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2016-07-31 | 阅:  转:  |  分享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赵庆寺王启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摘要: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经验事实审时度势,在深一层次上强

化了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出发,以现实主义实力论、地缘政

治学和势力均衡观来通观审视,力求构建一种美国主导下稳定的世界秋序—“美国治下的和平”。基辛

格的外交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机智与魄力。作为一个外交

思想家,基辛格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个人阅历化合成为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和敏悟,具有很

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基辛格;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地缘政治;势力均衡;国际秩序

中图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一605x(2001)01一0090一07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之一,作为担任过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和国务卿两个显赫职位的外交决策者和执行

者,他运筹帷握,纵横摔阖,折冲蹲姐;下野后退

而不隐,横议朝政,纵论天下,深孚众望。基辛

格以他在五六十年代的理论著述奠定了自己现

实主义理论大师的地位,继而在尼克松总统时

期,执掌外交大权,将自己潜心钻研多年的外交

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中美和解、苏美缓和、越

南撤军、中东停火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外交成果。他的外交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

70年代的全球外交战略。对基辛格的外交思

想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和理论的分析将有助于

我们对国际形势、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

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

一、历史与哲学的深度反思

基辛格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外交军事战略

家,在其言谈和论著中却频频发现历史和哲学

两个字。他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外交的过去和

今天,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建议和主张,从哲

学的角度来论证外交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使自己的外交思想具有哲学的深度。基辛格的

90

外交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历史哲学及建立在

其上的政治哲学。历史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辩便

成为基辛格外交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底蕴。

1947年基辛格进人哈佛大学读本科,埋头

阅读和写作。他在导师威廉·埃利奥特的指导

下博览群书,毕业时完成了一篇长达377页的

论文,题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斯宾格勒、汤因比

和康德的感想》,在对欧洲18世纪以来某些哲

学流派的论述中表明了个人对历史和哲学的信

念。基辛格并未象其他研究生一样,对国际关

系的某些理论模式进行批判性研究,而是选择

了19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的一个外交实例。

1957年10月出版了题为《世界重建:梅特涅、卡

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的博士论

文,是一部研究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家们为

谋求和平的国际政治专著。“他认为研究他们

苦心经营的事业,有利于他洞察这个时代的重

大课题即如何维持和平的问题。”①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持续40年的冷战突然结束,当西方

世界弹冠相庆,沉浸在一片欢呼声中时,基辛格

结合自己的外交实践和理论思考又推出了一部

①斯蒂芬·R-格劳巴德:(基辛格:一个智者的画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页。

万方数据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外交史著作(大外交》,对近400年的外交史作

了通盘审视,纵贯40(〕年的欧美外交史,上溯下

探,追古问今;在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外

交决策人物的比较分析中,阐述了各国外交政

策的成功与历史遗憾,力求从外交史的研究中

彰显构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机制和原则。

基辛格经过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康德等

人历史哲学的潜心研读,初步形成了自己关于

历史哲学的一些观念。“当他埋头研究这三个

作家的著作时,他利用每个作家来阐述自己的

哲学。”①在基辛格以后的论述中不难发现深

受他们影响的痕迹。基辛格认为斯宾格勒和汤

因比从外部力量来解释文明和历史犯了一个根

本性的错误,而康德的阐述对于寻找一种精神

力量来解释历史的基辛格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基辛格的历史哲学带有一种悲观主义和宿命论

的基调,幼年逃离德国躲避纳粹迫害的惨痛回

忆加上他在哲学家那里得到的心灵契合,使他

深深地陷人了一种惶恐不安的心态和对人生对

一切毫无把握的失望之中。他坚信历史和未来

的不确定性,讽刺把一切归结为公式,否认所有

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也否认善意可以消除不

义和维护和平。他崇尚斯宾格勒的“历史事件

的命定性”,但他认为斯宾格勒并没有认识到历

史的衰退缺乏引导作用,也缺乏鼓舞作用。在

基辛格看来,凡事都有其相对性,成功和失败只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历史的回顾中才有

意义,并且永远不会有最后的结论。康德认为

事物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来把握,基辛

格借用了康德关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的观点,

用它作为一个概念性方式重新确定历史上人类

自由的存在,平息了对生命命定性的恐惧。康

德的二元论成为基辛格历史哲学的基础②。基

辛格认为历史的最终意义与生命一样,只有在

自身中寻找,来自于内心的自我体验。家庭的

犹太教传统和基辛格内向的个性使基辛格更加

崇尚内在精神的力量,这种内在精神弥漫于基

辛格所有的主题。

尽管基辛格的历史哲学有一些虚无主义和

宿命论的倾向,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在最终意义

上又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基辛格相信意志自

由,认为历史上人类的力量、希望和灵感支配着

人类的生活。基辛格同样相信个别历史人物的

作用,对个人承担历史责任、推动历史前进的哲

学怀有强烈的信念,认为理性的分析有助于理

解周围的客观世界,使内心的主观体验和努力

成为可能,然而又认为任何历史事件又有其命

定性,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人超越自己的最后责

任,也不能超越于必然之上,伴随个人的行动体

现了个人赋予客观必然性的内在独特见解。基

辛格认识到人的能力总有一定的限度,坚信未

来因素的不确定性,人需要想象力才能在不可

确定的未来中求得可能。由此,基辛格注重个

别领袖人物的才能和气质在外交决策中的作

用,同时又注意到国内政治特别是民族构成和

民众意愿对外交政策的认同和拒斥,不同民族

的历史经验也是影响外交政策传统的一种历史

惯性。

基辛格坚信历史无最终目的亦无最终意

义,未来的一切不可捉摸。核武器的毁灭性后

果使基辛格倾向于一种存在主义者的历史哲

学。基辛格在政治哲学上对限制主义和平衡概

念的青睐是以存在主义者的历史哲学为基础

的。基辛格对时间、生存及死亡的悲观主义论

述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心理。基辛

格认为人类进人历史过程之中,便很难从道德

规则得到行动指导,只有权力才是根本的生存

需求。这一点深受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汉斯·

摩根索的国家的本质在于攫取权力的观点的影

响。但基辛格认为国家力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

体,包括国家的军事能力和经济资源。但这最

终取决于政治领导人的素质,即领导人的声望

和为达到既定目标所具有的能力。领导人素质

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和战略理解力,也影响着国

内结构对政治的支持。另外,国家作为国际关

①斯蒂芬·R-格劳巴德:《基辛格:一个智者的画像》,

第23页。

②PeterW"Dickson,KissingerandtheMeaningofHistory,

NewYork;Cambri妙universityPress,1978,P39.

91

万方数据

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系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实体,同其他国家的

关系,如联盟、中立、敌对也是国家综合力量不

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基辛格在政治哲学上的相

对主义使他相信人类事务有一定的秩序,秩序

的概念反映了基辛格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是权

力的冷静估算向人们揭示了权力的内在有限

性;其二是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际关系之

中存在一种格局和结构。童年的动荡生活埋下

了寻找稳定平衡的种子,构成了对相对安全和

稳定秩序结构的本能的向往,也促使他认识到

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权力

的限度和秩序的结构的观念使基辛格能理性地

处理内在性是无形的非理性的历史过程,这两

个概念的运用具有持久的意义,成为基辛格外

交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基辛格的国际关系理论产

生于他对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外交史的分析。”①

他的博士论文奠定了他以后看待国际事务的基

本方法。他认为20世纪中期以后动荡的国际

秩序类似于19世纪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时期,

为此他提出了历史类比的方法。在他的新著

(大外交)中这样的类比可谓俯拾即是,不乏深

刻的见解。例如,基辛格指出,二战后的美国类

似于19世纪的英国,在地缘政治上应奉行一种

确保大陆势力均衡的岛国政策。基辛格认为探

求历史将有助于理解当代的和平问题,有助于

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成、演化和变革,有助于形

成一种哲学概念。“他的对外政策内容来自于

他对世界事务的哲学概念。”②基辛格在他的

回忆录中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谈到:“我从研

究二十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哲学,并带着这

种哲学担任公职。”③基辛格把历史研究作为

自己外交思想形成的出发点和理论诊释的基

础,这种外交政策的历史深度和哲学理念使其

他出身于法律和企业界的人士相形见细,并与

国际关系理论界那种行为科学至上却缺少历史

智慧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佛大学著名

学者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应当让人们关注的焦

点从当前转向以前,从超级大国的事务转向弱

小国家和革命国家,从政策学的问题转向哲学

92

问题。”④正是基辛格的外交思想显示了外交

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学者认为:“尽管其他

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在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宗

教传统方面已基本上论述过历史,但基辛格也

许是西方文明中唯一一个以系统地、精确地态

度探索历史是否具有最终目的这个基本问题的

政治人物。”⑤

站在时代潮头的今天,基辛格在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时谈到,当今政治领袖创建未来世界

新秩序唯一可资借鉴的是古往今来各个世界秩

序的兴起和衰落。基辛格毫不掩饰自己对历史

和哲学的迷恋,他认为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

是必备的知识。“对有志于为和平做出贡献的

人来说,哲学与历史的研究是最好的准备。”他

谈到:“当在国际问题上赞成与否定两种意见不

相上下时,要下决断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采取实际的方法,那只能增加复杂性和

疑虑。因此重要的是学习反省和检查目标的方

法。这就需要哲学的修养。同时,唯一可参考

用的经验,就在于对历史进行研究。”⑥因为

“研究历史虽不能提供即学即用的操作手段,但

历史教训是类比式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类似

的情形可能有什么结果,而且每一世代必须自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

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版,第122页。

HarryM.Joiner,AmericanForeignPolicy,theKissinger

Era,Huntsville,Als:Strode,Publishers,d977,刃卯.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卷一,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年版,第75页。

StanleyHoffrnan:"AnAmericanSocialScience:Interna-

tionalrelations"(in)1·DerDerian,(ed),International

Theory:CriticalInvestigations,1995,场NewYorkUni-

versityPress,P240.

PeterW.Dickson:KissingerandtheMeaningofHistory,

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P4.

池田大作、亨利·基辛格:《和平、人生与哲学:池田

大作与基辛格对谈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年版,第85页。

万方数据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行决定,哪些情形确实可与历史相类比。”①

二、地缘政治的现实透视

有学者认为:“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的运用

地缘政治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确定国家

当局的对外政策,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

的策略;在这种场合,‘地缘政治’被用于指称处

在世界体系中的各国筹划国家安全政策时的地

理基准。”②地缘政治的现实透视是基辛格现

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虽然他

未成为国际政治学界的地缘政治学大师,但是

他对国际政治的审视分析和外交战略的思考却

离不开地缘政治学的分析视野。地缘政治理论

为基辛格观察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他认为,对那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

的地区和领土的控制和争夺常常成为外交决策

的一个深层动因。

基辛格的地缘政治理念最初来自于对19

世纪初期,他对欧洲君主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在

地缘政治现实上的斗争的分析,认为不同的地

理位置使得国家的安全利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

危险。在(世界重建》中基辛格深人分析了地缘

政治影响外交政策的一种分析模式:即大陆强

国和岛屿强国的外交政策。英国由于远离欧洲

大陆,从而对欧洲大陆采取传统的势力均衡政

策,即只有在欧洲大陆明显地处于一个强国的

控制之下时,英国才认为对自己的安全构成了

威胁。而作为大陆强国的奥地利与法德俄地理

位置相近,对邻国发生的事异常敏感,处于一种

相对安全状态。正如斯蒂芬·R·格劳巴德所

言:“英国是岛屿强国,而奥地利是大陆强国。

这不只是一个地理学的问题;基辛格发现两种

不同的心理状态,两者各以十分不同的方法来

看待外交政策问题。”③

因此,虽然基辛格对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

有所保留,却同意乔治·凯南对苏联扩张主义的

根源所做的判断,即苏联由于在地缘政治上易

受到攻击,为寻求一种绝对安全,不得不诉诸武

力扩张的民族主义心理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决

定美苏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因素过去是将来也

是地理和历史。美苏两国对外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交往的重心都在欧洲,而两国在欧洲大陆形

成了武力的直接对抗状态,分裂德国的统一问

题便成为美苏两国追求稳定和安全的地缘政治

枢纽。基辛格认为,德国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

由于历史上采取孤立政策,曾两度给欧洲带来

灾难,“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一个曾向全世界显

示民族主义概念的充满活力的大国无限期的保

持分裂,这完全是不可能的。”④德国何去何

从,事关大西洋联盟安全利益的关键,“西方的

政策必须设法保持德国成为欧洲政治与经济结

构内的一个心甘情愿的成员。070年代初期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也离不开基辛格对中苏分裂

的地缘政治现实及美苏地缘政治上战略伙伴关

系的分析和判断。“苏联对中国的全面人侵不

仅会破坏地缘政治,而且也会打破世界上的心

理平衡;这就会造成一种势头,以致出现无法阻

挡的严酷局面。”⑥尼克松后来谈到:"1972年

的中美和解,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引

人注目的地理政治事件,但是最重大的地理政

治事件却是在此之前发生的中苏分裂。”⑦基

辛格更是认为,“中美和解有一种超越哲学和历

史的共同地缘政治利益。”⑧70年代,面对苏

联在全球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基辛格呼吁要

①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

11页。

②王逸舟:《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183页。

③斯蒂芬·R.格劳巴德:《基辛格:一个智者的画像》,

第38页。

④HenryA.Kissinger:TheTroubledPartnership:AReap-

praisalofAtlanticAlliance,NewYork:McGrav一full,

1965,P215.

⑤HenryA.Kissinger:"SearchforStability",ForeignAf-

fairs,July1995,P555.

⑥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卷一,第75页。

⑦尼克松:《真正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161页。

⑧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卷四,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年版,第49页。

93

万方数据

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维持地缘政治的平衡①。

基辛格还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现状反

思和前景展望,分析了冷战后期美国所面临的

地缘政治上的现实和挑战,认为“美国的理想主

义需要借助地缘政治分析去找出通往复杂局势

的道路。”②从地理位置上讲,美国是欧亚大陆

海岸外的一座岛屿,欧亚大陆拥有远远超过美

国的资源和人口。欧洲和亚洲如果处在一个潜

在的大国的控制之下,在任何时期都会对美国

构成威胁。所以基辛格从地缘政治的理念出

发,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必须是确保欧亚大陆

不被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所控制。由于“俄罗

斯跨有麦金德称为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领土、

也继承最丰富的帝国传统”③的政治现实。所

以美国对俄罗斯改革的支持和引导,便成为美

国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基辛格批评了克林顿

优先提升美俄关系而忽视修复大西洋联盟的政

策。基辛格历来重视加强传统的大西洋联盟,

认为这是保证未来美国利益的关键,在他眼里,

大西洋联盟“不论以何种理由来声明本身的正

当性,它在地缘政治的功效是防止欧亚权力中

心落到一个有敌意的国家的控制之下。”④由于

共同的政治与安全利益之意识,欧洲体系的国

家将继续和美国保持团结,共同致力于把新统

一的德国纳人西方,并且建立起大西洋联盟对

新俄罗斯的关系,大西洋联盟与欧盟已经成为

稳定的新世界秩序不可缺少的基石。北约组织

被认为是针对来自任何地区军事威胁的最佳保

障,欧盟是保持中欧和东欧安定的基本机制⑤。

在亚洲,基辛格认为,“亚洲主要国家彼此的关

系具有许多19世纪欧洲均势体系下的特征。”

但亚洲历史上缺少集体安全体制和共同的价值

观,并不热心于克林顿提出的模仿大西洋共同

体而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建议。“美国影响事

件的能力因此主要靠它与亚洲主要国家的双边

关系来进行。”⑥这和地缘政治学大师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的见解不谋而合。例如,布热津斯

基在谈到中美战略关系的重要意义时称:“没有

美国和中国之间战略理解的深化,整个欧亚大

陆的地缘政治多元化既不能实现也不能稳定发

94

展。”⑦

三、势力均衡的总体构建

均势战略是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重

要标志之一,在现实主义学派中把均势战略理

论贯彻到外交政策中去的当首推基辛格。把世

界的和平与稳定构筑在多个权力中心力量均衡

的基础之上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领域和拓

展焦点。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学派中最古老、最持

久和最有争论的理论之一⑧。均势的概念有多

种含义⑨。我国学者认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均衡状态;一类是国家发展

对外关系的一种策略。用于国际关系的均衡状

态是力量对比相对均衡的结果,一般来说是比

较稳定的;以追求力量对比的均衡来实现国际

局势稳定的战略就是人们常说的均势战略的本

意⑩。在基辛格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基辛格

均势思想的来源和要义:“惮斯麦代表了一个新

时代。在他看来均势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

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在数量上的平衡。与他相

适应的哲学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观念。禅斯

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

化。”⑧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如果说

历史有任何教育意义的话,那么其教育意义就

①HenryA.Kissinger,FortheRecord:SelectedStatements,

1977一1980,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85,

P283.

②③④⑤⑥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753,754,759,

763,766一767页。

⑦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⑧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

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32-33页。

⑨参见倪世雄、卢义民主编:(当代西方战略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3页。

⑩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⑩HenryA.Kissinger:"TheWhiteRevolutionary:Reflec-

tionsonBisMark",Daedalus,Summer1968,P909.

万方数据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在于: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

平。”①他的均势思想根植于早年对19世纪初

欧洲百年治下和平的研究。他认为奥地利外交

大臣梅特涅的外交政策是“在均势中寻求稳定,

正是由于这种政策,才造成了一个没有大战威

胁的,甚至没有军事竞赛,长达一代人的和平时

期。”②

在冷战时期,基辛格认为到60年代末,国

}际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以美苏对抗为

核心的国际格局现在变化和分散为五个力量中

心,出现一种多极均势局面。各个力量中心不

可能处于绝对的优势,必须采取均势外交战略

来制约和削弱对手。基辛格在任期内推行的外

交政策和各种谋略即是均势策略的运用和表

现。与苏缓和,中美和解,加强盟国的力量与团

结,维持地区力量的平衡便成为基辛格均势战

略的重点。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成绩显著,他和

尼克松共同促成了这次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转

折③,被外交史学家贝利冠之以“基辛格时

代”④。80年代,基辛格在谈到对西方的主要

挑战时强调了建立势力均衡的必要性:“维护均

衡不再是为讨好其它国家,它是我们生存的迫

切需要。我们国际关系教材中对权力均衡的低

毁不应成为对外政策的结束,而应成为对外政

策的开始。”⑤

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不断演化,后

冷战时代的各个国家都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当

西方沉浸于“历史终结”的狂欢时,基辛格在新

)作《大外交》中对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新秩序做了

谨慎的预测,主张美国应奉行势力均衡战略以

应付美国从未体验过的多元化时代。“冷战的

胜利使得美国进人了一个非常类似十八十九世

纪欧洲国家体制的世界,也面临着美国政治思

想家一再质疑的状况。”⑥美国素来缺少势力

均衡的观念,而美国的例外主义使威尔逊式的

外交越来越不重要,唯一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便是欧洲民族国家时期,国家利益至上论和势

力均衡论。基辛格主张,“在下一个世纪里,美

国领袖必须向民众解释国家利益的观念,说明

在欧洲和亚洲维持势力均衡为何符合美国的利

益。”⑦在基辛格的眼里,具有实践性的均势思

想并未过时,应当重新界定美国的国家利益⑧。

而且,基辛格还认为,美国作为二战以后的一个

世界强国,要为构筑世界权力的均衡发挥领导

作用,“从根本上说,美国对外政策已认识到,没

有权力的平衡便没有世界和平,没有美国有意

义的作用,便没有进步。”⑨

建立在这种势力均衡的总体构建之上的稳

定的国际秩序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终极追求。

无论是总体均势还是局部均势,都为维持国际

秩序所依赖的军事威慑、大国协调等外交手段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辛格认为,“一个合法的

秩序虽然不能防止发生冲突,却能限制冲突的

范围。”“凡是有一个国家认为国际秩序或使国

际秩序稳定的方式使其难以忍受时,他同其它

国家的关系就要革命化。”⑩为了确保国际秩

序的稳定性,必须使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利益和

义务达成一种平衡。因为“国际制度的稳定性

决定于它把安全的需要和自我克制的义务结合

起来的程度。”⑧如果国际秩序要保持一种稳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卷一,

HenryA.Kissinger:"TheCongress

第71页。

ofVienna一aReap-





praisal",WorldPolitics,January1956.P264.

③杨生茂、刘绪贻编:(战后美国史1945-1986),人民

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④ThomasA.Bailey:ADiplomaticHistoryoftheAmerican

People,Tenthedition,场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hs.NJ.P947.

⑤HenryA.Kissinger:Observations:SelectedSpeechesand

Essays,1982-1984,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

ny,1985,P80.

⑥⑦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747,751页。

⑧"KissingerUrgeForeignPolicyBasedonNationalInter-

est",USIABulletinJulyl4.1995.P12.

⑨HenryA.Kissinger:AmericanForeignPolicy:AGrobal

View,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AsiaStudies,

1982,托.

⑩HenryA.Kissinger:AWorldRestored:Mettemih,

CcastleaghandtheproblemofPeace,1812一1822,

Boston,houghtonMifflinICenturyedition,PI.

⑩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

景),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158页。

万方数据

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定,必须建立这种均衡。这种利益和义务相结

合的原则由于不同的国家追求不同的利益,如

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麦迪逊、孟德斯鸿等

人的权势分立与制衡学说一样,每个国家的自

由抉择确保了整体的和谐与发展①。同时,为

了确保这种利益和义务均衡的稳定国际秩序,

必须用实力作为保证。“历史的稳定总是和武

力统治难以得逞的均势相一致。”②这样,均势

原则便成为稳定国际秩序的内在调节机制,主

动地在不同的力量对比形势下及时调整各国的

利益关系。在基辛格看来,和平不能刻意去追

求,它只是稳定秩序的副产品。“在那些回顾起

来最为和平的年代,人们最费劲去寻求和平。

而在人们无休止的寻求和平的年代,看来最无

法取得安宁。”③基辛格认为冷战时期的两极化

助长了政治上的多极化,使美国外交有了更大

的灵活性。而政治上多极化也未必能保证稳定

性,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各以不同的方式加深

了国际分裂。“当代国际体系的最大缺憾,是对

秩序的概念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新的国

际秩序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稳定性终

究是靠不住的。”④在后冷战时期,基辛格认为

美国应反思历史,要在21世纪承担起构建世界

未来新秩序的重担,必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

求某种平衡,“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和平代表

着一种稳定的力量安,排。对于现实主义者来

说,和平则又是如此卓越的目标,以至掩盖了为

实现和平而必须寻求种种手段之艰难。但是,

在当今的核技术时代,上述两项观点都不足以

保障人类的生存。相反,和平的理想需要切实

施行。”⑤

不乏出类拔萃者。他们要么强调美国例外论的-

理想主义,要么以意识形态为旗帜,过分追求权

力,象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外交试图充当世界的

“救世主”,其梦想在政治斗争的国际舞台上遭

到冷落;冷战斗士迪安·艾奇逊奉行僵硬的冷战

政策拼命构筑美国战后霸权战略的框架,从而

使美国因过度扩张而陷人内外交困的境地。基

辛格的外交思想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以经验事实审时度势,在深一层次上强化了

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

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出发,以现实主义实力论、地

缘政治学和势力均衡观来通观审视,力求构建

一种美国主导下稳定的世界秩序—“美国治

下的和平”。基辛格的外交实践在某种程度上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外交家

的机智与魄力。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

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个人阅历化合成为

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和敏悟,具有很强的

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基辛格看来,外交理论与

实践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将随时代的变迁和情

景的变化而转移。就此而言,虽然他身处美国,

他的思想仍然还是欧洲式的。

作者简介:赵庆寺(1975-),男,山东青

州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启华(1974-

),女,山东莱芜人,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责任编辑:汪谦干

①⑤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6,747页。

②④HenryA.Kissinger:AmericanForeignPolicy,

W.W.Norton&Company,Inc.1974.expandededi-

lion.P72,P57.

结语HenryA.Kissinger:AWorldCcastleaghandtheproblemofRestored:MettemihPeace.1812-1822

自从美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以来,外交界

Boston:houghtonMifflin,Senturyedition,Pl.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