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宗白华美学意境论
2016-08-18 | 阅:  转:  |  分享 
  
大众文艺

145

摘要:宗白华美学思想根源于中国重体验、重感性的审美传

统,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意境论的

基础上,引进西方美学理论对意境论加以整合和发展;创构出全面

的、独特的意境论体系。

关键词:美学;意境;至动而有韵律;哲学意蕴

本文是咸宁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宗白华美学意境论》阶段性

成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心

理范畴,意境论的源头可追溯至老庄的道家美学;在魏晋南北朝

的文论、画论等古典艺术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意境

这个确切的词,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格》以意

境、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

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

心,则得其真矣。

其意境强调了主观的情意方面,却忽视了客观的物境;及至

后来的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慎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

说”;虽都触及意境的本质,却都偏重于创作主体的情思。

这些意境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内涵,拓展了其外

延,但这些精深的见解大多散见于文人札记或只是只言片语;同

时也很少有人从中国大量的文论、诗论、乐论、画论中整理归纳

出关于意境理论合理、科学的阐述。

直至清代才有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等著作中对艺术意境

作了较全面和深刻的研究。

他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

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

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人间词话》里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强调意境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提出意与境

的浑融是意境的表现,其意境论完善了意境的涵义;但他囿于诗

歌和戏剧的艺术门类,使其未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理论,其意境

论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

宗白华在前人意境论成果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的美学思想

以中国所有古典艺术门类为美学意境论研寻对象,创构出了全面

的、独特的美学意境体系,使古老的意境理论焕发出新的光彩。

意境又名艺术境界,简称为艺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

终极目的和最高理想。宗白华作为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意境论

是其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他在《中国艺术意境诞生》一文中说

到:“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境界是无穷尽,艺术境界是无穷尽

的。”

[1](p68)

而他又在其亲手编定的美学文集《艺境》前言中提

到“我虽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所成却历来文字不多……人生

而有限而艺境之求索与创造无涯。”

[2](p1)

可见意境的探索是无穷的,意境的研寻对宗白华的吸引是巨

大的,然意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须要宗白华终其一生去探

索和研究呢?他认为“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

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

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宗白华无疑是秉承着

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来研究意境特构的。但他的意境

论有独特的完善的内涵。

他提出意境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中间的,以宇

宙人生为具体对象,赏玩它的色相、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

的最深的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

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

美。”而“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

谓美的。”

[1](p10)

为着展现美的艺术境界,必须求反于人最深处的心灵。而所

谓的心灵则是作为人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徐复观指出“中国文

宗白华美学意境论

赵辅焕(咸宁学院中文系湖北咸宁437000)

都应允,后来在注生庙和徐平娘的对诗,煽动了她内心的情愫,

他们互表爱意,并以碧玉猫耳坠银簪金钿作为信物,就是所谓的

“天后娘娘”促成了他们的爱情,这就为两人的结合提供了条

件。这种寺庙中的爱情挣脱了士人道德观念的束缚,成为了人的

原始欲望生发的隐喻式的场景,把春意盎然的情事安排在这湖南

肃穆的寺庙中,达到对男欢女爱的肯定,各位嬉笑的是,《蝴蝶

媒》第一回,作者把撮合男女之事交给自观和尚,通过他来撮合

这段姻缘,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讽刺。《巫梦缘》中男主人公

与寡妇卜氏在竹西庵幽会;冯惟敏《僧尼共犯》中僧明进和尼惠

朗私会被抓后,却让他俩结婚。可见作者对僧人和尼姑的爱情是

肯定的。《张于湖误宿女真观》中的道姑陈妙常十岁即被父母舍

身空门,遇到潘必正时饱受情欲的煎熬,提出了:“既先生不弃

陋拙,略备蔬酌,今夜成其伉俪。”面对封建礼教的责难,她毅

然还俗。这些都表现出明清时期作家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关注。

花园和寺庙环境的描写,是为作者所表现的恋情和淫欲而

服务的,是作者表达解放个性,反封建的需要,把作者所表现的

男女之爱发生在花团锦簇、很有惬意的花园,达到了渲染情欲的

目的。不是所有明清作品中的花园都表现出这种情感意象,有的

作品中的花园只是一个作者用来构成故事完整的道具。如《宛如

约》《锦疑团》。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爱情环境的描写在明清小说、

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和审美效果。有些男女主人公处于某种巧合的

相遇;有些则是两个人的私通之处,不论他们是出于“情”还是

“理”,都表现了人思想的解放。花园以其独有的盎然和美丽拓

展了一个新的意象;而寺庙则以其昏暗和肃穆创造出一个可以反

封建的意象,其实对爱情环境的描写除了寺庙和花园以外还有很

多。不论描写什么样的爱情环境,它们要么是为作者所描写的人

物形象服务的,要么是表达作者某种主观思想或感情的,这种对

环境的描写,有利于刻画个性鲜明的形象,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深

化文章主旨的目的。因此,爱情环境描写对明清小说、戏曲的形

成,以及对人性的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作家们对爱情的描

写,打破了一般的教条,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

美好理想的摧残,是对人的本性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逊.陈诏同红楼梦与金瓶梅.[M]宁夏人民出版社.

[3]殷国光.叶君远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华夏书社.

[4]周冠生人性的探索:个性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史哲

大众文艺大

146

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的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

是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本身的表现,

而除却生命本身的书写;则还要赏玩生命表现出的色相、节奏、

秩序等外在的形式。故宗白华的艺术境界是一个表现为两元的双

核结构,即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和谐,也就是完美意境必然弥漫

着强烈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这样才是艺境内在的充实,才能

传达出流动不息的美感。同时外在的形式也应该表现出节奏、韵

律,凸显的是中国传统的和谐之美。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意境即至

动而有韵律。

德国古典的美学家认为:“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形艺术

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形艺术所能追求的其它方面。如果和美不

相容,就须让路于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服从美。”

[3](p15)

虽然仅是说明造形艺术表现美的特点,但也侧面的表明主于

美的艺术境界也会为着美的目的,对双核有所偏重和取舍。毫无

疑问作为意境本源动力是艺术家所应追求的首要因素,也是可能

超越外在的韵律、节奏等形式的。

宗白华深入研究意境的结构,得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

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1](p76)



就是“写实”“传神”“妙悟”,这三层结构是相互承接,层层

递进,渊然而深,直指本心的;而作为“本心”的生命情调和宇

宙意识的展现,显然是意境层深中的最高层,终极的追求。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宗白华美学意境论也必

然源于哲学的理念;故宗白华强调意境中要融入生命情调和宇宙

意识以体现艺术的哲学意蕴。这正是宗白华的意境论同前人的意

境论区别开来的标志,也是对中国的传统意境论的新的发展。

1920年,宗白华在写信给郭沫若的信中说:“你是由文学渐

入哲学,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因为我从哲学中

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能写出来,所

以我以为将来最正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的事业

就是尽力的做这首诗罢了。”

[4](p240)

此时宗白华已认识到哲学最

好与艺术相结合,这样才不至于只有抽象的哲学说教,而让欣赏

者于“宇宙诗”中体验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也就是说“道

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于艺以深度和

灵魂。”

[2](p80)

所以宗白华重视道与艺的辩证统一;一个完美的

意境需要道与艺的契合。道只有借助艺的形式,艺中有道,才能

“主观地将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

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1](p70)

艺术的形式太过多样,包括音乐、建筑、绘画、舞蹈等门

类,艺术类型多样而繁杂;但不难发现他们的共通点,即各类艺

术要给予欣赏者以强烈的美感。则不得不于艺术中构建一个完美

的意境。而意境也应该深藏着生命的情调和宇宙的意识。

中国传统的意境观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应该说这一理

念是正确的,但太过笼统。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又

将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具有合

理性。意境有有无之辨,当然也应有意境的高下之分;但这点却

被中国的传统的意境论所忽视。袁行霈认为“意境本身也有高下

之别。不辨意境之高下,是难与谈诗的。”

[5](p40)

同时他又指出

“诗的意境有诗人之意境,有诗歌之意境,有读者之意境。这三

种意境应该是统一的,但事实上并不统一。”

[5](p41)

可见意境不

仅有有无之辨,高下之分;也有创作主体、存在本体、审美主体

之别,而为了弥补意境中主体因情感不同而产生的缺憾,艺术家

在构建和呈现完美意境时都竭力的表现人共有的意识和共通的情

感。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无论是诗人意境、诗歌意境、读者意境,都会有天地无穷而

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正基于此《登幽州台

歌》才成为千古名篇。而这种共通的情感和共有的意识正是宗白

华意境理论中所着重诠释的。

意境中无论是生命情调还是宇宙意识的贯注,无疑都是哲学

所要研寻和探讨的话题;所以对宗白华的意境论探本求源,本与

源则是那闪烁着灵性火花的哲学,也只有哲学才能贯注到各类艺

术中,缓解乃至消除艺术形式的差别。

由此可见宗白华的意境在追求至动而有韵律的审美意境的理

想下,于现实中的意境又偏于那至动的生命和流动的主观情感;

同时于主观情感中透出生命的情调和宇宙的意识等哲学意蕴。所

以宗白华研寻的特构的意境具备两个突出的特点。

1.意境具有本源的生命动力,这意味着艺术既表现着宇宙的

原始生命,又呈现着人的感性生命。

宗白华既是美学家又是诗人,这一特构所突出的特点,在其

诗集《流云小诗》中展现无遗。他的诗中大多有“心”的意象的

出现,如“微眇的寸心,流入时间的无尽!”《夜》

[2](P356)

“森

罗的世界,又笼罩了脆弱的孤心!”《晨》

[2](P357)

“四面天海的

镜光,映着寸心如镜。”《月夜海上》

[2](P379)

这无疑都表明宗白华既在理论上重视彰显生命的动力,也在

诗歌艺术中亲身实践着,创构出将感性生命融于宇宙,表现至动

生命的最高层的艺境。

2.艺境具有超越的精神价值,这体现为它超越形迹,超越功

利和超越逻辑;即艺境的独立性和超功利性。

宗白华说过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理性的分析,逻辑的考

察,“真正理想的美学著作,所应追求的恰恰应该是学术性和趣

味性的统一。”

[4](P604)

不难得出作为其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也应

该具有超逻辑、超功利的性质。宗白华所创构的意境不仅仅是

“情景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而且也是充满生命情调和宇

宙意识,具有逐层深入的层深结构;深入生命,直指本心的境

界。宗白华认为“艺术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

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借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

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

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的,因此是美的。”这宇宙就

是宗白华所说的艺术中的意境,而美感则体现为至动而有韵律。

这些特点无疑使得中国传统的意境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

正是从哲学的意蕴的融入出发,对传统的意境论进行阐释和现代

性转换;使宗白华的美学意境论成为当代意境理论研究中最精美

的华章。

结语:正如章启群所说:“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美学的突出

贡献,我认为是,他在中西哲学、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下,重新

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

湛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蕴、内

涵和精神,把中西艺术的方法论差别,上升到哲学和宇宙观的高

度。”

[6](p310)

这个评价是非常契合宗白华在美学上的学术贡献的。宗白华

的美学意境论源于中国重体验、重感性的审美传统,而他又从实

践中建构合理的、充满情趣的、灵动的意境理论,他深入中西画

论的核心,分析空间意识;从艺术程式看虚实结合。从具体的诗

歌、书法、绘画的艺术体验,讲中国意境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娓娓道来;散步中指出意境范畴的哲学根基。应该说宗白华的美

学意境论不仅是对传统意境论的总结和发展,更预示着、暗合着

当下艺术的发展道路,即回归意境的研寻与创构,也就是说宗白

华的美学意境论,在现代语境下对艺术的发展也有所裨益。宗白

华的美学意境论为我们重拾传统审美的优秀思想提供借鉴,使古

老的意境理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朗.美学的双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赵辅焕(1988-)男,汉族,湖北潜江市人。湖北咸宁学院人文

学院中文系2008级本科学生,指导老师杜正华。

文史哲

献花(0)
+1
(本文系风虎神韵11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