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章 实例解说 PC1D教程
2016-06-19 | 阅:  转:  |  分享 
  
第二章实例解说上一章对PC1D中常用的功能和参数做了介绍,这章用实例带领大家一步步完成电池模拟。常规单晶电池模拟本节以模拟156mm×15
6mm的单晶硅电池为例。1.Device1.1Devicearea:设置238.6cm2。1.2Surface
texture前后表面的Textured都选中,角度54.75度,高度3微米。1.3SurfacechargeFr
ont和rear的都选Neutral。(前表面沉积的SiNx会有一些固定电荷,会导致能带弯曲和减小前表面复合速率。对复
合速率的影响,在后面进行设置)1.4Frontexternal选中Coated,设置BroadbandReflectanc
e为3.14%。(BroadbandReflectance对应于前表面的金属电极遮光百分比,等于主栅线和所有副栅线的投影在硅
片表面的面积的和除以电池总表面积。就目前的工艺来看,印刷烧结后副栅线宽度一般在50~80微米,栅线根数80~100根。主栅线通常有
3根或4根。)减反射膜按双层膜设计:InnerLayerthickness10nm,index=2.3;MiddleLay
erthickness70nm,index=2.04。1.5Rearexternal非双面电池,测试条件没有背表面光源,
因此这里的数值不会影响结果,选择Fixed0%就可以。1.6Internalreflectance内部反射设置Front
surface首次反射设为75%,后续反射设为92%,前表面为金字塔绒面属于漫反射情况,故选中Diffuse。Rearsur
face首次反射设为69%,后续反射设为69%,对于这种全部铝背场的丝网印刷电池,前后表面不是剖光的,所以选中Diffuse。1.
7ContactdefinitionEmittercontact选中并设定0.0025Ω,距表面距离0微米;Bas
econtact选中并设定1e-6?,距表面距离10000微米。这里把所有的串联电阻都包含在Emittercont
act当中,如前表面主栅线busbar电阻、细栅线finger电阻、前表面银/硅的接触电阻、扩散层横向电阻、体电阻、后表面
铝/硅接触电阻以及铝的电阻,他们的总和设为0.0025Ω。如果Basecontact没有设置为1e-6或distance<200
um,就会出现如下情况:Distance=200um,但是Internalseries>1e-6Distance=100um(
小于200um)1.8Internalshunt设置并联电阻。第一栏勾选Enable,选择conductor,数值0.00
5S,anode:0um,cathode:200um(也可以设成10000um,这样的话以后修改了电池厚度,不用再回来修改此并联电
阻的链接位置。),Diodeideality=1,并联电导值设为0.005S(单位是西门子,等于电阻的倒数,即200Ω;并联电
阻有时用Ω/cm2表示,使用时要考虑电池片面积,如某电池并联电阻为1Ω/cm2,换算成单晶电池就是1Ω/cm2238.6cm2
=238.6Ω)。第二栏勾选Enable,选择diode,数值2.368e-7A,anode:200um(也可以设成1000
0um,这样的话以后修改了电池厚度,不用再回来修改此并联电阻的链接位置。),cathode:0um(二极管有正负极之分,对于太阳能
电池来说,等效并联二极管的正极应与太阳能电池的发射极相连;负极应与太阳能电池的基极相连),Diodeideality=2(理想因
子n=2代表二极管,主要是由边缘复合而形成的)。对于1cm2面积的二极管,暗电流约为1×10-9A/cm2,考虑面积后暗电流=
1×10-9A/cm2×236.48cm2=2.3648×10-7A。2.Region12.1Thickness厚度
设为180um。目前硅片厚度160-200um。2.2Material选择Si.mat文件。PC1D默认采用硅材料,因此
可以不用设置。2.3Backgrounddoping(衬底掺杂)勾选掺杂类型为p-type,Resistivity设为2
?.cm,PC1D将自动计算出对应的掺杂浓度为7.216×1015cm-3。同样的,如果设定掺杂浓度PC1D也会自动算出电阻率
。通常我们用的硅片是1-3?.cm。2.4Frontdiffusion(前表面扩散)勾选Enable、n-type,选中
Erfcprofile(余误差分布),peakdoping(峰值浓度):2e20,depthfactor(结深因子):0.
1198,此时PC1D将自动计算出对应方阻59.97?/sq,结深0.35um。PC1D进行模拟计算的时候,它不会考虑最高
掺杂浓度会像实际中一样影响到接触电阻以及表面复合速率,所以我们设置时只要保证方阻与结深正确即可。常规扩散工艺方阻范围一般在70-
100?/sq左右,结深一般在0.3-0.5um左右。模拟时选择Erfc形态或者Gaussian形态都可以,尽管他们
都不是很接近于实际用ECV或者SRA测出的浓度数据。(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前表面扩散参数设置后,将在器件前表面出现一红
色区域(N型扩散层)。2.5Reardiffusion(背面扩散)勾选Enable,选择p-type,Uniformp
rofile,peakdoping:3e18,depthfactor:8,PC1D自动计算出对应的方阻22.58?/sq
,结深8um。这里假设形成铝背场的铝浆没有加如入硼元素。由于铝背场的掺杂更接近于突变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所以选择Unifo
rmprofile把它近似成一个矩形更适合一些。(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ECV测得的铝背场掺杂数据加入铝背场以后,我们可
以看到能带图中加入了一个high-lowjunction高低结,同时器件底部将出现一深蓝色区域,如下图所示:这个high-
lowjunction高低结可以增加Voc。并且由于存在背电场,电子作为少数载流子会更容易排斥回到硅内部而不到背表面复合,
减小了有效的复合速率,可同时提升Isc与Voc。注:有时候,为了模拟的方便或者觉得这样近似的背场不准确,也可以在PC1D
中不加入这个p-type背场,背场减小少数载流子复合的效果可以用有效背表面复合速率Seffective代替有铝背场效果的背表
面复合速率来解决(将2.8中NetLLI的数值调低至300-1000cm/s左右)。(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2.6B
ulkrecombination(体复合)设定NetLLITau为200us(这里的少子寿命是指制成电池以后的),P
C1D将自动计算其余参数。单晶CZ的一般在80到400之间,多晶几十左右,由初始少子寿命以及吸杂,氢化等过程决定。(摘自
李中天老师的教程)2.7Frontsurfacerecombination(前表面复合)设定NetLLI为5e4cm
/s(其余参数自动计算出)。前表面复合速率由前表面金属/发射极接触的复合速率和氮化硅/发射极表面的复合速率共同决定。由于PC1D
是一维的模拟软件,所以这里只能根据这两个区域的面积比例取一个平均值。表面掺杂浓度的增高会增大这个数值。一般情况下,在1e4-5
e5cm/s这个范围内。(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2.8Rearsurfacerecombination设定NetL
LI为5e5cm/s。如果不使用2.5中提到的模拟有效背表面复合速率的等效方法,这个数值就比较高,因为金属半导体界面的复合
速率可高达1×107cm/s。这个数值的确定一般是已知IQE数据,然后在PC1D中拟合曲线得到的。(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
3.Excitation点击菜单Excitation>>Open,读取one-sun.exc文件(测QE时读取scan-
qe.exc文件)。选择ExcitationMode为Transient(瞬态),选择其他状态无法模拟出正常的开压电流值。4
Result4.1I-V曲线(one-sun.exc)如果在3中测试条件选择了one-sun.exc,那么点击菜单compute
》Run或者按下F5快捷键或者点击工具栏的按钮后,便可以看到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由于PC1D的光学模拟的缺陷,短
路电流跟实际电池相比有一些偏低(电流正常应该在8.95A左右,对应短路电流密度37.5mA/cm2,这个缺陷可以通过读取已知的
反射文件解决),但是Voc和效率的模拟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只改变一个参数例如表面复合速率,少子寿命,器件厚度等
等来看看它对输出各个参数的影响。(摘自李中天老师的教程)4.2QE曲线(one-sun.exc)如果在3中测试条件选择了QE.exc,那么点击菜单compute》Run或者按下F5快捷键或者点击工具栏的按钮后,便可以看到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本章结束,下章我们将学习批处理工具的运用。微信公众号:光伏圈扫码关注我们:第三章快速批处理这章学习各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练习批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章结果分析学习模拟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及分析方法。
献花(0)
+1
(本文系booree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