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名胜有人味儿
2016-09-17 | 阅:  转:  |  分享 
  
让名胜有人味儿

刘黎平

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不止在当时名闻天下,还流伟千古,魅力经久不衰。公元675年,二十八岁的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经洪州,正逢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当地建了一座高楼,即“滕王阁”,宴请名流,王勃也在邀请之列。当时请众人写诗文纪念,本来机会不是给王勃的,但王勃当仁不让,执笔写来,一写就轰动天下,成为千古名篇。

对于《滕王阁序》,这里不做全盘介绍,而是分析一个现象:为什么这篇赋能在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虽然写的是江西的地方景物和人文,然而却顾及到了其传播的普遍性。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拔高到普遍性。例如其中的风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话固然写的是洪州当时秋天黄昏的自然美景,然而,把这种美景放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发共鸣,其在鉴賞上覆盖了各个地方,各个阶层。

我们且看,黄昏天空中的晚霞,有了灵动性,和孤鹜一起高飞;秋天的水波和天色共一种颜色,虽然写的是南昌附近的景色,读文章的人可能没有去过南昌,但对于优美景物的欣賞是共通的,,谁都可以通过词句的描写来想象当时的美景。笔下描写的虽是另一个地方,但我们可以通过它想象成自己的眼前。诗人关怀的远方不是抽象和神秘的,而是能让普通大众想象和联想的是可触碰的。你写洪州,我在杭州或者在长安,一样可以沉醉其中。发现了独特的美,但又把独特的美演绎得谁都有共鸣,这才是这两句的魁力所在。

《滕王阁序》的另一魅力是,它不只就事论事,就物论物,而是在详尽描写特定对象的同时,能跳出来发出人生感喟。王勃此番南下探望父亲,此前曾因写“檄英王鸡”而遭唐高宗罢黜,又因高傲而遭排挤,在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于是发出“时运不齐,命途多gua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这些感叹看上去似乎与滕王阁无关,殊不知正是这些人生感喟升华了滕王阁这座建筑物的意义,才让这座名楼有了人味。就如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写出了似乎与岳阳楼无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却因此有了人味。

总之,任何优美的景物,任何美丽的名胜,要有了人味才会惹人喜爱,惹人留意。

摘自《广州日报》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