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阴阳的能量特性解读
2016-08-28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12月第29卷第6期

Dec.2009Vo1.29No.6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TCMUniv.ofHunan3

·专家论坛·

阴阳的能量特性解读

潘远根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

[关键词]阴阳;能量;方法论;哲学;《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0X(2009)06-0003--05

Understandingofyinyanginenergynature

PANYuan-gen

ffCMUniversityofHunan,Changsha,Hunan410007,China)

[Keywords]yinyang;energy;methodology;philosophy;HuangdiClassicCanon

中医学的阴阳既无迷信的成分,也不是虚玄的概念,

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命能量的描述,像物理学电极的阴极、

阳极,像化学中离子的阴离子、阳离子,像现代医学的阴

性体征、阳性体征、阴性结果、阳性结果一样。都是那样客

观实在。.

人们对阴阳的认识.往往仅把它作为一种哲学方法

来看待,并通过大量论证说明它的合理性。诚然,作为一

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阴阳学说确实曾是中国古代的哲

学家们运用的理论。上百年来,我们都只是片面地在论证

阴阳的哲学概念,论证它的抽象问题,过分的强调了方法

论属性,而忽略了它实实在在的能量和物质方面的含义,

这也是引起误解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医学本身也在人

云亦云,把它局限在抽象方法中,而不去注重它的本质属

性的理解。究竟应当怎样认识阴阳,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解读。

1阴阳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命题

阴阳其实在古代既不是迷信的概念,本质上也不是

“方法”问题,而首先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命题。

阴阳的原始概念并不是抽象的,而属物质的、具体的

内容。如《礼记·礼运第九》“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

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在古人眼里,人是天地、阴

阳之交的结果,是具体的存在。那么,阴阳是什么呢?

首先说阳。《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能够“营

天功,明万物”者,自然就是“日”,太阳。所以,《淮南子·天

文训》“日者,阳之主也”,《史记·天官书注》“日者,阳精之

宗”。这个“日”是阳之主,阳精之宗,所以阳不是别的东

西,是以日为主、为宗的客观存在。《前汉律历志》“日,合

于天统”,《说文解字》“阳,高明也”,既高且明,明万物,这

即是所谓“营天功”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天

运当以日光明”。太阳是以光和热来营运自然,所以,阳是

太阳所发出的能量。这种能量以热为特点,《淮南子·天文

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Et”,《后汉书·苟爽

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又说明阳是火与热的代表,属

火属热。这个阳显然就是太阳光和热的另一种表达。火或

热也当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实在的能量,

这在后面再详细说明。

古人把自然界的组成分为两大部分,即天和地,天称

为阳,地称为阴。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阴阳系日

月》均谓“天为阳,地为阴”。在一定程度上说,阳就是日,

就是天,《礼记·礼运第九》“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

于山川”,《淮南子·天文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

者,凝滞而为地”,《阴阳应象大论》也说“积阳为天,积阴

为地”。在宇宙这个大概念中,阴阳就是天和地。这与《易

经》所说“天者,太极之理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都是古代对宇宙天地的命题。

但这决然不是抽象概念,可以从古人的论述中看出。

《礼记·礼运第九》“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

端,以四时为柄,……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

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淮南子·天

文训》“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

精为万物”。天地、阴阳、四时,在这里都不是抽象的,是可

[收稿日期)2009--02-05

[作者简介]潘远根(1949一),男,湖南龙山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4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29卷

以感触到的。可以感触到的东西,就不仅仅是一个抽象

“概念”的含义。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更

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

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

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

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

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

雨,又日雨出地气。”明确说明阴阳是有形体的.云行雨

施,精化气行,上下升降,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运动。既以阴

阳来代表天地,旨在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是

物质的,故阴阳在这里是天地的客观实在。

古代关于自然界认识,在古人的眼中,自然界主要是

两大块,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天因日而明,地因天而生万

物。在这一最简单不过的现象中,中华民族的古人称天日

为阳,称地为阴。在这一原始的概念中,阴阳是对自然界、

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认识,既是属性的归纳,又是能量

的代称,并没有抽象化,而是自然界物质和现象的另一种

名称,是对不同属性的现象和物资的归类。就如动物和植

物这两个概念一样,它只是两大类别生物的总名称而已。

2阴阳是能量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有人说阴阳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只是哲学上的

抽象概念。这是对阴阳的误解。无论是开始的命题。还是

中医学的引用,阴阳的概念就是能量。

首先,阴阳具有特定的物质或功能属性,如《礼记·郊

特牲第十一》“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能被饮

和食所补养,这阴气和阳气显然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气”。

一个虚幻的概念不能由实在的物质来补养,这是最简单

明白的道理。由实在的物质产生出来的东西,又决然不是

一种概念或抽象,只能是一种客观实在。前面所引用的

《礼记·礼运第九》及《淮南子·天文训》的命题,天地、阴

阳、四时层层相因,相互关联,天地之袭精、阴阳之专精、

四时之散精的存在与作用。因而化生阴阳、四时、万物。天

地、四时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阴阳则不至于又超乎二者

而言,与天地、四时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概念。显然,阴阳若

无能量特性。其“专精”又自何而来?又何以能“为四时”?

又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积阴之寒气为水”,是指阳为热

气,积聚起来就可以达到火的热度;阴为寒气,积存起来

就可以化而为水。寒气和热气就是能量,阳热阴寒,这就

是化生四时的“专精”。四时是什么。就是寒来暑往的现

象,由阴阳所产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阴阳之升降,

寒暑彰其兆”,阴阳的变化由自然界的寒暑来体现。

阴阳是产生四时的能量。《素问·脉要精微论》“万物

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

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张景岳

注释日:“冬至一阳生,故冬至后四十五日以至立春。阳气

以渐而微上,阳微上则阴微下矣。夏至一阴生,故夏至后

四十五日以至立秋,阴气以渐而微上,阴微上则阳微下

矣。此所谓阴阳有时也。”(《类经·脉色类》)阴阳是四时变

化的根本,但这个变化其实源于太阳的运行。就北半球而

言,冬至日是太阳运行至最南的赤道.北半球大地处于日

光照射最弱的时候,日照最短,属隆冬时节;一过冬至,太

阳即开始向北运行,北半球渐次进入由寒向热的时段.这

是“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的作用:当太阳运行到北纬23

度时,即为夏至,日照最长,北半球处于炎热时段,这是阳

气盛而阴气衰的肇始;夏至以后,太阳又向低纬度移行,

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一年的周期,形成整个气

候变化,是太阳的光和热的作用,即是阴阳上下盛衰的变

化。随着太阳的运行(应该说是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

转,姑且按传统言),地球承受阳热的强弱,产生着寒热的

变化,暑热盛则寒气弱,热气弱则寒气盛.这种寒暑就是

阴阳的盛衰往复(寒暑彰其兆),这种变化就根植于阳气

的盛衰。~天中也有四时的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

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El中为夏,El人为秋,夜

半为冬”,朝、日中、日入、夜半同样反映的是阴阳的盛衰

状态。这种称为阳的就是自然界的热能。暑白天来。寒从

地生,生于天者为阳,源于地者为阴。

在四时变化中,阴阳是产生万物的能源。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就是阴阳化生四时变动。故《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自然界万物的衍化

主要表现为生、长、收、藏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万物的

生长收藏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素问·天元纪大论》“天

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素问·厥论》“春夏则阳气

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这种自然变化的

根本原因即是阴阳的盛衰强弱,春夏阳气的由弱而强(阴

气随之由盛而衰),万物由是而生而长;秋冬阳气由盛而

衰(阴气随之由弱而强),万物因此而收而藏。故《景岳全

书·传忠录》说:“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

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因阴阳的盛衰多少而表现出

能生能长、能杀能藏,这不仅是能量,而且就是自然界变

化的能量。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阴阳之气能促使万物产生

这种由生到死的周期性变化,所以。它代表的不是抽象概

念,而是能量、能源,自然界变化的动力。反过来说,自然

界变化的力量被称为阴阳,而不是别的什么。《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

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需要养的东西显然不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而是赋有具体内容的实在。

3医学中阴阳的命题

阴阳的能量特性,在自然界是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

在引入医学中以后就更加具体化了。

首先看中医学对阳气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

第6期潘远根阴阳的能量特性解读5

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

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里说到

两个概念,一是阳气主卫外以固护人体,防御寒热或其他

异常因素对人体的伤害,是人体的防御机能;二是阳气为

人体的生命机能,“人气生”,“阳气隆”,“阳气已虚,气门

乃闭”,阳气的作用就是体现在生命体的活动中。能够养

神养筋、能够主外卫外的阳,和能够藏精的阴,也绝对不

仅仅是个抽象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这种能出上

窍、出下窍,能发腠理、走五脏,能实四肢、归六腑,其

“出”、其“归”、其“走”、其“实”,都是具体的行为、动作,表

示阴阳是一种具有行为动作的能力。具有特定的功能作

用,是能量的体现。当然,也就不是无影无形的抽象概念

所能解释的。只能是有形有质的实在。

究竟阴阳所指的是什么?这在医学中比较广泛,但主

要也只是两个概念。一是在脏腑组织方面,二是生命活动

与生命物质方面。

人体的脏腑组织,阴阳有具体所指。如《素问·金匮真

言论》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

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

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

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

脾也。”一方面在谈脏腑组织的“部位”、“属性”,另一方

面,同样是在说它们的“功能”。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

物,精气属阴,化物属阳,所以,五脏是阴,六腑是阳;在五

脏中,心以主火属阳,肺以主肃降属阴等。当论及脏腑时,

说阳则是六腑,说阴则是五脏;五脏说阳则是心与肝,说

阴则是肺与肾。

在生命体中,由机体的生机而体现出生命的活动,生

命的活动现象属阳,生命的物质基础属阴。属于生命活

动、生命现象的,如精神、意志、思维(在医学中总属于

神),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脏腑之气),防病抗病的机能

屏障(气、血、营、卫之气、正气),都属于阳的大概念,总称

为阳气。但实际上这些还不能说是医学中具体的阳。因为

从治疗学的角度言,阳又具有更加特定的概念:具有温养

作用、具有热的特性,这一类生命活动才称为阳。它与自

然界阴阳的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如五脏有阳,心阳含心气于其中,脾阳、肝阳、肾阳包

含了脾气、肝气、肾气等。之所以说“包含”,即因为气与阳

之间存在差异,如说脾阳,不仅包含脾气的传化输布功

能,还指脾所具有的温养作用,如温养四肢、温养肌肉等。

气是阳的一部分,属于阳而并不等于阳,阳是具有温热特

征的机能。这在临床辨证中更能体现。同样的道理,心阳、

肝阳、肺阳、肾阳,不仅包含了各自脏气的功能,还包含五

脏所具有的温养作用。这些将在疾病辨证中具体分析。

言人体的阴,筋骨肌肉,精、血、津液都属于阴。但阴

的特性是寒,由于有阳气的温养,这一特性在正常情况下

不能体现,只体现在与阳气的协调而使人体保持相对恒

定的温度。“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以“藏”为特性;热则

耗散、消耗。没有藏的作用。四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寒(冬)才有藏的作用。所以,阴包含了筋肉、精血,但这些

也并不等于阴,阴具有藏秘这些物质的作用,具体反应为

寒的能量。藏必须有所藏的对象,因而,生命物质总是和

阴联系在一起。属于阴的内涵。在疾病状态下,阴的偏盛

偏虚才表现出阴的特征。如阴盛时则畏寒怕冷,阴虚时则

发生虚热。

从人体生命而言.显然,阴阳还不是指具体物质或脏

腑功能,而是人体内相对的两种能量的体现。阳是人体温

热的能量,阴是人体寒凉的能量。说“阳生阴长,阳杀阴

藏”,都不是指物质,而是指能量。从这一点说,它们具有

哲学上对立统一的特性:阴和阳总是处在相对的平衡状

态,一方的盛衰总是引起另一方的衰盛,阴盛则寒,阳盛

则热。是哲学抽取了阴阳作为概念,而并非阴阳本为哲学

概念。阴盛时能引起人体怕冷,而阳盛时即可导致人体发

热,是作为能量的阴或阳对人体施加了作用。

阴阳是总纲,是大命题,是不同类型事物或现象的大

类别,也是同一类型事物或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总体能量。

把阴阳具体到脏腑、气血、上下内外的部位,只是为了辨

别它们的类别和属性.在辨证和治疗中认识它们的阴阳

属性。

4阴阳作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时仍然

是能量的概念

在机体的病理状态下,或在疾病辨证论治中,阴与阳

更能体现它们作为能量的特性。

从发病和病证的角度看,阴阳既可作为致病的因素

而起作用,又是疾病病性病位的实际所指。如《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

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

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

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种病

之形态由“阴阳更胜之变”引起,阴胜引起阳病,阳胜引起

阴病,阳胜引起发热、身热、汗不出而热,阴胜引起畏寒、

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这些具有特定症状表现的

病证引起的原因,就是阴阳的“更胜”。显然,能作用于一

定的对象而引起疾病,没有具体的能量就不可能引起具

体的疾病,很明白的道理,这阴阳是“能量”而不是指抽象

概念。《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

下,则为热厥……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

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

不知人也”,也同样是说阴阳的具体作用。由于它们或衰

于下,或盛于上的影响,作用于机体,引起明显的客观表

6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29卷

现,让人们可以体会到、观察到,没有能量的施加,这些症

状显而易见是不可能出现的。

需要注意的是,寒属阴,热属阳,阳证热而阴证寒,寒

热是病,阴阳只是在盛衰变化时才成为病证概念。在病证

状态时,阴阳的概念可与寒热互换,阳证常指热证,阴证

常指寒证。

中医辨证中常说的肝阳上亢,肾阳虚衰,脾阳虚弱,

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肺肾阴虚,阴盛阳虚,阴寒内盛等

等,其阴、阳都是特定的物质或功能。如心阳虚衰.它必

定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心气的虚弱,表现为心悸

怔忡,气短,动则气急,甚或胸痹心痛,脉虚弱;二是有畏

寒怕冷,口唇紫绀等寒症。没有畏寒怕冷口唇紫绀,还不

能说心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必兼有虚火(热),如肝阴

虚,若仅有面色恍白,月经量少,仅可说肝血不足,必须

兼有心烦不寐,或两目赤红,这才具有阴虚的表现,才能

说肝阴虚。阳虚乃气虚之甚,气虚者未必阳虚。而阳虚者

其气必虚。同样,阴虚与血虚也同样存在这种关联。阴盛

者阳必虚,阴占主导地位,表现的是寒证;阳盛则阴必

弱,表现的是热证。因此,无论是发病还是辨证中,阴阳

都是具体的,或属病因,或属病位、病性,绝对不是空对

空的概念。

而在论治中,阴阳更是具体的治法或药物。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

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

乡。”阴阳之能因诊察而别之,即说明阴病或阳病有其具

体的病位和特定的症状。而能够施加治法于其上的阴和

阳(治阴、治阳),自然也是具体的、客观的。中医临床辨治

疾病时.阴阳是必不可少的概念。论病证或病机时,有阴

虚阳亢、阴盛阳衰、阳热亢盛、阴寒内盛、阴盛格阳、阳虚

发热,以及脏腑阴阳盛衰之证等概念;论治则有补阴、补

阳、滋阴壮阳、温阳化饮、温阳散寒等。补阴、滋阴,补阳、

温阳,是用相应的物(中药或其他如针灸)来补充或调理

阴或阳。这里的阴是指精、津液、营血、水等体现的滋润、

营养作用.以寒凉为特性;阳指脏腑之气产生的热能,所

以用寒凉类药物可以滋阴补阴,温热类药物可以补阳壮

阳。阴阳可以用药物来补充、增强,或抑制、消减,能被增

强或抑制的对象.自然又只能从客观实在的方面去领会

和理解。

从治疗的最高境界来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

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

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处于

协调状态。才体现人体的健康(精神乃治),这才是人体阴

阳的关键(阴阳之要)。并且还强调阳是主导方面,要“密”

才能“固”。而“强”(亢盛)得过了头就不能密,其结果可能

是“精气乃绝”。这与自然界的变化取决于太阳的道理是

一致的.太阳的热能是主导。

5临床阴阳证候的具体认定

在外人看来,中医病证的阴阳虚实,概念模糊,不知

所云,其实是不懂中医而不明所以。以阴阳而名的每一个

证都有其特定的概念、证候范畴,有证与证之间的区别特

征,有数证之间的鉴别要点,是绝对不能模糊的。清代医

家江笔花在其《笔花医镜》中说“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

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而更早的明

代张介宾在其《传忠录-阴阳篇》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

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

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日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

阳,药有阴阳。”所道出的就是阴阳之于中医的重要性,作

为医家。谁能模糊这个概念呢?

几个以阴阳为名的证候有必要单独表达。

由阴阳的盛衰所引起的病证,见于《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及《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

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囊括了全部证型,是临床病证的纲

领。这里需要弄清两个概念。阴和阳在人体是相对的能量

体系,阳代表热,阴代表寒,必须处于一种能相互抑制而

能平衡的状态,才能体现为正常的生命活动。在这种正常

情况下不能分别其邪正属性,或者说这时是一种生理属

性。但当发生盛衰变化时,无论是盛是衰,都是正常生理

的逾越,就属于病理反应。

从虚证看,“阳虚生外寒”,指生命体的热能不足,人

体发生畏寒怕冷的症候,引申到五脏.凡属五脏阳虚均可

见到这种“寒”的征候。或者反过来说,只有见到这类“寒”

的征象,才可以认定为阳虚(假寒是另一个概念)。“阴虚

生内热”,生命寒凉的能力降低,不能抑制阳的亢盛,人就

会感觉到心中烦热,五心发热(通常指心窝、手心、足心),

但体温未必升高,这种热中医称为“内热”或“虚热”;如果

这种热演变成一种“火”(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被称作火的

征象),EL{作“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五脏病证中,只有

见到这些内热、虚火的征象时,才能诊为某一脏的阴虚。

言实证,其“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盛则外热”

都说的是一回事,指热证。说“阴病”,是指阴不足而不能

制约阳气。这种热往往有形可征,身热肌肤热,人也感觉

发热,与里热相对而言,有时也称为外热,多半伴有体温

升高。在外感病的发热中,则常称“邪热”,但总属热盛,也

称“阳热”。故凡发热性的疾病,都属于“阳盛(胜)”。但是

这与人体的阳气旺盛而不怕冷则属于不同概念,阳气旺

盛并不包含阴虚的内容,属生命力旺盛、身体强健。“阴胜

则阳病”、“阴胜则寒”、“阴盛则内寒”都指的是寒证,阳病

即是阳气(热能)不足。内有脏腑功能低下(如脾胃的消化

吸收功能减弱、泄泻,肾脏主水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外

有畏寒怕冷的表现,都属于寒证,归为阴盛(胜)。至于“重

寒则热,重热则寒”则是指的假象,谓过度的寒反会产生

热象,如面红如涂丹,1:3渴不欲饮,烦躁等,中医称为“阴

第6期潘远根阴阳的能量特性解读7

盛格阳”。过热产生寒象,指高热患者所出现的四肢反发

凉的假寒症。中医称为“热厥”、“真热假寒”。

所以,阴盛或阴虚,阳盛或阳虚,其实就是寒证和热

证的表达,就是人体能量强弱表现的不同方式,有客观征

象可以诊察。有具体病理可以辨别。有不同性能的药物可

以治疗。因而,在中医学中,无论从哪个角度言,阴阳都不

应当被圈定在哲学的领域里,也绝对不是糊涂的概

念——假如你自身不糊涂的话。没有深入研究中医,对博

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想以皮毛之见,就予以指点,实在是

太无自知的素养了。

6阴阳哲学特性的演化

阴阳在古代。本身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客观的抽

象,成为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概念,沿哲学的方向发展;另

一方面,仍然是具体的能量,沿自然科学的方向发展。在

医学上的发展主要属于后者。但也有前者的踪迹。

阴阳的主导方面是阴阳的客观能量特性。见于上面

所说。历代医家对阴阳的论证,虽然也有哲学方法的味

道,但终未脱离阴阳本身的客观实在。如唐·王冰《素问

注·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

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

气不穷”;张介宾《类经图翼·真阴论》“阴不可无阳,非气

无以生形也;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阳为阴之

偶,阴为阳之基”;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阴阳互为其

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期”等,虽然

具有对立、统一、斗争、转化、不可分离、以对方为存在条

件等哲学特性。但须注意,这些特性并不是因为有了哲学

才有,而是天地阴阳、人体阴阳本身具有这种特性,是自

然界、人体的自身属性,是因为哲学的需要而抽象出来成

为哲学概念。孰因孰果其实自不容混。医学的认识和论

述,只是对阴阳在自然或生命的程序中作更加深人的认

识和理解。并不能就此认为,医学是运用哲学方法来研究

人体和疾病。哲学只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和抽象。换句话

说,有了这些对自然、事物特性的认识,哲学才有抽象这

些规律的基础。

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对物质世

界运动变化现象的高度抽象而形成的方法论。阴阳作为

古代对物质世界的命题。它的客观存在的特性符合了古

代哲学思维,也与现代哲学对立统一思维相吻合,因而,

阴阳理论被冠以“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即并没有达到现

代哲学的高度)。古代道家学说被认为是古代哲学的代

表,但道家谈阴阳也不是虚空的,如《老子》之谈阴阳,《太

平经》之谈“以阴阳五行为家”,《周易参同契》之以卦爻配

阴阳,《黄庭经》用阴阳之气炼形养生,也均有其具体内

容,而并不仅仅是方法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引申而

论,古代的阴阳,特别是医学中的阴阳就未必一定是古代

的哲学体系。而只是符合哲学的思维而已。把阴阳说成对

立统一的哲学命题,这不是古人的初衷,特别是在医学

中。

那么。医学中的阴阳问题本来只是医学问题,人们何

时又不从医学的本身去研究阴阳,而非要把阴阳冠以哲

学的桂冠,使阴阳成为架空的、抽象的哲学概念,以致让

一些“科学家”们都“不知所云”了呢?

这大概起于中西医学论争的上世纪之初。当西学东

渐.一股否定民族文化、崇尚西学的思潮,把中医逼到死

亡边缘时。为了更有力的证明中医学的合理性,杨则民运

用现代哲学成就分析了中医学的理论内核,在其《内经之

哲学的检讨》一书中说:“我的看法是,《内经》为我们祖先

吸取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论证当

时医药的书籍。它的出发点为古代的思辩哲学,它的叙述

方法为演绎法f即从一般事物的原理推理到特殊事物的原

理的方法),它的思想实质是融合了古代儒家、道家及其它

诸家的阴阳学说与当时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

想内容不纯。是因为这本书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然而

《内经》毕竟有它独特的哲学思想。我们要探讨《内经》的

真正价值。应当用哲学的眼光来衡量他,不能用自然科学

的见解生搬硬套地批判”。在国医学处于生死存亡的时

刻。他独辟蹊径,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中医学形成及理论核

心的正确性,则绝无可非之处。但到了现代,谈阴阳学说

时。即便是中医学的教材,也总是把医学中的阴阳往哲学

身上靠,论抽象多于具体,论概念多于实在,淡化了阴阳

的生命特性、能量特性。而只在“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轻描淡写的概括医学中阴阳的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医

学论阴阳的本末倒置。

7小结

阴阳源于古代对自然界的命题。古人观察到太阳的热

能是引起自然界生生化化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天;阳气的

减弱导致地面寒气的滋长,.具有寒凉特性者命之日阴。源

自于地。天地阴阳成为自然界寒暑往复、生长收藏的自然

能量。在“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相应”观念指导下,对人体

生命热能也以阳气命名,而对协调平衡、配合阳能的另一

方面的能量名之日阴。这两种能量的平衡就是生理上的健

康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上的一切问

题实际上都基于阴阳,无论诊察疾病,还是治疗疾病,都

以阴阳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关注的是这两个能

量是否平衡。哲学是对这一自然命题的抽象和引用.是源

于人类本来文化的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尤其是在中医学

中,应当首先认识的是阴阳的能量特性,用以阐释阴阳在

人体生命程序中的作用,与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药物性能等密切联系。不应当把本属于自然属性的能量

仅仅指认为哲学属性。

(本文编辑徐爱良)

献花(0)
+1
(本文系正元和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