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下)
2016-09-05 | 阅:  转:  |  分享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下)

讲师:李索大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

好,同志们,大家好!上次课我们一起分析了汉字的构形记录传统文化信息的一些例子,我们体会了一下我们的汉字是如何记录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汉字构形分析与继承、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要想继承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首先你得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要想真正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觉得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或者是一个最根,也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方法,那就得去读古代的文献,去读经典文献的原著。因为古人的思想、古人的理念、古人的审美情趣、古人的情操等等等等,都是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记录在了文献当中,都是记录在文献当中。要想弄明白这个文献到底说的什么意思,那首先得知道古人说的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还得从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原典,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去把握我们古代的文献。

大家看第一个例子。《论语·公冶长》里边记载了一件事情,原文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在白天睡大觉,于是有学生就告诉孔子说:“老师、老师,你看这都大白天了一上午了都大白天了他还睡觉”。这个孔子就说“朽木不可雕也”,这个意思大家都理解,没有问题。“粪土之墙不可杇也”,那个“杇”他写了一个通假字,那个“杇”是涂抹、粉刷的意思,粪土之墙不能够粉刷。第三句话是“于予与何诛”,说对于宰予让我说他什么好呢,或者说让我批评他什么呢?孔子的原话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边的问题在哪一个字呢?这粪土之墙的粪土。粪土是什么意思?

粪土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好多有关注释的书,粪土都不注释,有的就注释成了粪便和泥土。于是人们分不清什么是粪土呢,理解不清。于是就有一个人在网上写文章说,说是儒家在古代其实也在骂人,他的题目大致是什么儒家骂人的什么什么传统,而且里边举的例子就是这个。他得出来的结论他说,他说孔子在这里是骂他的学生是用屎尿涂的墙。于是我们就想如果把这个粪解释成粪便和泥土,用粪便和泥土垒成的墙干什么用?古代铸墙都是防污,如果是大粪做的墙、盖的房屋谁来住呢?如果是按照那个网络上的那位所谓专家什么大V说的那个,说是用屎尿涂的墙,墙垒好了,他把屎尿给刷到上面去,有人干?什么人会做这样的事呢?这样的房子谁住呢?所以从常理上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解释都是错误,都是错误。

那什么叫粪土呢?好,你看咱们屏幕上这个“粪”,这个甲骨文的构形。大家看到了,这个粪下边是两只手,他端着一个簸箕。这个簸箕里边有那些东西,哩哩啦啦的,你看这个小点就是一个东西,哩哩啦啦的掉出来、掉下去。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干什么呢?两只手端着一个簸箕,簸箕这儿还有哩哩啦啦的东西给掉下去,这就是这个“粪”它所记录的意义。

《说文解字》说,他说这个粪是“弃除也”,抛弃的弃,除是扫除的除。其实粪除就是我们今天的扫除的意思,我们今天打扫卫生,我们今天打扫卫生,把垃圾扫起来以后把它扫到簸箕里,然后两只手端着簸箕,不小心还有垃圾掉出去,这不就是这个甲骨文“粪”字的这个构形吗?非常形象!所以在甲骨文当中,在我们“粪”的这个本意当中,它指的是扫除。粪的本意是个动词,是扫除、打扫的意思。扫除打扫是动词,把扫除出来的东西、打扫出来的东西,都是什么东西呢,脏土、灰土、垃圾,把这些东西后来引申也叫粪。于是粪又多了一个意思,指的就是垃圾和脏土,古人干脆把它叫秽土,污秽的秽。

清人段玉裁解释说,他说古代把“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义今义之别也”,意思就是说古代把扫除垃圾,这种动作行为叫“粪”;今天是把打扫出来的那些秽土叫“粪”。粪便的意思实际是后来引申出来的,因为垃圾当中也免不了可能会有,但是那是后来的意思。这个秽的意思它的词义发展,首先是动词扫除,然后引申指秽土,然后这个秽土这个粪作为秽土讲,再和土合在一块,组成了一个合成词叫粪土,叫粪土。这个粪土其实在历史上历来就是指的不值钱的东西。不值钱的东西,往往不是指粪便和泥土。古书里边,文献里边这个“粪”作为动词,作为打扫用例很多,不乏其例。在古书里边我专门查了查,粪土作为不值钱的东西的一个名词、一个代名词,用的非常普遍,。反而是真正指大粪的很少。直到近代毛泽东主席都说:粪土当年万户候。“粪土当年万户候”,他说的是不值钱的东西,也不是主要说的大粪,不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人不理解这个粪土的意思,于是就望文生训,按照今天的意思把那个大粪,把那个粪当成了粪便,把粪土之墙当成了用屎尿涂抹的墙。这种、这些解释、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当然,大家说那正确的是什么?什么叫粪土之墙呢?古代在铸墙的时候和我们今天不一样,今天农村还有这种情况,一边戳上一排版子。这个叫版,出版的版。整个的擓墙这个动作叫做版筑。戳上两排板子,把那个黏土、把那个好的土、那个比较屯的那个土,填到这个板子的中间,然后用夯把它夯实了,这个叫筑。边上是板,往下砸这叫筑,合到一起叫板铸,这就是古代盖房的时候,做墙就是这种办法叫板铸。所以古代都说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里边说,这个室它也论堵,墙也论堵是这么盖起来的。当这个墙把它砸结实以后,把两边的板子一撤,如果里边的那个土都是好土的话,这个面是光的、是结实的,不往下掉渣。然后再找那个白的土,或者其他的这种比方说带颜色的,这种东西来给它粉刷一遍。这个粉刷的这个动作就叫做杇,就叫做杇。好土做的你把它刷上以后它不掉,如果你想是粪土给做成的这个墙,是垃圾给做成的这个墙,里边那个土质不纯,有乱七八糟的树枝子树叶子等等,你再往上刷的时候就没办法粉刷。刷一遍掉一遍,刷一遍掉一层就没有办法粉刷。

所以孔子在这里的意思,他是用了两个比喻。“朽木不可雕也”,是说那个腐朽的木料你不能够在上边去雕刻出一些艺术品来,没办法再去雕刻了,雕不成,雕不成材。另外用这种垃圾土做成的这个墙,你也没有办法再去美化它,再去刷它。这个就像白天睡大觉,本身就不愿意学习的那个学生宰予那样,那个宰予就像这些朽木和粪土之墙一样,因为他本身这个本质上就不想学,你别人是没有办法去硬逼着去让他学好,去培养他成材的。所以孔子最后说了一句,“于予与何诛”,你说对于宰予这样的学生,让我去批评他什么?

孔子只是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而已,怎么会是孔子骂他的学生?正因为他不理解这个粪当什么讲,于是就把骂学生是用屎尿涂的墙这个恶名就给孔子加上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显然是错误的。这是这个粪。

那好,我们再看下边这个字,时间这个“时”。我们看这一段话,其实大家早就耳熟能详、早就背过了。这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论语》里边的第一段。大家看屏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这个“时”。这个“时”本来古人已经做出注释来了,学而时习之的“时”,就是时时、按时就这个意思。学习了以后要时时的,要按时的去复习它,不也是个挺高兴的事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今天有人他不这么理解,他说偏要创新。他怎么创新呢?他说这个“时”左边是“日”,右边是“寸”,刚才讲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说这是人家孔子当年就要求他的学生要珍惜光阴、珍惜青春,抓紧时间学习。于是又附会出了一大堆所谓赞美孔子的话。

对吗?我认为也不对、也不对。对待古典文献、对待我们的经典文献、对待我们的古人,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精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什么就是什么。关键是要把人家原来的那些事情给整明白了、弄清楚了。说孔子骂他的学生,给戴这个恶名,这个不对,诬蔑孔子这显然是不对。因为那篇文章我看了,他不仅诬蔑孔子,本身他就在否定儒家的这种传统,这个显然是不对,只能反映出他的这种浅薄。但是你没有理解人家原文的意思。像后来这个意思去附加上一些溢美之词也不对,也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对。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于是实事求是的去读懂古文,去需要我们去掌握汉字的形意关系这样的知识。

我们看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看这个“朋”,很多人都把它翻译成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是也很快乐吗?都把这个朋解释成了朋友,对吗?,沾边,但是不准确。为什么?大家看这个“朋”。你们看,看屏幕。这个“朋”我给大家的是甲骨文的这个“朋”字,两种写法。这个“朋”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古者货贝,五贝为朋”。“五贝为朋”是五个贝壳穿起来是就叫朋。货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贝壳在上古时期,贝壳曾经作为等价交换物,曾经作为货币用过。这个贝壳都是同类的东西,同类的东西穿在一块叫“朋”,于是就引申出来了,就引申出来了同样的东西只要两个合在一块,有的时候就可以叫“朋”。你比方说《诗经》里边说,诗经《豳风·七月》里边说叫“朋酒斯飨”,朋酒朋酒就是两樽酒,两樽酒,两樽酒在一起,那个叫朋酒。后来又引申说这个“朋”是转指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这个之间叫做朋,叫做同门为朋。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这个叫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才是友。

在这一段里大家看,孔子在说什么呢?孔子在说学习的事。一开始就学而时习之,是在讲学习。所以这个“朋”,古人早就注释了。说“有朋自远方来”的这个“朋”,指的是同门的师兄弟,而不是泛泛的朋友。

大家想,如果孔子第一句话说是学习,学习了按时复习不是挺快乐吗,第二句马上就变成了有朋自远方来不是挺快乐吗,主题就变了呢。再加上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平时说话还讲究要有系统、有组织呢,孔子说话能那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吗?不可能。他得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他的观点。所以我还是认为古人的注释是对的。

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一句话,很多人的翻译和解释,你看这是我在网上抄了一些,还有在书里边抄了一些。别人的翻译都解释成,这个“人”都解释成泛指的人。你比方说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这是一种翻译方法。还有说别人不理解你,你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还有的说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总而言之都把那个“人”,解释成了别人。于是大家想都解释成了别人,都解释成了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就不生气,于是我就成了君子了。越这样的话君子不是太好当了吗?大家可以想一想,咱们门口那个修自行车的那个老师傅他不了解我,我今天第一次到这儿来,那个老师傅不了解我。我进来以后他也没有理我,我也没有理他,于是我也不生气。大家想你生得着人家的气吗?是吧?门口卖红薯的那个老大娘,她不理我,我也没理她,我不生她的气。我凭什么生人家的气?我犯得着生人家的气吗?于是我不生气,我就成了君子了,这古代的君子,在孔子心目当中的君子这太好当了。

所以这个“人”不是泛指的人。这个人应该指谁呢?应该指谁呢?

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原来我的老师也曾经专门做过调查,就是在《论语》当中,在《孟子》当中,在儒家的文献当中,这个“人”在使用的时候,他往往是作为民的对立面来使用的。“民”是众盟的意思,是普通百姓,而“人”往往指他们的对立面,是当权者、执政者。这样的意思太多了,不胜枚举,往往是当权者、执政者。

如果是当权者、执政者,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儒家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学而优则仕。当然还辩证的讲叫做仕而优则学。你读书学习好了干什么呢?就是要从政、就是要治理社会。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没错。治理社会当然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吧?社会要发展总不能让文盲去治理,所以学习好了就去从政,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你学的很好、你知识很多、你本领很大,当你走上社会的时候,那个当权者、那个执政者他不用你,他宁可用那个知识比你少的、能力比你小的,他偏偏就是不用你,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社会上很多这样的事。遇到这样的事的时候,这个学习的很好的那个学生,学习的很好的那个学生生气不生气呢?当然他要生气!凭什么你就,是吧?妒忌贤能!当然要生气!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够做到不生气,所以孔子说这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这就对了!这就对了!这样我们就把这一段话有一个围绕着学习这个中心来理解它,于是我们就穿起来了。这样似乎才能说把这一段话,才是读懂了。

大家都背过了这一段话了,早就背过了。我们对它的意思真的明白了吗?是值得坐下来好好的想一想的。这里边的几个关键字,这里边的几个关键字,我们可以通过构形分析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我的老师曾经说,你要读懂这个字当什么讲,尤其是关键的字,你要把这一部书都得读完,读完了以后你才能够归纳出来,在这一部书里边,这个字在这个地方,它应该当什么讲,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非常认真的一种治学的态度、一种治学的方法。我觉得真的要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要是去推进我们的国学的这种发展,我觉得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我们在理解这个字词当什么讲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这当然可以。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结合当时的那个具体情况,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古人说的这一段话。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甚至要把整部书都读完,再归纳这个词到底当什么讲。因为每一部书,其实就是一个语意场。在人家个人的这个语意场里边它的这个词的意思有的时候可能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现在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块再分析一下我们汉字的形体分析,去理解它的意义、去探讨其中蕴含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分析的这个字形,其实我们这三节课,我们分析的字形,我都是拿出大家看到了甲骨文的、金文的,最晚也是小篆的字形让大家来分析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甲文、金文、篆书,它们的形体保留了造字之初的那种形貌。它们的形体还和当时的那个这个造字的人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还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随着文字的发展,小篆完了以后到汉代是隶书,再后来是楷书,再到后来是行书,再到当然还有我们今天所写的,这个草书等等,小篆以后的这些文字的形体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不能够反映当初造字的时候那个物象和那个图形了,所以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所以不能把它作为分析的依据。尤其是今天的简化字,更不能作为分析字形、解释字意的依据。这是第一条。也就是说你要分析字形,好,你必须得分析古文字,你把今天的那个简化字或那个楷书的字要上溯到小篆的时候、在甲文、金文,起码小篆的时候它怎么写的、篆书的时候是怎么写的,然后分析篆书的那个构形去探明、去判断它的本意和它寓含的文化信息。后来的这个形体是不能用来分析的,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其实第一节课讲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了汉字的形体和意义的结合有两部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直接和意义结合的,一种类型是不能够直接解释意义的,汉字的形体只是记录了它所记录的那个词的意义的那个类别。当然大家说这就是形声字,也就是说形声字的声符只是表示读音的,千万不能把它的声符当做表意的构件来分析。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事物的类别,也不是具体的事物,声符更不能参与到这种意义的分析当中来,这一条也非常重要。

明白了这两条,我们再看我们这次课一开始,我们给大家举的那几个例子,那些貌似有理的例子,那种说法对吗?

说警察的“警”是先敬礼后说话,其实这个警是一个形声字,是从言敬声,那个敬不表示敬礼的意思,警是警觉的意思、警戒的意思,不是先敬礼后说话,和这没关系。

第二个字,当然那个“时”我们已经说了,不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个“时“他犯什么毛病了呢?他犯了两条毛病。第一,他分析的是现代的简化字。因为孔子说那句话的时候,那个“时”根本就不那么写。大家想那会的那个“时”,小篆的“时”,其实刚才屏幕上大家已经看到了,左边是个“日”,右边是的寺院的“寺”,是个寺院的“寺”,根本就没那个寸。如果按照那个人的分析。他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寺院的寺那个寺是什么意思呢?是寺院。寺院里有谁,有老和尚。左边是“日”,右边是一个寺院、一个老和尚,那简直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这显然是不对的。

那个射也不是身高一寸。为什么呢?大家看到了刚才那个甲骨文的“射”,那是一支弓和一支箭,把箭搭上弓上开工,射箭的意思。今天的那个“射”的那个构成不能够作为分析的依据了。

还有那个精,精神的“精”。这个老大夫说他,这位专家说他多吃清凉蔬菜有益于健康没问题。才有精神?这个我不敢说,我不是研究医学的,但是这么说对不对?或许是对的,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不能够这么解释这个精神的“精”。精神的精左边那是“米”,右边那个“青”那是表示读音的,精的本意是经过选的,汰选以后的那个米叫精(音),是精米的意思而不是精神,不是精神。尤其是那个“青”,它是表示读音的,更不能结合到意义的分析当中来。如果硬要这么分析的话,我们给它做一个类比。比方说人和人之间怎么就有感情呢?左边是光有心不行,还得送上一筐青菜,对不对?左边是“心”,树心,左边是“心”,右边是“青”,“青”不是青菜吗?你得送上一棵青菜,送一棵青菜才有感情。说咱们这个天它怎么就晴了?我们的天空它怎么就晴了,光有太阳不行,你还得多种青菜;说我们这个水怎么就青了,光有水不行,还得往里边扔青菜;说这位老大夫我们挂不上他的号,我们怎么就把这个老大夫请出来,光用左边那个言不行,还得给他背上一筐青菜。这不都是笑话。所以这种分析的方法,显然是他把形声字的声符当成了表意的部分来分析了,显然是错了。

我们再说那个“痴”。这个更闹笑话了。说这个知识多了就是病,本身这一句话就值得怀疑。尤其是那个“痴”,那个“痴”是从ne知声的,那个知识的“知”只是表示这个痴的读音,和那个意义没有关系,和意义没有关系。说是知识多了就是病,这根本这是莫名其妙的事。其实我们再一查你就会发现,这个“痴”其实一个病厦里面一个知,这个字还是个俗字。就是在汉代的时候,这个“痴”,这个痴心妄想这个“痴”,就不是这么写的。后来繁体字也不是这么些的,是一个病厦里边一个怀疑的“疑”,是从ne疑声。

它的本意是什么呢?是呆、是傻、是不聪明,是智慧的慧的反面。但是你怎么能够根据这个得出知识越多,知识多了就是病呢?那好像知识多了就不生病了。所以这种说法真是胆太大了,甚至由此得出来说是中国这个传统上传世的家教的这个做得好的,都是没有文化的女人。你比方说是孟母择邻,其实孟母择邻那会这一个病厦里边一个知识的“知”,这个“痴”字还没有产生,怎么能够用它再去做论据呢?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这个结论真是太奇葩了。

好,我们这个课实际上这么三次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我们汉字的性质,我们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宝。它的特点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形和它的意义有着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而且在这个构形当中,它还蕴含着我们传统文化的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汉字的形体解释意义、解释汉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用今天的或者叫做现代汉字作为分析和对象,也不能把形声字表示读音的那一部分当做表意的构架去分析,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总之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去理解、去分析我们的汉字,好好的去规范的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读懂我们的经典文献,才能把握我们传统文化的真谛,才能够更好的去继承、去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课就到这儿,请诸位批评指正。

好,谢谢各位!

























4









献花(0)
+1
(本文系zhangljie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