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文审题
2016-08-20 | 阅:  转:  |  分享 
  
作文审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
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解析】本道作文题选用清代经学家阮元的《
吴兴杂诗》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诗中哲理引发的思考联想进行写作。诗作出自功力极深的大家之手,其深厚的经学造诣潜蕴于对江南水乡的景物
描写之中,既可使读者感受到明媚秀丽的溪流荷塘、菱荷莲稻之美,也可使现代考生联想到传统文化中水流不择深浅、不分城乡、至刚至柔、滋润万
物的“上善”之德,联想到因地制宜,物种浩繁、物性万千,高低深浅,尺短寸长各有其用,菱荷各具妍态等多方面哲理,能充分查考考生的发散性
思维。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主客观兼容。①②从客观角度切入。“水”是要素,“交流”、“千溪”、“万家”,可谓多而平常,有“深
”有“浅”,是其存在方式。那么,根据客观条件,因“水”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浅”而种植相应的作物;②从主观角
度切入。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如果你是“
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羡慕“菱”的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其次,虚实相生。既可以实写
一种植物,以此作为象征,托物言志,给人启示,也可以脱开具体语境,取其内涵,进行构思。整个社会不就是那一片汪洋的水域吗?每一个个体的
人不就是那“菱”、“稻”、“荷花”吗?再次,价值观体现。“菱”、“稻”、“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中、浅水中和不深不浅的水中,它们都
是可爱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从它们的出身(水的深浅)来判断它们的价值。“菱”、“稻”、“荷花”的相
互映衬,自然才美好。再者,立意的高远多维化。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丰富多彩了。社会形态的多样,人们对不同问题
的认识与评判,都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质。无论“深水”与“浅水”,无论“稻”与“荷花”,都是精彩无限,生动活泼的。只一方面,当代社会在
诸多方面还存在单一思维模式上,比如教育的人才培养上,认准“稻”的实用,就否认“菱”与“荷花”的另类;比如在文化审美上,认可“荷花
”的高雅,就否认“菱”与“稻”的土气,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蕴涵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
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
点符号。[写作提示]写作时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弄懂哲理。雪、梅都是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
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
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写这首诗歌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阅读下面这首
诗,根据要求作文。《春水》(之三)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读冰心的这
首小诗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
800字。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一家公司招聘职员。大学毕业生汤姆和杰瑞一同前去应聘。老板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汤姆心里觉
得不服气,觉得大材小用,于是离开了。杰瑞欣然接受了,并想踏踏实实的好好做下去。十年后,汤姆仍然没有找到向往的工作,而杰瑞已经是这家
公司的ceo。自命清高的汤姆天天梦想着天上掉馅饼给他,这样想走捷径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碌碌终生。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著名哲学
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要贴在地面前行,不在云端跳舞。”纵观古今,凡有建树之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世界首富比尔盖
茨,一位影响了两个世纪的男人,可谁又知晓,飞黄腾达的背后是怎样的辛酸,终日泡在电脑前,承受巨大的辐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研究
出了dos甚至今日多数人使用的windows。如果不是比尔盖茨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信息时代不知会推迟多久到来。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
,自幼家贫,在乡邻资助之下在陕西名师周桐门下习武,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报国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辍,一个动作可以练
到成百上千遍,以求精准。在名师周桐的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等伙伴投身于抗金爱国的爱国洪流之中。满腔抱负,一心救国,脚踏
实地,立志不移,终成民族英雄。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发奋,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张海迪立志成才,自幼高位截瘫,
几次濒临死亡边缘,但她不放弃。20年来她学会四门外语,翻译著作16万余字,还自学针灸,治疗病患10000余人;李时珍发现以前的医书
中有多处错误,决心写一部医书。他读了800多种书,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7个省,收集了上千万单方,为了了解草药效果,他甚至亲自吞
下,就这样用了31年著成《本草纲目》;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先天口吃,为了实现演说家的梦想,每天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成口若悬
河演说家。如果不是脚踏实地,苏洵可能只是芸芸众生;张海迪可能郁郁而终;李时珍可能重蹈覆辙,一样写一部错医书;德摩斯梯尼可能永远
被别人笑话。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生命旅程上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脚踏实地,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脚踏实地,欢乐
可以绽放成满园鲜花。成功需要脚踏实地。【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材料的材料作文,首先要搞清诗歌的含义,然后写作。这首哲理诗
。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动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在于神静气定,戒除浮躁;亦可理解为告诫青年人脚踏实
地,有所作为。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根,是处在地下的植物器官,它可以吸收水分、养料去营养茎叶,使植物生长繁茂;因
此有人说,天空是鸟类的根,海洋是鱼类的根,土地是农民的根,母校、老师是学子的根,爸妈、家庭是孩子的根,故乡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
根,国家是人民的根,传统文化是今天的根……根是我们的依赖,也是我们的源头,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因为根在那里,所以我们总可以在不利的形
势下得以扭转、改变,或在困难、挫折的情况下得到鼓励、支持;如果失去了根,植物就会枯萎乃至死亡,人也一样。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联想和体
悟,请根据你的思考、感受,以“根”为话题选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议论
文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700字。⑤不得抄袭。把根放在心中李松涛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
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
,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乌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
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
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
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
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
的芳草萋萋已变成繁华商铺;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集资兴企作幌子来诈取百姓的钱,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伪劣商品……无
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正在成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慢慢地,我明
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
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
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故土·根情李春来午后的阳光碾碎了洁白的栀子花瓣,落下一地斑驳的清影。我躺在安乐椅中,微弱地呼吸……
我想,我是老了吧:我的脸好像核桃壳一样粗糙不平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身上布满了深褐色的斑点。我低头,看那些松软的泥土,或许,我不
久便会与他们融为一体了。卧龙跃马终不过黄土啊!此刻,我的心里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曾几何时,那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也有这样温暖的阳光
,也有这样一片飘着芳香的泥土。我仿佛又看到了家门前的青山绿水,闻到了老屋厨房里飞出的饭香……依稀记得儿时的家园,青色瓦,黄土墙。屋
里住着的一个汉子,每日早出晚归,他喜欢叼着旱烟,坐在门槛上望着妻儿,一脸知足的神情。屋里的女人,也是起早贪黑操持着家务,把家中打理
得井井有条——他们,就是我的爹娘。依稀记得儿时的顽皮,摸鱼抓虾,掏鸟蛋。孩童们拿着竹竿和树枝,在山坡上追逐嬉闹,直到筋疲力尽、肚子
抗议为止。依稀记得战火烧到家乡的情景。我告诉爹娘“我要抗日救国”时,爹和娘的眼圈都红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眼前的汉子——我的爹是
如此脆弱。油灯下,娘将一滴滴泪水缝进了新制的衣裳。依稀记得,那个梳着两条辫子,双眼通红,“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站在村口挥动
双手,声声唤着“早些回来”。这声音,直到远去的亲人的身影逐渐模糊,声音化在风中。一晃几十年,弹指一瞬间。当我随着军队踏上这片被称为
祖国宝岛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家乡,已离我远去!我带着终生的遗憾,以为我再也回不到那个老屋了。几年前大陆与台湾实现了间接“三通”
,我没有回去:物是人非,我不知回去寻些什么。接下来的,是几十年里台商第一次包机到大陆探亲,我也没有回去,因为,那些亲人已经化为黄土
……如今,我老了,将要不久于人世了。故土,却牵动着我的神经,毕竟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毕竟她是我此生依恋的地方啊!我愿回到那个小
山村,躺在母亲坟旁,就如落叶回归于土地一样。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红线系着;落叶飘得再远,总要回归于根啊!我愿在迟暮之年的某一天,
永久地躺在那遥远的故乡的土地上,慢慢地、慢慢地化为泥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根为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根的
重要性,根是一切存在的根本。要注意理解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因为根在那里,所以我们总可以在不利的形势下得以扭转、改变,或在困难、挫折的情况下得到鼓励、支持;如果失去了根,植物就会枯萎乃至死亡,人也一样。”“根”的作用可以给我们哪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这需要我们与人生、现实、社会相联系。从根深方能叶茂,我们能够联想到:①为人处世的根本,如“孝”、“诚信”、“善良”等;②成就事业的根基;③治理国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叶落归根,知恩图报,我们能够联想到:①游子思乡;海外赤子不忘祖国;②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等。不管怎么联想,都应该注意从原材料出发,自然引申,合理拓展。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1.不能忘本2.父母的奉献精神3.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5.爱国主义精神。
献花(0)
+1
(本文系入出有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