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比喻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引谚:“一犬吠形,
百犬吠声。”《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一片冰心
喻指心地的纯净洁白。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叶知秋
见一片叶落而知秋天的到来。比喻由小见大,
或从事物的某些迹象中可以窥知它的发展趋向。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目睹瓶中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宋代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写当十读
文章抄写一遍,胜过阅读十遍。《太平御览·学部·晚学》引桓子《新论》曰:
“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
乃当十遍读。’”读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手写九经》:
“唐代张参为国子司业,手写九经,每言读书不如写书,高宗以万乘之尊,
万几之繁,乃亦亲洒宸翰,遍写九经,云章烂然,终始如一,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又尝御书汉光武纪,赐执政徐俯曰:‘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今以赐卿。’圣学之勤如此。”宸翰:指皇帝亲笔书写。
·一衣带水
比喻长江狭窄有如一条衣带。后泛指虽有江河阻隔,但不足以限制交往。
·一字褒贬
旧指《春秋》笔法谨严,往往于一字之中寓褒扬或贬斥之意。
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
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后泛指行文用字严格而讲究分寸。
·一枕黄梁
比喻转眼成空。清代袁枚《梦》诗:“古今最是梦难留,一枕黄梁醒即休。”
详见“黄梁一梦”条。
·一挥而就
形容文思敏捷,落笔很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复为《鸟散余花落》
诗二十首,授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渍,不胜舒卷。
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余篇矣。”回飚:旋风。斯须:
一会儿。《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俞良一挥而就,做了一只词,
名《过龙门令》。”亦作“一挥而成”。
·一倡三叹
一本作“壹”。原谓一人唱而三人和。倡:通“唱”。
后常用以形容诗文的缠绵婉转,情韵悠长。亦作”一唱三叹”。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谈到苏辙的文章时说:“汪洋澹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及。”
·一诺千金
诺:许诺,答应。一诺重千金,比喻说话信誉很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唐代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 “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古钱名。 ·一暴十寒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u曝)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晒一天,冷十天,即使是容易生长的植物也长不起来。 后用来比喻工作或学习的忽冷忽热,没有恒心,努力少而荒废多。 ·一箭双雕 形容射技的高超。《北史·长孙晟传》载:北周遣长孙晟送千金公 主去突厥与摄图完婚,摄图“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 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 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 一箭双雕落碧空。”后因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瓣香 犹言一炷香。焚香敬礼,表示虔诚敬仰的意思,多指学生或后学对所师承的人而言。 亦作“一瓣心香”。宋代陈师道《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 敬为曾南丰。”曾南丰,指曾巩。曾是南丰人,故称。因为曾巩是陈师道的老师, 所以诗中表示向他致敬。 ·一颦一笑 “颦”,皱眉。本指或忧或喜不轻易地表露出来。后泛指喜怒哀乐的细微表情。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后多用以形容画家精心构思,不轻易下笔。 ·十目十手 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形容一个人一举一动,所作所为, 都不能离开人们耳目的监察,应该谨慎。《礼记·大学》:“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指培养人才非常不易。详见“一树百获”条。 ·十鼠同穴 比喻坏东西集中在一处,可以一网打尽。《三国志·魏志·鲍勋传》: “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以下付剌奸,当令十鼠同穴’” ·丁一卯二 元剧俗语,犹如说的的确确。“卯”又作“确”“丁”又作“的”。 元代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确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个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又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后来也说作“丁是丁,卯是卯。”表示办事认真,不讲情面。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风姐笑道:‘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 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讽喻兄弟相逼。《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文帝:指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曹植,曹丕之弟。按,七步诗,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陈思王集》引《漫叟诗话》作:“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谓才思敏捷为“七步之才”。 参见“煮豆燃萁”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历来说法不一。明代昊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 确定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人。 传说他们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是说人到快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常常是善意的、于人有益的。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刀俎:刀和砧板。 意谓人如宰割鱼肉的刀俎,己为刀俎上的鱼肉,比喻处于受人摆布、 任人宰割的境地。 ·人生识字忧患始 旧时有一种人生就是痛苦的观点,而痛苦起自读书认字。 宋代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人生贵适志,何要名爵乎 人生最难得的是顺适自己的志趣,而不须自己追求名誉官爵。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人微言轻 本作“身轻言微”。指地位低下,其言论和主张不为人所重视。多用作自谦之词。 宋代苏轼《杭州上执政书》:“轼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 理自当尔。” ·入室操戈 《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 ‘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代我乎!’”康成:郑玄字。矛:与戈同类的兵器。 后以“入室操戈”比喻利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入境问禁 进入别国的国境,须先了解那一国的法禁,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竟:境,指国境。国:都城。 ·九天直下 形容水流发源高,奔腾速。从高空一直落下,蔚为壮观。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汉代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 曾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所谓十家,即儒家、 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此十家中,除小 说家而外,称为九流。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即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形容写作诗文立意深刻,工力很深。 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 此功成之极矣,”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三丈之木 战国时商鞅立三丈之木,悬赏募民搬运以取信于民的故事。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与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三耳秀才 喻指聪明的人,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三耳》:“张君房《脞说》 载三耳秀才事,谓阴官晋方以事恳上元夫人,不允。闻阳世柳慎善文, 遂追令为表。既而获命,喜曰:‘子何愿?’对曰:‘欲聪明也。’ 乃取一耳置其额,额痒,搔出一耳,时号‘三耳秀才’。又,《太平广记》载之, 但易晋方为唐张审通,上元夫人为太山府君,事意俱同。”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比喻勤于职守,公而忘私。《孟子·离娄下》: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本以形容禹、稷的尽瘁国事。 又据《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后遂专用作夏禹治水的故事。 ·三年不窥园 形容学习的刻苦专心。《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就必须先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时所打的譬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看待,极言进步之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南朝宋裴松之注:“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 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 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参见“吴下阿蒙”条。 ·下车伊始 伊:语气助词。《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车, 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旧时常用“下车伊始”称新官刚刚到任, 今亦用以说刚到一个地方。 ·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的民间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李周翰注: “《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郢:楚国的都城。 下里:乡里。巴:巴蜀,古代认为是偏僻的蛮地。后多泛指俚俗的作品。 参见“东野巴人”条。 ·大巧若拙 大黠大慧的人,很象是极笨拙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迟钝。 ·万马齐喑 喑(yǎn):哑。亦作“万马皆喑”。宋代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长鸣, 万马皆喑。”鬣(liì猎):马颈毛。清代陈维崧《贺新凉》词: “万马齐喑蒲牢吼”蒲牢:大钟。又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恃:依仗。风雷:喻大变革。现在多用“万马齐喑” 比喻人们都沉默,不发表意见。 ·万物与我为一 意谓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休。《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与狐谋皮 与狐商量,要它让出身上的毛皮来。比喻不切实际地想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 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猪羊叫“少牢”,“谋其羞”的“羞”,指作菜的羊肉。 后人又说“与虎谋皮”,意同。 ·才如史迁 谓才能犹如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后汉书·孔融传》: “冤如巷伯,才如史迁。”巷伯:春秋时官名,犹后世的太监。 《诗·小雅》中有《巷伯》一首,相传是巷伯孟子抒写其被谗受宫刑的怨愤。 ·寸指测渊 用一寸的手指去测度深渊,指做不可能的蠢事。《孔丛子·答问》: “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 ·寸草春晖 唐代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恩如春天的阳光,子女如小草之赖以长育, 比喻即使竭尽孝心也不能报答万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喻事情在没有发生前,已有征兆先见。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亦此意。 跬:跨一脚。 ·千载一遇 形容难逢的机会极为可贵。语出东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 ·久旱逢甘雨 比喻急切的期望一旦如愿得以实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得意失意诗》: 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 ·亡羊之叹 追找亡羊而遇歧路,不知该向何方,因而发出叹息。《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 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曰:‘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竖: 僮仆。反:同返。同书又云:“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门庭若市 形容来的人很多。《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飞鸟尽,良弓藏 飞鸟打完,良弓无用,只好藏起来,此喻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 《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遗:送。种:文种,与蠡均为春秋越国的大臣, 辅助越王句践复国灭吴。 ·马首是瞻 瞻:看。但看前面的马头前进,不稍违背。用以形容随人所往,没有主见。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栾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驾:系马于车。 塞井夷灶:填塞井,毁去灶,是军队转移前的事。 ·子虚乌有 汉代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为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 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为楚称: 设为楚使称赞楚地富有之美的话。为齐难:设为齐人提出的诘难。 后因称假设的、非实有的为“子虚”或“子虚乌有”。 ·云中白鹤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引《原别传》注:邴原从辽东逃回, “南行已数日,而(公孙)度甫觉。度知原之不可复追也,因曰: ‘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之网所能罗矣。又吾自遣之,勿复求也。’ 遂免危难。”后常用以比喻气质高尚、不同凡俗的人。 ·云蒸霞蔚 形容绚烂美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 顾长康:顾恺之的字。今多作“云蒸霞蔚。” ·云霓之望 比喻盼望之切。《孟子·梁惠王下》:“《书》曰:‘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按:孟子所引,和原文颇有出入。)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新唐书·陆象先传》卷一百一十六:“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庸人:愚庸的人。扰之为烦:谓自惹麻烦。 第:但,只。简:清静太平。亦筒说作“庸人自扰”。 ·天马行空 元代刘迁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 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用神马的腾空飞行,比喻才思奔放,超群不凡。 ·天衣无缝 《太平广记》卷六八引牛峤《灵怪录·郭翰》: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 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无缝。翰问故,曰: ‘天衣本非针线为也。’”世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的自然周密, 到了无瑕可寻的程度。 ·开宗明义 《孝经》:“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 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也。” 今用以指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始就把主旨点明。 ·开卷有益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 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鼓励人读书的话, 意为无论打开什么书来读都有好处。 ·开诚布公 推诚相见,坦白无私。《三国志·蜀态·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井中求火 喻不明事理,《战国策·韩策》:“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 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 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井中视星 比喻一个人若为私心所蔽,则所见甚小。《尸子·广泽》:“因井中视星, 所视不过数星。”清代陈澧《东塾读书记·诸子书》:“自丘上以视,则见其始出, 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 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以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 谓经常翻阅而使韦编断绝多次。后用以形容人的勤奋好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不深入险境,就不能取得胜利的成果。《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黄忠催军马随后而进, 刘封曰:‘军士力困,可以暂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抗不卑 亦作“不卑不亢”。不高傲,不卑屈,形容言语行动的有分寸、得体。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 他们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抗, 今多伯“亢”。 ·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代陶潜在做彭泽令时,表示不愿为微薄的俸禄卑躬屈膝地奉迎上司, 慨然有归隐之志,因而这样说。后成为不愿做官或弃官去职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世之功 希世罕有的功绩,不世:不是世所常有。《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 吕之业,弘世之功。”李贤注:“不世者,言非代之所常有也,”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 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不可同日而语 意思是差别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战国策·赵策》:“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亦作“不可同年而语”。 汉代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旧谓不处于执政者的地位,就不参予谋划政事。《.论语·泰伯》:“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今多反其意而用之。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因一事,亦作“不经一事”。意思说不经历过这一事, 就不能增长对这一事的知识。宋代悟明《联灯会要·道颜禅师》: “老赵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春燕因向他娘道:‘我素日劝你老家, 再不信,何苦闹出没趣来才罢!’他娘笑道:“小蹄子你走罢!俗语说: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不名一钱 《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吏通辄随没入之……。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司马贞索隐; “始天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之名也。”长公主: 汉景帝姊馆陶公主。没入:没收充作赃款。假:假与,给与。汉代王充 d《论衡·骨相》:“(邓)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人家,不名一钱。” 后因用来形容人的极其贫究,身无分文。 ·不忘沟壑 意谓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沟壑:山沟,古人常用以指野死弃尸之处。 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丧其元: 掉脑袋。 ·不即不离 佛家语。《园觉经》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即:接近。 后多用来指与人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或对人的态度既不亲密,也不冷谈。 ·不怕官,只怕管 意思是在人的直接管辖之下,无可奈何,只能听命于人。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 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不胫而走 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胫:小腿。意思是珠玉无足而能行走。 后以“不胫而走”比喻事情传播的迅速。 ·不测之渊 渊深不可测,比喻危险之地。《战国策·魏策》:“今人有谓臣曰, 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女:通“汝”。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 ·不速之客 不经招请而自来的客人。《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孔颖达疏: “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代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原意是佛、 道两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 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填然:象声词。兵刃:武器。 走:逃跑。人们常用这个故事比喻有同样缺点或错误的人, 程度较轻的讥笑较重的,其实质却没有两样。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 b“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见善如不及 遇见善事,惟恐来不及,而急忙去做。《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日不暇给 事务繁忙,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汉书·高帝纪下》:“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 规摹弘远矣。” ·手挥目送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 此处意谓绘画时画人的手指动作容易,画人的眼神就难了。 手以“手挥目送”形容手眼并用,得心应手。 ·牛鼎烹鸡 用烹年的鼎煮鸡,比喻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传》曰: ‘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升堂入室 比喻学问造诣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论语·先进》:“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入于室也。’”由: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 升堂:表示已经入门,达到熟悉、理解的程度。 入室:表示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后用以称人在学业或技能上有精深的造诣为“升堂入室”。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长歌入阵 慷慨悲歌,冲入敌军。形容英勇悲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长歌入阵》: “《吴志·孙峻传》注引《吴书》云:留赞,字正明,会稽长山人, 为吴左将军左护军。赞临阵,必先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 乃进战,战无不克。《洛阳伽蓝记》云:“北魏田僧超能吹笳为壮士歌《项羽吟》。 征西将军崔延伯讨万俟丑奴,每临阵,令僧超为壮士声,遂单马入阵。”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牛角中心的髓质象一条白线上下相通,称为通天犀,被古人视为灵异之物, 有种种奇特性能(见《抱朴子》),故称“灵犀”。 诗句说彼此虽不得相聚交谈,内心里却情意相通。 现在多比喻本无交往或未经商谈,彼此所见或爱憎却能不谋而合,如有默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喻贤明者做事难免有时而误,愚昧者做事也必有时而正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又简言作“尺短寸长”。 ·尺蠖之屈 比喻暂时委曲,求得将来伸展其志。《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得以存身也。”一种昆虫,爬行时屈伸其身体,状如尺的量物。 信:通“伸”。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度(duó夺):推测。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本意是说小人的肚子有吃饱满足之时,君子的心亦应如此。 后来的用义是经引申的。《世说新语·雅量》:“可谓以小人之虑, 度君子之心。”虑:想法。 ·以文会友 通过文字往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昭昭:明白;明智。昏昏:糊涂;愚昧。今多以此语说自己不懂, 却要都别人懂得;也用以说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 ·孔方兄 对钱的别称。因古时铜钱中有方孔,因此称钱为“孔方兄”或“孔方”、 “家兄”,含有取笑和鄙视的意思。《晋书·鲁褒传》引褒著《钱神论》: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人民可以拥戴君主, 也可以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 君犹舟也。”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不能存身。比喻为政不能苛察,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亦作“水清无大鱼。”《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 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水滴石穿 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虽然细微,但积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钱斩吏》条:“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授笔判曰: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未雨绸缪 《诗经》:“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迨:趁。彻:剥取。 桑土:桑树的根皮,绸缪(móu谋):紧相缠缚,引申为修补。牖户:门窗, 这里指鸟巢。鸱?在未下雨时,便啄剥桑根皮来修补窝巢。 后来就用“未雨绸缪”说事先作好准备工作。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巧不可阶 巧妙非常,不是常人所能达到。南朝梁简文帝肖纲《与湘东王书》: “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谢故巧不可阶, 裴亦质不宜慕。”谢康乐:谢灵运。裴鸿胪:裴子野。 ·正正之旗,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谓军队行列整齐;堂堂之阵,谓阵容壮大。 后以行事光明正大为正正堂堂。《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 勿击堂堂之陈(阵)。”曹操注:“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理好衣襟,端坐不动,表示庄重严肃。《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司马贞《索隐》:“猎,揽也。 揽其冠缨,而正其衣襟,谓变而自饰也。” ·甘瓜抱苦蒂 甜瓜之蒂味苦,比喻天下之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清代翟颢《通俗编·草木》: “《埤雅》引《墨子》:‘甘瓜抱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厉兵秣马 磨利武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束,捆扎。载,装车,又作“秣马利 (厉)兵。 ·龙跃凤鸣 形容才气纵逸,不同凡群。《晋书·褚陶传》:“吴平,召补尚书郎。张华见之, 谓陆机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 不意复见褚生。‘“顾彦先:顾荣,本为吴国黄门侍郎,吴亡,与陆机、 陆云兄弟一起到洛阳,时人称为“三俊”。 ·灭此朝食 意谓消灭了这伙敌人后再吃早饭。形容歼敌心切。《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姑:姑且。翦灭:消灭; 翦,尽。不介马:马不披甲。驰之:谓驰入敌阵。 ·打草蛇惊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宋代朱熹《答黄仁卿书》: “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也作“打草惊蛇”。 本谓控告别人,自己也受到警告。今谓作事不密,致人有所戒备。 ·扑朔迷离 扑朔:跳跃貌。迷离:不明貌。扑朔迷离:指模糊不清难以辨别。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也作“迷离扑朔”。后用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真相。 ·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谋害岳飞。秦桧死后受遣责, 于冥司托人告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 后称密谋败露为“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发:暴露。 ·叶公好龙 叶公爱好假龙而惧怕真龙的寓言故事。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魂,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多以“叶公好龙” 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非真爱好它,甚至还惧怕它。 ·叶落知秋 比喻从现象可推知本质;从局部的、细小的迹象,可推知全体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代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亦作“一叶知秋”。 ·叱咤风云 叱咤(chìzhà):怒斥;吆喝。《后汉书·皇甫嵩传》:“叱咤可以兴雷电。” 又唐代骆宾王《代李敬业计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形容声势威力之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体会,无法用言语表达。语出清代《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 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目无全牛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在解牛的技术纯熟后, 所看到的都是牛的肢体、关结,而不是整体的牛, 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触者必怒,……。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从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目不见睫 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目不窥园 无暇窥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载汉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曰:“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指日出处。 桑榆:落日余辉在桑榆间,故用以指日落处。比喻这边失败了,那边却得到胜利。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当天下有异常的举动时, 就会出现“白虹贯日”的天象变化。“日”代表君主,故“白虹贯目” 往往被比喻为加害于君主的征兆。《战国策·魏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史记·邹阳列传》:“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白璧微瑕 洁白的璧玉上有微小的斑点。常用以惋惜美中不足。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面,不举手整帽子。一作“瓜田李下”。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都是要避嫌的地方,走过时要特别谨慎。 故以“瓜田李下”比喻避嫌疑,以处于嫌疑的地位为“瓜李之嫌”。 ·冬扇夏炉 比喻言论或行动不合时宜,不切实用,或比喻无用之物。 汉代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之有乎?”。 ·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 为之作蜀故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 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 ‘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后常以“乐不思蜀”称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 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司马文王:司马昭。禅:刘禅,刘备子, 刘备死后为蜀后主,后降于魏,被俘至洛阳。 ·乐此不疲 喜爱一件事,沉溺其中而不感到疲倦。《后汉书·光武纪》:“每旦视朝, 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 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 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日仄:日斜,日晚。 ·半面之交 东汉应奉记忆力很强,有一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数十年后, 应奉在路上见到这个车匠还认识并与他打招呼。见《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 后来就只取其见过一面的意思。也作“半面之旧”。 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缌麻:旧时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缌麻之亲”指远亲。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比喻宁可作小者的首脑,不作大者的后随。《史记·苏秦列传》:“鄙谚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 “牛后”即牛的肛门。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去威吓他们呢?语出《老子》七十四章。 现多用于表示革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为,是。 ·出言不逊 讲话傲慢不客气。《三国志·魏志·张传》:“(郭)图惭,又曰:‘快军败, 出言不逊。’?惧,乃归太祖,”快军败:对军事上的失败的幸灾乐祸。 ·出手得卢 一动手就获得胜利。《南齐书·张瑰传》载:张瑰接受萧道成的密计, 一举即杀掉刘遐。“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瑰以百口一掷, 出手得卢矣。’”萧道成:即齐高帝(479--482在位)。 ·出类拔萃 品德、才能都超出一般人。《孟子·公孙丑》:“有若曰:‘岂惟民哉? 麒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本是借以赞扬孔丘的话,后多用以形容德才出众, 超越寻常。《三国志·魏书·蒋琬传》:“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 处群僚之右。”亦作“出群拔萃”。唐代韩愈《与崔群书》: “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连皮都没有了,毛长有何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倚存的基础,就无法存在。 《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 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安:同“焉”,哪儿。傅:同“附”。 ·皮里阳秋 亦作“皮里春秋”。口里不讲好坏,不作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 《晋书·褚裒传》:褚裒(póu),字季野。年青时不公开评论人的好坏, “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pǐ), 而内有所褒贬也。”本作“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后名春,晋人避讳, 故以“阳”代“春”。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 ‘褚季野皮里阳秋’。” ·发短心长 《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卢蒲piè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 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造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 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种种:形容头发短少。 后遂以“发短心长”指年龄虽在而谋虑深长。 ·动心忍性 震动心意,坚韧性格,使能力增强。《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这里同“增”。 ·迂直之计 《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大意是距离敌方远, 本是战争中的不利因素,但可以此麻痹敌人,使敌人没有准备, 然后从间道出奇兵,给敌人以突然袭击。迂,迂曲,绕远路。迂直之计, 变迂曲为近直,转患为利的计策。 ·厌难折冲 指能克服困难,制敌取胜。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 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 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向的人终能实现抱负。竟:终于。《后汉书》:“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落落:疏阔。 ·有条不紊 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孔安国传:“紊,乱也。”“下之须上,当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有备无患 事先有准备,可免忧患。《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以此规。’”规:规劝。 ·有脚书厨 对读书多、记闻博的人的称呼。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谓程信民 “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攻苦食淡,手未尝释卷,记问精确, 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号为‘有脚书厨’。”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谚语。意思是人要有所出息作为,必须刻苦努力,不能放任自流。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引朱熹小简:“谚云‘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代萧何初荐韩信为大将,后又助吕后设计杀信,故宋时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之语。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八《萧何给韩信》: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之语。”后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 “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凭的反覆勾当。” ·成竹在胸 犹胸有成竹,比喻遇事有主见。宋代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遂:跟,追。鹘(hú胡):一种凶猛的鸟。兔起鹘落: 形容动作非常迅速。 ·百尺竿头 百尺竿的顶端。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达到极高的境界。宋代僧道元《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后以“百尺竿头” 勉励人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须不断努力,更求上进。 ·百废俱兴 许多原已废置的事情都重新兴办起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 ·死有余辜 谓罪大恶极,一死尚不足以抵罪。《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 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咎(一读jiù救,一读gāo高, 此处读gāo高)繇(yáo摇):即皋陶,舜昌掌管刑法的大臣。 ·执牛耳 《左传·哀公十七年1》:“诸侯盟,谁执牛耳?”杜预注:“执牛耳, 尸盟者。”古代诸侯间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 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称在某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领导者。 ·执两用中 掌握分寸中肯不偏。《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喜欢亲自调查, 又善于洞察近臣的报告,掌握其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的情况, 因而处理事情能正确中肯。 ·过五关,斩六将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经过一次次重大的斗争。《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叙述关羽在曹操处, 当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 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 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 b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 ·过犹不及 做事过分犹如做得不够,都不妥当。《论语·先进》:“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愈:较强。 ·过屠门而大嚼 经过卖肉的地方而空着嘴大嚼,比喻把空想当现实来自我安慰。 汉代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 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 贵且快意。” ·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分辩不清事实的真相,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新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旁观必审”今多作 “旁观者清。”亦作“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光风霁月 雨过天晴后风和月明的景象。用以比喻人心地坦率、气度开朗;或指政治清明、 时世太平。宋代黄庭坚《濂溪诗序》:“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大宋宣和遗事》前集: “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吐故纳新 本指道家养生之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去疾病。后引伸为比喻扬弃旧的, 吸取新的。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在寒冬季节不凋谢,梅花在冰雪中开放,故称岁寒三友。 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 与乔松、篁为岁寒友,”《孤本元明杂剧》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 “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 岁寒三友。” ·吊民伐罪 亦作“伐罪吊民”。慰问苦难的百姓,讨伐犯罪的暴君。 《孟子·梁惠王下》:“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归市者:做买卖的人。《宋书·索虏传》:“吊民伐罪, 积后已之情。” ·同仇敌忾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敌:当, 承担。忾(kài咳):恨怒。后因以指齐心合力对付或打击共同的仇敌为“同仇敌忾”。 ·同功一体 功绩相等,地位相同。《史记·黥布列传》:“滕公日:‘上裂地而王之, 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日:‘往年杀彭越, 前年杀韩信,言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同病相怜 比喻遭遇相同,彼此同情。《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因陋就简 将就简陋的条件办事,汉人刘歆《移收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宋代朱熹《朱子全书·易五》: “为因陋就简之说。”原义是因陋苟且,而不求改进, 这与后世的用法含义有所不同。 ·曲肱之乐 曲肱(gōng公):指弯着胳膊当枕头,比喻生活贫困。孔子曾自谓曲肱而枕, 乐在其中。《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 ·曲突徙薪 突:烟囱。曲突: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徙薪:把薪柴从灶边搬开。 “曲突徙薪”是为了预防火灾,后多用于比喻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 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 余名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主人乃寤而请之。”不者: 不然的话。不,同“否”。息:通“熄”。录:计算。乡:同“向”,从前。 亡:无。嘿:默。 ·曲高和寡 曲调高超,同唱者少。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说有人在楚国郢都唱歌, 唱《下里》、《巴人》,应声同唱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 应声同唱者数百人;唱《阳春》、《白雪》,应声同唱者数十人; 最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应声同唱者不过数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多用以比喻知音难得。参见“引商刻羽”。 ·先声夺人 用兵时先大张自己的声威,以挫伤敌人的士气。《左传·宣公十二年》: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又《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 bd伐诸?”后也用以指先以声威慑人。 ·先睹为快 以尽先看到为快事。唐代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 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任重道远 负担重而路程远.比喻责任重大,《论语·泰伯》:“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不远乎?’” ·华而不实 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左传·文公五年》:“华而不实, 怨之所聚也。”汉代王充《论衡·书解》:“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华星秋月之章 伏美的诗文。唐代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言其诗文可与秋月华星争辉。后人因以“华星秋月之章”称赞别人的诗文。 ·自见者不明 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见:现。《老子》第二十四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怨自艾 痛悔自己的过失,决心改过自新。《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bd艾(yì义):刈草,此喻割断既往,悔过自新。 ·向火乞儿 烤火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 “张九龄见朝之文武僚属趋附杨国忠,争求富贵,惟九龄未尝及门,杨甚衔之, 九龄常与识者议曰:‘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烬灰冷,暖气何在? 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 ·行云流水 飘动的云,流动的水,比喻诗文布局自然,毫无拘束。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行不由径 不从小路行走,转喻行动光明正大。《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学生,澹台:姓; 灭明:名,字子羽。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的人,走了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末路艰难, 勉励人们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战国策·秦策五》:“诗云: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后浪催前浪 江水奔流,前后相继,借喻人事更迭,新陈代谢。宋代《过苕溪》诗,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今多以喻在后者推动前者,继续前进。 ·众口铄金 舆论的力量可以销毁金石。比喻众口一词,则可以混淆是非。 《国语·周语下》:“谚语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铄(shuò说声): 熔化。三国魏国曹植《当墙欲高行》:”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众曲不容直 《淮南子·说山训》:“季孙氏劫公家,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 曰:‘举枉直,如何而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所谓同污而异涂者,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意谓众人都邪恶,决不允许正直的人存在。 ·刎颈之交 指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谊。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坏事,一定自取灭亡。《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负重致远 比喻能够担负重任。《三国志·蜀志·庞统传》:“瑜卒,统送丧至吴, 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综皆往。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或问统曰:‘如所目,陆子为胜乎?’ 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 ·危如累卵 累卵:以卵相叠。比喻极其危险。《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 ·色厉内荏 外表威严,内心怯弱。《论语·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穿窬:穿壁逾墙。与,同“欤”。 ·妄自菲薄 自己过分地轻看自己。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衣食足则知荣辱 衣服食物充足,即生活没有忧虑后,才能讲究礼义廉耻。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衣褐怀宝 穿着麻布所制的粗衣,即贱者的衣服,却怀有才德似宝玉。比喻贤能的人, 才德似宝不外露。 ·问牛知马 亦作“问羊知马”。《汉书·赵广汉传》“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 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 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钩距:盘问人的一种方法。贾:同价。 比喻以类相推,从旁探究,以明事物真相。 ·汗牛充栋 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塞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载累得出大汗。 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异曲同工 亦作“同工异曲”。谓曲调不同,精妙相等,唐代韩愈《进学解》:“子云、 相如,同工异曲。”子云:扬雄字。相如:司马相如。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赋家。 ·阮囊羞涩 宋代阴时夫《韵府群玉·阳韵》“一钱囊”:“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 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孚:晋时人。 唐代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后以“阮囊羞涩” 表示手头拮据,袋中无钱。 ·阳春白雪 古代楚国的歌曲名,是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音乐。 后用以比喻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欣赏的文学艺术品。 故又有“白雪难和”的说法。 ·防微杜渐 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渐:事物的开端。 在错误或坏事还未显著或刚发生时,就严加防止,不让其发展。 ·观过知仁 考察人的过失性质,便能了解他的品质。《论语·里仁》:“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朱熹集注:“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 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买椟还珠 椟(dú):匣子,买了漂亮的装珍珠的匣子,却将珠子退还。比喻舍本逐未, 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玫瑰:美石。辑:通“缉”,装饰。 ·杞人忧天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后即以“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担忧。唐代李白《梁甫吟》: “杞国无事忧天倾。” ·豆萁之喻 萁,豆的枝干。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传说魏文帝曹丕命弟曹植在行 七步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要“行大法”。曹植应声而咏曰: b“煮豆燃豆萁,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见《世说新语·文学》。参见“七步诗”条。 ·否极泰来 也作“否去泰来。”否(pǐ匹)、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是表示失利, 坏的卦;泰表示顺利,好的卦。凡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否可转化为泰,否极泰来指情况从极坏转化为好。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唐代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唐代韦庄《湘中作》诗:“否支泰来终可待。” ·别开生面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本指重画新象,面目如生,后称另创新的格局风貌为“别开生面”。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昌黎;唐代韩愈。东坡:宋代苏轼的号。 ·我行我素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 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后因称凡自行其是、不以环境为转移或不受人影响者为“我行我素”。素:平素。 ·延颈举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盼望的殷切。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的意思。《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 高诱注:“体:行。”《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持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身:亲身。体:体验。力:尽力。 ·近悦远来 意思是执政者应施惠于近者,使之喜悦,则远者定将羡慕,闻风归附。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余音绕梁 谓人已去而遗留下的歌声还围绕在屋梁打转转。形容歌声优美动听,使人回味。 ·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说的人恳切教导,听的人却不以为意。《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 听我藐藐。”谆谆(zhūn肫):诲人不倦的样子。藐藐(miǎo秒):疏远貌。 ·言寡尤,行寡悔 意思是言行都应谨慎,使言语很少过失,行动很少后悔。《论语·为政》: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怀瑾握瑜 旧时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楚辞·九章·怀少》:“怀瑾握瑜兮, 穷不知所示。”瑾、瑜:皆美玉名。示:炫示,这里有鉴赏的意思。 ·沐雨栉风 沐:洗头发。栉(zì质,旧读jié节):梳头发,一作“栉风沐雨”。以雨洗发, 以风梳头,比喻在外奔波历尽风雨劳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船的旁边有许多帆船驶过。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长精神。” 现多比喻腐朽的东西周围,新生的东西仍然不断地成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能够认清当时形势的人,才是杰出的人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良马见鞭影而行 比喻有才干的人不用别人去督促他。宋代道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到老死彼此却不往来。《老子》第十八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规矩不能方圆 规和矩原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员。”后来反用其意,即使规矩也不能校正方圆,形容志行坚定, 不可改变。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象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用以比喻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物。 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金蝉脱壳 金蝉:昆虫名。金蝉成虫时要脱去壳。后因以比喻用计脱身。 元代关汉卿《谢天香》杂剧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 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 “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狗尾续貂 《晋书·赵王伦传》:“张林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其余同谋者, 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座。 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 后滥封官员,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本指官爵太滥,后指以坏续好, 美丑不相称,亦形容妄续前人的文学作品。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后因用以讽剌死守教条,而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人。置:购买。度:动词, 量,计算。置之其坐: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煄R:繰嶳的座位上。操:拿。 度:量好长短的标准。 ·宠辱不惊 指不以得失动心。《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典选,校百官考。 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色。更曰: ‘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能著人善类此。”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无所畏惧。 《庄子·知北游》:“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犊:小牛。 《三国演义》等七十四回:“关公回寨,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 直吾敌手。’平曰:‘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瞳焉:无知直视之貌。 ·相得益彰 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 皋陶、伊尹、吕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章:通“彰”。本谓主明臣贤,相互配合,相互协助,成绩就更加显著, 后亦谓因相互衬托配合而更能有所表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与暗对举成文,言风光明丽,花柳照眼, 后常用这二句诗比喻政治环境或人生境遇中,乍看似乎已走到尽头, 忽然眼前又出现转机和希望的境界。 ·挟太山以超北海 或略称为“挟山超海”。喻不可能。《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太山:同“泰山”。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阴中:暗地中伤。后用以比喻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清代李渔《怜香伴·拷婢》“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临深履薄 走近深渊,踩在薄冰上,形容十分危险。《诗·小雅·小》:“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晋代潘岳《西征赋》:“心战惧以兢悚, 如临深而履薄。”又比喻谨慎畏惧。《后汉书·杨终传》:“岂可不临深履薄, 以为至戒!” ·迷途知返 发觉自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即加以改正,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反:同“返”。 ·咫尺千里 近在咫尺,而相隔若在千里之外。多用以指人为的隔阂。 唐代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诗:“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亦作“咫尺天涯”。 元代王举之《折桂令·虾须帘》:“咫尺天涯,别是乾坤。”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 ·逊志时敏 谦抑其心,时时勉励自己努力好学。《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 来。”蔡沈集传:“逊,谦抑也。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敏也。” 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 如泉始达,源源乎其来矣!” ·泰山北斗 如泰山之高,如北斗之为众星所拱。比喻负有盛望的人被当世所瞻仰。 亦作“泰斗”、“山斗”。《唐书·韩愈传赞》:“唐兴,愈以六经之文, 为诸儒倡,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顿开茅塞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载:刘备在隆中听了诸葛亮的一番成 就大业的谋略后,遂“避席拱后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后用以比喻一经指点就马上领悟。 ·蚍蜉撼大树 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蚍蜉:大蚁。 ·罢马不畏鞭捶 疲劳乏力的马不怕鞭打,比喻穷困不堪的老百姓不怕严刑峻法。罢,通“疲”。 汉代桓宽《盐铁论·绍圣》:“罢马不畏鞭棰,罢民不畏刑法。” ·衾影无惭 意为光明正大,没有堕行,因而独居无愧。 ·逢人说项斯 亦作“逢人说项”。意思是称扬人善。唐代国子祭酒杨敬之雅爱项斯之才, 逢人就称赞他,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览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谓替人说好话或讲情为“说项”。 ·疾风知劲草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 《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 疾风知劲草。’”比喻经历艰难困苦,经得起考验, 才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和坚贞的节操。 ·疾恶如仇 疾亦作“嫉”。憎恨坏人坏事,如同誓不两立的仇敌,形容人的正义感极强。 《晋书·傅咸传》:“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 推贤乐善。”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后亦省作“悦来”。南齐王简栖《头陀寺碑文》:“它徒揆曰,各有司存, 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 ·海市蜃楼 蜃(shèn慎)是海里的一种动物,名蛤蜊。古代传说蜃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的景象, 称之为“海市蜃楼”。实际上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作用, 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种现象常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出现。《史记·天官书》: “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不得久长的事物。《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 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户枢:门的转轴。《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动也。”《意林》引“不蝼”作“不蠹”。蠹(dù妒):蛀虫。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腐烂。 ·益者三友 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谅:信,诚实。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 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 则愚日甚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 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请兄入瓮 亦作“请君入瓮”。比喻即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读书三余 古人所谓读书应当利用的三种余暇时间:即冬天,夜晚和阴雨天。 《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董遇”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著脚书楼 宋代赵元考的绰号。他博览强记,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卷二:“(赵元考)无书 不记,世称‘著脚书楼’。把他看作会行动的书楼。 ·菱角磨作鸡头 意思是困难波折很多。宋代陆游《书斋壁》诗:“平生忧患苦萦缠, 菱刺磨成芡实圆。”自注:“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芡(qiàn欠): 睡莲科植物。又称“鸡头”。 ·捶楚求罪 指滥用弄罚,逼人招供。《渊鉴类函·冤狱》:“捶楚之下,何求不获; 虽皋陶听之,犹谓死者有余辜。”皋陶:传说中舜帝的最高法官。听:治。 ·掷鼠忌器 即“投鼠忌器”。以物投掷老鼠,而害怕打破器皿。比喻顾忌,不敢放手除害。 《后汉书·孔融传》:“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 ……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桀逆: 凶狠忤逆。放恣:放任恣肆,为所欲为。重戾:大恶;大逆不道。 ·偃武修文 指停息武备或战事,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 乃偃武修文。”孔传:“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行礼射设庠序, 修文教。”亦作“偃武兴文”。《汉书·黄霸传》:“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 所以偃武兴文也。” ·得陇望蜀 形容贪得无厌。《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今 甘肃省一带;蜀:今四川省一带。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 得陇又望蜀
·欲速则不达 贪求快,反而事情办不成。《论语·子路》:“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鹿死谁手 《晋书·石勒载记》下:石勒酒酣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 未知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后用以比喻天下还未知当属何人。 ·鸿鹄之志 形容志向远大。《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天鹅。此处比喻英雄。 ·弹冠振衣 拂除帽子上的灰尘,清洁服装,表示洁身自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沭者必振衣。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或指准备隐居。《文选·潘岳·西征赋》:“端策拂菌, 弹冠振衣。”也用来指准备出仕。《后汉书·李固传》:“岩穴幽人,智术之士, 弹冠振衣,乐欲为用。” ·绳直而枉木斫 比喻法令严明可以纠正邪曲。《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斫, 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绳:木工用的墨线。枉木:曲木。准:定平的工具, 夷:平。高科:即“高坎”,指木材的凸出处。科、坎通用。 ·琨玉秋霜 比喻人格高洁,言行严肃,《后汉书·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 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懔懔:严正的样子。皓皓:洁白的样子。琨玉:美玉。 ·黑云压城城欲摧 谓战事危急犹如乌云笼罩,似乎要把城头压毁。语出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嗟来之食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蒙袂:用袖子蒙着脸,因不愿见人。辑屦:拖着鞋, 形容其困乏。贸贸然:蒙昧不明的样子。 ·游刃有余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硎(xíng形):磨刀石。意谓骨节之间有空隙,只要看准空隙, 那么薄薄的刀刃就能游行于空隙之中而大有回旋的余地。 后以游刃有余”形容做事得心应手,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 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形容居高的人看得方远, 感到天下诸物都有十分渺小了。以此表示眼界开阔,见识广远。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必然得不到。《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后汉书·刘玄传》:“譬犹缘木求鱼, 升山采珠。”李贤注:“求之非所,不可得也。” ·幕天席地 以天地为帷幕和席子,极言人物胸襟志气的高阔。晋代刘伶《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解狐荐仇 春秋时赵国解狐推荐他的仇人给赵简子,不因个人的恩怨而理没人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幸且释己也。 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 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拥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简主, 即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际实上是晋国的执政者。 ·鲍鱼之肆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廉泉让水 《南史·胡谐之传》记南朝宋时,梁州范柏年因事谒见明帝, 明帝说到广州的贪泉,就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柏年曰: “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 “臣所居廉、让之间。”后因以“廉泉让水”比喻乡里风土的醇美。 ·数往知来 追溯已往,以推知将来。《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晋代王弼注: “易八卦相错变,理备,于信则顺知之,于来则逆而数之。”逆:预测。 ·摧枯拉朽 枯:枯草。朽:朽木。摧折拔掉枯草朽木。比喻极容易做到。 《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截断众流 指识见超群,语中要旨。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上:“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 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 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 予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以‘百年地僻柴门迥, 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 ·蝇营狗苟 比喻人的贪婪无廉耻,象苍蝇的营营钻营,象狗一样苟且不正。 唐代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箪食豆羹 一竹篮饭食,一木碗羹汤,指少量的食物。豆:木制盛器,有底脚, 形状略似篆体“豆”字。《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之国;苟非其人, 箪食豆羹见于色。’”朱熹注:“好名之人,矫情干誉,是以能让之国, 然若本非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失之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发现矣。”见:现。 ·管宁割席 三国魏管宁发觉他的朋友华歆贪鄙,便分开坐席,与他绝交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用以比喻朋友绝交。 ·锲而不舍 不断地刻镂,比喻坚持不懈。锲(qiè窃):刻。舍(shě):舍弃。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疑今者,察之古 凡对世事有疑问而看不清时,可研究分析历史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意谓古今之理相同,可以鉴古而知今。《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 不知来者,视之往。” ·竭泽而渔 放尽或戽干池水捉鱼,喻耗尽而不留余地。《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田:打猎。 ·精金百炼 比喻极有经验,极有功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精金百炼, 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 ·精贯白日 大义凛然,精神可以感天的意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执大节, 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新唐书·李华传》:“城陷见执, 卒无桡词,慢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忠烈无以加焉。” ·醉翁之意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无舟渡河。比喻有勇无谋。《诗·小雅》:“不敢暴虎, 不敢冯河。”毛传:“冯(qīng平),陵也。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安国注:“暴虎, 徒搏。冯河,徒涉。” ·摩厉以须 谓准备利器,待时而动。《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 吾刃将斩矣。”摩厉:亦作“磨砺”,磨刀使之锐利。须:等待。 ·摩顶放踵 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形容不畏劳苦,不顾身体,舍已为人。亦省称“摩踵”。 《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璞玉浑金 未经雕琢的玉和未曾冶炼的金,比喻具有天然美质或人品真纯质朴。 《晋书·王戎传》:“戎有人伦鉴识,常目山涛如璞玉浑金。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宋代岳飞统率的军队能攻善守,难以击破,故有此称。《宋史·岳飞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战有胜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操刀必割 谓持刀一定要有所宰割,否则要失去时机。比喻行事应当及时,机不可失。 ·黔驴技穷 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其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 指今贵州省。(yìn印)然:谨慎的样子。荡倚:动荡偎倚。冲冒:冲撞冒犯。 大(hǎn喊):大声怒吼。后因以“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 而终至露出虚弱的本质。 ·镞砺括羽 汉代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 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敬受教哉!’”犀革:犀牛皮制的甲盾。括:箭末端。镞:箭头。 磨快箭镞,并于箭末系上羽毛。比喻经过一番学习修治,将开始有所作为。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比喻君子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夸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磷(lìn吝):磨薄。涅(nìe聂):染黑。缁(zī资):黑色。 ·激浊扬清 旧用为除恶奖善的意思,现比喻发扬一切优点,清除一切缺点。 也作“扬清激浊。” ·罄竹难书 把所有竹简用完,也难以写尽。比喻罪恶多端。《旧唐书·李密传》记李密起草 檄文,遍传郡县,列数隋炀帝十大罪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擢发难数 《史记·范雎列传》:雎责须贾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 以赎贾之罪,尚未足。”擢:拔。句意谓拔尽我的头发仍不能赎回我的罪, 喻罪重,后多用以贬称罪行多到难以数计。宋代苏轼《到惠州谢表》: “方尚口乃穷之时,盖擢发莫数其罪。” ·螳螂搏蝉 亦作“螳螂捕蝉”、“螳螂窥蝉”。比喻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 ·濯缨濯足 水清洗冠带,水浊便洗足。比喻善恶尊贱,都由人自取。 又比喻超然于世俗之外。《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霸陵折柳 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其附近有霸桥,《三辅黄图》卷六记载: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遂以“霸陵折柳”为送客作别之辞。 唐代李白《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树木因蠹虫多而蛀坏折断,墙因孔隙逐渐增大而倒坏,比喻败类众多, 必至败坏国家。《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 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