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大僚何宗韩[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发布日期:2013-02-09|浏览(2913)人次|投稿|收藏]谭昌吉引子 “川岳钟灵气,文南产巨儒。通材原不器,大智浑如愚,文行成堪法,家帮自允孚。虚心今何处,直道古为徒。甲第登皇路,贤声播海隅。三吴悬玉 镜,全晋对冰壶。从此历台省,于焉赞庙谟。寅恭谐众议,贞亮协君俞。朝野依为重,经纶赖以敷。所期霖雨日,适值婺星徂。温语荣归葬,棘人 廑奔趋。瞻依情不尽,哀毁礼无谕。忠孝心同贯,行藏道岂殊。急流知勇退,大雅念轮扶。礼法遵前训,诗书启后图。入门无樗栎,一盈砌珊瑚。实 乃民之本,德为福也枢。不才曾被教,作颂讵邻谀。俎豆今朝盛,衣冠往哲俱,跻跄逢旷典,奕祀仰良模。”这一段洋洋洒洒的文字正是褒贬了威镇 京师、名扬江南、耀我甘陝,德贯陇南的何道爷《乡贤何公崇祀》铭文。传说百余年的何道爷,其名:何宗韩(1678_1744)字桐藩 ,号对溪,雅号何观察。文县人,有说上丹堡乡人,后居文县县城。清康四十七年(1708)举人,雍正二年(1724)甲辰进士,授礼部主事 。(1725)补仪制司主事;(1276)充山西副考官;(1727)迁祠祭司员外郎,一赴江南分巡凤庐道按察司佥事;(1731)年出任 刑部福建司郎中;后升大理寺左少卿。“大理寺,理司法刑狱。是清朝廷最高的审判机关,官职设少卿是正职,副职有左少卿,管理京城案件审理, 右少卿管理全国地方案件审理。)何宗韩在官勤政为民,兴学重教,举贤任能,廉洁朴实,废黜劣绅,执法如山,深受人民爱戴。乾隆元年(173 5)钦点予告归还乡。何宗韩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康雍乾盛世”的清代。尤其在实施改革整治的雍正王朝,他是其王朝的先行者,他在京城、山西 、江南和告老的陇南,是一个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清新而有趣,作人品高而纯朴,深受人们敬仰。口碑处处立,事事入人心。愚智勤学大 器晚成何宗韩先祖系常熟人,由八世何先世在明洪武年间迁秦至文。九世何呈图,十世何道享,十一世是何宗韩之父何帝锡,拨贡,考入县丞改 授教谕。一心培养其子,苦心教习,然家境清贫。何宗在阴平这个穷乡僻壤不毛之地,他没有金子般的童年,酸菜洋芋拌面饭,苦楚中造就了那棵 憨厚的心。他一心痴学如命,遵敬老师,善待学友,到有几分愚才之相。有一次,他在一边喝水一边朗声读书,兴味正浓。几个顽皮小孩把壶中的茶 水换成了尿,何宗韩一口口有味的背着书,品着茶水,目不转睛的看着书本,念念有词。当小孩们问他时,好喝吗?他仍乐吱吱笑着回答,好喝啊! 不信你们尝尝,小孩不敢尝尿,飞快地跑了。从此小伙伴都叫他“何瓜娃”能把尿当成茶。后来才把事情弄个清楚是老师把尿又换成了茶水,其香可 见。在后人传说中变成了“神仙为何瓜娃送仙茶改变了何宗韩命运“的故事。在学校旁一处人们定名为“遇仙桥”后人大加诗赞。然而功夫不负有 心人,三十岁的何宗韩通过了康熙戊子(1708)科乡试中举人。他不断地勤奋努力,攻读科举。终于在雍正二年(1724)中了甲辰科,第三 甲赐同进士出身,为215名之中与刘统勛同科。他将殿试后金榜题名,飞煌腾达。金殿夺魁雍正嘉封受命于危机四伏新型王朝,勤勉政 事的雍正皇帝执政后,便在全国各地招揽人才,更加重视科举选贤。何宗韩在雍正二年考中进士后,就得到了朝廷重视,雍正皇帝親临殿试。何的内 心忐忑不安,此时宣报官高呼“何宗韩进见面圣”!在北京故宫里宝和殿,那豪华装饰的宫殿,守护森严,百官们威风凛凛,何宗韩大汗淋漓,心 惊肉跳。但他也在想入非非之中,入殿见驾后,他两眼观看着大臣们挑剔的眼神,直刺背心,叽咕议论扑面而来,心中紧张加剧。镇定,这是何的维 一选择,当见到皇帝锺爱的目光,何才略略大方起来。慢步下跪见礼,声呼万岁!不料腿一软闪失身倾,瞬间后立定。皇帝便问何故?何宗韩即刻答 到:“小的出生在阴平山区,家里尚贫,榻板房矮小潮湿,小有风寒,致腿小疾,叩礼不恭,乞望上恕罪!”皇帝见答则如流,还颇有才气,也不追 究,嘉勉了几句:“你们今后阴平之地修房可参照京城瓦房建筑嘛。”一席金殿面示,展现了何宗韩才华,也见其忠厚爱人,册封了礼部主事。当时 汉人在京城作官的入朝者乃凤毛麟角。从那时起也因何宗韩金殿圣赏,文县城关地区的瓦房高大起来,官府也允许民间搬熬坐脊泥瓦建筑。传奇的验 证着民俗,墓葬、饮食、礼俗也从京城传到了文县。礼部任事初显其才清代王朝政权中央设六部即: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和兵 部等机构。执掌中央各方事务,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批呈奏章和政务管理。礼部主管天地祭祀、礼仪制度、学校科举,选编典籍。相当于今中宣部、 文化部、教育部等。何宗韩担任礼部主事之后勤奋之极,时常钻研礼部业务和现行章程。精通了皇室的礼仪制度,从不随心所欲地点卯画诺敷衍差事 。在任第三年之时(1726)就可以判处文牍案件。当时正值清朝廷重修《清会典》,何宗韩亲撰了“朝会”、“郊庙”、“坛遣”,改撰了“乡 试”、“会试”岁科的选举诸条制度条款。礼部册库(相当于档案库)一次丢失了“金册”(即重要保密档案)一件。此事震动朝野当即把专搞 印刷和保管的“铸印局大使”逮捕了。一些有牵连的同僚怕丢官,便假惺惺地只呼皇帝万岁、皇帝恕罪!恳求免劾。然而何宗韩大意凛然、抗言直道 :“舍盗不问,便即诛大使何益?”并将此事向礼部尚书呈述实情,尚书核准,询问九門提都,要速抓盗贼明辨是非。在他的协办之中果然抓获盗贼 ,给铸印大使还了一个清白!所有臣僚刮目相看,有的为何请功,有的奉承拍马。一个叫大宗伯蔚州李公的官称何宗韩是“岂百里之才耶!”少宗伯 的都唐公,以何的贤德和才能上奏了雍正皇帝,帝微笑面谕“授祠祭司员外郎,分廵鳯庐道佥事”。何领旨谢恩。然而面临何宗韩即将来到一个氛繁 地区担此重任。治鳯庐道方显清官凤庐道(今安徽凤阳一带)辖凤阳府和庐州府。其道之治所在凤阳。是清代直属的海关税收要道,有 名的关税来源十余条路线之一,税务种类很多。不少官员对此肥缺垂涎三尺,有的想买此官,有的举荐亲信,为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中饱私囊。而何 宗韩感恩皇上,务持大体,处肥缺而不贪占,位腻膏而不润已。更加从严要求下官弁员,即是缺俸少银都不可贻误公事。何公奏请朝廷年支二千金治 理河道,当朝中钱未到时,何与百姓焦急万分。何公只得向地方乡绅筹措,一些官员十分反对,乡绅们推委不爽。何便大义凛然“抢险大如天”的 气势,眼看朱家口海水决堤入安河冲坏了洄虹江岸一带田园房舍,近月余来人民在水深火热了之中,何公命精兵强将率先抢修,又亲与官紳博斗竞争 ,当一州牧(今州长)建议若水退可“淤出土地七千四百顷”;又一河臣言新淤湖九千三百顷,这增地钱可起额佐支河费”。何公细算其钱粮, 以赈灾人民,治理河道,便立即办理,力图事成。不料何之毌亲陶太恭人去世,何公奉竭守孝四月后归,在其守制假时,由其良将李成主办。何公回 府后将征来的钱粮修筑河堤。给出力争抬田修堤的灾民补粮发钱多劳多得,出工出粮,严格按“夫一地二粮”均分灾民,民众心悦诚服十分拥护。 在精绘的地型图上标明方位,安河两岸每一里筑一个防水土墩,墩上有牌记;每户封一户小墩,墩上以旗为号,何宗韩亲临督导,审水势,查质量, 对首恶抗工紳士即派兵提解,出钱顶工。人民高呼“何道爷真是靑天大老爷”!最后与河争地到一千二百七十顷,疏通了河道。严惩了一些谎报河亩 的贪官污吏,大快人心。苏州巡府、大学士尹文瑞亲临视察之后称何宗韩“国之大贤”并上报朝廷。清王朝最早的《邸报》刋载其何的功绩以示褒奨 。何道爷在任官之中,查处了太平府、泗州、滁州、和州三州逋赋(税官),对欺压百姓贪赃王法的腐败官员,实施抄家沒收意外之财,以正 国法;公开免去了受灾地方的税收,开仓放粮。相连的河南大水、江淮千百个灾民都纷纷逃到凤阳地区的州县逃命求救。何道爷多次去粥厂慰问灾民 、亲手把热乎乎的稀饭送到过往灾民手中。有的就地安置,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发放路费,杜绝了灾民卖儿卖女,人们无不感激。更值得一提的是何 道爷严惩灾区贼盗,对六安、亳州、颖州的流寇贼盗,以强兵武官马弁从速出击,增设哨船、营汛,盗贼一一平息,人民安居乐业。何道爷励精图治 ,策事有方上报朝廷,雍正皇帝龙颜大悦曰:“风庐号难治,何宗韩在官六年,实心整顿,而人反议其长短何也?”此时念何是甘肃人即又谕准甘肃 普蠲(減少)地丁粮钱,何率众叩谢。雍正钦御批“陜甘无大僚,维何宗韩可用”。隨即钦派何去江南科考举贤纳士,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 拒腐抗诱为国招贤清代科考制度是个鼎盛时期,执科取仕又是个热门。谁都知道金榜题名,鸡犬升天,高官可得,骏马可骑,金银财宝,美 女府地要啥有啥。何宗韩受欽命于一身威风凛凛就任山西副考官,百官相送,陌客也亲,乞望得福。一到苏杭权贵拜倒,富翁媚笑,一股股市井之气 迎面而来。一个叫苏万的首富为其子走科选之路想方设法送帖恭请何观察大人,安排何住进了官府的后花园,送来一女子名叫娟娟的倍侍,其女花容 月貌自不必说;刺绣描花也是等闲之事。单单她喜通文墨,善赋能诗,若让她去应文考,稳稳地考个状元。何观察看在眼里喜上眉梢,娟娟也情切切 、意绵绵,芳口唱出了江南小调“何郎何郎,情入江南,春花时光,今之候王,明日何方,妾亲梦呼,乐喜风光!”其声婉转动情,娓娓牵心。何一 听一看,心儿荡漾。轰时!“皇恩厚重”使这个倔强的西北汉子玩世不恭,只认朝廷大事,否知人间礼数,卑亢无色,拂袖而去。静坐思过之后, 改扮一个卖笔老头,来到了省府学堂,見到一些勤学之子十分兴慰,大清朝不乏人才。见了一些王公贵少,不学无术,气恼不绝。正值城门口何观察 心想“足未尝轻出城市。过其庐,渊然惟呤诵声”。默诵间一穷学生何敷见买笔佬也照样学习,还大有礼数地请教,何观察笑道“你要头悬梁,锥 刺骨”淡淡而去。在科考前,在城门口护题兵持抢肃立,但见城门上方悬挂着一个硕大的牛头,城门下竖一枚粗大的铁丁。半月后,学子们焦急等 待的开题炮三声巨响,开科取士,在数学子眼里心中一片空白!困惑不知所措,仅何敷忽然想起城、卖笔老头、牛头、护兵,决然用“头悬梁,锥刺 骨”之题目写了篇治学论政文章。后而中了丙午科进士。不少学子一张张白卷,城中从未见过智力考题,追悔不及。有趣的是苏万之子也见过何在 城门口,和护题兵在他试卷中答到“有情便有门,万枪铁丁存;江南多才子,乡佬眼无人”这哭笑皆非的答卷,这次近二百名考生落榜,故此江南 一带嫉恨起何观察,编出了儿歌唱道:“里里哪里哪,文县来了个乡老巴,不在家里引娃娃,来到江南干什么?”在欢送何观察回京宴会中乐队竞唱 此曲送行。何竞大颜不惭谈笑自如,饮宴如常。此刻一位官绅戏问何曰再来?何缄默片时,一官笑气言“虎去山还在!”何观察威然肃答“山在虎还 来。”威镇京师皇亲敬畏雍正朝初时为了励精整治,各亲王府中争权夺利,幕府中纨绔子弟横行霸道。在此时破格提拨的汉人何宗韩到 大理寺任官,很多从官看在眼里嫉妒在心中,处处为难,事事生节。加之雍正身体已开始衰弱,屡有咳血,朝中也有议论,说何宗韩治事专强,气势 过硬。何宗韩心怀朝廷,忠诚于皇帝,任大理寺左少卿时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户部主事为权事重,也是当时唯一财政机关。一次派一小吏员送给何 宗韩一乘绿尼小轿,十分美观大方,望何大人笑纳。何宗韩自然拒绝,从此以后他也不和下官等舆马过市,轻车简出传为佳话。何宗韩也不与同僚拉 拉扯扯,结帮拉派,胡吃海讪,故门庭寂静。有过闾者肃然起敬,下马离轿过何府。言传颇多雍正不信,便一次微服私访,何正在府内便服种菜,见 皇帝驾到躬身叩首,直呼万岁!谢恩拜罪!雍正大笑曰:“罪不甚至,甚解不平,人人罪以媚人,不可!”扬长而去。一次户部一小主事,是从小 侍奉太后和康熙爷的人自以为是。盗用了国库库银万两。户部想隐匿之事,不了了之。何宗韩亲自督办此案,仔细审理,唯恐法理不符,事实有误, 慎之又慎。初定依法斩首,却引怒了皇亲国戚、部分属僚,指责大理寺用刑过重,权势重于皇上等等。何宗韩坚持以《大清律》定斩不铙。雍正帝 哑然而兴,后来一段大内官府人员人人自危贪赃枉法现象少多了。史书这样记载着“不畏皇公怒,但畏何公知”。后来乾隆皇帝回忆这段历史也内 疚不已治学严谨华国文雄何宗韩完整地保留着甘陜一帶朴实纯厚的风范。山区人特有的憨厚忠诚的心态,他踏踏实实作人,恒之忠孝,和 善于人;他认认真真为文,平心静气,恬淡无华。即使他位登高显仍以礼恭敬地接待乡亲、农友;盛夏也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何宗韩文风也洽如其人 ,平平淡淡,涓涓素素,既无京官霸气,也无山野俗气。从其《会典》撰修博得雍正皇帝赏识;从他《族谱》问世,同朝官员效仿,以图家族昌 盛传世之谋;他那《敦仁堂集》以治学教政,科考入仕的重要教材,力受当朝荐举。后来乾隆皇帝读了这些文献也感触颇深,手书钦赐金匾“华国文 雄”以昭示后人。老当益壮望重乡里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突然驾崩,乾隆皇帝登位。真乃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位多年 的何宗韩一些作派奸臣们恨之入心,怂恿着新登基的小皇帝,乾隆帝钦点“从耕籍田九卿,再点竭陵扈从官”。何宗韩在京城住了半年之后毅然地 回原籍老家。世态炎凉不必多言。何宗韩时年已五十七岁了,虽壮心不已,志在凌云,他仍以读万卷出,行万里路为老有所乐的志趣。他徒步北游京 津京,南游蜀杭,游历中考察,历经艰幸,备考人文,明察华夏史实,博览神州千秋。留下了《乡贤何桐藩游蜀记程》和《何桐藩先生遊记》(北 游日记)每到一处寻访学友,也不奢望,不染指官府,显现了他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清高而雅致。这些风范文县人们十分敬重。回乡 后他率众会同县府重修阴平桥、南崖寺和颇有趣谈的景点“遇仙桥”,深受民众爱待。事隔二百年之后陇上大学儒韩定山收集石印了部分游记,书中 甘肃名流、进士程晋山老人作序,留文千古。韩定山自序中说:何宗韩“先生为吾文,杰出之人物,顾流传于众口者,率恢诡不经之谈。.其官之政绩授简之翰墨,从无表章而出之者”“以文县之文存,留地方文献”之望。何宗韩的一生神奇而恢秘,从陇南到江南,官居京城,位显朝廷,立身正直,德高望重。可惜位列三品正史未能入传,地方志史记而甚,多正如其赞其人文品、才德仅用“行足砥俗,文足华国,才足济时,量足容物。”写到他在官场、仕途中是“行藏道岂殊,急流如勇退,大雅念轮扶,礼法遵前训,诗书启后图。”乾隆十二年(1747)后得到朝廷的诰封“崇入祀文县乡贤何宗韩”。何宗韩在《清史稿》中遍存,如中进士与刘统勛同榜等。又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甘肃通志》、《文县志》有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有较全资料。(稿件来源:文县档案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