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们都是不可替代的
2016-08-21 | 阅:  转:  |  分享 
  
《燕赵都市报》2016年8月21日第15版





我们都是不可替代的



刘秀竹



有家长询问:“十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不喜欢与家长交流,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如何才能撬开孩子的嘴,让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告诉家长,从而让家长把握孩子的动态,从而帮助孩子成长呢?”

看到第二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得是多么的自以为是,多么的有控制欲啊!而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是:恭喜提出这类问题的家长,您的孩子正走在一条无比正常的成长之路上,他或她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经历成长。

其实,这样的时候,做家长的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持缄默和距离,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或她自己走过这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的,这个阶段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阶段,因为正是经由此途,孩子由依附的生命,变成为独立的个体。如果说此前孩子的生命像藤,母亲的生命是树,孩子需要与母亲共生。无论是思想还是情绪与情感都与母亲同升共进,同止共退。但从此开始,孩子经由自己的观察,开始萌生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也开始自由心升。

我昨天坐汽车遇到一对母子,4周岁左右男孩,手里拿着一个首饰去戴在妈妈的手上,说:啊!还挺好看的啊!那说话的样子和语气就跟30多岁的妈妈一模一样。关注与喜爱首饰是妈妈那样年龄的女子生活的主题之一,绝不是一个4周岁左右的男孩子关注和喜爱的东西。那个孩子那样和妈妈聊起首饰和关于漂亮的话题的时候,就像是妈妈自己和自己聊天一样。

而对于正走在12周岁和13周岁之间的大路上的少年来说,他似乎更喜欢自己独处和沉默的样子。好像是忽然开始的,妈妈在他身边他会觉得干扰,让他有压力感。妈妈提醒他的话语:路上注意红灯!记得喝水啊!你饿不饿?菜咸不咸?所有这些都让人觉得自己像个弱智,难道我不懂吗?他或者她会在内心这样反问。在妈妈来说,这叨叨的碎碎念是关心和担心;在十二三岁的孩子听来,就是烦心和压力。

嗯,就是这样,在两个区分开来的思维系统里,这就是不同的反应模式。而孩子的不耐烦和听不进去则是孩子成长的痕迹之一,就像是他的身高一样,好像每天都在往上拔节,不断的变化——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家长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接受这个成长,就像接受自己需要抬头跟他们说话才能够和他们有眼神交流一样。

这是一个从共生到分离的阶段,是孩子走向自主观察自主思考的起始时间,他们需要在自己的内在完成这种转变,内化这个成长,他需要完成一个由内而外的蜕变,羽化成蝶,释放出自我斑斓的生命,在暗夜里释放光芒。

当你在询问孩子的时候,如果他说“我不想说”,或者说“我不知道”,或者说“别问了……”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孩子的品质是有信心的,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闭上嘴。因为,或者这才是他们需要的家长的陪伴方式,才是能够形成他们自我个性的方式。

提供需要的,也才是有价值的,不是吗?













(姜太公源于网络下载收藏,并校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感悟。)

























2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