毒消肿、通络
止痛的作用;据笔者临床治验,露蜂房单用研末吞服,
对消核止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方中运用鹿角、牡蛎水
陆并用,消肿散结止痛,取其“有情之药”治其“有情之
病”,其他植物药如皂角刺、蒲公英、黄药子、橘核等均
为清热化痰,理气散结之品。
本方外用露蜂房配全蝎以攻毒散结,配合半夏、胆
南星等消痰去核止痛。本法内外同治,以期加强疏通
经络、理气止痛,消核散结之功。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O13—0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