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生活的艺术家》的主要心得
2016-08-03 | 阅:  转:  |  分享 
  
读《生活的艺术家》的主要心得《生活的艺术家》是李小龙著作之一。目前,市面上销售该著作是由(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刘军平翻译的版本。当前与李
小龙相关的书籍很多,但由其本人所撰写的著作主要有四本。分别为《李小龙技击法》、《截拳道之道》、《基本中国拳法》和《生活的艺术家》。
本欲将此四本一并购买,然限于多方面考虑,决定先购买《生活的艺术家》。在作出购买决定之前,经过一番对比,此书有两处吸引了我。一为价格
便宜;二乃是被该书书目吸引;因为书目明确提到佛、道与西方哲学,当时,我就想到此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一本充满哲理性的书籍。拜读
之后,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李小龙这个名字就已知晓。如若以年岁来计,则应该有十多年了吧!大概是1998年或19
99年抑或2000年,老家开始通了电,没过多久,寨子里一些有钱的家庭,便率先买来了电视、影碟机等之类的产品,当然,由于小时候酷爱看
电影,于是,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到处借乃至购买相关影片,其中,就有李小龙的影视作品。如:《精武门》、《猛龙过江》、《唐山大兄》等
。对于他精彩的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小李小龙在我心中的形象便是功夫演员或者说是功夫明星。在未拜读《生活的艺术家》之前,李小龙留
给我的形象,更多地是将中国功夫引向世界,而被世人认可,此外,其融合中西方武术,进而开创新的功夫——截拳道的创始人,就这一层面而言,
其了不起就是一位对武学颇有研究的武术家的形象罢了。但是,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家》以后,我发现他已经超出我之前对他的了解。他不仅是一
位实战能力极强的功夫高手,而且,他对武术的研究也是非常独到的。另外,他还是一位诗人,至少是一位诗歌的爱好者。对于这位传奇人物,诚如
本书译者刘军平(翻译理论家,中西比较文化学者,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先生所言:“李小龙不仅
是诗人、哲人、演员、导演、作家、舞蹈编导,而且还是温情的丈夫、值得信赖的朋友。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生活之中,更重要地是,他将
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国武术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和生活理念。”而该书中正是译者所言之体现。可以说,给李小龙冠以“生活的艺术家”
的头衔是合情合理的!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功夫之道;第二章为功夫入门;第三章为截拳道之道;第四章为哲学与功夫;第五章为心理学与
功夫;第六章为武学笔记;第七章为表演艺术;第八章为自我发现。另外,附加其创作的几首诗歌、写给朋友的几封书信和摘录几位李小龙的好朋友
也是对手对他的评价。由于本次写作主要的谈个人感受,故将不按照本书所列的目录一一来谈。之所以列此目录,无外乎是让未看此书的朋友对该书
有一大概的了解罢了。在此书中,自己最受感触地是第一章功夫之道。本章一开始便提到:“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能,与其说是一种体力活动或自我
防卫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精巧的艺术。”(第4页)由此便知,在李小龙眼里,功夫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技能,而且还是一种艺术。准确讲是它还
不是普通的艺术,而是精巧的艺术。在本章里,他还谈到了对阴阳及其阴阳运用于武术的认识。就后者而言,他说:“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
为‘和谐原则''原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凡事要发乎自然,更重要地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勉强为之。
”(第5页)这无疑体现了他对武术的独到见解。“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前者体现了武者于实战中应该随机应变的特点,后者则是将道家的
哲学运用于武学。要达到这两点,势必得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极高的武学修为方可达到。可以说这既是他对武学的见解,也是他创立截拳道的目的。
即:他希望但凡学习截拳道者,必定不拘泥于某一种招式或形式。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见第三章里所言:“截拳道主张‘无形'',这样一来,
它可以采纳各种各样的‘形''。”(第50页)在第一章里,还谈到了“清静无为”。在李小龙看来,要达到这一境界,“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
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第5页)由此得知,李小龙是比较重视后发制人的。见招拆招,顺势而变。这不仅可以运用于武术,还可
以运用很多方面。在第一章里,他还阐述了“水”的功夫哲学。如:“水是如此纤细,以至于没法捧住一把;打它,它不会疼痛;戳它,它不会受伤
;割它,它不会分开。它自己无形,它的形态是由盛载它的容器决定的。受热变成蒸气后,虽然无法看见,但它的力量却足以使地球天崩地裂。冰冻
起来,它能结成巨大的冰山。它一会儿像尼亚加拉大瀑布意义汹涌澎湃,一会儿像宁静的池塘一样平静无声......。”(第9页)可以说将“
水”的功夫哲学在认识论上,已提升了一大步。在本章里,他提到了自己出海因水悟道的事迹。在此,我仅仅摘录其悟道时的感觉:“我躺在船上,
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
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眼里,整个世界都已连为一体。”(第16页)这种感受已非普通之
感受,而是悟道之体现。《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显然,这已经是形而上了。在此章里,对于功夫的修炼,他还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
“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
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防御和攻击的方法
,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地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
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
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
,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第16、17页)我简单概括为“自由—束缚—自由”
三个阶段。只是后一个自由阶段已不再是前一个自由阶段。前一个自由更多地是发乎本能抵御及紧张盲目,后者虽仍是发乎本能,然却是顺势而发。
由此,不禁想到了宋代青原行思禅师提出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
是山,看水仍是水。”都是山水,只是后者已不同前者。总之,在第一章里,阐述了诸多李小龙本人对功夫的独到见解。即便不是习武之人,阅读此
章之后,不失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由于第二章主要讲一些简单的防卫技巧,于此便不做赘述。为截拳道之道。正如里面的第二个小标题所示;“
截拳道:走向自我解放之道”(第34页)因此,在本章里,李小龙重点阐述了如何自我解放?如:“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能获得
。真正的表达自由,也只有在制度以外才能发生。”(第35页)这说明人要达到自我解放,势必则打掉一切束缚的枷锁。在本章里,李小龙谈到一
点,于我而言,印象至深。他讲到:“一种招式的创始人,特别是随着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意向和套路,被他的徒弟及追随者转化成发则。教
义被创立,强制性的仪式被设定,理念被制定,最后体制被确立。那些一开始在创始人那里还不太确定的招式,现在却被固定下来成为确定的知识,
按逻辑顺序被组织和分类的反应,应对各种各样情况的灵丹妙药。如此一来,有着善良意愿的徒子徒孙不仅将这些流传下来的知识奉上神坛,也让他
成为埋葬创始人智慧的坟墓。”(第17页)实为精妙见解,历来儒释道尤其是佛家,特别注重法统,即:师道传承。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后
,在儒家便叫着道统,名字虽有差异,然名异实同。李氏之言,于我而言,亦如醍醐灌顶之效。这道出了师道传承存在的弊端。当然,师道传承的重
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由此言论可知,李小龙本人是反对人们将他开创的截拳道当作金科玉律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允许他的学生在教授功夫时,
不能以截拳道名义传授的原因吧!另外,在本章里,他还提到:“截拳道只是一个使用的术语,是载人渡往彼岸的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应抛弃,而
不应该背负在肩。”(第40页)这句话明显带有禅意。是的,截拳道只是一个术语,多年后也许这一词逐渐被新词所取代,但是内在的含义却是不
变的。至于第四章至第六章,由于初次阅读,领会尚浅,故不作阐述。待日后有所领会时再详谈。为表演艺术。本章着重阐述李小龙本人对如何作为
一位好的演员的认识。李小龙是较为反感把演员成为明星的。他写到:“在我看来,一位演员首先是人,而不是一种被称为‘明星''的耀眼符号。”
、“如果你把这种赞美之词(注:李认为明星一种赞美之词)很当一回事,并且为此沾沾自喜的话,你就忘记了一个事实,曾经围绕着你的那些人,
在你不再炙手可热的时候,很可能会抛弃你,而去追捧其他胜利者。”(第108页)非常遗憾,当代的很多演员早已把自己打造为“明星”或者不
惜一切代价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所以才会被爆某某明星被潜等现象。我是非常认可李小龙的看法的。只可惜在当今的演艺圈能够坚持不做明星
的演员,是少之又少。李小龙认为一位优秀的演员,应该具备的品质有:“首先,他应该不是‘电影明星''。”另外,还应具备“对生活的领悟力,
独到的鉴赏品味,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感染力,教育背景等。”此外,还应具备“在一个特定场合真诚地表达自己。”当读到这些话时,真希望那
些所谓的优秀的演员和明星们抽出时间来读一下。为自我发现。本章着重讲了如何自我发现的过程。自我发现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
识你自己”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李小龙一生虽短,然其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甚多,不失为“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我现在也越来
越来承认,“认识你自己”是最难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层不变的。这也意味着“认识你自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终身。只有认识了自己,才可
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呢?正如他所言:“生命最好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构想过程。”(第126页)自
我发现必定要落实于实践,因为构想始终都只是隔鞋搔痒罢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现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崇拜,尤其是盲目崇拜显然是迷
失自我的体现。这样做于生命无益,只能是浪费时间。要发现自我,除了反复实践之外,还需打掉一切崇拜和一切表面性的东西,进而直达本真的自
我。附录的诗歌部分,皆为现代诗,由于本人对现代诗不太感兴趣,故不再谈论。附录的书信部分,主要是李小龙对他的几位朋友的勉励。使我感到
惊讶的是,在他二十二岁时,写给他的一位朋友曹珍珠的信。在信中他明确的提到未来要做的事业。在此,自己是非常汗颜的。如今,虽已二十四,
然对未来所做什么还处于茫然的状态。在书信中,可以看到李小龙与朋友相处的一面,这与影视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另外,他在写给他的好友李俊
九的书信中,附上两首他本人的两首诗,尤其是《我是谁》写得极好。这已然超出爱好者的水平。如:“我究竟是出类拨萃的巨人,傲立于天
地之间的主宰,还是庸碌无为的侏儒?我在笨拙地阻挡自我前进的道路......定能见到自己的真貌。”(第156页)另外,在另一封同样
是写给李俊九的书信里,他提到了自己“被脊椎伤病所困扰,但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威力无比的踢法的武术家!”(第160页)对于绝大多数
人而言,遭遇逆境时,很容易抱怨。殊不知,逆境也是一种机缘。身陷逆境,不在于抱怨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之后不再感叹自己所经历的痛苦,而在于反思,在于经历之后的领悟!附录三对手眼中的李小龙。从摘录的对手中,如:李俊九、查克.罗礼士等,皆为世界顶级高手,在谈及李小龙时,他们多持崇敬的态度。其中,查克.罗礼士、麦克.斯通和乔.路易丝皆称李小龙为其导师。对于李小龙的功夫,已是众所周知。故不再赘述。毫无疑问,李小龙本人,无论其功夫还是其武学见地,都是二十世纪少有的。堪称他那个时代的传奇。但是,我想李小龙本人是极其反感后人将他的辉煌成就到处炫耀的。同时,他也反感把他的思想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我想这才是李小龙留给武术界乃至世人最重要的财富。丙申年七月二十九日
献花(0)
+1
(本文系阴阳皆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