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做人、搞艺术都要老实一点
2016-07-06 | 阅:  转:  |  分享 
  
做人、搞艺术都要老实一点

——张永新访谈录

(该文发表于《鞍山日报》2005年11月9日《大型文化人物访谈》专栏上。该专栏主持人为傅汝新)

傅汝新:1984年,你创作完油画《一九四五·街头》的时候我采访过你,那时候我在《鞍钢

日报》。二十年后再看你这幅作品,仍然让读者回味不尽,应该说是表现二战题材绘画的优秀作

品。但听说这幅作品没能参加全国美术展,什么原因?



张永新:这幅画画了一个月,是准备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的。送省里评选,满票通过。但当

时的鲁迅美术学院一位领导,也是很有影响的一位画家,却不同意往上送,结果没能参加那次

全国展。在那次全国展之前,全国油画创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有人将这幅画的照片拿给天津美术

学院院长秦征看,秦给予高度评价;西安美院的一位画家看后说,肯定获全国奖。遗憾的是连送

都没送上去。但那次辽宁画院送了一幅,与我这幅差不太多,画的是一个日本伤兵,跪在地上乞

讨,一个山东老太太端一碗粥递给他。

傅汝新:那显然不如你这一幅,因为你这一幅更含蓄,也更耐人寻味。什么原因导致

你想画这么一幅作品?

张永新:直接原因是在《鞍山文艺》上读到一个小说,题目叫《古画》,谁写的忘了。

内容大致是,“八·一五”光复时,一位有一定身份的日本妇女逃跑时将收藏的不少古画拿

来换粮吃。我先是根据这个作品画了一套水彩组画,有七八幅,参加省展,著名画家宋惠民

等都说好。根据这个,我开始构思《一九四五·街头》。我小学时有一个男同学,是日本

人,当年逃跑时在沈阳跑丢了,这也是一个线索。我的一位朋友叫张希华,还给我翻拍了不

少二战日本难民的照片。搜集素材时要找一个老太太,找了不少都不理想。偶然一次在鞍山

火车站,看见几个山东老太太,非常适合我想表现的人物,就拿她们来做模特。我给她们买

了不少吃的,还给了一点钱。日本妇女参照的是高仓健演的一部电影里的女主人公。环境参

照的是团市委后院,健身浴池旁边。细节的东西都有真实物体参照,包括落叶,当时是夏

天,没有枯叶,是把绿树叶晒干了做参照。



傅汝新:现在的画家恐怕不会下你这么大的功夫,更强调自我,主观上的东西。

张永新:1985年初,西安美院(注:此处应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了一本全国美展

落选作品选,收入了我的这幅作品。艺术上,评判标准和尺度不一样,也包括评委的修养、

见识。傅汝新:是不是还有政治上的因素?这幅作品想表现的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中

华民族的善良、宽容、博大,即便是面对自己的敌人,当他投降了,出现危难了,还是要身

他伸出援救之手。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更丰富的东西。张永新:可能有你说的这个因素,

但主要的还是画外的因素。

傅汝新:现在艺术观念比较开放,呈多元化趋势,画家更强调自己的艺术个性。你怎么

看这个问题?

张永新:从发展角度当然是对的;但我的观点,绘画还是要美,这是第一位的。前一阶

段美术界流行丑,由审美变成审丑,小矮人,大脑袋。变形当然可以,但还是要美一点。这

是画家心态扭曲的结果。

傅汝新:罗中立近几年以川贵地区生活为背景,画了不少将人物变形了的作品,矮矮

的,短胳膊短腿。



张永新:我看就是丑化农民。太难看了,不舒服,别扭,有原始的味道,要走向国际市

场,我不欣赏。他们主要是看西方人的脸色,迎合外国人,按传统画不刺激。这类画家往往

是出国以后才开始这么画的。西方与中国的人文思想和艺术观念差异很大。

傅汝新: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媚俗西方人。当年就有人批评张艺谋的电影,丑化

中国人,媚俗外国人。我看江苏办的《画刊》上近来发表不少水墨人物,把人画得人不人鬼

不鬼的,我实在看不出好在什么地方,也弄不清画家想表达什么样的艺术观念。

张永新:国外的艺术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混合着的,你要是分不清,盲

目跟着跑,数年后,可能就成为了牺牲品。毕加索肯定是世界级大师,但我看他的作品就不

顺眼,也没觉得他好。我一直反对跟潮流,像台风一样,来得很猛,过后就平静了。跟的结

果,可能损失的要比得到的多。

傅汝新:你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原则?

张永新:我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技能、环境,尽可能地发挥。我能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地

上做好就很不错了,就很有成就感了。不是说不吸收新的东西,时代在发展,故步自封肯定

不行。做人要老实一点,搞艺术也要老实一点。



傅汝新:你是1964年毕业的,学版画的,什么时候开始又画起了油画?

张永新: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搞展览,画的东西要有色彩,就画上油画了;只是在七十年

代的时候搞过一段版画。

傅汝新:七十年代我看过你还有一幅中国画,叫《夺钢前哨》,是跟赵华胜、王启禄合

作的,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收在辽宁美术作品选里,是活页的,我买过一册,可惜后来扔

掉了。

张永新:那幅作品其实从起草到完成都是我一个人。赵华胜从农村回到鞍山,他去机

总,我去炼钢厂体验生活。这幅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赵华胜还到北京谈创作体会,我当时

很不高兴,也引起了省内其它画家的不满。

傅汝新:你还有什么作品比较有影响?

张永新:油画《崛起》1981年参加了全国美展,《美术》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这

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以中国女排为素材的,但画的时候中国女排还没获得三连冠。我是看电

视中介绍中国女排训练受到启发的。然后我去市体校看训练,找人拍各种动作的照片。这幅

画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是一个人的各种连续的动作,动感很强。

傅汝新:这些年没看到你拿出新的作品参加展览什么的?

张永新:1984年的那次展览对我影响很大,主要是情绪上受到打击,以后再没有参加过

任何展览,包括省里的。但画还画,不过不画主题性、情节性的作品了,主要是画风景,也

不想怎么样,给后人留点东西吧。



油画《1945·街头》作者简介:

张永新(1940—2008),辽宁省海城人,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

会理事,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会长。1956年入东北美专附中学习。毕业时,创

作(合作)的大型素描淡彩组画《白手起家》,轰动中国美术界。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

放军年画报等报刊相继用整版或半版介绍,后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白手起家》

。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鞍山,历任鞍山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副馆

长等职,多次参加全军美展和全国美展。其中,油画《崛起》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辽

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被收入由华君武、王琦担任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

美术集》中。



献花(0)
+1
(本文系霄汉云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