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6年9月1日——丙申年八月初一日
2016-09-01 | 阅:  转:  |  分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亦:也。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也快乐吗?

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处:《论语·学而》。

作者:孔子。

简介

原文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注音:yǒupéngzìyuǎnfānglái,bùyìlèhū。

全文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您是不是会非常喜悦和非常高兴?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知心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后很开心的样子。一个人有了原则(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想事情(关心自己的朋友),他自然就来了;不是会很快乐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书法作品——甲午年夏月。

出处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说

1.“说”(音同月)通假“悦”,指愉快,高兴。

2.“愠”是指生气,发怒,怨恨,心里不满。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4.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5.朋:朋友。

6.亦:也。

7.乐:快乐

8.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9.注: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文

论语十则全文

作者:佚名(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献花(0)
+1
(本文系知行合一6o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