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薯
黑
斑
病 甘
薯
软
腐
病 甘
薯
蔓
割
病 甘
薯
丛
枝
病 甘
薯
叶
斑
病 甘
薯
干
腐
病 甘
薯
时
斑
病 甘
薯
枯
萎
病 甘
薯
病
毒
病 甘
薯
黑
疤
病 甘
薯
紫
羽
纹
病 甘
薯
瘟
病 甘
薯
根
腐
病 甘
薯
疮
痂
病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甘薯长缘壳菌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病,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的茎蔓。育苗期染病,多因种薯带菌引起,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枯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病苗移栽大田后,生长弱,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块根以收获前后发病为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变苦,不能食用。
甘薯黑斑病发病特点
黑斑病主要靠带病种薯传病,其次为病苗,带病土壤、肥料也能传病。用
病薯育苗,长出病苗。病菌可直接侵入苗根基,在薯块上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通过根眼、皮孔、自然裂口、地下虫咬伤口等侵入。在收获、贮藏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大量伤口,均为病菌入侵创造有利条件。窖藏期如不注意调节温湿度,特别是入窖初期,由于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薯块堆积窖温高,在有病源和大量伤口情况下,很易发生烂窖。育苗时,主要病源为病薯,其次带菌土壤和带病粪肥,也能引起发病。黑斑病发病温度与薯苗生长温度一致,最适温度为25~27℃,最高35℃;高湿多雨有利发病,几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在14-60%范围内,病害随温度增高而加重。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植株不同部位差异显著,地下白色部分最易感病,而绿色部分很少受害。
甘薯黑斑病发病规律
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sted)侵染引起,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或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发病温度10-30℃,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低于10℃、高于35℃时不发生;地势低洼、阴湿、土质粘重利于发病。
甘薯黑斑病防治技巧
甘薯黑斑病发生普遍,在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所以要及时进行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甘薯黑斑病防治技巧。
甘薯黑斑病防治技巧
(1)培育无病薯苗
种薯经过严格挑选,汰除病、虫、冻、伤薯块,然后进行消毒处理。①温水浸种用50~54℃温水浸种处理10分钟,适用于北方火炕育苗;②药剂浸种用80%“402”1500倍液浸种l0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分钟。种薯上床前要施足底肥,浇足水,育苗期注意保温、炼苗,培育无病壮苗。在北方火炕育苗,可采用高温,即在种薯上炕后345天内,将床温提高到35一38℃,以杀灭病菌,以后经常保持25-30℃,并注意炼苗,每次拔苗后浇水,升炕温1-2天,以利伤口愈合。
(2)栽插无病薯苗
大田栽插时要严格汰除病苗粉剂3000倍液浸薯苗基部(6厘米左右)243分钟;或剪取春薯蔓扦插,均可收到良好防效。
(3)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同贮藏病害,然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浸薯苗基部般温床育情,剪苗后浸药
(4)建立无病留种地
黑斑病严重发生区,应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3年代末种过甘薯的地块,采用高剪苗或插春蔓,施无病粪肥、净水,并注意防治地下虫。单收、单运、单藏。
甘薯软腐病
甘薯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匍枝根霉菌(RhizopusnigricansEhv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
甘薯软腐病症状
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薯块染病,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
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天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甘薯软腐病病原
Rhizopusstolonifer(EhrexFr.)Vuill.称匍枝根霉(黑根霉),属接合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暗褐色,
形成甸甸根,无性态由根节处簇生孢囊梗,直立,暗褐色,顶端着生球状孢子囊1个,囊内产生很多暗色圆形孢子,单胞,大小11—14um,由匍匐根的根节处又形成孢囊梗,致很多薯块污染产生一片片霉菌;有性态产生黑色接合孢子,球形表面有突起。此外及R.nigricansEhrb.和R.triticiSaito也是该病病原。
甘薯软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越冬,由伤口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发病适温15—25℃,相对湿度76%一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发病轻。
甘薯软腐病防治措施
甘薯软腐病为甘薯采收和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甘薯含水量高时,贮藏期间极易生软腐病,如不加以重视,就会造成红薯大量腐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甘薯软腐病防治措施。
甘薯软腐病防治措施-适时收获
避免冻害,夏薯应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应在立冬前收完,收薯宜选晴天,小心从事,避免伤口。
甘薯软腐病防治措施-入窖前精选健薯
汰除病薯,把水气晾干后适时入窖。提倡用新窖,旧窖要清理干净,或把窖内日土铲除露出新土,必要时用硫磺熏蒸,每m3用硫磺15g。
甘薯软腐病防治措施-科学管理
对窖贮甘薯应据甘薯生理反应及气温和窖温变化进行三个阶段管理。一是贮藏初期,即甘薯发干期,甘薯入窖10一28天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至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二是贮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期,应注意保温防冻,窖温保持在10—14℃,不要低于10℃。三是贮藏后期,即变温期,从3月份起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一14℃之间。
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的为害症状为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茎蔓受害,茎基部膨大,纵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视维管束,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甘薯蔓割病病原
甘薯镰孢菌(FusariumbulbigeumCke.etMass.Var.batatasWollenw.)
病原分类: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原特征: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胞稍尖,末胞尖端稍弯曲,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厚垣孢子褐色,球形。
为害作物:甘薯、烟草、马铃薯、番茄、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为害部位侵染茎蔓、薯块。
甘薯蔓割病作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
甘薯蔓割病发病条件
土温27-30摄氏度,雨量大,次数多,有利于病害流行,连作地、沙土、沙壤土发病较重。
甘薯蔓割病典型识别特征
病苗根呈青肿状,导管变褐色,上部黄瘦。成株发病,病株矮小,茎基部膨肿,表面有青晕,剖视病部可见植株感病后维管束变褐色,从茎基部向上扩展可达二三十厘米长。病株除顶部少数叶片绿色外,其余叶片全部发黄,并从下部老叶陆续枯死脱落。后期病部皮层破裂,呈纤维状,表皮生粉红色霉状物。薯块发病,薯蒂部呈腐烂状,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变色部,在横切面呈黑褐色圆环状斑点。
甘薯蔓割病怎么做好防治?
甘薯蔓割病预防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人薯种、薯苗;
2.选用无病种薯,无病土育苗。
3.栽植前薯苗用0.2%“401”抗菌剂浸苗10分钟消毒处理。
4.施用充分腐熟粪肥。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重病地块与粮食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与水稻1年轮作就可收效。
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甘薯蔓割病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可及时喷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双效灵水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农药推荐: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40%双效灵水剂。
甘薯丛枝病
甘薯丛枝病是由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简称MLO)引起的一种病害,丛枝病蔓延快、危害大,是甘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在苗床期、大田生长期和窖藏期均可发生,早期染病可致绝收,中、后期染病产量低、质量差。
甘薯丛枝病-为害症状
主蔓萎缩变矮,侧枝丛生,叶色浅黄,叶片薄且细小、缺刻增多。侧根、须根细小、繁多。苗期染病结薯小或不结薯;中后期染病薯块小且干瘪,薯皮粗糙或生有突起物,颜色变深,病薯块一般煮不烂,失去食用价值。目前福建、台湾早期染病可致绝收,中、后期染病产量低、质量差。
甘薯丛枝病-病毒简介
Mycoplasma—likeorganism简称MLO,称类菌原体。在病株叶脉韧皮细胞中可见类菌原体,大小为200~1000nm,病株新梢超薄切片在电镜下可见三层单位膜,内部中央充满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可能是DNA基因组,其四周布有类似于核蛋白体的颗粒。近年发现马铃薯Y病毒组的线状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侵染也可引起甘薯丛枝病。
甘薯丛枝病-传播途径
病藤、病薯上的病毒或类菌原体是初侵染源。干旱瘠薄地、连作地、早栽地发病重。
甘薯丛枝病的防治措施
1、整地选种。深翻地灭茬,施足基肥,灌好底墒。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并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适期播种,下种后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可保墒、保肥、防土层板结,提高出苗率。
2、田间管理。植株生长期适当施肥、浇水,保证NPK和墒情合理匹配;适时中耕除草,若发现病株要及时将病株连同病土一起铲除;分别在分枝结薯阶段、茎叶盛长块根膨大阶段喷施地果壮蒂灵,可有效增强植株营养向根部输送能力,提高薯块抗病能力,使果型健美、优质高产。
3、药剂防治。做好田间观测,在病害发生期,要及时按植保要求用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甘薯叶斑病
甘薯叶斑病,主要危害为甘薯叶片,具有使叶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红褐色,后转灰白色至灰色,边缘稍隆起,斑面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斑密布或连合,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干枯作用。
甘薯叶斑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叶斑病
别名:斑点病或叶点病
病原中文名:甘薯叶点霉
病原拉丁学名:Phyllostictabatatas(Thüm.)Cooke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甘薯叶斑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红褐色,后转灰白色至灰色,边缘稍隆起,斑面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斑密布或连合,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干枯。
甘薯叶斑病-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近球形,具孔口,直径100~125um;分生孢子梗短,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6~10×1.7~5.8(um)。
甘薯叶斑病-传播途径
中国北方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蔓延。在中国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的温暖地区,病菌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甘薯叶斑病-发病条件
长期遇雨水频繁,空气和田间湿度大或植地低洼积水,易发病。
甘薯叶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长期遇雨水频繁,空气和田间湿度大或植地低洼积水,易引发甘薯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那么甘薯叶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烧毁。
(2)重病地避免连作。
(3)选择地势高燥地块种植,雨后清沟排渍,降低湿度。
(4)常发或重病地于病害始期及时连续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喷匀喷足。
甘薯干腐病
甘薯干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于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发病适温是20至28℃,在30℃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甘薯干腐病-简介
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发生普遍。由甘薯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引起,严重时全窖发病,损失严重。
甘薯干腐病-主要症状
甘薯干腐病,其症状为侵染薯块,发生于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发病初期,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产生圆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轮廓有数层,边缘清晰。剖视病斑组织,上层为褐色,下层为淡褐色糠腐。
甘薯干腐病-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薯上和土壤中越冬,为第二年初侵染病源。用病薯育苗,可直接侵染幼苗。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成熟期病菌通过维管束到达薯块。发病适温为20-28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甘薯干腐病防治措施
甘薯干腐病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发生普遍,严重时全窖发病,损失严重,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做好甘薯干腐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甘薯干腐病防治措施如下:
1、适期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
2、清洁薯窖,按植保要求选用针对性药剂消毒灭菌。
3、薯块入窖前用用新高脂膜500倍液浸泡(可防水分蒸发,防病菌感染,延长保鲜期),晾干入窖。
甘薯干腐病-化学防治
喷干枝清园,全树喷洒靓果安800倍液+2000-1500倍秀特25%。对于往年发生病毒病的树,采用小喷雾器将病毒Ⅱ号300—400倍液稀释,进行整株喷施和根部灌根。(为消除小叶病和增强树势可加入0.3%硫酸锌和0.3%的尿素)。
甘薯干腐病-虫害防治
对于苹果绵蚜、康氏粉蚧、蚜虫48%毒死蜱800-1000倍,红白蜘蛛达满灵800-1000倍。
甘薯时斑病
甘薯时斑病又称斑点病或叶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红褐色,后转灰白色至灰色,边缘稍隆起,斑面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斑密布或连合,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干枯。
甘薯时斑病-病原
甘薯时斑病又称斑点病或叶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红褐色,后转灰白色至灰色,边缘稍隆起,斑面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斑密布或连合,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干枯。
Phyllostictabatatas(Thum)Cooke称甘薯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具孔口,直径100—125um;分生孢子梗短,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6一10×1.7—5.8(μm)。
甘薯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蔓延。在我国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的温暖地区,病菌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生长期遇雨水频繁,空气和田间湿度大或植地低洼积水,易发病。
甘薯得了时斑病怎么办?
甘薯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生长期遇雨水频繁,空气和田间湿度大或植地低洼积水,易发病。严重时叶斑密布或连合,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干枯。那么甘薯得了时斑病怎么办呢?
1、选地选种。选择地势高燥地块种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烧毁,重病地避免连作。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并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适期播种,下种后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可保墒、保肥、防土层板结,提高出苗率。
2、田间管理。植株生长期适当施肥、浇水,NPK和墒情要匹配合理。雨后清沟排渍,降低温度。分别在分枝结薯阶段、茎叶盛长、块根膨大阶段喷施地果壮蒂灵,可有效增强植株营养向根部输送能力,提高薯块抗病能力,使果型健美、优质高产。
3、药剂防治。常发或重病地于病害始期,及时连续喷洒适量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注意喷匀喷足,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防治农药: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苯菌灵、多·硫。
甘薯枯萎病
甘薯枯萎病,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选用抗病品种如南京92、潮汕白、台城薯、金山247、蓬尾、南薯88号、撩禺、徐州18等较抗病。
甘薯枯萎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枯萎病
别名:萎蔫病、蔓割病、蔓枯病、茎腐病等
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甘薯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Fusariumoxysporumf.sp.batatas(Wollenweber)SnyderetHansen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茎蔓和薯块
甘薯枯萎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茎蔓和薯块。苗期染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变黄,茎基部膨大纵向开裂,露出髓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为黑褐色,裂开处呈纤维状。薯块染病薯蒂部呈腐烂状,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后脱落,最后全蔓干枯而死,临近收获期病薯表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浅褐色斑,比黑疤病更浅,贮藏期病部四周水分丧失,呈干瘪状。
甘薯枯萎病-形态特征
河南记载F.bulbigenumCKEetMass.var.batatasWollenw.也是该病病原,称甘薯镰孢。大型分生孢子圆筒形,纤细;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厚垣孢子褐色,球形。
甘薯枯萎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年,多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病苗能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流水和农具。
甘薯枯萎病-发病条件
土温27~30℃,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利于该病流行。连作地、砂地或砂壤土发病重。
甘薯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甘薯枯萎病主要危害茎蔓和薯块,在土温27~30℃,降雨次数多的情况下利于该病流行,连作地、砂地或砂壤土发病重。甘薯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南京92、潮汕白、台城薯、金山247、蓬尾、南薯88号、撩禺、徐州18等较抗病。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种苗。
(2)结合防治黑疤病进行温汤浸种,培养无病苗,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重病区或田块与水稻、大豆、玉米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
(5)必要时喷洒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甘薯病毒病
甘薯病毒病主要危害甘薯,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potatofeatherymottlevirus简称SPFMV)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山东、北京、安徽、河南等。
甘薯病毒病-为害症状
中国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种类型。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二是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三是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四是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五是叶片黄化型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六是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甘薯病毒病-病毒简介
中国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种。Sweetpotatofeatherymottlevirus简称SPFMV,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病毒粒子弯曲长杆状,长830~850nm。其株系有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种马铃薯Y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可由机械和蚜虫传毒,可侵染甘薯等8种旋花科植物。Sweetpotatolatentvirus简称SPLV,称甘薯潜隐病毒。
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约700~750nm,蚜虫、粉虱不能传毒。Sweetpotatoyellowdwarfvirus简称SPYDV,称甘薯黄矮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750nm,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由机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abutionea)及烟粉虱传毒。Sweetpotatoveinclearingvirus简称SPVCV,称甘薯明脉病毒。病毒粒子为丝状体,长度850nm。台湾报道该病毒可由烟粉虱传播,机械不能传染,寄主范围窄。
此外,中国福建、台湾还有甘薯丛枝病毒病,是由马铃薯Y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侵染引起的,发病率10%~80%,严重的造成绝收。甘薯丛枝病毒粒子线状,直径16~18nm,具空心结构,长短不一,一般长度100nm,最长的可达6000nm。类菌原体大小200~1000nm。类菌原体也可单独引发丛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还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条纹病毒(TSV)等毒原。
甘薯病毒病-传播途径
薯苗、薯块均可带毒,进行远距离传播。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此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关。
甘薯病毒病用什么药?
甘薯病毒病一般在苗期和大田期发生,症状与病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是近年来国内红薯生产中逐渐发展、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广泛见于红薯产区。那么甘薯病毒病用什么药好?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如徐薯18号、鲁薯3号、鲁薯7号、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对甘薯明脉病毒具较强的抗性。
(2)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3)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
(4)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用3次。
甘薯黑疤病
甘薯黑疤病,也称甘薯黑斑病。病原菌学名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sted,主要为害幼苗和块根。幼苗发病,在地下根茎的白色部分及茎基部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色病斑,使病苗呈黑脚状。块根发病,初时产生黑色小圆斑,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稍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中间散生黑色刺毛状物,其先端往往黏附有黄白色黏质小块。病部有苦臭味,剖开病部,周围组织由白色逐渐变为黑绿色。
甘薯黑疤病-症状(symptom)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薯块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坚实。切开病薯可见病斑下面的薯肉变为青褐色或墨绿色,有苦、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
甘薯黑疤病-病原物(pathogen)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fimbriztaEll.&Halst.),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初期菌丝物色透明,老熟后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病菌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成熟时从其内推出,分生孢子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物色,两端较平截。厚壁孢子暗褐色,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子囊壳基部膨大呈球形,具长喙,形似长颈烧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物色,单胞,钢盔状。
甘薯黑疤病-病害诊断
主要为害幼苗和块根。幼苗发病,在地下根茎的白色部分及茎基部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色病斑,使病苗呈黑脚状。块根发病,初时产生黑色小圆斑,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稍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中间散生黑色刺毛状物,其先端往往黏附有黄白色黏质小块。病部有苦臭味,剖开病部,周围组织由白色逐渐变为黑绿色。
致病菌为甘薯长喙壳菌。病菌子囊壳生在病斑中央,子囊壳基部球形,具有长颈,内生梨形子囊。子囊内生8个单胞,无色,钢盔状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筒形。厚垣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有厚壁。
甘薯黑疤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种薯、苗床及大田土壤里或贮藏窖内越冬。在北方,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病菌能直接侵入幼苗根基部,也可从薯块上伤口、皮孔、根眼侵入。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种薯及幼苗,其次是土壤、肥料、水流等。病部产生的孢子也能由气流传播和农事操作时人为传播。病害再侵染频繁,病势一般发展很快。
病菌喜温、湿条件,土壤温度25℃左右,土壤湿度在60%时,最适于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贮藏时,窖温高、湿度大、通风不好时易发病。重时造成烂窖。
甘薯黑疤病的防治技巧
甘薯黑疤病主要为害幼苗和块根,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因此做好甘薯黑疤病的防治很重要。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53、鲁薯7号、济薯10号、晋薯6号、湖薯15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薯。
(3)药剂浸种,高温育苗。使用新床土,净粪肥育苗。种薯用80%“402”1500倍液浸10分钟,或50%多菌灵800倍液浸5分钟,浸后上床。伏薯在头3~5天床温在35~38℃,后降至30℃左右,出芽后维持在25~28℃之间。
(4)高剪苗,药液蘸苗。苗长成后,在离床面5~8厘米处剪苗,剪取的幼苗要用5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浸苗10分钟,也可用50%麦穗宁500倍液浸苗10分钟。
(5)重病地应与其他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水旱轮作更好。
(6)施足腐熟粪肥,及时追肥。适时灌水,防止土壤干旱或过湿。做好地下害虫、田鼠的防治。
(7)适时收获。安全贮藏。应在霜降前选晴天收获。收运时尽量避免碰伤。新窖贮藏。沿用旧窖时,要先铲除一层窖内壁旧土,然后铺撒生石灰粉或用烟火熏烧消毒,也可喷施1%福尔马林消毒。严禁伤、病薯入窖。做好贮藏窖温、湿度管理。经常检查,随时消除病烂薯,以免传染。
甘薯紫纹羽病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由甘薯紫卷担子菌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侵染马铃薯、棉花、大豆、花生、苹果、梨、桃等多种作物。侵染根系、薯块。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外发展,最后枯死。
甘薯紫纹羽病-症状
侵染根系、薯块。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外发展,最后枯死。病薯块和薯拐起初为绵白色的根状菌索,后转为粉红色或褐色,最后变为紫褐色,阿布的南索密结了薯块表面,容易剥落。病著肉自下而上、自外向内逐渐腐烂,发出酒糟气味,薯皮因包有苗膜而质地坚韧,病薯块最后成空心僵壳。
甘薯紫纹羽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索、菌核附着在种薯表皮和土壤内越冬,为初侵染源。
近距离扩展传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秋季多雨、潮湿年份发病重。连作地、沙土地、漏水地发病重。
甘薯紫纹羽病防治技巧
低洼潮湿、积水的地区,甘薯紫纹羽病发病重,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块根或其它地下部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甘薯紫纹羽病防治技巧。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甘薯,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
(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
(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
(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甘薯瘟病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表现不同症状。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顶端1~3片叶萎蔫,后整株枯萎褐变,基部黑烂;成株期染病见于定植后,健苗栽后半个月前后显症,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状,发病后期各节上的须根黑烂,易脱皮,纵切基部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
甘薯瘟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瘟病甘薯瘟病病株别名:细菌性枯萎病、青枯病
病原中文名:青枯假单胞菌
病原拉丁学名:Pseudomonassolanacearumpv.batatae(Smith)Smith
病害类型: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甘薯瘟病-危害症状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表现不同症状。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顶端1~3片叶萎蔫,后整株枯萎褐变,基部黑烂;成株期染病见于定植后,健苗栽后半个月前后显症,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状,发病后期各节上的须根黑烂,易脱皮,纵切基部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薯块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该病叶色不变黄萎垂、茎部不膨大、无纵裂。别于蔓割病。
甘薯瘟病-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4根鞭毛,大小0.9~2.0×0.5~0.8(pm)。在肉汁胨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除侵染甘薯外,还可侵染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等。在田间发现病株时可剥开未烂表皮,用刀片把维管柬组织切成薄片置于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水,1分钟后,病组织附近溢出细菌,通过镜检可进行初步鉴定。
甘薯瘟病-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苗、病薯、病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灌溉水、粪肥也可传病。
甘薯瘟病-发病条件
生产上4~5月气温22~28℃、湿度高易发病,低洼地、酸性土壤、连作地发病重。
甘薯瘟病的防治技术
甘薯是我镇重要粮食作物,科学防治甘薯瘟病,不断提高甘薯产量、质量,是发展甘薯生产,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甘薯瘟病的防治技术。
(1)选用潮汕白、台城薯、金山247、南薯88号、华北48、湘农黄、广薯15、南京92、紫心、台农46、豆沙种、72选、普薯14号、湘薯5号、湘薯15号等抗病品种。
(2)认真执行检疫法规,按照《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建立无病留种基地,防止该病扩大。
(3)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此外也可与高粱、甘蔗、大豆等轮作。
(4)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清除病薯、病苗,集中烧毁。
(5)栽前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钟,结合栽后泼浇,对前期发病有一定抑制作用。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根腐病
病原中文名: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Fusariumsolani(Mart.)Sacc.f.sp.batatasMcclure
病原分类地位: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根
甘薯根腐病-为害症状
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枝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千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全株枯死。
甘薯根腐病-形态特征
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纹,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2、3细胞宽,分隔3~8个,明显。5隔者多,占89%,大小48.4~59.4×4.4~5.6(u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梗;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u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N.sanguinea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形状不规则,浅橙色至棕色或浅褐色,大小289~349×276~303(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um)。
甘薯根腐病-传播途径
本病系典型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甘薯根腐病-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连作地、砂土地发病重。
甘薯根腐病怎么治?甘薯根腐病用什么药?
甘薯根腐病该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连作地、砂土地发病重。那么甘薯根腐病怎么治?甘薯根腐病用什么药好?
(1)选用南薯88号,济薯2号、10号,烟薯3号,徐薯2号、18号,烟薯3号、泰薯2号,鄂薯2号,海发5号,丰薯1号,南京92,郑州红4号,8148,济薯10号(78066)、济薯11号,鲁薯3号、鲁薯4号、鲁薯7号,短蔓红心王甘薯,皖84—559等抗病品种。
(2)适时早栽,栽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净肥、适时浇水。
(3)建立三无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薯。
(4)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绿肥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甘薯疮痂病
甘薯疮痂病叶片染病叶变形卷曲。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点或于斑,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长受抑,健部继续生长致根变形,发病早的受害重。
甘薯疮痂病基本信息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幼叶、芽、蔓及薯块
甘薯疮痂病形态特征
子囊球形,大小15~16×10~12(um),具4~6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稍弯曲,具隔膜,大小7~8×3~4(um);分生孢子梗长6~8u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大小6~7.5×2.5~3.5(um)。
甘薯疮痂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薯和土壤均可传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由皮孔或伤口侵入,当块茎表面形成木栓化组织后则难于侵入。
甘薯疮痂病发病条件
气温25~28℃,连续降雨易发病。
甘薯疮痂病病害诊断
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叶片多嫩叶发病,多是叶背粗,细叶脉初时出现棕红色稍透明的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表面组织木栓化,粗糙,突起,状如疮痂,呈灰白色至黄白色。受害叶脉弯曲,叶片皱缩、卷曲。茎蔓和叶柄发病,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疮痂状病斑,严重时连合成大疤。病茎蔓皮层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以致病蔓先端硬化僵直,不再伏地蜿蜒。嫩梢发病,产生密集淡紫色病斑,嫩梢皱缩不能生长,称之缩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病薯小而多变形。致病菌田间常见的是其无性世代,为甘薯痂圆孢。病菌分生孢子梗着生于孢子盘上,短小,不分枝,圆筒形,顶端较尖细,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
甘薯疮痂病用什么药?
甘薯疮痂病,群众叫做“麻疯病”,是甘薯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因此要做好防治,那么甘薯疮痂病用什么药呢?
(1)选用抗病品种,如背不起、红红1号、广选16、不论春、新大紫等。
(2)选用无病薯(蔓)育苗。栽前薯苗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苗5分钟。
(3)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4~6年轮作。
(4)施足腐熟粪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蔓延。
(5)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6)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