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外是一种态度
在大城市待时间久了,就总是提醒自己慢下来,这样的心态让我在每天下班之后不再着急挤地铁回家,而是享受工作之外的闲暇时光。
郝云的《活着》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他们拿着苹果手机,他们穿着耐克阿迪,上班快要迟到了,他们很着急。”可是下班时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迈着匆匆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体,挤进拥挤的地铁……
最初,我是因为恐惧拥挤的地铁,所以会下班之后先左转转右转转,等躲避了高峰期,在夜幕降临后再回家,这段时间我约过朋友逛街聊天,独自去看过豆瓣上评分不低的电影,也去过三联书店看书装文艺,因为只有这样每天晚上当我躺在床上才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工作的机器,慢慢的这仿佛已经成为我工作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朋友的介绍知道了一个名为工作之外的文化艺术工作室,在这里可以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去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有画画,有篆刻还可以做钱包。我知道在北京类似的工作室不在少数,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和这个工作室创始人小艳的人生态度。
不能说我是忠实粉丝,但我也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分别体验过画画和篆刻,先说画画吧,在这里画画首先是非常放松,完全零基础的我也可以拿着画笔起范儿,有种梵高莫奈附体的感觉,虽然活动时间两三个小时,但仿佛这几个小时就能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科班出身的小艳老师也总能在你体验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帮助,包括调色,填色,构图等方面用聊天的方式让你创作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又不太烂的画作。再说篆刻,这个曾经对我来说是只有古人才能完成的艺术形式,没想到工作之外文化艺术工作室里也亲手刻出来一方自己的印章。这不是中学时用橡皮乱刻的印章,也不是那种会计专用的塑料印章,是真正用刻刀在方寸石头上一刀一刀包含阴刻阳刻等手法的印章。从设计字体到印章成型,每一刀都包含了自己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敬畏。最后说一下创始人小艳老师,一个不是特别漂亮却诚意满满的80后文艺女青年,每次活动她都非常用心的为到来的伙伴购置全套设备,然后面带微笑欢迎每一位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在一次活动后我和小艳老师聊天,她告诉我成立这个工作室的想法在大学期间就萌生了,苦于自己曾经也是个想法比做法多的懒人,一直到今年才终于有勇气迈第一步,而真正驱使她的动力便是工作之外的闲暇时光,她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学习插花,学习茶艺又学习了篆刻,虽谈不上精通,但她认为这才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便想利用工作室聚集一批和她想法一致的伙伴,她说这里不是培训班,不是文化机构,每次活动就如同一场雅集,一起分享乐趣,体验传统。
我记得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经说过在他工作之外会选择读书,因此他也是众多主持人中最睿智的一位;著名音乐人李健也是始终处在娱乐圈边缘的少数不止靠颜值更是靠智慧吸粉无数的歌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在学习工作之余喜欢练习吉他研究音乐。
在工作之外工作室,可以暂且放下朝九晚五的机械工作,不需再用人生是一场修行来安慰自己。
在这里一切都可以变慢,无须匆匆。在这里工作之外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妨来感受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