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眼中的印度(5)--初到德里游皇陵
2016-07-30 | 阅:  转:  |  分享 
  
今日的游程,上午是“斯瓦米纳拉扬神庙”。它是印度教最大最著名的建筑,日后专题介绍。下午就是著名的“胡马雍陵”,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
的精品。胡马雍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二任皇帝胡马雍的安葬处,由他的皇后亲自为他设计和督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胡
马雍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入口进去,迎面而来的是雄伟的布哈利马门。布哈利马是莫卧儿帝国时期一位贵族妇女,她身平事
迹人们知之甚少。胡马雍的父亲巴布尔创建了莫卧儿帝国,但胡马雍即位后不久便被来自阿富汗的舍尔沙打败,丢掉了北印度,在波斯
流亡15年。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在波斯军队的支持下卷土重来,重建了莫卧儿帝国。不过他还来不及充分享受胜利的成果,就在
一次意外中从德里藏书楼的楼梯上跌落身亡。林荫道正前方就是胡马雍陵的西大门。这是阿拉沙莱门。从这道城门进去,还有几处墓
陵建筑遗迹,考古证据显示其大约在16世纪中期建成,但至今不清楚是谁下令建造的。胡马雍陵墓入口是标准的伊斯兰建筑“伊万造
型”,凹形门的内壁镶嵌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这样的入口,胡马雍陵墓一共有四个,朝向与四条主引水道垂直,分别与胡马雍陵外围的东西南北大门
一一对应。陵园门楼用灰石建造,是一个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表面用大理石和红砂石的碎块,镶嵌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
莫卧儿时期的印度建筑再也没有浮夸的人物、花纹垂饰和复杂的建筑形式,取而代之的全是简单重复的几何图饰和简洁明了的建筑线条。采用
弧形门楣和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为建材。此后的莫卧儿时期建筑,包括名誉世界的泰姬陵,都是参照胡马雍陵为范本修建的。胡马
雍陵是现存最早的莫卧儿时期建筑,也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的一个新分
支。胡马雍陵被誉为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它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
度。18世纪以前,这个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几乎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
胡马雍是赫赫有名的阿克巴大帝的父亲,在莫卧尔王朝的历史中,有点类似于大清朝顺治帝那种比较悲催的角色。阿克巴大帝无疑等
同于文治武功的康熙;而他的孙子沙贾汗,就是泰姬陵的建立者,也很像康熙的孙子乾隆,虽然在位期间风调雨顺,但其人过分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最终把一个强盛的帝国拖进了衰败的泥潭。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沙贾汗的晚年可比乾隆帝凄凉多了,泰姬陵的凄美故事就是他暮年生活的写照。
胡马雍的皇后是一个波斯学者的女儿,是在1542年初与流亡的胡马雍结婚的。1556年1月24日,恢复了莫卧儿统治的胡马雍,
意外地从楼梯上跌落身亡。当时他远未确保对印度斯坦的霸权,不过,他的儿子阿克巴大帝要比他强得多,扩大并巩固了祖父开创的莫卧儿帝国,成
为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的统治者和建筑师。当我们低头哈腰,奋力爬上这段石阶时,我们气喘嘘嘘地问导游:为何如此陡峭?
答曰:让每个朝拜者不得不产生一种俯首听命的感觉。我们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用心良苦。陵园正中是其主体建筑,高约24米的正方形
陵墓,它耸立在47.5米见方的高大石台上。陵体四周有4座大门,门楣上方呈圆弧形,线条柔和;四壁是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小拱门,陵墓顶
部中央有优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圆顶。胡马雍和皇后的墓冢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有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墓冢。走进陵墓,胡马雍的衣冠冢
静静位于内室中央。这种圆顶是由两个单独的拱顶组成的,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外层拱顶支撑着白色大理
石外壳,内层则形成覆盖下面墓室的穹窿。内室左右还有三间偏房,里面塞进了另外几位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包括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的衣
冠冢。但各衣冠冢没有文字说明。几位皇帝包括胡马雍,真正的安葬处是在陵墓地下室。通往地下室的阶梯在陵墓南朝向入口的正前方
(见图中央,路面长方形封口)。从陵墓南朝向入口向外望去,前方正对胡马雍陵南大门,一条主引水道垂直纵贯其间。在过去,南大
门是莫卧儿帝国皇室成员的专用通道这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
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前来朝拜的教徒络绎不绝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四条主引水道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花园分成相等四块
,胡马雍陵主体建筑,胡马雍的陵墓就坐落在花园中心,四条水道的交汇点。胡马雍陵北大门,就是一座白色小楼。老人和情侣
胡马雍陵外层拱顶中央竖立着一座黄色的金属小尖塔,光芒四射。寝宫内部呈放射状,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圆顶
八角形的凉亭,为中央的大圆顶作陪衬,宫室两面是翼房和游廊。整个陵园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我眼中的印度(5)
----初到德里游皇陵摄影、制作:王旭东音乐:Jashn-E-Bahaar部分图文源于网络2015
年5月26日胡马雍陵墓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mail.com从上海乘坐印度航空公司的班机
飞往新德里,心里依然按耐不住好奇与激动,在飞往新德里的将近10个小时的旅途中,享受着印度空勤人员的服务,对此次印度之行充满期待。从
飞行图上看,从上海到德里几乎就是由东向西的一条直线。周围多为裹着头巾的印度旅客,人未到印度,印度气味已经扑面而来。同为世
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又都是人满为患的荣赝世界前两名的人口大国,由于边界纠纷在六十年代而大动干戈,兵马相戎,一直到21世纪,印
度才成为我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德里机场的航站楼极其奢华,这堵佛手墙应该是机场的标志性装饰,虽然我们读不懂佛祖的手语,但我是
否可以解读为“佛手欢迎您”,极具民族特色和品位。德里是古印度历代王朝的首都,这里有用最低廉的价格就能买到的精美饰品
,也有价值不菲的豪华轿车,这里被称为印度最具矛盾美的地方。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这个国家近一半人只会并写自己的名字,
软件出口却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国家常被抱怨节奏缓慢,做事拖沓,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却仅次于中国。到新德里已经是凌
晨3点半了,印度的时差比中国晚了两个半钟头。我们离开机场,乘坐豪华大巴向酒店驶去。桑格是个非常“man”的印度导游,用令我们吃惊
的流利中文开始介绍深夜的新德里城区。我们此次印度之旅,全程住宿四星以上的高级酒店。酒店的豪华设施往往与外面的街道形成强烈的反差
对比,判若两个世界。这个酒店大厅天花板的装饰是不是很有印度特色早上醒来,推开窗子,看到当地很流行一种黄色顶棚的三
轮车,我们称它为“突突车”,价格低廉,在拥挤的马路上穿行方便,是印度人出行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印度人很喜欢超载,大家都尽可能把更多
的人塞进一辆车里,实在不行,露半个身子在外面也可以。我们在新德里下榻的宾馆宾馆边上的家具城桑格是个非常尽职的好
导游,也爱开个玩笑,非常大方好客。早上出发先学几句印度语,“您好”这么简单的印度语,直到我们找到“那妈痴呆”的上海话谐音,才总算记
住了。印度是同我们中国一样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我们的那个年代,除了《地道战》、《小兵张嘎》等革命影片外,印度电
影绝对算是伴着我们长大的了。《流浪者》、《大篷车》这些直到现在我们还耳熟能详的经典印度电影,在我们渐渐长大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
印迹。所以,不论从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其人口仅屈居于中国等方面,还是从她的歌舞电影对我们童年的深远影响来讲,印度都是我这一
辈子不可不去的地方。在2015年的春节前,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神秘并且心仪已久的土地。古老的王国古都——德里。新德里展现着现
代的印度,而旧德里,则更像是一座古城,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印度的物质生活很多方面对中国人来说都比较差。如果你还对未知的
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并且愿意吃一些苦来亲身体验完整的印度,那就不要去计较那些饭菜不合口味、卫生状况差、满街都是牛粪之类的琐事。
新德里冬天的早晨,常常有晨雾。马路上车辆还不多,但突突车已经上路兜生意。印度的交通拥挤一点不比中国差。一到交通高
峰时段,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人车混杂,乱象横生。在印度,每辆车都很讲究“效益最大化”,每辆车都必须装得满满的,甚至有时候都
挤成像片了,才出发上路。印度大街上所看到的汽车不算好,在城市里很少看到高档汽车,公共汽车也相当破旧。如果单从城市的外表和装饰上来看
,印度可能和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的境况相差无几。印度的街道也不是我们所想的,就连其首都新德里好一点的,稍微像样一点
的宽阔大道也乏善可陈,更不用说其他的地方了。马路上几乎是混合车道,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在同一条阳关道上转悠。印
度的车多是破破烂烂的,印度人似乎也不在乎那么点擦挂,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辆完好的汽车,不是有刮痕,就是有凹坑。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为
了节约那么几十公分的穿行空间,汽车两旁的后视镜,要么没有,要么折起不用。当然,也不要把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自动妖魔化,
毕竟人家有人家的国情。看这辆小车,可谓伤痕累累。就这样,后视镜也坚决收起。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更多的是执勤时手
拿一根棍子。古老、现代、发达、落后、富裕、贫穷、谦逊、高傲——这些矛盾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迷一样的国度。古
建筑和竞选广告并存破旧的城墙默默诉说着这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残垣断壁向我们讲述这个国家的古老文化在印度,给我的视觉冲击绝对是震撼的。用色彩斑斓,有声有色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出于教师的职业敏感,车拍的“德里公立中学”。印度的很多学校都使用印地语和英语双语教学,这些孩子们还不知道,自己的今天和早已去世的尼赫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独立之初,是否应该继续使用侵略者的语言,曾经是一个重大争议话题,尼赫鲁最终说服印度人民,使用一种世界性的商业语言将为印度带来长远的利益,时至今日,众多劳动者掌握英语果然成为世界公认的印度优势。
献花(0)
+1
(本文系英涛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