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原始形象符号(岩画)
2016-07-16 | 阅:  转:  |  分享 
  
原始形象符号岩画洞窟壁画拉斯科洞窟《野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大野牛拉斯科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穴野牛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尼奥洞窟崖画中矢的野牛?尼奥洞窟“黑厅”《母狮的头部》康巴里勒斯洞窟岩刻中国史前岩画
内蒙古地区经过考查的岩画蹄印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内蒙古阴山岩刻长尾舞阴山磴口县岩画点交媾阴山磴口县岩画点
阿拉善岩刻内蒙古白岔河岩画人面像内蒙古白岔河流域岩刻跃鹿图内蒙古白岔河流域岩刻黑山岩刻甘肃省嘉峪
关市黑山岩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岩画四川省珙县僰人悬棺岩画点西藏阿里地区康巴热久岩画西藏无人区狩猎
1981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的白岔河流域,共发现永兴、石板房、广义、乌兰坝底、双合、大河隆、胡角吐、沟门、哥佬营子等九处四十
八组岩画。题材内容有∶鹿群、野猪、猛虎、骆驼、家犬、马、鸟、人物、人面像、星云图案等。在众多的动物中,有大量的猛虎;在人物活动中主
要是描绘狩猎或舞蹈的场面。在众多的动物中,有大量的猛虎;在人物活动中主要是描绘狩猎或舞蹈的场面。另外,人面像也很突出,有的有完整的
轮廓线,有的只有眼睛和眉毛。黑山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的黑山湖附近。自嘉峪关市出发,车向西北行20余公里直至沟口,沿着崎
岖的山沟,翻过三道叠崖,沟谷渐开,出现四道鼓心沟。自沟口起,在两侧绵延数里路的崖壁上,分布着许多岩刻,经过两次考察,共发现100多
处。画面通常刻制在黑色发亮的崖面上。图像以浅凿点组成,凿刻不深,刻痕呈黄色或褐色。技法虽很简单,但形象生动,画境古拙,具有独特的风
格。黑山岩刻的题材以狩猎场景为主。大部分是描写猎人们引弓围猎野兽,人物往往画成比野兽小得多。在一幅反映狩猎的画面中
,众多的猎人手持弓箭,共同围猎几头野牛和长角鹿,野牛竖起尾巴,扬起犄角,向猎人冲刺,又似伺机逃窜,情节生动有趣。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绵延500里,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
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
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距银川市区56公里的贺兰口岩画风景名胜区,是贺兰山岩画的荟萃之
地。这里山势峻峭,风景如画,山泉四季不竭。在山口内外分布着5000多幅岩画,其中人面像岩画就有700多幅。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
,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贺兰山人首像贺兰山“太阳神”新疆地
区的岩画,首次发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此后又有大量的发现,主要发现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及其支脉中。较为著名的计有∶伊犁哈萨
克自治州的阿阿勒泰岩画、尼勒克岩刻、阿克亚孜岩刻、干沟岩刻、昆带山岩刻、卡拉伊米里岩刻、红石头泉岩刻;塔城地区的塔尔巴哈台山口和唐
不拉山口;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的穹库斯泰和卡拉士伯;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尉犁县的库鲁克岩刻和且
末县的昆仑山岩刻;和田地区皮山县的桑株镇岩刻;哈密地区区的沁城岩刻和巴里坤岩刻;以及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的托格拉克布拉克岩刻等等。
新疆地区岩画新疆且末县木里恰河昆仑山手印岩画西南地区岩画的发现,以1946年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崖画为最早,云南岩画的发现
要晚一些,自1965年以来,云南已经发现的23个岩画点,主要分布在该省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的边缘地带,特别是那里主要河流附
近的群山中。沧源岩画和耿马岩画,位于澜沧江支流小黑江的两岸;怒江的匹河和腊斯底的岩画都在怒江及其支流附近;塔克岩画位于元江(红河)
的主要支流小河底河的源头;路南、弥勒、邱北、宜良等地的岩画,均分散在南盘江两岸;西畴和麻栗坡的岩画则坐落在畴阳河旁。贵州在八十年代
文物普查中发现多处岩画,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花江岩画和牛角井岩画;开阳县的画马崖岩画;六枝特区的桃花洞岩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
州丹寨县的银子洞岩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丰贞县的七马图岩画等。我国西南地区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崖壁画,
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左江流域发现的岩画点有八十多个,其中以花山岩画点规模最大,图像也最多。西南地区的岩画,都是
用红色颜料绘制的,是与凿刻岩画不同的涂绘岩画,这在全国岩画中是显得非常突出的。岩画点的地理位置,大都在江河沿岸的悬崖绝壁处,崖壁上
部往往突将出来形成“岩厦”,既可以躲避风雨,又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岩画点前常常有一平台,作为人们祭祀、集会的用途。其中有些岩画点,如
云南的西畴狮子山和邱北狮子山岩画,都是绘制在洞穴内部或洞穴入口处,也可以说是洞穴岩画。沧源崖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
自1965年发现以来,先后经过数次调查,共发现岩画点10处。岩画分布区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作画的崖面一般较平滑,崖前往往有一块
小平台,崖壁内凹,形成岩厦,可以避免雨水的冲刷。在沧源的10个岩画点,共发现有图形1000多个。其中最多的是人物图像,有头饰
羽毛、穗状物的,有头饰兽角、兽尾的,耳饰和腰饰也很丰富。其次是动物,有牛、猴、猪、大象等。此外,还有树木、道路、房屋、村落、岩洞、
太阳、手印和一些表意符号等。图形一般较小,就人物而言,大者身高不过20-30厘米,小者不足5厘米。云南沧源崖画崖画的
内容丰富,表现出当时人们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的场面。描写狩猎的,多数是持弓而射,也有长兵器刺杀,或追逐围猎的,还有持叉猎蟒和设栅捉
猴的画面。有的猎人身边有狗相随,说明当时狗已被驯养。牛的图像最多,有牛群成行或颈上套着绳索被拖拉的图形,大约是放牧的场面。描写采集
的,有摘取树上的果实,或举手可得,或树倒后遍地布满球形果实,人在拾取,鸟在啄食。描写舞蹈的,最明显的画面是在第七地点,为五人的圆圈
舞。此外还有手持牛角的围猎舞,和手持盾牌的战争舞等等。沧源崖画穴居图云南沧源岩画自50年代以来,经过多次的调查,左江流域
的崖壁画迄今已发现了80多个地点,其中龙州21个,宁明8个,崇左28个,扶绥23个,大新1个。此外,天等和凭祥也有发现。左江
流域的崖壁画,大都绘制在沿江的灰黄色、灰白色或银灰色的陡峭崖壁上,在周围嶙峋的黑色岩石和葱茏的绿色植物的衬托下,赭红色的画面更加突
出醒目,蔚为壮观。广西左江流域岩画崖壁画大都在江流的转湾处,峭壁耸立于水面之上,岩画距水面一般为50米以上,最高可达1
20米。画面用赭红色绘制,经光谱分析,红色颜料为赤铁矿或类似的物质。非洲岩画颜料的调合剂是人血或动物血,北美印第安人岩画的调合剂则
使用过人尿,而左江流域崖壁画的调合剂大约用的是牛血。崖壁画大大小小、重重迭迭,画面反复出现的人物,都是双臂高举,即所谓“祈祷者”,
也是全世界岩画中普遍表现的题材之一。学者们认为这种形象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行,是因为它包含着作者对死亡的否定,和对于生命的讴歌。
左江流域80多个岩画点,都以“祈祷者”作为主要的题材,它所反映的思想也就成为整个崖壁画的核心。尽管画面上也有动物、禽鸟、铜鼓
、铜钟、刀剑和舟船,但这些都是“祈祷者”的陪衬。在人物形象中,画于中央位置的是身材高大、双臂上举、两腿分开的正面像。他们之间也有细
小的不同,有的圆头、宽胸、细腰,有的头和颈连成一个长方形,显得更为简化;但是人物裸不着衣,头饰变化多样,这些又都是共同的。围绕着正
面人像的侧身人像,姿势虽然相同,却总是小于正面人像很多,头饰也很少变化。在正面人像的头上或脚下,绘有类似狗的动物(有些画有生殖器)
,鸟则总是绘在正面人像的头顶上,形象也不很清楚。这些动物或许与图腾信仰有关。左江流域宁明花山岩画:祀神(一)左江流域宁明花山
岩画:祀神(二)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亚地区。这里有几处洞窟,其中也包
括泥塑的浮雕。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Lascaux)洞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Al
tamira)洞窟壁画。发现于1940年。全洞由主厅、后厅的边厅以及连结各部分的洞道组成。在主厅和两个通道的壁面和顶部描
绘了大量的野牛、驯鹿和野马等原始动物。从画法和风格上来看,可能出自于好几代人之手。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奥瑞纳文化(Aurignaci
anCulture)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以前。原始人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廓,并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气
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主厅中一幅长达5米的大公牛是其代表作。野牛的头和身体都刻画得很强壮有力,尤其是
眼睛似乎有感情的表现。《中国马》法国拉斯科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死亡场景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制作年代稍晚于拉
斯科洞窟。它包括主洞和侧洞,绘画大多分布在侧洞,即有名的“公牛大厅”。侧洞长18米、宽9米,顶部密布着18头野牛、3头母鹿、两匹马
和1只狼。野牛有卧、站、蜷曲、挣扎等各种姿势。最突出的是长达2米的《受伤的野牛》。它刻画了野牛在受伤之后的蜷缩,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
物的结构和动态。与拉斯科洞窟不同的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轮廓线比较细,而且有明暗向背的粗细浓淡变化,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通过动态表
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起伏更为丰富,甚至感情也更细腻,但却不如拉斯科洞窟壁画那样奔放有力。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穴公牛
法国尼奥洞窟崖画“黑厅”是尼奥洞窟(GrottedeNiaux)岩刻最集中的地方,厅中的画全是用黑色勾勒,独具流
动的艺术风格。处理动物的鬃毛用虚线阴影式的表现法,牛角和蹄子都能按透视形画出。动物中有野牛、马、山羊、鹿、狮子、犀牛等,经步日耶鉴
定这些动物画是属于马德林文化期(MagdalenianCulture)的中期。在这个时期绘制的方法已不仅限于用线勾勒,
在表现方法上更加多样化,有时可以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凹凸不平的变化,使形象有浮雕那样的效果。尼奥的岩壁画基本是用黑线条描绘的素描画,只
因其形象生动,规模宏大,仍堪称马德林文化期的优秀作品。尼奥洞窟崖壁画野牛形象特别多,而拉斯科洞窟岩画中马的形象特别多,这可能与原始
人的信仰有关,或是与狩猎对象有关。而这些动物形象又往往与图形符号组合在一起。尼奥洞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在野牛身上绘有矢状的记号。
在旧石器时代尚末发现过弓箭,画中的矢状形多数学者认为是有钩的鱼叉。此外,在左侧洞壁上还画了许多的野牛,有的野牛旁还绘有不同排列的圆
点与圆圈,其中还有棒状形物体,想来这是体现人类企图征服野兽的愿望,与狩猎巫术有关。尼奥洞窟“黑厅”马尼奥洞窟黑厅狮
子尼奥洞窟黑厅犀牛1901年发现的康巴里勒斯(Combarelles)洞窟,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多尔多涅地区
,距离哥摩洞窟只有几里路。康巴里勒斯洞窟岩刻共有46匹躯体完整的大型动物,其中有精彩的穴熊、驯鹿、马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动物的头部
,和难以辨认出具体形象的线刻,其中一幅母狮的线刻就非常精彩,也非常写实。也有少数十分平庸的人物线刻,以及女性裸体躯干的略图。当然从
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物形象更为重要.不过这里也和其他洞窟岩画一样,人物的头部往往是变形的,有的像是猴头,也可能是戴着动物的面具,想来
是有其原因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原始人不愿意把自身的形象暴露在外,避免被别人施加巫术会对自己不利。康巴里勒斯洞窟的窟形狭长,长约23
0公尺,宽约2公尺,窟内十分潮湿,不可能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那么创作岩画的目的既不是为了装饰,更不可能是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推测既
然当时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这样狭窄的洞穴,有可能是由各部落推举出来的人,为巫术仪式活动的目的而创作了这些岩画的。法国康巴里勒斯洞窟
岩刻中国目前发现岩画的地区,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
、青海、山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江苏、台湾、香港等16个省区,100个以上的县旗。我国的岩画,根据
分布的地区、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内容以
动物为主,风格较写实,技法大都是岩刻。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内容以人物的活动为主,如云南的沧
源崖画中,人物的图像就占全部崖画图形的百分七十以上,作品技法以涂绘为主。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台湾和港澳
等地,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法.大漠南北的草原,很古以来就哺育着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有关资料证明,
自旧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战国(公元前5-3世纪)以前,出现过“荤粥”、“鬼方”、“猃狁”和“戎”、“狄”等氏族或部
落。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地区经过考查的岩画地点有∶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左
旗;昭乌达盟的克什克腾旗白岔河流域,巴林右旗的鹿山,扎鲁特旗的乌努克齐山;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和苏尼特左旗的呼和楚鲁等地;乌兰察布盟
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等地的阴山岩画;乌海市的桌子山;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的吉兰太;阿拉
善右旗的曼德拉山、苏海赛、格楞台、雅布赖山、龙首山、桃花山和海尔汗山、毕其格图山等等。在乌兰察布草原上,还发现有狩猎、放
牧、舞蹈等表现人物活动的岩画;有蹄印、脚印、车辆、人面像、小圆穴、文字符号、日月星辰、十二生肖等。这种蹄印图形,在外蒙古和西伯利亚
地区也有大量的发现,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是与对女性的生殖崇拜有关。乌兰察布岩刻,分布在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草原及其以北地区。岩刻发现于
1972年,1980--1983年经过初步考察,共发现岩画点40个,各种图像一万个以上。乌兰察布岩刻乌兰察布的岩刻,以
表现畜牧为主,见于画面的动物,有马、牛、羊、狗、骆驼等,其中以山羊最多。岩刻的制作,取平面敲凿的方法,犹如剪影画。图像除一部份较写
实外,有的则将若干图形连缀在一起,或简化变形,或上下压叠,组成各种样式的图案,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典型的画面是由许多动
物排列而成的装饰图案,具有明显的草原风格。它以几种抽象的纹样为基础,有时一个符号就表示了一个动物,再进行极其丰富的变化组合,类似我
们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青铜器、特别是在铜牌上看到的那样。变形动物乌兰察布草原夏勒口岩画点阴山岩刻再发现于1976年秋天
。此后,东自乌拉特中旗,经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西至阿拉善左旗,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岩刻最集中的地方,是在磴口县西北与阿拉善左旗的交
界处。阴山岩刻目前的总数在一万幅以上,虽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画面仍相当清晰。阴山岩刻的题材内容应有尽有,如狩猎骑射、放羊牧马
、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日月星辰、天地神祗、穹庐毡帐、车辆畜圈、原始数码、图形符号、手印脚印蹄印以及各种民族文字等。阴山岩
刻中,同时还有许多宗教信仰方面的图像。祈祷是最普遍的习俗,祭祀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并出现杀人作为牺牲的画面。对于动物的崇拜,这或许
是岩刻中出现大量动物图形的缘由,是含有巫术的意义的。日月星云的图像,揭示了对天体的崇拜;而各种不同的天神则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人面像、
半人半兽像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宗教信仰。1985年经阿拉善文物工作站初步调查,目前发现的主要分布在曼德拉山。曼德拉山是一座由荒漠草原围绕着的孤山,位于雅布赖山的东北。阿拉善岩刻的题材内容,除各种动物外,有狩猎、放牧、舞蹈、战争、车辆、帐幕及由帐房组成的村落。此外,还有各种图案和藏文字等。岩刻再现了古代曾经在阿拉善草原上活动过的原始氏族部落,以及匈奴、羌、党项、蒙古等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阿拉善岩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特色体现在图像密集,分布范围小,刻痕新鲜,晚期的作品多,题材以表现人的活动为主,骑者占多数,草原鹰的形象也常出现。村落与乘骑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刻牧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刻
献花(0)
+1
(本文系香山梦艺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