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美学意象理论研究的几个视角
2016-09-26 | 阅:  转:  |  分享 
  
美学意象理论研究的几个视角

谢建军

(本文刊于《美术大观》2010年第一期,发表时题目有变动)



摘??要:基于当代美学意象研究的现状,认为美学意象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即审美心理学、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国古典哲学史、认知心理学、以及中西方学术思想比较研究。审美心理学视角揭示了意象在艺术审美和创作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中国古典美学史视角厘清了意象范畴在美学史中的形成、演变和作用;中国古典哲学史视角明晰了意象概念的哲学和文化基础;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了科学和艺术中意象思维的一般性;中西方学术思想比较研究视角分析了中西方在美学意象问题上研究的异同。

关键词:美学意象;审美心理学;美学史;哲学史;认知科学;比较研究

美学意象理论研究在美学领域已经处于比较成熟的状态,并形成了相当一致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属于美学研究中的焦点和显学。不管是期刊论文,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及出版的专著,意象问题的研究都非常之多,并广泛延伸到众多的学科领域。当前,意象问题主要是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切入:一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把意象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解释和揭示艺术审美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探讨其中的规律。二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意象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历史发展,充分展示意象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具体艺术门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生成和演变,及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理论基础;四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之间的异同,揭示人类思维的丰富性,为科学研究中的思维问题、艺术创作中的思维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提供理论基础;五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意象概念在东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异同。另外关于某个具体艺术门类中的具体意象研究也很多,但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一、审美心理学视角

意象不仅是审美心理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贯穿到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回味、审美心境等审美感兴的全过程。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意象问题主要有这样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分类来明晰意象概念的内涵;二是通过分层来明晰意象概念的内在结构。如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认为审美意象分为三类:兴象、喻象和抽象。兴象是指主体之意在象的显现中的无迹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喻象则体现了主体对自然物象的控制和操纵。在主体和自然的结合中,如果兴象天衣无缝,无迹可求,那么喻象则有路径可寻,且能明晰窥见主体的表现手法。喻象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类:比喻喻象、象征喻象和神话意象。比喻意象是通过类比的手法,通过某一物而展现另一物;象征喻象是通过某一事物及其特征代表某一种精神和意义,象征意象又有公共象征意象和私人象征意象之别,公共象征意象为社会所公认,私人象征意象出现在个体作品中,是个体创作的产物;神话意象是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想象之物,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原始思维。意象的最后一个类别是抽象。美学抽象有别于概念抽象,概念抽象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普遍,从感性到知性的概念形成过程。美学抽象是非概念、非再现、非喻体的意象。非概念是指美学的抽象同样还是一种具象,并没有上升到概念的层次,但又不是一般的兴象和喻象,是远离了具体物象的意象。非再现是指美学抽象已经远离了模仿,不再有直接对应的外在自然物,而是走向事物的内在形式。非喻体是指美学抽象本身就是喻体,没有其他的中介物。通过这样一些分类,我们就能清楚在审美心理过程中意象的基本内涵。其次是分层方法。兴象、喻象、抽象已经包含了一种层次关系,但兴象不是基本层次,恰恰是最高境界的意境层次,喻象和抽象相对兴象来说要低一些。在我看来,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意象包括物象、意象和意境三个层次。物象尽量不包含主体之“意”,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但是没有主体也是不可能有物象的。只能说,物象是主体审美感知最为原始的感知阶段,尽量保持了事物显现的原始形象。实际上这也是不太可能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以格式塔为基础的心理学已经否定了这一观点。感知过程已经是包含知觉思维的主动过程,哪怕是最为原始的感知过程也可能包含了主体知觉对事物的先入之见的组织作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物象看做是意象的最低层次。中间层次的意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象,明确地包含了主体之意和物体之象。意境是象外之象,同时也是意外之意。关于意境的研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特别是诗歌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中国古典美学史视角

意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也是中国古典文论、书论探讨艺术现象的核心范畴。应该说,一部中国古典美学史,就是一部美学意象范畴史。我个人非常赞成叶朗的观点,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比如在古代书法理论文献中,意象思维处处可见,甚至可以说,意象思维就是书论的主导思维。很遗憾,当代的书法美学研究,特别是基于书法古典文献的研究却忽略了这一点。甚至把意象思维作为古典书论的一个重要缺陷来看待,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甚感欣慰的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史的研究,意象范畴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书法理论界对此却视而不见。这只能说明,书法理论界不重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尽管也有书法美学文化的研究,也只不过是浅尝辄止,对中国美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仅是一知半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意象范畴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美学史和哲学史学科来说,已经非常成熟和透彻,我们所要做的是吸纳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并且在诸如诗歌、建筑、雕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等到足够的应用。

三、哲学和文化视角

为什么意象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核心范畴?这是因为中国古典美学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上。所以,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意象范畴产生的根源就是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意象范畴的产生和建立主要来源于《周易》象性思维和道家哲学“由象窥道”思想的影响。《现代美学体系》把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分为元气论、意象论、意境论和审美心胸论四个部分,并且认为这四个理论的思想来源分别是《管子》、《周易》、《老子》和《庄子》。这种看法代表了美学界的基本看法,并为美学理论界的考证研究所证实。特别是《周易》的象性思维,是美学意象理论的重要基础。美学意象概念的形成是魏晋以后的事情,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用斤”,使意象概念在美学理论的研究当中成为核心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上,意象问题在本体论角度表现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其根源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物质实体的质料和形式的划分。而把形式或概念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不仅是唯实论的核心也是美学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哲学史上,这一问题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兼具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味,这就是“言”、“意”、“象”的关系。“象”是中间环节,“言”和“意”都通过“象”来获得理解。但是他们是否能够彻底统一,则是争论的焦点。与西方哲学比较起来,中国哲学更强调“言”和“意”的统一性,而不是象西方哲学那样强调主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追问主体能否认识实体。由此可以看出,“象”的问题无论是中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都有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总而言之,在哲学和文化的层面上,美学意象之“象”的存在有两种设定,一是认为“象”存在于意识当中,这就是现象;二是认为“象”存在于事物的本身,和事物的实质一起构成事物的全体。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设定上的差异,导致了各种理论体系的不同。

四、认知心理学视角

意象思维不仅是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的专利,科学研究中也存在意象思维的问题。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起构成思维科学的双翼。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意象思维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又称为思想试验),以及庞加莱、海森伯、波尔在创造各种物理理论的时候,意象思维在其中起有重要作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科学意象》[1]这本书中有详细介绍。赵伶俐的文章《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和实证构想》中对艺术意象和科学意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给出了研究意象在科学认知、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进行试验的构想。其次,在西方认知心理学史上,意象思维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并有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哲学动态》1989年第10期载章士嵘文章《意象与思维》,其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两重代码、三重代码和多重代码的理论。两重代码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也就是概念系统)和意象系统是认知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三重代码理论认为在认知过程中,语言和意象仅只是表层系统,决定意义存在的是更为深层的抽象命题结构。章士嵘也得出研究结论,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靠意象思维,而语言表现出经济性、稳定性的特点,是知识结果的总结。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意象问题还有美国学者米勒著《科学思维中的意象》一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一期刊载了林可济的介绍文章。由此可见,意象思维不仅表现在艺术研究和审美研究中,科学研究中的意象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比较研究视角

通过比较研究,探讨意象范畴在中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异同。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可以厘清意象范畴在中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异同,而且还可以促进中西方学术的交流,特别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艺术界很容易受到西方各种流行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是歪曲的。这是因为很多艺术家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特别是所谓后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所以理论界很有必要作一些比较研究,透过各种艺术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目前所做的还是一些个别人物间意象观念的对比研究,比如刘勰和康德等。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意象概念的比较研究,不仅要涉及个别人物之间意象观念的比较研究,还要深入一步进行概念发展史的对比研究,文化哲学基础上的思想内涵比较研究,以及由此引起的艺术实践的异同研究。



参考文献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继宏等著:《科学意象》,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肖君和:《论中国古典意象论与西方“意象派”的区别》,《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高晨阳:《试论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方式》,《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王万昌:《“意象”论的哲学底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杨惠臣:《论意象思维》,《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

刘伟林:《意象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王溅、李进:《刘勰康德意象论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毕芙蓉:《意象、风格与形式——卡西尔形式理性说与中国古代“意象说”风格论》,《理论学习》2000年第7期

王向峰:《从《周易》到宗白华的意象论——中国意象范畴的历史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辛衍君:《从“易象”到“审美意象”——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的历史嬗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孙延军:《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的当代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孙振玉:《老子哲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夏之卷。

李吉东:《直觉与意象:《周易》思维略论》,2006年第5期。

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



[1]李继宏等著:《科学意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献花(0)
+1
(本文系风虎神韵114...首藏)