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近代纺织业的发展
2016-09-26 | 阅:  转:  |  分享 
  
近代纺织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国家纺织工厂迅速地发展起来,1840年后大量的“洋纱”、“洋布”倾销到中国来,几乎把中国的纺织手工业摧
毁。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逐步兴办了官营军事工业,又扩展到了军用纺织品生产。这个时期,除了各省地方官吏陆续兴办的官营
纺织厂和日益增多的外国资本纺织厂之外,地方士绅也逐渐合资办起民营和官商合营的纺织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
,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
%,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
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
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靠农业。造成了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的结果,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
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
纺织业创造了条件。轧花业也是较早引进机器生产的行业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台,柴油发动机
5台,工人224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较闻名的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成立于1887年,引进日本机器,聘请日本技师,雇
佣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继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记公司、礼和永等轧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民族纺织业来说,是一个短
暂的春天,到1919年,全国华商棉纺厂已有54家165万锭。抗日战争结束,当时的国民政府接管了日本人在华的69个纺织厂,组成了名为
国营实为官僚资本主义的中纺公司。中纺公司在当时中国纺织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中纺公司吸收日资工厂管理的优点,
去粗取精,汇编整理出版了纺织操作标准方法、纺织工艺规范等技术文件,开办多期技术训练班培训各级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政府接管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各厂,改为国营企业。对民营纺织厂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阶段,最终也转为国营。自力兴办大
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厂,建设化学纤维制造厂。纺织工业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和维纶纤维的技术。60
年代又引进腈纶纤维的技术,开始生产化学纤维,到80年代初,全国200多个纺织机械厂按主机分工、零部件生产、专用配套件生产、工艺专业
生产等形式,组成了专业化协作网。中国已能生产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与丝织、印染、等1500多种成套设备及其专、配件。总结:近代的
纺织发展其实是一个兴起的过程,越到后面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纺织业发展也开始迅速起来。
献花(0)
+1
(本文系布联网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