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什么鸿门宴上突然冲出来的是刀斧手而不是其他兵种
2016-09-19 | 阅:  转:  |  分享 
  
为什么鸿门宴上突然冲出来的是刀斧手而不是其他兵种?

?国家人文历史

UC订阅号?09-1315:03



《三国演义》连环画之十九《定四州》,袁尚、袁熙窥伺辽东,来投公孙康。曹操以郭嘉遗计使公孙康生疑。公孙康遂宴请二袁并伏刀斧手于帐后杀之

看《三国演义》觉得世界上最委屈的刺客莫过于那些小心翼翼挤在帐后操斧挟刃竖起耳朵听外边有没有人摔杯掷盏召唤自己的刀斧手们。剧本上写的明明是:宾主既洽,饮酒谈笑,弦管未终,伏甲俱起,一拥而出,将来人砍为肉酱。可真的执行起来,不是被策划者讪讪地挥手驱退,就是被策划者的母亲叱骂得抱头鼠窜;偶尔被成功召唤,兴高采烈地冲出帐外,基本上都会被目标反杀。真是委屈煞也。

都是套路:设馔伏甲

虽然如此,野史演义却都特别喜欢设馔伏甲这个套路。设馔就是摆下筵席,伏甲就是在宴会场所埋伏下甲士,而这里的甲士一般会以耳熟能详的刀斧手形象出现。其中属于“设馔伏甲”的有两个例子值得特别摘出来说(在此使用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年刻本》):关羽过汜水关时,卞喜在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约定击盏为号,左右刀斧手齐出。这里的描述很有意思:卞喜在法堂上设筵款待关羽,“公见壁衣之后多人密布,皆掣剑在手”,就质问卞喜,卞急忙指天发誓说绝无歹意,接着关羽又“于壁衣中窥见一群刀斧手”,卞见兜不住忙喊人出来,随后关羽大喝一声,将卞喜一刀劈为两段。赤壁之战时也有这么一出:周瑜邀刘备下东吴,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之中。演义里特意描写了一个细节:孔明“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三国演义》连环画之十八《千里走单骑》,关羽到汜水关后,卞喜于镇国寺法堂设宴伏甲欲暗杀之,却被关羽识破反杀



为什么出镜的都是刀斧手而不是其他兵种呢?

野史演义皆源于历史,这就要从历史上的那些真实的“刀斧手”们说起了。

刀斧手与弓弩手、叉镰手等一样,都以士卒手中所持武器命名,而适用于短兵相接的刀、斧,是从北宋开始兴起的。唐代因剑的制作工艺复杂,并且在劈砍时容易折断,所以创造了唐刀。到北宋时,在唐刀的基础上发展出手刀等短柄刀。在正史的文本里,“刀斧手”这个名词最早似乎也是出现在《宋史》关于北宋与西夏军队在定川寨战斗的记载中。所以,“刀斧手”这个兵种应当是在宋代开始兴起,主要功能是投入实战。

刀斧手担负的都是突入敌阵、短兵冲杀的任务。





《三国演义》连环画之七《犯长安》,董卓败亡后,李傕与樊稠攻破长安,共擅朝政。后诸将争权,李傕疑樊稠暗通韩遂、马腾,遂用贾翊之计,设宴为樊稠庆功,并在席上埋伏刀斧手,于酒半阑时擒而斩之

除实战外,刀斧手还有亲卫、仪卫职能。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俘,完颜宗翰召见钦宗命他于族中择人另立贤君时,簇拥着传达旨意的宗正士祝和负责在东京城内寺院营造王宫的皂衣吏就是“阶下刀斧手”(《南渡录》)。

刀斧的攻击特点决定刀斧手的战斗优势在于成群结队的刀砍斧剁,尤其适合近战和围攻集火,也是作为近身护卫的优选。然而,从宋代开始兴起的“刀斧手”尽管投入实战,冲锋陷阵,兼领仪仗与护卫之职,就是没有在正史中执行过宴会刺杀任务的明确记录。



正史中谁来负责宴会刺杀?



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春秋公羊传》关于晋灵公设馔伏甲刺杀赵盾的篇章算起,除秦、元二朝鲜有记录外,正史中伏甲设馔之故事便不曾中辍。只是使用的多为“甲士”“壮士”“家僮”这一类人物——毕竟,在第一起伏甲设馔事件的一千多年后,“刀斧手”这个兵种才出现在正史中。





《三国演义》之二十六《舌战群儒》,周瑜诱刘备东来共商破曹大计,同时于壁衣中暗伏刀斧手五十人欲杀刘除患。孔明偶然得知,急忙前去窥探,只见周瑜面带杀气,西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公羊传》和《史记》里都记录了晋灵公伏甲设馔款待赵盾一事。晋灵公因不耐烦听赵盾的劝谏,曾派出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但是很遗憾,这位刺客选择了自杀。于是晋灵公只好亲力亲为,在自己的宫中埋伏“甲士”,以鼓声为号,待赵盾酒醉后实施刺杀。此一时期走伏甲设馔路线的除了晋灵公,还有楚灵王。《左传》有“楚子虔诱蔡侯般”的详细记载,昭公十一年,楚灵王“伏甲而飨”蔡灵侯,将蔡灵侯在宴席上灌醉后捕杀。



到战国时,阖闾、商鞅继承此计。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后称吴王阖闾)欲推翻姬僚以自立,备办酒筵时,除派出专诸刺杀姬僚外,还在地下室部署了身穿铠甲的武士来消灭姬僚带来的侍卫,最终成功夺位。此后又173年,秦孝公派卫鞅进攻魏国河东之地。卫鞅在两军对垒之际,给魏国方面领兵的公子卬写了封信,大意是:你我以前明明是好朋友,现在却操戈相向,我实在不忍心打你,不如我们聚个餐结下盟约高高兴兴地喝点小酒就相互撤兵吧。公子卬听了之后或许是觉得卫鞅说得很有道理,便前往秦军中赴宴,酒喝到一半,就被卫鞅埋伏下的甲士生擒。秦军遂大破魏师,卫鞅也因此战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资治通鉴》)



到了两汉,伏甲事件也层出不穷。吕后斩韩信靠的就是埋伏下的武士。而正史中董卓之死,也是由王允设计,在诱其进宫后,半道安排李肃、秦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在北掖门内配合吕布进行伏击。(《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连环画之二《董卓进京》,何进私召董卓入京为十常侍觇知后,十常侍先下手为强,假传何太后懿旨骗何进宫,于长安东宫嘉德门内伏刀斧手五十人,将他乱刀砍死



至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谋反篡位不断,伏甲事业自然蓬勃发展。东晋时诸葛长民谋反,刘裕便“伏壮士丁旿于幔中”,命其余人退下,只拉住诸葛长民一个人闲话家常。等到刘裕把诸葛长民说嗨了后,丁旿就从幔帐后冲出来将诸葛长民勒死在座位上。(《资治通鉴》)南陈时,陈文帝也曾将骄横僭越的侯安都“诱令入宴,伏甲加诛”。(《陈书》)



隋唐时期,设馔伏甲的套路也未曾过时。如宇文招刺杀隋文帝一事在《隋书》中的记载就是“赵王伏甲以宴高祖”,隋文帝开始不以为意,是元胄听到屋后有甲胄的声音,硬拖着隋文帝逃走才免去一劫;有唐一代在德宗时,有张光晟设宴伏甲屠杀回纥突董及九姓胡千余人(《旧唐书》);泾源兵变后,李晟诛杀幸存叛将和泾原节度使田希鉴,也是在堂下廊庑伏甲,待其吃饱喝足而斩之;淮西之乱平息后,曹华借犒宴将士之机,“伏甲士千人于幕下”,闭门屠尽郓州叛军余党一千二百人。(《资治通鉴》)



五代十国时,有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置酒邀叔父李克宁于府舍,伏甲执于座中;南唐建立者李昪也曾被兄长徐知训伏甲,借尿遁才得以脱身;而徐知训本人最终也是被部下朱瑾“伏壮士于户内”,用笏板从后面打倒在地后,再由一拥而出的壮士斩杀的。(《资治通鉴》)



北宋建隆年间,有清源留后张汉思借大飨将吏之机,伏甲杀副使陈洪进(《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时,有向敏中于廊下帷幕中秘伏甲士,即席斩杀企图造反的禁兵,使边藩从此安定(《宋史》)。





宋代的斧,从左至右依次为:大斧(长柯,并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等名)、凤头斧(短柯)、蛾眉鑺(短柯)、剉手斧(短柯,守城时砍攀城人手),见《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到了明朝,燕王朱棣在杀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时,发挥非凡的创造力,为延续两千多年的设馔伏甲传统添加了崭新的元素。据《明史纪事本末》载,燕王按照固定套路埋伏壮士、赐宴行酒后,又招呼人送上几盘瓜来请大家吃。燕王捧着一片瓜吃着吃着忽然悲从中来,破口大骂总有奸臣要害本王,一把“掷瓜于地”。伏甲们闻号立即上前擒住谢、张二人。燕王扔完瓜还觉不尽兴,又“掷杖而起”,异常悲愤地控诉道:“我哪里有病!都是被你们这些奸臣逼的!”伏甲们见主公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忙把谢、张拉出去砍了;此后又百余年,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设馔伏甲,一举剿灭了广东池仲容起义军。(《鸿猷录》)



设馔伏甲模式发展了数千年后,到清初,甚至连乡下老百姓都掌握了这个套路。据《福建通志》载,顺治五年六月,宁化县淮土镇乡民刘建中等伏甲壁中,置酒款待投诚土贼邹华,“就席斩之”。清同治年间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在刘体信的《苌楚斋三笔》中,也是由程学启定计、李鸿章默许,待酒过三巡,伏甲俱起,将8位太平军降将尽数杀死。



由此可见,帐后埋伏刀斧手的桥段并非野史演义的凭空创造,而是渊源有自,并且正史中的设馔伏甲不但历史悠久,形式上也比演义来得更加多姿多彩。



献花(0)
+1
(本文系老刘tdr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